登陆注册
5334600000075

第75章 宋朝(4)

在宋江起义的第二年,也就是宣和二年(1120),方腊在东南一带揭竿而起。那时在东南一带设立了造作局、应奉局、花石纲,官府借此盘剥勒索百姓,致使民怨沸腾。方腊是浙江一个普通农民,他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受尽了徽宗暴政的克剥,于是他便利用流传于当地的摩尼教聚起了万余名百姓。方腊形象地用家事来比喻国事,把皇帝比喻为父兄,把百姓比喻为子弟,他对百姓们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庭,子弟终年耕作,只能得到一点儿粮食,而父兄不劳动,却可以任意挥霍,还要去送给仇人,使仇人越来越富裕,反过来还要侵扰子弟。父兄又不去御敌,而让子弟去御敌,倘若子弟打不过敌人,父兄就要责罚子弟。子弟为父兄做了这么多事,结果却时常遭受虐待。你们能忍受这样的父兄吗?”众人齐声说:“不能!”方腊接着说:“如今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我们老百姓终年劳苦,却遭受官府的克剥,难得温饱,而官府不仅自己挥霍,还要向西北二国送去数以百万计的银绢,这可都是我们东南百姓的血汗钱呢!西北二国有了这些银绢,更加富足,年年兴兵犯境,朝廷反倒对他们十分恭顺。而我们百姓呢,终年劳作,却落得冻饿而死,你们难道就愿意这样下去吗?”百姓们本来就对官府不满,方腊的这番话更使众人义愤填膺,接着方腊又向众人讲了他的宏伟计划,也就是先打下江南的一片江山,建立自己的政府,划江而守,而后轻徭薄赋,以吸引四方百姓。照此下去,十年之内,必能统一中国。众人被方腊描绘的这个宏伟蓝图鼓舞,一起跟着方腊斩木揭竿,挑起了起义的大旗。四方百姓闻风响应,十数日间竟有数万人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方腊组建了自己的政府,自称“圣公”。在起义后的三个月间,起义军势如破竹,攻陷了六州六十多个县。

这一边起义军轰轰烈烈地攻城杀官,而朝廷那边还在歌舞升平,宰相王黼始终没有上报方腊起义的事,使得起义军势力越发强大,直到起义军占领杭州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向徽宗报告。徽宗在震惊之余,听从朝臣建议,急忙调动京城中准备联金攻辽的十五万西北劲兵,由童贯率领讨伐方腊。

方腊在攻占杭州后,在战略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当时曾有人建议方腊应直捣金陵(今江苏南京)。遗憾的是,方腊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因为方腊从起义一开始,就认定宋军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集结起大规模的兵力。那么,在这半年时间里,足够他对付东南这些武器装备薄弱的郡县了。他的战略是要逐个占领东南的郡县,与宋政府隔江对峙。因此他放弃了抢占金陵这个战略要地的方案,而是沿着杭州向北依次夺取郡县。当然,方腊对宋政府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假如真的给他半年的时间,他的逐个击破的计划估计也能实现。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朝廷那边正有现成的十五万精兵,这支军队迅速南下,打了个方腊措手不及。

宣和三年(1121),童贯领兵南下,他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捕获起义军将领的赏格,另一方面下令关闭应奉局、造作局等,并禁止再收买花石,这一举动解救了东南数百万百姓,赢得了人心。接着,童贯兵分两路进攻起义军,童贯率领的军队毕竟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装备又好,而单凭英勇无畏的起义军岂是这种正规军的对手,三个多月的时间,起义军占领的郡县又接连陷落,主力退回了起义的出发点——清溪(今浙江省淳安西北)西北的帮源洞。童贯等人包围了帮源洞,起义军二十余万人拒险固守,与官军血战一日,终因腹背受敌,伤亡惨重。方腊被俘后遭杀害。

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之火只经过半年时间便被扑灭了,但这场使东南震动的起义却足应使宋朝廷有所改观,遗憾的是宋朝廷的腐败却依然故我,童贯因在平方腊时下令停止了花石纲,而被强迫退了休。此后应奉局等又全面恢复,百姓的苦难更为深重。

方腊、宋江起义失败后,河北、京东也屡屡爆发农民起义,他们占州县,杀官僚,北宋王朝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人兴兵南下,直逼开封。转年四月,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说起金兵南下,追根溯源,其实是宋廷自己引狼入室。那时宋徽宗看到金朝兵力强大,便想联金灭辽,以夺回燕云之地,宣和二年(1120),宋、金订立了“海上之盟”。双方约定,攻下辽后,宋只要燕云之地,宋原来给辽的岁币全部给金。就这样,金开始攻辽,而宋直到剿灭方腊后才转而攻辽,并且频频失利,童贯为免皇帝责罚,竟请求金军帮忙攻打本该宋攻打的辽的南京(今北京西南)。然而金军攻陷南京后,背弃前约,把燕云之地占为己有。经几番交涉,才给了宋六州,但却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每年还要另外给金“燕京代税钱”一百万贯。对这种无礼的条件,宋竟然全部答应了。在这个过程中,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金朝遂生南下之心。

宣和七年(1125),金以宋收留了一名辽的降将为借口,分两路大举兴兵南下。西路军行至太原城下,守将王禀率领太原军民奋勇抵抗,使金军受阻;而东路军的形势却截然相反,燕京守将郭药师不仅投降了金军,而且还领着金军长驱南下,直逼开封。

金兵气势汹汹地过了黄河,徽宗惊慌之余,先是下了一道罪己诏,诚恳地列出了自己的十条罪状,接着便传位给太子赵桓,这就是钦宗,徽宗做了太上皇。钦宗即位后,在朝臣们的强烈要求下,铲除了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miǎn)六贼。然而,钦宗一面起用主战派李纲组织军民抵御金军,一面又急切向金军求和,最后自然又是割地赔款。不过金人的胃口实在太大了,当初澶渊之盟,宋给辽的不过是银10万两,绢20万匹,而这次金竟提出黄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绢100万匹,牛马骡各1万头的苛刻条件,还要割让三镇,可钦宗竟然也答应了。此时开封军民在李纲的指挥下一次次地大败金军,但钦宗眼看着对宋军有利的形势却仍在一味求和,而金军则是见好就收,一见目前形势对自己不利,未及宋廷凑足金银就匆匆撤回去了。

经历了这一场变故,钦宗仍不吸取教训,整顿边防,加强防御,而是又开始了他歌舞升平的日子,并且罢免了李纲等主战派官员。此时太原仍被围困,而朝廷对此却置之不理,终使太原因粮草断绝而陷落,致使金军二次南侵。这一次,两路金军都到了开封城下,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入了开封。钦宗亲自到金营求和,又答应了一大堆苛刻的条件,结果上至诸王、宫妃,下至平民百姓,全都被搜刮一空,也没凑够金人要的金银数,最后金人竟连演百戏用的服装道具也抢走了。钦宗以为用金银、骡马就可以换取他的安全了,但金人出兵岂止为了这些,他们扣留了钦宗,接着太上皇和太后也自己送上门去,被金人扣留。随即,金人废徽、钦二帝,并拿着花名册把宫中的妃嫔、公主、皇子、皇孙、驸马、国舅全都逮到了金营里。不过,金人知道以自己的能力难以统治中原,于是就立了个傀儡皇帝,试图通过他来控制中原。金人在宋朝大臣中选中了张邦昌,把他立为了皇帝,建立了“大楚”伪政权。至此,北宋灭亡。随后,金人带着徽、钦二帝及皇室诸人、大臣等三千余人,当然还有他们掠夺的大量的金银珠宝、图书典籍等,满载而去。

《清明上河图》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精品画作,这就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早年曾在开封游学,后来开始学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他进入翰林图画院供职,做了画师。他的画自成一家,特别擅长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便是他的一幅力作。这幅画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画有五百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整幅画卷,成为北宋开封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这幅画,让后人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开封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商业贸易中心、水陆交通的会合点。从真宗到神宗,城市人口已达百万。城内四河流贯,街市作坊遍布,店铺林立,特别是商业区热闹非凡,有酒楼、饭店、茶馆、鱼市、肉市、鲜果行、商号、金银器铺、珠玉铺、药铺等。除每日的夜市、早市外,还有五月初的鼓扇百索市、六月的巷陌杂市、七月的乞巧市。此外,相国寺每月还要举行五次庙会。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开封水陆运输和城区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再现了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开封郊外的景物。远远望去,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农民在田里耕作,路上,走来了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人们。画面上一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子,轿中坐着一位妇人,后面跟着骑马的、挑担的,还有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着炭的毛驴,正匆匆进城。

接下来是画的中段,也就是画的中心部分,描绘了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汴河上横跨一座状如彩虹的拱桥,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桥下船只来来往往,有的船满载货物,正在行进;有的船已经靠岸,忙着卸货。还有一只大船正要从桥洞通过,船夫们有的忙着落下风帆,有的用长篙使劲撑,有的用长竿顶住桥洞的洞顶,有的用麻绳挽住船,以便使船安全通过。邻船的人在一旁呐喊助威,桥上的人也不禁驻足观看。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汴河两岸也是人烟稠密,有卖刀、剪、杂货的摊贩,有卖茶水的,有卖扫墓祭品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进饭铺吃饭的,还有站在汴河边欣赏河中景色的。

画面的后段则描绘了热闹的市区街景。画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城楼,两边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街中商店林立,有卖绫罗绸缎的,有卖珠宝香料的,有卖香火纸马的,还有看病的、做美容的、修车的、看相算命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有坐轿的女人,有商人、士绅、官吏、小贩,有行脚僧人,外乡游客。街巷小儿在聚精会神地听书,豪门子弟在酒楼中饮酒作乐。城边还有正在行乞的残疾老人。画面上的人物大的不足3厘米,小的如同豆粒,但却个个形神毕备,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长卷风俗画,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它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规模之宏大,都是空前的。同时,这幅画还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不仅是一幅绘画艺术珍品,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不愧为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张择端完成这幅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给了宋徽宗。徽宗因此成为这幅画的第一位收藏者。精通书画的徽宗对该画颇为赞赏,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后来,《清明上河图》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如今《清明上河图》被收藏在了故宫博物院中,在这幅画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足见历代帝王和收藏家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鉴于往事,以资治道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他自小便对历史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年仅7岁的他,就能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司马光做官后,仍然没有丢弃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对历代史书更是潜心钻研。在查阅史籍的过程中,他发现浩翰的史籍,查找起来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便萌生了编写一本通史的想法,这样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皆能尽收眼底。

仁宗嘉祐年间,司马光私下开始了《通鉴》的编写工作。这本书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的雏形。《通鉴》共八卷,主要写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的盛衰兴亡。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把他写好的《通鉴》呈给了英宗皇帝,立时博得了英宗的赞赏,下诏要司马光设置书局,增加人员,专门从事史书的编纂工作。由此,《通鉴》的编写从地下转为了公开。有了皇上的支持,司马光精神抖擞,马上成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写作班子。由刘颁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览,并由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神宗即位后,对司马光和他主持编写的《通鉴》更是格外赞赏,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特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同时,神宗还为司马光提供了查阅资料的便利条件,不仅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而且特许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更为难得的是,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了出来,供司马光参考。司马光如获至宝,反复参阅这些珍贵的藏书,除此之外,司马光还浏览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神宗的直接参与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司马光不负众望,以严谨的学风主持编写着这部煌煌巨著。为了保证编纂的进度,司马光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那时候,一卷史稿约有四丈长,也就是说,平均一天就要修改一丈多。如果因为有事耽误了,事后也一定要补上。司马光白天抓紧一切时间工作,晚上也很少休息。每天晚上司马光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则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小睡一会儿,天一蒙蒙亮就又起身继续工作。

司马光在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他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据说,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惊讶地发现这些书稿竟然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其中一个草字也没有。司马光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19年的岁月悄然流过,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终于脱稿修成。此时的司马光也已是66岁的老人了。19年间,长期过度地伏案工作,使他心血耗尽,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憔悴,过早地衰老了。更为遗憾的是,司马光未及等到《资治通鉴》出版,便与世长辞了。司马光死后,哲宗下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在他的家乡为他立了一块高达9米的巨大墓碑。碑额刻有哲宗的亲笔题写的“忠清粹德之碑”字样,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其撰写了碑文。

同类推荐
  • 逐鹿策

    逐鹿策

    战争的残酷便是因为他的公平。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却是以命相搏,不死不休。洛阳风云再起,一袭布衣少年站在了杨京面前,轻笑一声。“掌柜的,杨公子来讨杯茶水,难道你还吝啬吗?”伴随着亦将这句话开启的,却是一个长达百年的乱世。
  • 狩鼎

    狩鼎

    一个不算冷血的绝世杀手,被好友因爱生恨逼迫致死。也许是临死前的怨念太大,竟感动老天又给了他一次重新活过的机会,穿越成了古代一个军方世家的二少爷。前世凄苦如斯,重生后自然要做一个合格的纨绔,要不又怎对得起这显赫的家世和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铁马金戈,朝堂草泽?不不不,我要的只是风花雪月一世逍遥而已!”这一度是这个穿越而来的异世灵魂最真实的想法……
  • 回到古代做导演

    回到古代做导演

    一个现代广告导演,因为一块神秘玉佩,穿越到了古代。他泪流满面地发现,他在前世实现不了的理想——拍电影,竟然能在这个古代世界实现!他一步步培养出他的电影制作团队:制片,编剧,音乐编曲,灯光师,舞美及特效师,场记及统筹演员呢?有梨园戏伶,当然,也可以海选男女主角。而他自己则要兼任导演、摄像师、后期剪辑师、吟诗作对的湿人、上书房行走、平西大将军、驸马爷……那一世,我去过;这一世,我来过,若能拼过、闯过、痛快过;爱过、恨过、自在过,不要脸,又有何之过?”
  • 重临三国之晟者为王

    重临三国之晟者为王

    一个源于神器的打闹,造就了一段穿越者的传说。一位网络写手的穿越,拉开了一个帝国的序幕。从初平三年开始,蝴蝶扇动了翅膀。降临夏丘,试刃酉阳,掌控长沙,进击西川,南取交州,西抵羌中,以凉击雍,席卷天下。
  • 窦宝传奇

    窦宝传奇

    明崇祯十五年春,即公元1642年3月,当南京城里的百姓在春寒料峭中互相拱手相依,柔美的秦淮河夜夜笙歌四起的时候,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东北的松山被满清鞑子攻破,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旦夕之间,中流砥柱洪承畴、祖大寿落入敌手,更遑论死伤相藉、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西边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攻城略地,不断蚕食着大明的疆土,而位于北京紫禁城里的朱由检虽然意图重振朝纲,日夜勤于政事,却也因积重难返,回天乏术了。
热门推荐
  • 宋美龄传

    宋美龄传

    宋美龄(1897—2003),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宋美龄人物传记,作者参阅了各种历史资料,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宋美龄。本书在台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岛内石之瑜的《宋美龄与中国》一书曾请作者杨树标作序,岛内公共电视台曾专程赴大陆采访两位作者评说宋美龄。
  • 生死极道

    生死极道

    纨绔子弟灵云,浪迹寻花问柳中。却因一次偶然的邂逅,与神女天姝儿相识并离奇相爱,从此他的人生彻底改变,开始踏上修神之路。可当两人感情走向巅峰时,却遭师门横加干预及恶人陷害。为此灵云经历重重磨难,遭遇无数生死大劫,而当他再见天姝儿,以为两人终于可以厮守到老,却发现这只是一个……
  • 白虎煞星

    白虎煞星

    集我一生仇恨,举我屠世大刀。看我重生归来,待我笑傲群雄。任天地广阔,随我畅游其间,神魔阻我我屠神魔,仙佛阻我,我屠仙佛。
  • 鬼王追妃:娘子别跑

    鬼王追妃:娘子别跑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酒神兼甜点之王。一朝穿越竟穿为一个满大街乞讨的小乞丐。一次不慎竟招惹上了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鬼王。“老天啊,我到底做了什么,竟招来这么一个妖孽啊。”墨子邪不由抬头望天苦哈哈的哀嚎到。
  • 灵斗天下

    灵斗天下

    天才的世界是不需要解释的!!!牛叉轰轰,一路杀着走!!!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天尘幻

    天尘幻

    一个孤儿年幼被一位残废医者收养,一老一少的幸福生活某天被一场阴谋打破,遗愿,嘱托,教诲,幼孤迷离的身世,远大的目标,残酷的人心,温馨的人性,看一位少年怎样利用一次意外的奇遇,带着恩师的嘱托踏向这群雄争起世界巅峰的宝座。
  • 总裁的契约新娘

    总裁的契约新娘

    他,是亚洲首富,商业天才,性格多变;她,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聪明能干,待人真诚。一纸契约,他们走到了一起,历尽艰难,结局又是如何。打造纯美爱恋,墨嘉轩和柳欣儿的故事,带我们领略最纯美的爱情。
  • 异世大陆之穿越

    异世大陆之穿越

    她,从一个自己最爱的大陆穿越到另一个陌生的大陆。看她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智斗恶毒母亲,结识一群皇宫里的好朋友,然后一起探索悬疑
  • 太古土兑经

    太古土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