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转瞬又是三年。
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丙戌,康熙命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和硕恪靖公主乃是康熙皇六女,生母为贵人郭络罗氏。贵人郭络罗氏也是胤禟生母宜贵妃的亲妹。胤禟送给这位亲上加亲的姐姐的主要礼物是一个镀金的自鸣钟。钟上弦后,每到整点之时,就有悦耳的音乐响起,钟座下则有一个拱门会打开,接着一位穿着旗袍的小姑娘就拎着面小锣慢悠悠的走出来,按照此时具体的钟点敲打,进行报时。样子十分有趣。而更稀奇的是这个敲锣的小姑娘和恪靖公主容貌间有七、八分相似。由此可见,这座钟分明就是为恪靖公主特意制作。
自明末之时,西洋的不少稀奇玩意都流传到了中国,西洋座钟正是其中最受欢迎的物品之一。不过,制造的如此精细的还是少见。更别说钟中的小人还是比照公主的模样制作的。这不但表明了胤禟的心意。更让许多人都猜测到这钟应该不是从西洋人那里买来的,再想想胤禟满洲才子的称号,心里都估摸着这钟应该是胤禟自制的。
说起来胤禟淡出众人的视线已经有很长一段日子了。最近三年中除了在三年前曾经有御使弹劾其名下海贸的船只为两艘三千石的沙船,违反了当初康熙规定的出海贸易者只能是载运五百石以下的单桅船的禁令。
实际上许多知晓内情的大臣们都明白,海商们的船尤其是对日贸易的海船基本上都是违规的船只。包括皇商在内的许多有背景的海商甚至租用水师的大船直接进行贸易。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日本只规定了中国商船年到港为七十艘,同时又对一年的总贸易额进行了规定,但是对单艘船的贸易额没有很明确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先到者赚便宜,船越大越赚便宜。
这则弹劾也可以算是一些政治比较敏感的言官们对于康熙是不是真的放弃了胤禟的一次试探。结果康熙当然没有象禁令中所说的发胤禟于边卫充军。不过,却也没有轻饶了他。不但没收了他的两条3000石的沙船,而且还将他的爵位降为固山贝子,罚没了他三年的俸禄。
这一下太子一系的大臣们彻底放了心,其他的皇子也不再把他列入头号大敌,胤禟基本完全消失于在京的大臣们的视野中。
不过,没想到的是,沉寂了三年的胤禟如今又小小的雷了京中的大臣们一下。西洋的座钟价格昂贵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曾经打过在主意要把这西洋座钟给仿造出来,不过别看这西洋座钟看起来也算不得庞大,里面的器件可着实不少。倒也不是没有人仿制成功,在南方的广州以及长江下游一带的苏州、南京、扬州等地都逐渐地出现了钟表制造业。其中代表性的就有苏钟和广钟。只是都还不如西洋人的精准。价格自然也要逊色不少。而胤禟送出的这款自鸣座钟精巧甚至超过了正宗的西洋货。
这九阿哥胤禟别的不说,这赚钱的本事绝对是一等一的。先是什么肉罐头、而后沙发,白糖、海贸,哪样都够他赚的盆满钵满。而现在又能制造看起来比西洋人的座钟还要精巧的座钟,再加上有些消息灵通的大臣又听说经过六年多的反复改良,他已经试验出了一种耐寒的水稻。并已经在他名下的其中两千多亩田中试种,结果平均亩产可以到达3担以上,最高亩产达到了5担。现在江南的水稻好田亩产也不过四担左右。虽然听说,这种水稻在辽东种植只能一年一季,但有这样的成绩也算不错了。毕竟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广人稀,如果朝廷有意在东北开垦的话,要不了几年,朝廷就会多一个大粮仓。
不过可惜了这位聪明的阿哥也不知道哪点触怒了康熙,被康熙放逐了。
虽然康熙仅仅把自鸣钟表看作是有趣和精巧的玩意儿,并且只是把它们作为外观华丽、造型奇特的装饰品,用以陈列和使用,而没有将科技看成可以推动社会的根本力量之一。但依然不妨碍康熙个人对西方科学抱有的极大热忱。康熙还在养心殿的造办处增设了修理及制造自鸣钟的作坊。这个作坊的建立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大大推动了机械钟表在清朝的流行和制造。
因此康熙看到了这件自鸣钟后也很是高兴。于是立刻准备让胤禟派遣一、两个钟表匠来造办处的作坊。
正好此时,朝鲜灾荒。上月朝鲜国王李焞就上疏请於中江贸易米粮,康熙已经答应了此事。于是康熙决定派遣上书房大臣、英武殿大学士马齐运三万石米往朝鲜,以一万石赈济,二万石平粜。本来,康熙是准备从山东调米的。不过,马齐上奏说:据说最近两年,登州方面所需米粮大多都是由辽东金州港海运而来。可见辽东的粮食是丰裕充足的。不如就近从辽东运粮往朝鲜。
康熙这才想起,好像胤禟身边的侍卫穆哈、豪格都曾经有过密奏:胤禟运往日本日本的商品以白糖、肉罐头以及各类皮货为主。每趟还携带不少书籍。主要是各类佛经、儒家的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和各种民间的白话小说。此外听说从两年前开始,胤禟开办了一个纺织厂。因为康熙规定纺织厂的规模不得超过五百张织机。他的那家纺织厂的织机正好就是五百张,只不过所用的原料非棉非麻也非蚕茧,而是羊毛。在牧民们的眼中,羊毛基本上是无用的垃圾无异。胤禟开办羊毛纺织厂倒也又算是为蒙古各部落创收了一个财源。只不过,他的纺织厂规模不大,所需要的羊毛也有限。因此据说因为胤禟每年从蒙古各部落购买不少肉罐头,因此羊毛基本上就等于是白送。还有就是听说胤禟的羊毛作坊成品全部运往日本,销路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据穆哈、豪格猜测应该不会太好,否则胤禟不至于始终不增加产量。
而胤禟从日本运回来商品和其他的海商不同。银铜极少,以粮食为主,还有一些海鲜干货。
康熙对此非但也没有什么意见,反而很高兴。因为粮食是生存之本。包括康熙在内的历代清朝皇帝都对粮食从国内运出基本持严禁态度,而对从海外运粮回国则基本持鼓励态度。只不过,最近十来年,中原逐渐平定下来,朝廷储备的粮食日益增多,虽然还没有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但是从海外运粮到回国的确是利润太薄却是事实。但是至少现在看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康熙都不会嫌粮食有多。
三万石数目有些大,但康熙估计一万石,胤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最后决定从山东海运两万石、辽东征集一万石,而这一万石则落在胤禟身上。具体事务则有马齐去主理。
只是康熙和马齐都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胤禟正身处茫茫大洋之上。
…………
过年好!过年事情太多,这两天只能暂时一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