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上表请辞,不许。《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优诏不许。”《通鉴》系此事于贞观十三年,疑不实。玄龄“居端揆”当自武德九年之后起始,至本年方为十五年。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
夏五月丙辰,太子詹事于志宁遭母丧,寻起复就职。《旧唐书·于志宁传》:“明年,以母忧解。寻起复本官,屡表请终丧礼,太宗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就宅敦谕之曰:‘忠孝不并,我儿须人辅弼,卿宜抑割,不可徇以私情。’志宁遂起就职。”
太子承乾农时大造宫室、信用阉官,私引突厥达哥支入宫内,又喜用突厥礼,志宁上书谏之。书见《旧唐书·于志宁传》。承乾不堪切谏,乃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图之。二人入志宁府,见志宁守孝勤苦,寝处苫庐,不忍而止。
刘孝孙迁霍王府谘议参军,寻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参见贞观六年部分。
于志宁与李淳风等受命修《五代史志》。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
春正月,魏王泰奏上《括地志》,诏令付秘阁。
七月,房玄龄进拜司空。《旧唐书·房玄龄传》:“十六年,又与士廉等同撰《文思博要》成,锡赉甚优。进拜司空,仍综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抗表陈让,太宗遣使谓之曰:‘昔留侯让位,窦融辞荣,自惧盈满,知进能退,善鉴止足,前代美之。公亦欲齐踪往哲,实可嘉尚。然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玄龄遂止。”
褚亮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
许敬宗约在本年累迁给事中,兼修国史。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
春二月戊申,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预其间。《旧唐书·房玄龄传》:“十八年,与司徒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赞曰:‘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据《通鉴》,图形凌烟阁在十七年,《旧唐书》误。
夏四月,废太子承乾,立晋王治为太子。以房玄龄为太傅,苏勖等为太子属官。庶人承乾东宫旧属多被贬逐,独于志宁因切谏而受赏。以志宁忠直,复授太子左庶子,未几迁侍中。
七月癸巳,监修国史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等奏上《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太宗以其记玄武门政变之事语多微隐,令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许敬宗以修《武德实录》、《太宗实录》有功,封高阳县男,检校黄门侍郎。
许敬宗修史不实,为时人所讥。《旧唐书·许敬宗传》:“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敬播所修者,颇多详直,敬宗又辄以己爱憎曲事删改,论者尤之。”《旧唐书·许敬宗传》载敬宗以个人恩怨曲改史事者有四事:一、封德彝曾揭露隋末江都之难中敬宗父善心被诛时许敬宗“舞蹈以求生”的丑态,及敬宗任史官,为封德彝立传时,盛加其罪恶;二、敬宗嫁女与钱九陇,九陇本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并升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同卷;三、敬宗为子娶尉迟宝琳孙女为妻,多得赂遗,及作宝琳父敬德传,不但隐匿其过失,还将太宗作《威凤赋》以赐长孙无忌之事改云赐敬德;四、白州蛮酋庞孝泰,从征高丽,数败,敬宗纳其贿赂,妄叙其功,称“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泰耳,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
十一月,太宗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
房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
孔颖达致仕。
苏勖任吏部侍郎。(据《通鉴》)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
十月,太宗如洛阳,以房玄龄留守长安。加房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盖文达授崇贤馆学士,卒。
褚亮约于本年致仕,归于家。
许敬宗约在本年迁太子右庶子,上表请起用废太子承乾属官。《旧唐书·本传》:“先是,庶人承乾废黜,宫僚多被除削,久未收叙。敬宗上表曰……由是玄素等稍得叙用。”按《旧唐书·张玄素传》,玄素贞观十八年起授潮州刺史、转邓州刺史,据此系于本年。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
春正月,太宗发洛阳,击高丽。三月,至定州,诏太子监国。九月,班师。房玄龄留守京城。《旧唐书·房玄龄传》:“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四月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
许敬宗检校中书侍郎。《旧唐书·许敬宗传》:“十九年,太宗亲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敬宗与高士廉等共知机要。中书令岑文本卒于行所,令敬宗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大破辽贼于驻跸山,敬宗立于马前受旨草诏书,词彩甚丽,深见嗟赏。”
太宗以褚亮、褚遂良父子二人先后掌其军中机务,诏褚遂良慰勉其父。《旧唐书·褚亮传》:“太宗幸辽东,亮子遂良为黄门侍郎,诏遂良谓亮曰:‘昔年师旅,卿常入幕;今兹遐伐,君已悬车。倏忽之间,移三十载,眷言畴昔,我劳如何!今将遂良东行,想公于朕,不惜一儿于膝下耳,故遣陈离意,善居加食。’亮奉表陈谢。”
颜相时卒。《旧唐书·颜相时传》:“贞观中,累迁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寻转礼部侍郎。相时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药。性仁友,及师古卒,不胜哀慕而卒。”《旧唐书·颜师古传》:“十九年,从驾东巡,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房玄龄受诏重撰《晋书》。《旧唐书·房玄龄传》:“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于是奏取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棻、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以臧荣绪《晋书》为主,参考诸家,甚为详洽。然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唯李淳风深明星历,善于著述,所修《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最可观采。太宗自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于是总题云御撰。”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
房玄龄等奏上《晋书》。《旧唐书·房玄龄传》:“至二十年,书成,凡一百三十卷,诏藏于秘府,颁赐加级各有差。”
房玄龄以微谴罢,太宗幸其私第。《新唐书·房玄龄传》:“贞观末年,以谴还第,黄门侍郎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帝悟,遽召于家。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在贞观十八年九月至二十二年九月,依《通鉴》系此事于本年。按,房玄龄有两因微谴罢职,另一次在贞观十年。
唐太宗贞观廿一年(647)
五月戊子,太宗幸翠微宫,以房玄龄留守长安。
房玄龄论李纬。《旧唐书·房玄龄传》:“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玄龄时在京城留守,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玄龄但云李纬好髭须,更无他语。’太宗遽改授纬洛州刺史,其为当时准的如此。”
褚亮卒。《旧唐书·褚亮传》:“及寝疾,诏遣医药救疗,中使候问不绝。卒时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
许敬宗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贞观廿二年(648)
七月,房玄龄旧疾复发。《旧唐书·房玄龄传》:“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高丽不止,方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吾知而不言,则衔恨入地。’遂抗表谏曰……太宗,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即日授其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按,二十三年当作二十二年,《旧唐书》误。玉华宫建于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唐太宗只在贞观二十二年二月乙亥至十月癸丑驻跸此地。此从两《唐书·太宗本纪》及《通鉴》。
癸卯,梁国公房玄龄薨。《旧唐书·房玄龄传》:“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故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谓曰:‘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旧唐书》谓玄龄寿七十,《新唐书》谓其寿七十一,兹从《旧唐书》。
孔颖达卒。《孔颖达碑》:“贞观二十二年戊申冲远七十五岁,九月八日卒于万年县平康里之第,年七十五。诏赠物一百段,陪葬于昭陵。凡丧事所需,率由官给。太常考其行,谥曰宪公。”《旧唐书》谓颖达卒赠太常卿,当是误书,此从《孔颖达碑》。又,《旧唐书·本传》:“(贞观)十八年,图形(颖达)于凌烟阁,赞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按,颖达不在凌烟阁功臣之列,此赞语当是褚亮所书十八学士图赞。
唐太宗贞观廿三年(649)
五月己巳,太宗崩。
六月甲戌,太子即位。以于志宁为侍中、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八月丁酉,许敬宗奏毁弘农府君庙。
许敬宗贬官。《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嫁女与蛮酋冯盎之子,多纳金宝,为有司所劾,左授郑州刺史。”
诏以房玄龄配享太宗庙庭。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加于志宁光禄大夫,进封燕国公。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春正月,以于志宁监修国史。
于志宁谏止衡山公主出降长孙氏。《旧唐书·于志宁传》:“是时,衡山公主欲出降长孙氏,议者以时既公除,合行吉礼。志宁上疏曰……于是诏公主待三年服阕,然后成礼。”
八月己巳,于志宁进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秋七月乙丑,于志宁以本官兼太子少师。
许敬宗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
春三月,立武氏为昭仪。长孙无忌反对高宗立武氏为后,许敬宗屡劝无忌,不从。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
九月戊辰,许敬宗复拜礼部尚书。高宗欲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以为不可。敬宗与崔义玄、袁公瑜等曲承旨意,赞成其事。李勣入见,高宗问以废立之事,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许敬宗亦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十月己酉,废皇后王氏。乙卯,立武氏。
诏赠薛收太常卿,陪葬昭陵。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
五月己卯,长孙无忌等奏上《五代史志》,诏藏秘阁。该志后又被编入《隋书》。
于志宁迁太子太傅,让赐地。《旧唐书·于志宁传》:“显庆元年,迁太子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蒙赐地,志宁奏曰:‘臣居关右,代袭箕裘,周魏以来,基址不坠。行成等新营庄宅,尚少田园,于臣有余,乞申私让。’帝嘉其意,乃分赐行成及季辅。”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秋八月辛未,许敬宗为侍中。《旧唐书·许敬宗传》:“显庆元年,加太子宾客,寻册拜侍中,监修国史。”此从《通鉴》。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
十一月戊戌,许敬宗代李义府为中书令,任遇之重,当朝莫比。
许敬宗进封郡公,寻赠其父善心为冀州刺史。为高宗论秦汉宫室。《旧唐书·许敬宗传》:“高宗因于古长安城游览,问侍臣曰:‘朕观故城旧基,宫室似与百姓杂居,自秦、汉已来,几代都此?’敬宗对曰:‘秦都咸阳,郭邑连跨渭水,故云“渭水贯都,以象天河”。至汉惠帝始筑此城,其后苻坚、姚苌、后周并都之。’帝又问:‘昆明池是汉武帝何年中开凿?’敬宗对曰:‘武帝遣使通西南夷,而为昆明滇池所闭,欲伐昆明国,故因镐之旧泽,以穿此池,用习水战,元狩三年事也。’帝因令敬宗与弘文馆学士具检秦、汉已来历代宫室处所以奏。”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夏四月,丙辰,以于志宁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于志宁传》:“四年,表请致仕,听解尚书左仆射,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皇后武氏令许敬宗伺隙陷害长孙无忌。戊辰,削无忌太尉及封邑,以为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
六月,许敬宗以《氏族志》不叙皇后武氏本望,奏改之,以后族为第一等。八月乙卯,于志宁贬荣州刺史。《旧唐书·于志宁传》:“高宗之将废王庶人也。长孙无忌、褚遂良执正不从,而李勣、许敬宗密申劝请,志宁独无言以持两端。及许敬宗推鞫长孙无忌诏狱,因诬构志宁党附无忌,坐是免职,寻降授荣州刺史。”
许敬宗议封禅仪。
李勣、于志宁奏上新修《唐本草》。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
约在本年前后,许敬宗上表请征还长子许昂,除为虔化令。《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好色无度。其长子昂颇有才藻,历位太子舍人。母裴氏早卒。裴侍婢有姿色,敬宗嬖之,以为继室,假姓虞氏。昂素与通,烝之不绝,敬宗怒黜虞氏,加昂以不孝,奏请流于岭外。显庆中,表乞昂还,除虔化令,寻卒。”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
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奏上《瑶山玉彩》五百卷。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八月壬寅,以许敬宗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旧唐书·许敬宗传》谓敬宗为太子少师在龙朔三年,此从《通鉴》。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高宗以皇后武氏专制,欲废之,诏上官仪草诏。皇后令许敬宗诬上官仪与故太子忠谋逆,致仪死于狱中。
于志宁致仕。《旧唐书·于志宁传》:“麟德元年,累转华州刺史,年老请致仕,许之。”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
于志宁卒。《旧唐书·于志宁传》:“二年,卒于家,年七十八。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志宁雅爱宾客,接引忘倦,后进文笔之士,无不影附,然亦不能有所荐达,议者以此少之。前后预撰格式律令、《五经义疏》及修礼、修史等功,赏赐不可胜计。有集二十卷。”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以许敬宗年老,不能行步,特令与司空李勣,每朝日各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
唐高宗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
三月壬辰,太子少师许敬宗请致仁,许之。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
秋八月壬午,特进、高阳郡公许敬宗卒。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文集八十卷。谥缪,改曰恭。《旧唐书·许敬宗传》:“太常将定谥,博士袁思古议曰:‘敬宗位以才升,历居清级,然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唯闻于黩货。白圭斯玷,有累清尘,易名之典,须凭实行。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请谥为“缪”。’敬宗孙、太子舍人彦伯不胜其耻,与思古大相忿竞,又称思古与许氏先有嫌隙,请改谥官。太常博士王福畤议曰:‘谥者,饰终之称也,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若使嫌隙是实,即合据法推绳;如其不亏直道,义不可夺,官不可侵。二三其德,何以言礼?福畤忝当官守,匪躬之故。若顺风阿意,背直从曲,更是甲令虚设,将谓礼院无人,何以激扬雅道,顾视同列!请依思古谥议为定。’户部尚书戴至德谓福畤曰:‘高阳公任遇如此,何以定谥为“缪”?’答曰:‘昔晋司空何曾薨,太常博士秦秀谥为缪丑公。何曾既忠且孝,徒以日食万钱,所以贬为缪丑。况敬宗忠孝不逮于曾,饮食男女之累,有逾于何氏,而谥之为“缪”,无负于许氏矣。’时有诏令尚书省五品已上重议,礼部尚书袁思敬议称:‘按谥法“既过能改曰恭”,请谥曰“恭”。’诏从其议。”
唐高宗上元三年(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追复于志宁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