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灵性的课离不开激情,这激情包括老师的激情和学生的激情。老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学生的激情来自老师的唤醒引导,课堂中的激情不仅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是德育、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师生的激情感悟交流中,形成对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和定位。
但同时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课堂的热闹不一定就充满激情。
案例精选
[描述]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课,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把所有的生字用课件打在大屏幕上,学生想汇报哪个字就哪个字,想怎么汇报就怎么汇报。学生确实很有兴趣,一个个争着回答,甚至有的还没等别人把话说完,就直接站起来抢着说了。一个学生把一个字汇报完了,其他学生还汇报这个字,有的是读,有的是组词,有的是说话,有的是说记忆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你说我说,热闹非凡,教师也不住地激励夸奖:“你真聪明!”“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多好的学习方法啊!”“啊,你还想说呀?”“你真棒!”不知不觉,课堂教学的时间过了大半,再想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样一来,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除了认识几个生字,又能掌握多少知识呢?我只知道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一直在摆弄着手中的铅笔,我悄悄地问他:“你学会了哪个字,想汇报哪个呀?”他望了望我,表情漠然地说:“我哪个字也不想汇报。”好像上课跟他无关似的。像这样表面看起来热闹的课堂我们需要吗,这样的课叫充满激情吗?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的。
[点评]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它是内心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
7.沟通是课堂的生命线
课堂就像一个小社会,它也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它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它靠其主要构成要素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之间的有机融合、互动,达到和谐,进而推动课堂学习,它们之间的通道和纽带就是沟通。因此,沟通是课堂各个要素形成整体的关键。
大部分的师生沟通都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和几十个活生生的生命作有效的沟通,他的学问再好也无用武之地,当然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了。一些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教学失败的老师并非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作良好的沟通。
其实,许多教师并非不想和学生作有效沟通,而是没有这方面的系统思考。即使有一些实际经验,也无暇或无法总结提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学习和运用一些课堂纪律管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从一些小小的改变开始,课堂里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不可否认,当今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条沟,甚至难以逾越。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天,我到一家汽修厂修车,闲暇中和汽修厂的老板交流。老板是孩子家长,老板说:“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很少评说老师,更不会因与老师的关系去学或不学哪门课程。可现在的孩子……”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老板的孩子在学校是前三十名的学生,在县区也是前二百名的学生,但孩子存在严重的偏科。究其原因,老板娘说孩子厌恶某科的老师,不愿学该科。其实原因是该科老师误会过该生,且使用的是偏激性的语言。
[点评]
学生是有灵性的,“亲其师,信其道”也是我们的教育先辈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但老师的一次误会,可能断送学生的一生。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主动地和孩子沟通呢?误会是因缺少沟通造成的,不信任也是因缺少沟通造成的。我们教师既然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为什么不能去主动和学生沟通,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呢?封闭自己的老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崇拜。反之我能断言,凡能通过主动地和学生沟通、赢得学生信任的教师定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每天我们都该时常地反问自己:今天,我和学生沟通了没有?
案例精选
[描述]
这是两节讲述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反应上看,教师A的讲读显得很平淡。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B: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学生(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
教师B:对。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学生: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教师B:对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学生: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教师B:那是为什么?
学生: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学生: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教师B: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在丈夫死后只能守寡。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点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思维接近了作者的思维。
案例精选
[描述]
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是这样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
老师:好吧,咱们上课,课前已经把课文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全部举手)很好!
老师: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这篇课文需要大家自己读懂,老师只能简单地提示你们一下。有信心读懂吗?
学生:有。
老师:很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
老师:嗯,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了。有的同学想举手还不敢举手,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
老师:请潇洒一点,凡是认为自已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老师:好!看来只有几个同学还没有信心。没关系,我们再读读就能做到流利了。大家还愿意读吗?
学生:愿意。
老师:请看,题目叫——
学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老师: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总是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是不是?
学生:是。
老师:那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看来学生们还是很会提问题嘛。你们的思想即将跟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对了,我有个习惯,谁能猜准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的特别奖励,你提的问题沾一点边都行。想知道什么奖励吗?
学生:想!
老师:10月1日前,我会领着这些同学到书城买书,可以任意挑选你喜欢的一本。我买单!
学生(欢呼):呀!
老师:要不要再讨论讨论?
学生:要!
老师:那就开始吧!
(学生再次认真读书,热烈讨论,教师参与)
[点评]
赵老师在上课时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读书情况,运用亲切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了真诚的沟通,让孩子们了解了自已,同时也能紧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赵老师让孩子学得轻松、自然、有趣,从而使学生能真正走入课堂。
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课程实施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想做的事,可以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心灵上的自由。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内在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就是心理的自由,就是思维与想象力的自由。教学中如果只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是绝对不够的,这仅仅是形式的自由,还必须真正保证学生能舒展灵性、畅所欲言。
要保证学生敢于说真话,热心回答教师的问题,老师就要在课堂上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教师甚至在必要时应放低姿态、做出表率,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沟通是课堂的生命线,只有沟通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顺利的沟通呢?
(1)要把握课堂教育沟通特点
课堂沟通不是零乱的、无序的、失衡的、失控的。课堂沟通应有以下四个特点:A.整体性。从宏观上看,每一堂课的沟通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B.层次性。课堂教学沟通内容的结构既然是一个整体,必然要有层次。如一堂课沟通的中心问题,先沟通什么,后沟通什么,都要有一个顺序,这便是层次。C.动态性。一堂好的课是动态的过程,每堂课的开始,都要按照教学的相容性和平衡性组织好教学沟通,各个环节都应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但是随着课堂沟通的充分展开,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沟通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时可能打破这个平衡。D.可控性。课堂教学沟通系统是动态的,又是可控的。尽管构成教学沟通整体的部分和环节是多种多样的,各部分、环节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但又并非完全混乱无序,而是按照预选设计的目标进行的。
(2)构建课堂学习群体
课堂教育沟通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堂学习群体的建立。课堂的教育沟通实际上是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师生间的交往和合作关系。课堂的交往行为是指师生间平等地通过符号协调地互动,通过对话式的思维碰撞,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这样,师生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垂直关系转向了交叉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不变,但其行为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我们所关注的不是教师是否传授了知识这一结果,而是如何分享知识这一过程;不是学生最终在教师的作用下解除疑惑的结果,而是师生如何共同探讨这一过程。
正因为如此,老师和学生都只是一种身份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能者为师。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他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长,成为各种小专家,然后由学生来教学生,让学生形成一个运作良好的学习群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老师要通过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群体,通过同伴探讨的方式实现教育沟通。师生作为学习群体,平等地共同研究探索,在彼此尊重与期待的前提下,通过研究探索,实现发现和创新。
课堂学习群体的形成,最大的作用是为激活和融通学生大脑中的固有知识提供机会和保障。从脑科学理论来看,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信息库,储存着大量的信息材料。当新的信息材料输入脑信息库时,常常会引起信息库中的信息碰撞和变动。新的信息或独自在信息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或与信息库中原有的信息相互融合,或将原有的信息排挤出去,取而代之。课堂学习群体中的教育沟通,加强的信息互动交流,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固有信息,加速了新旧信息间的碰撞、变动和融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创设课堂教育沟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