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但有了爱绝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对教育中的爱心要有正确的理解。而教育中真挚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1.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在一开始就是失败的”。所以说,爱是教育的根基。但是,有爱了,就有教育了吗?
教育之爱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延伸,即“向上提升”和“向下落实”。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有的老师真诚的爱心却往往充满专制的色彩,比如教师打了学生,往往会说:“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侵占学生自习课、罚学生抄作业等做法更是屡见不鲜。就以不按时下课为例,这样的老师肯定是爱学生的,巴不得多给学生讲点知识。但这种爱,确实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因此,师爱必须注入民主的内容。换句话说,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
那什么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呢?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这都是民主的生活态度。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民主情怀的人。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
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但有了爱绝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教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的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老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见得就懂得教育,他们还是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对教育中的爱心要有正确的理解。教育中真挚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如果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很难与人交往。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人学习。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离开了严格的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因为不满老师的上课方式而出言不逊。此时,语文老师选择了沉默,而面对这位学生的出言不逊,其余的学生都为老师打抱不平,纷纷谴责这位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为此,出言不逊的学生有些紧张。这时这位老师说话了,他先对替他打不平的学生们表示感谢,接着说:“这位同学只是说话不得体,观察力还是很强的,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特点。”全班同学瞪大眼睛,直直地看着老师。刚才那位出言不逊的学生低下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深刻的反省。老师的坦诚和宽容,化解了刚才的紧张气氛,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接着,这个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猜他的身高和年纪,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语文老师印象记》。在这种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深深沉浸在笔尖下的思想流动中。
[点评]
老师的忍耐和宽容造就了和谐欢快的课堂,造就了学生飞涌的文思。确实,宽容学生已经成了时下的潮流词汇,我们的教师似乎突然间都具有了包容一切的胸怀,对于学生的真、假、美、丑一概进行毫无选择的宽容。但假如没有同学们的抱打不平,假如这位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这位语文老师的忍耐和宽容则变成了对这种不尊师行为的放纵。失去了教师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那么这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沿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
宽容不能包治百病。宽容要适时、适量、适度,毕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宽容需要理性、需要机智,更需要智慧。我们的教师不要忘了有时适度的批评也是一种宽容。
案例精选
[描述]
迎接新生的第一天,我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就给新生设计了一张小档案,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我仔细翻阅着每一张小档案,女生小方的档案让我停留了很久。她回答有关小学中最遗憾事的答案是:“曾经被无知的老师愚弄过。”关于希望班级是怎样的一个集体时,她居然写着“有一群活人就行了。”短短的两句话却这么让人触目惊心。我终于赶上了一次可以和小方自然地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和她闲谈着,非常的随意,也非常的自然,小方根本不会看出我是有目的地与她交流。很快,我就将话题绕到了那张小档案。“你的小档案交了吗?”“能告诉我都写了什么?”……交谈中,我慢慢认识到这个孩子性格孤僻、言语刻薄,喜欢上网,而且是某一论坛的管理员,在小学曾经与老师发生冲突。她所说的“无知的老师”就是与她有过冲突的老师。当时,我认为毕竟刚入学,不需太多的教育,一切都得慢慢来,随意地开导着她:“也许你与那老师有误会”,“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希望你能多与老师讲讲”……。对待学生宽容点,用爱感化她,总有觉悟的时候,就这么等着吧,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在一次单元测试后,负责的任课老师B希望学生反思错题出现的原因,小方居然写了一句“错就错在听了斯文败类的话”。她所说的“斯文败类”就是指任课老师B。她说这话的理由是:老师测试之前没有改出她作业中的错误。在一次英语课堂上,任课老师C在没有任何想法的情况下,请小方上讲台听写,她居然站在那儿,一声不吭,一个也不写,一个劲地翻白眼。课后,任课老师C关心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写。她居然没好气地回答:“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任课老师C自讨没趣,十分郁闷。不只是这样,当她生气时,她会毫无顾忌地推翻同学的桌子;当她高兴时,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说有笑;当她有事想不明白时,她会抱膝坐在教室门口。一件又一件的事让老师觉得她就是“怪”。
小方的喜怒无常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已经习以为常。而我和任课老师对待她每一次的过激表现,总是耐心地与她交流,而且总为她的每一次行为找到一个好借口。
当同学们在周记中反映她的过激行为时,我会说:“老师知道你的内心深处并不想如此,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当她用尖酸刻薄言语评价老师时,我会在教育之前先表扬她几句:“你是一位能干的女孩,可是能干的女孩如果能再善解人意一点岂不是更好?”在她做出每一次“与众不同”的行为时,我都会及时与她家长交流,希望家长能更细致地关注孩子和及时引导。但是家长总是表面应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依旧宽容着小方,希望用宽容和对她的爱帮助她走出性格的误区。
我还让她当课代表,希望她能把多余的心思放在为班级服务上,多与同学们交往,这样她的心态也许能更加阳光灿烂。而且,我经常夸大她的工作成绩。有那么一段时间,小方的变化真的很大,尽管偶有反复,总能让我及时扑灭。
但是好景不常,对待别人的宽容,小方并不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他,如果她能知道自律,知道控制自己情绪,也学会宽容他人,我们会更加宽容她。也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在我们一味地宽容中,很多次我们都要用自己的难堪去换她的理解,甚至失去自己的尊严也无所谓,我们只希望有一天她能痛哭流涕地忏悔自己的固执、自己的过错。当我在班会课上针对近期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教育时,她会以“救世主”的姿态为人打抱不平,而且一脸的蔑视。英语分班,由于她对学习不屑一顾的态度,从A班下调到B班。为了能安抚她的情绪,我耐着性子肯定她当课代表是非常称职的,希望她能改当英语课代表。原以为我的这番举动能激起她学习英语的动力,可她居然借此发作,与所有的老师过不去;当同学们把作业本交到她那儿,她理都不理同学;当我发现同学以祈求眼神等待她的反映时,我问自己:我宽容的目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我开始反思,学生犯错时,我们需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等着他们的转变。可是,宽容没有了度,则成了纵容,爱没有原则,就变了形状。一旦对方被纵容了,形成了习惯,就很可能让他有恃无恐地放纵自己而不知错。所以,宽容和爱都要有原则和理智。小方在我们一味的包容中迷失了方向,面对任何事情,一付唯她独尊的样子,我们到底能理解她多久呢?她的人格又能在我们毫无原则的爱护中得到健全吗?我反复思考之前与她的种种交流,回顾对她的种种教育。我意识到,自己对小方的宽容没有把握好“度”,她并没有在我的宽容中明白什么。在我的宽容中,她并没有明白做学生的责任。学好知识是学生的责任,但尊敬老师也是学生的责任。
当小方的家长还在小心翼翼地面对孩子时,我更坚决地做出了决定:必须让小方有所感觉,老师们的宽容也有收回的时候。当她无视课代表的工作时,我不动声色地换了人,她的脸色暗淡了,甚至翻着白眼;当她无视课堂纪律时,我只教育了旁边的同学,她等待我与她交流的眼神没了着落;当她以“救世主”的样子为别人打抱不平时,我旁敲侧击地批评了她。艺术节报名中,她喜欢的一个项目比赛被人抢先报名,如果是以前,我会做她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积极参加,但这次我没有。为此,她向一位老师哭诉:“老师没有像以前那样喜欢我了,我真的非常想参加那个比赛,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那老师也点拨了她:“是不是你的脾气让人无法忍受?”甚至曾向家长哭诉说老师没有像以前那样喜欢你了。她确实有感觉了,感觉到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察觉到自己的不是,但还是碍于面子硬撑着,虽然能坦诚地与同学交往,表面上还是要与老师过不去。
在一次午休时间,她怒冲冲地拿着一袋剩饭冲着我怒吼:“这是我们班午餐的剩饭。你要我们吃完中餐,别浪费,这要求高,我们做不到,你看着办。”又是这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但我心中明白,是我这几天“忽视”了她,她需要所有的人捧着她,她受不了我对她的“不宽容”,她要引起我的注意。其实,我一直在注意她。之前,我是如此宽容着她,无形中纵容了她,她怎会有感觉?这件事之后,她不再那么嚣张,她已经感觉到我的情绪,甚至糊涂的家长也在一次反馈单中反省自己,说自己非常抱歉,自己的心情非常复杂,希望老师能及时反映孩子的情况,自己一定重视教育,之前的事情保证不再发生,那将成为历史。
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也许我又会宽容她的每一个错误,但是这次,我会把握好度。
[点评]
这个案例有些长,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深刻明了的:教师的爱与宽容要理智,要有方法。如果教师把一味地退让、迁就当做是一种宽容,当做是让学生认识错误的最好方法,甚至把教育的原则与做人标准都放弃了,那会导致更大的错误发生。同时,我们也会失去育人的能力。这样的宽容是对学生和自己是最不负责的表现,宽容一点,我们的工作或许会更加美好,但过度宽容就是纵容。
爱确实是教育的一切,但是孩子犯错的时候,教师如果不给他一点挫折感受,却在好的方面一个劲地夸他,想这样让他改掉不好的习惯是不现实的。现今的教育大力倡导爱的鼓励,孩子的自信心确实增长了许多,但是只是一句“如果你能这样做就会更好”却不能解决问题。
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而不是让他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迁就绝对不是爱。虽然孩子的自信心要培养,但是应该有个限度,适当的运用惩罚,对学生改正恶习有帮助,同时也对他们改正恶习有所帮助。
孩子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里有成功。孩子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也就无法锻炼他们的自信。所以,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孩子,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2.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在上学的时候,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明明答对了一道题,却被老师判错了,原因是与答案不符。
某学生在做阅读题,题中要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他回答的是“齐心协力”,但是答案是“同心协力”。老师认为他答错了,就给他判为错误。
表面上这些老师的教风很严谨,但实际上却是呆板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其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不尊重,对学生知识经验的不尊重,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无知。
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被严格地束缚在一种呆板之中,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想发展。
案例精选
[描述]
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早已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换个说法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
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善于引导学生去“做”某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到理论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死读书。波士顿教会中学的物理老师麦迪·克罗克就是行中高手。
比如学习落体运动时,麦迪先生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条同一种类的橡皮筋、一卷胶布、一段固定长度的铁丝、一个鸡蛋。然后设计一个装置,使鸡蛋从一楼坠落时不至于摔破。
麦迪指定某一天为比赛时间,根据鸡蛋的完好程度评选出优胜者。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为什么鸡蛋没有摔破。
当讲到浮力时,麦迪则把全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四至五个学生)准备相同数量的旧报纸若干、油漆一桶、刷子一把、订书钉若干、订书器一个。然后让他们根据所准备物品,制作一条纸船。
麦迪指定了参赛日期,比赛在游泳池举行。比赛那天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参加。参赛选手可以是制作者,也可以是学校领导或老师。凡是坐在船上把船划到指定地点而不沉者获胜。
之后,麦迪又让每个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再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