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900000014

第14章 北大:怪才的舞台 (1)

当“特立独行”这句话开始成为时尚话语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想赚取这样一个称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也难怪,毕竟现在已不同于在大街上只能看到青、蓝两色的年代。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如果你的身上无法体现异样的个性的话,那么你只会遭到同仁的抛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大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因为北大有着“特立独行”的传统和一批又一批追求“特立独行”的学子。

余杰:矛盾的统一体

余杰,一个在许多人的眼中都会被看做北大怪才的典型,不仅是因为他以《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而扬名,更重要的是余杰誓与中国传统文人划清界线。余杰自称: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立场,边缘的姿态,乃是支撑他写作方式的三只鼎立之足。一个出自于北大的知识分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出于良知而以边缘的姿态进行怀疑与批判,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也是十分崇高的一件事。但是,余杰本身是充满了矛盾的,从他的言语和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自我否定的地方。

余杰的批判激情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神圣的使命感使他虽身居铁屋却桀骜不驯,杨朔、钱钟书、杨绛、钱穆、郭沫若、季羡林等大师在他的眼中全成了重新评说的对象,这气势使那些媚俗平庸的伪高人相形见绌。于是有了《我来剥钱穆的“皮”》,有了《皇帝的新衣——关于“张承志”现象的思考》,有了《驳季羡林先生论中西文论》、《知、行、游——重读杨绛》、《王府井花园里的郭沫若》……然而,与这样的“杀气腾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余杰虽然批判了许多远离他利害关系的大名人,却对身边的老师、朋友大肆吹捧。

如余杰的《书卷多情似故人——读〈漫卷诗书·陈平原诗话〉》、《那一代的风流——读夏晓虹〈旧年人物〉》以及《挣扎的心——读钱理群〈压在心上的坟〉》……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是人之常情,一个以斗士自居的人,批判谁与不批判谁也应当是有选择的。怪就怪在余杰的选择标准上,众所周知,夏晓虹是余杰的研究生导师,而陈平原则是夏晓虹的丈夫,而钱理群大概也因为北大的缘故得以逃离余杰的批判。有人说,这是“余杰精于心计的狡猾”。余杰这种“唯亲”的做法与其说是保护了北大人,倒不如说是在使北大人蒙羞,因为中国人是最痛恨“官官相护”的,更何况余杰本身就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批判者,由他“保护”的人自然难逃株连的危险。

余杰所谓的边缘姿态也是值得怀疑的。“昆德拉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采取的是冷眼看人间的方式。昆德拉看透了历史的风烟,历史虽然如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不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因而他有一种很强烈的置身于事外的‘游戏’态度。而哈维尔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圣人’(行者),他坚持认为,心灵比智慧更加重要,承担比回避更加重要,参与比置身事外更加重要。”(余杰,《昆德拉与哈维尔——我们选择什么?我们承担什么?》)这样的言论似乎与余杰所谓的边缘姿态格格不入,要不余杰也就不会认为中国更需要哈维尔这样的“圣人”了。所谓边缘的姿态其实是与文学的功用相联系的。中国的文人历来重视“文以载道”的价值取向,而西方的文人则更倾向于“文学只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这样一种价值取向。

真正的边缘姿态应该是后者,正如高行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题为《文学的理由》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作家所以不计报酬还写自己要写的,不仅是对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对社会的某种挑战。但这种挑战不是故作姿态,作家不必自我膨胀为英雄或斗士,再说英雄或斗士所以奋斗不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便是要建立一番功勋,那都是文学作品之外的事情。作家如果对社会也有所挑战,不过是一番言语,而且得寄托在他作品的人物和情境中,否则只能有损于文学。文学并非愤怒的呐喊,而且还不能把个人的愤慨变成控诉。作家个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为文学,才经得起时间的损耗,长久活下去。

”不知道余杰看到这样的文字之后是否还敢自称是“边缘的姿态”,还敢随便就在“铁屋中呐喊”,是否还敢说“我一再表明,我对余秋雨的批判仅仅是一个契机,我想引发的是全民族对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一部血迹斑斑的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我们国民性中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既然余杰选择了边缘的姿态,那么就不应为批判而批判,将批判经常挂在嘴边,不应该为了扬名拿名人开刀。毫无疑问,真正有意义的批判应该是站在边缘的姿态,对于这一点余杰也是十分清醒的,但是他的身上充满了太多的浮躁。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导致的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丧失与国民心态的浮躁,余杰大概是十分愤怒的,但是余杰自己似乎也为时代精神所毒害,居然为了商业炒作的目的将崔健“拉下水”,本来崔健以为余杰只是邀请他到成都蒲江去度周末,结果兴冲冲地赶到后却发现,“完了,又上当了”,成了一个商业活动的“托儿”。余杰居然也学会了在商业活动中“游刃有余”的本领,真是不简单,试问如此世故的余杰又该怎样捍卫其边缘的姿态呢?

余杰的自我矛盾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余杰以一副“俯视众生,唯我独清”的姿态与立场,指责与批判别人,然而却很少解剖和反省自己。余杰以鲁迅衣钵的传人自居,可他却偏偏忘了鲁迅的教诲:“我的确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余杰非常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一个是特权阶层的世界,纸醉金迷,斗酒狂欢。另一个世界是底层的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名瘦弱的失业工人吃力地蹬着人力三轮车,15岁的农家女在歌厅门口招摇过市,手臂上刺青斑斑的中学生在校门亮出刀子群殴。

”(余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底层体验永远是需要的,但是为什么余杰又要将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赵本山污蔑为“伪农民”,将热播的《刘老根》斥为“文化垃圾”呢?也许余杰的苦心在于唤醒那些热衷于安逸的百姓,让他们别上《刘老根》的当,但是余杰又有什么权利来剥夺无辜百姓喜欢的权利呢?余杰曾说,“李方先生(著名记者)当然想像不出住在妻子租来的一间经常停水停电的屋子里的我是怎样生活的。”(余杰,《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余杰致网友公开信》如果这可以算作余杰经历了底层体验的证据的话,那么当余杰成家之后,即使余杰现在不写作,其太太的收入也足以维持小康生活时,余杰所谓的“依据底层体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余杰,一个素以北大怪才著称的人物,在北大读了八年的书,从他的身上也可折射出现代北大教育和北大人的自相矛盾。北大的领导决策层非常期望重振北大思想自由和学术繁荣的传统,可是北大的教授要么是迫于政治压力,要么是为了职称而谨言慎行,于是北大的学术争鸣也是不得不偃旗息鼓。北大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很想做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却又不得不为了前途而忙于背单词、学外语,忙于形形色色的考试。北大人从来都是拒绝平庸地生存在这个世上,他们总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之下,掩盖的是他们生机勃勃的思想光芒和跃跃欲试的英雄情结,但是现实的北大没有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实的中国也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选择。在这样近乎压抑的气氛中,余杰的做法也许是代表了一部分北大人的想法。在这冰冻的世界,点一把希望之火,将所有的冰雪融化,迎接明媚的春光;亦或在坚固的铁屋当中,像鲁迅当年那样大声地呐喊,不是为了声音能将铁屋喊破,而是企图声音能够穿越这无边笼罩的铁屋,传到久远之处。在一个思想无用的年代,不如将其付之一炬,不如将其留至久远。这也是如今北大人最无奈的一种选择了。

王小波: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我们将王小波归入北大怪才的行列,首先要感谢余杰先生。由于余杰以北大第二个王小波自居,既然余杰是北大怪才,那么就没有理由说王小波不是怪才的。然而王小波毕竟与余杰不同,王小波比余杰的文字更耐读,对很多人来说,接触王小波的文字与接触余杰的文字大概是同一时候的事情,为什么短短几年之后,两个人的遭遇就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故呢?一个成了人们深深怀念的启蒙者,而另一个则忙于洗去身上的唾液。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两者思想的深度。王小波的文字在读完之后你还有兴趣回过头去细细地体会,而余杰的文字没有多少思想的内涵,除了阅读的快感,你不可能找到读他的第二个理由,而且他的叙述显得十分零碎,这一点在《心灵独白》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此区别说开来,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称王小波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而余杰至今也没能赚到封号的原因了。王小波的“怪”也就在这里,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其死后获得了文学界和学术界很高的评价。

同类推荐
  •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绩,伴随而来的是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对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一所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秀的高校,并不希望高校出现一方面强一方面弱的现象。
  •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同人报刊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是同人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努力周报》在同人报刊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地位。《论证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等人创办的《努力周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剖析自由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面对专制、腐败的政治现实,在论政和启蒙间进行抉择时的犹豫与矛盾心态;在研究论政、启蒙的具体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周报在国家统一、列强侵华、教育成败、监督政府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新诗、古史、民主制度、科学与人生观、批评的伦理等讨论中的态度,并对传播形式与效果进行探寻。
  • 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

    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

    新课程改革,如初升的朝阳,照亮教育的一片天地,给其间的每一角落都染上生命的色彩,催生出无尽的希望。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语言。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每一位从教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面对全新课题,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沐浴着时代阳光前行,自身不能不带上阳光的色彩、阳光的味道、阳光的品格;但同时,也不能不从心底催生出无限的活力与渴求。
  • 公文写作大全

    公文写作大全

    公文是党政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一般文章要规范要多。公众学习公文写作,既是我国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每个人和集体都要至少了解几种与自己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种。
热门推荐
  • 回归仙班

    回归仙班

    作为太上老君的接班人.却不慎把呈贡给王母娘娘的万年驻颜丹落入凡间.王母娘娘大怒将其贬入凡间,归黎此刻(内心一万只草泥马崩腾而过,师傅还有七天就退休了,我就能成功上位了啊!!!!!!)
  • 虐爱残情

    虐爱残情

    她,倾国的美貌,如水的纯清,爱着自己喜欢的人,却因为一次偶然,遇上了他,一个霸道而又狂邪的男人,开始了她的苦情人生他,她的挚爱,她不顾一切的与他私奔,却没想到,在他们两人拜堂成亲,她把自己的初夜给了他的第二天,他竟将她卖给了她所要逃离的那个人,竟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他他,狂傲邪肆的王爷,本要为她放弃江山,放弃一切,她却与别的男人私奔,他决不会如她所愿,她,只能在他的身边,就算是毁了她,也决不会放开她他,一个如春风般的男子,是她第一个去勾引去利用的男人,几经背叛与折磨,他的心,渐渐迷茫。他,一个沉迷她的身体的君主,让她成为自己的性奴,却为此亡了国。
  • 暗黑影者ii龙影之刺

    暗黑影者ii龙影之刺

    自龙腾华夏成立十六年后,张雷的儿子踏足了游戏的门槛,并进入了最新的服务器内,新的历程即将展开。让我们看看龙腾的继承人是如何在新服内开创自己的天地。
  • 虎峰山传奇

    虎峰山传奇

    这部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黑瞎子沟传奇》、《豹子沟传奇》、《野狼沟传奇》、《兴安野猪王》以及《虎峰山传奇》。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里竹林录华年

    十里竹林录华年

    我名明念心,我名允昭凌,我名洛叮咛。我们,三生共一世,一世牵一人。我名允昭凌,是两壶山醉壶谷的大小姐,生而安乐,爹娘疼宠,幼弟敬重。只除了,我从未踏出过两壶山,只除了,我无端没了五百年的记忆。醉壶谷,是世外桃源,仙妖和平共处。我却从来不知,这一切都只是爹娘为我织的一场美梦。而两壶山外,隐着我的一场,长长的噩梦……
  • 重生之我是路人

    重生之我是路人

    前世的死亡,本以为重生后可以随心所欲,不为谁停留,那一眼万年,却将她钉在原地,隔着一步之遥,却不敢上前说爱你。如此平凡无奇,却卑微不顾一切痴迷,宁可心痛也不肯放过自己........你可知?(并不是全是悲文,有欢乐忧愁,有轻松也有沉重,希望亲们喜欢,支持……)
  • 万家灯火为谁燃

    万家灯火为谁燃

    跋山涉水,一路向东,你是我未来得及解开的棋局,夕阳升起之地,我与你执手相忘于天涯
  • 魔幻之联盟英雄

    魔幻之联盟英雄

    这本书介绍的是英雄联盟当中的个性英雄当中的技能、大招、结合自身当中的感受来写出的魔幻之联盟英雄。
  • 狼来了

    狼来了

    朋友,你见过狼吗?在月黑风高的深夜里而不是在阳光明媚的动物园里,如果你碰到一只呲牙咧嘴的大灰狼向你扑面而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现在俺就给你讲一讲我亲眼所见的惊险狼故事,不光是说狼,当然还有女鬼、吊死鬼还魂、皇陵中的精怪之类啦啥的。另有说明,胆小的朋友或是心脑功能不全、血压偏高或是怀有身孕的朋友,请远离,否则一切后果自负,可别怪俺事先没打招呼啊!俺一介穷书生,哪有那么多的钱付医药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