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认为,道德、健康和知识这三项既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道德又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输。而一个人如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把握准了,那么他就等于把人生的道路走对了,而路走对了,不成功都难。我们之所以倡导要做有德之人,其实也有功利方面的考虑,所谓“德者,得也”,“德”就是有所收获或者行有所得。古人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这又引申出因有所得而感激别人或被别人感激。古代所说的“有德之人”,是指能依据自己的本性,使自己有所收获,进而使别人有所收获的人,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
员工思索
1 从道德的角度如何看待个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德”与“得”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格是人一生的最高学位
典籍原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经典导读
南宫适问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禹和稷亲自下地种田,却取得了天下。对这些历史人物应该怎样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了。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崇尚道德啊!”在孔子眼中,南宫适是个值得称道的人,他的道德修为为他赢得了孔子的尊重。
一个人在世,或由于天资的差别,或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或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限制和职责的规范,办事能力有大有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只要重视德行,有好的操行,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也是一个能够做好自己的事业,前程充满希望的人。
孔子这个观点,对现代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作为一种做人做事手段,相对于机巧和力量,其实德行操行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是最为长久永恒的。那种逞勇斗狠,其实是一种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手段,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之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一位大学教授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石头装在瓶子里,当不能再装石头的时候,他就问他的学生:“满了吗?”而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满了。”然后,他又把沙子放在瓶子里,当不能再放沙子的时候,他又问:“满了吗?”这次学生就说:“还没有。”教授笑了笑,说:“对!”接着又把水灌进瓶子里,然后就问:“今天,你们从这个实验想到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无论一个人的时间是多么紧张,他都有空去学其他知识。”而另一个学生说:“无论你的知识多么丰富,你都能容下别人的建议。”而教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只是它的一部分意思而已。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刚才先放沙,再放石头,那么,石头还能全部装下去吗?先放石头,还是先放沙,其中包含了我们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么,什么才是人生这块石头呢?”
“地位。”一个学生说。
“学历。”另一个学生说。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教授说:“人格,人格就是这块石头,人格才是人生最高的学位。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先人后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项美德,也是全世界人民所要继承和发扬的。”
史蒂芬·柯维博士,他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25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开篇就写道:
“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完善的人格魅力,其基本点就是修习完美的品德,恪守品格亦是赢得人心、产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一个充满德行的人,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
1836年,林肯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忙打官司。但是他为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也许,偶尔撒个谎原本是毫无恶意的,但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怕的是,小谎言需要大谎言来掩饰,然后,谎言就会愈扯愈大。永远都别尝试去背离忠诚和信义,也别窃占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能高枕无忧。
品德是没有等级,不分程度的,它们不是为交换报酬而来的,品德本身就是奖励,它是人类行为最具有成效的一种。恪守品德的人从不担心向谁撒了什么谎,无须忧虑谎言会被揭穿,所以,他们可以集中心力,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品格”在英语中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建立的稳定和特殊的品质,使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有同样的反应。”好品格源自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它不受地位、财富、环境等的限制。“没有关系。大家都是这样的”,这就是道德败坏对我们的试探,而想拥有良好品格的人必须战胜这些试探。
员工思索
1 在企业中,人格会遇到哪些道德的试探?
2 你认为内在道德的约束与外在制度的规范应该如何完美结合?
心有仁念方能远离恶行
典籍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经典导读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去实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论语·雍也》篇中有孔子这样的一段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存是因为他品行正直,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却是因为品行不正直,这种情况很少,在孔子看来那也是因为他侥幸地躲过了灾难。
“仁者无敌”,这其实并不是一句高调。在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所谓的“仁爱、良心”已经没有实际作用了,这其实是一种既狭隘又短浅的观点。从长远的发展看,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种向善的自律力量,它会使一个人产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拥有了推动生活、事业的正确力量,而且也能够在整个前进的路上,不会产生内在的焦虑、彷徨,同时令外界见不得人的干扰、攻击对你敬畏而远之。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前,时代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自身的规律。用心险恶、手段卑劣,虽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短暂的好处,但毕竟不是正道;只有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是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途径。
在15世纪,水手探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荷兰的几个水手为了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中国和东印度群岛的航线,组织了一次探险航行。探险队起航前,荷兰的商人把一些准备和中国进行贸易交换的商品装上船。水手们肩负着重任,出发探险了。
水手们抵达北冰洋后,夏季已结束。探险船被冻结在冰水中,全体水手被迫登陆。他们在新地岛上修建了木屋,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在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中,有些水手因饥饿而患病,不幸死去。而其他水手,没有一个去动那批货物,那批货物全是舒适的服装、好吃的食物。
由于船长期受冰块挤压,造成了船破损,冰雪融化后,水手们只得站在齐腰深的冰水中修船。在这从死神边挣扎逃出的绝望时刻,水手们仍带着商人托付的货物。水手们上岸后,首先就是把货物打开来晾干,因为他们想在好的状况下将货带回荷兰。
在剩下的日子里,水手们饥寒交迫,但是仍没有人去动货物。
一年多过去了,历尽艰险的水手终于回到了荷兰。水手们早已一无所有,但货物却完璧归赵。荷兰商人们看到这批完好无损的货物,都啧啧称赞水手。
这些水手也受之无愧。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使命感、仁义的光辉,这种道德的约束、良心的承诺,就是信誉的力量。他们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仍然不以丧失仁义来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