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38900000063

第63章 读书种子以身殉道(1)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父亲方克勤,曾官至济宁知府,后因“空印案”被诬入狱,明洪武九年(1376年)被杀。孝孺少年好学,人称“小韩子”,十五岁随父居济宁。二十岁的时候,拜名儒宋濂为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授予汉中府学教授。蜀献王听说他才学渊博,品德高尚,就请他作世子的老师。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惠帝朱允炆继承大统,任命他为翰林侍讲,第二年升为侍讲学士,经常受皇帝的委托批阅百官的奏章,回答百官对政事的询问。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争夺皇位。第二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捕。后来,朱棣命他进宫起草登基的诏书,方孝孺大骂朱棣是逆贼,拒绝起草诏书。朱棣大怒,命令把方孝孺乱刃分尸,灭其十族共873人。

出身有德之家就学有才之师

元朝末年,统治者残暴的统治和地主的无情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各地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逐步发展壮大,经过艰苦的战斗,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人马,把元朝的统治者打败,统一了中国。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出生在元末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元代统治者的残暴和压迫,使中原广大人民更加殷切地期盼为民请命、公正无私的清官,更加期盼讲究仁义礼敬的世风。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残酷的杀戮政策,消灭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文化上,提倡程朱理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在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中,一律采用程朱一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注本,竭力提高程朱理学在官方学说中的地位,致使程朱理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整个社会崇儒成风,人们有时候敢于说孔子孟子的不对,一定不敢妄议程朱的不对。在这样的世风的熏陶下,出现了忠孝两全、廉洁正直的方克勤,也造就了读书种子、以身殉道的方孝孺。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做人正直善良。担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他首先是个孝子。他于洪武二年被征辟为县里的训导,主管一县的教育,后来因为母亲年老,于是辞官不做,专门回家侍奉老人。方克勤父亲早亡,是母亲把他一手拉扯大。他知道母亲培养自己成人不容易,于是恪守孝道,每天两次问安,亲自端茶送水。当时家里也有几个仆人,但是为了尽孝,这些伺候老人的事,他从来不让下人干,而是自己亲自动手。身教胜过言教,方克勤的所作所为,让方孝孺耳濡目染,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道理。

其次他是个好官。洪武四年参加吏部举行的考试,取得第二名。因此特授予济宁知府。当时皇帝下诏,凡是开荒种田的免三年赋税。但是官吏们征税却不按以前的约定,农民认为官吏不讲信用,纷纷停止开荒种田。到方克勤主持政务的时候,和农民约好了到时候再征税。并且把地分为九等,按等级征税,好地多征,不好的地少征。于是,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荒地得到了开垦,农业得到了发展。人们衣食足,就要知礼仪。他又兴办学堂,重修孔子庙,用礼仪教化民众。在他的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人人都知道孝顺父母,都知道谦恭礼让。这期间,方孝孺跟随父亲,随时侍奉。父亲的言行无疑对他是一种言传身教。他后来在书中写道:“我少年时期就特别爱读书,私下里常想今生立志学习孔孟之道。自从跟随父亲学习经论,心里时刻不能忘记的是圣人的话,经常想到的是天下人的安乐太平。”

方克勤爱民如子。一年夏天,守将催促民夫修城。方克勤说:“现在农耕正忙,让他们顾得上干什么呀?”守将说:“这是国家的军机大事,我可做不了主,万一打起仗来,城池失守,我可负不起责任。”于是方克勤请示中书省,被批准免去这次修城的劳役。济宁人有歌谣赞颂方克勤说:“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三年以后,户口增加了好几倍,人们富裕了起来。方克勤治理百姓,以德化为主要工作方法,从不主张多用刑罚。他曾经说:“如果工作急功近利必然要先立威,立威必然使百姓遭殃。我不忍心这样做。”永嘉侯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去北平,当时河水断流,船不通。于是就征发农夫五千疏通河道。方克勤不忍心农民受苦,又劝朱亮祖不要这样,朱亮祖不听,他就哭着祷告苍天。忽然乌云从四方翻滚而来,霎时间,电闪雷鸣,天降大雨,河里水位上升,船就能通过了。人们在雨中大声欢呼,以为方克勤是神仙,是救苦救难的菩萨。

方孝孺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一位父亲的影响下,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里度过的。方孝孺生于1357年,就是元顺帝至正17年,方克勤喜得贵子,自然是非常高兴。父亲希望儿子孝顺长辈、正直善良,于是就取名孝孺,字希直。孝孺自幼聪明过人,六岁就能写诗。在他的父亲担任训导的时候,孝孺12岁。他酷爱读书,能连续读一天而不出门。看到人神之处,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他都充耳不闻,好像没有发生一样。有一天,他正在读书,街上来了卖艺的,邻居家的小伙伴叫他一起去,在门口喊了几声,竟然没人回答。小伙伴们推开门,看到他正在读书,就蹑手蹑脚地走到他的身边,他还是丝毫没有觉察。直到一个小孩在脑袋上拍了他一下,他才如梦初醒。原来他读书入神了,正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小伙仆们说:“快走吧,大街上来了一伙卖艺的,很多人在看呢,书有什么好看的呢。”方孝孺说:“书里才有意思呢,我不去,你们几个去吧。”方孝孺十六七岁的时候,读书已经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据说他读书的时候双目炯炯如电,一目十行。父亲发现这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就把自己所读过的书拿过来让他读,谁知今天刚拿过来一本,他就要第二本,父亲问他:“难道你都把那些书读完了不成?”孝孺说:“对呀,不信请父亲考一考我。”于是,方克勤就抽了其中一段,问他说的什么意思,孝孺对答如流,父亲很是惊异。第二天再试,把一本新书给了他,很快就读完了。有时一天要两本书。史书上说他每天读书有一寸厚。每当他看到史书上记载的古代圣贤的名字,或者古代良将的相貌,总是默默地记住,羡慕他们的学识、品格,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于是更加发奋学习,期待自己能学会圣人之道,将来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听说方孝孺读书很多,而且六岁就能做诗,现在更是今非昔比,洋洋千言,提笔立就。纷纷到他的家里。有的人不信,就出个题目考考他,结果方孝孺的回答令乡邻们另眼相看。有时方孝孺也做些文章,乡里的秀才争相传阅,看了之后都夸他是个奇才。

他的父亲很是欣慰,对他的指导也更加尽心,督促也更加严格,盼着他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就这样,在父亲的直接教诲下,他的文章更是日益长进,每当提笔写作,总是才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写一千多字的文章,不久就可以完成。就这样,孝孺在少年时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武靖王李文忠在当时文坛上很有名声,对于四书五经,诗赋策论也是无一不精,听说方孝孺的大名,很不服气,也有点不相信,就专程找到方孝孺跟他面谈。两人谈论经典、治国之道,李文忠非常惊讶,连声说“后生可畏”,说他以后必定成为真正的“国士”。

方孝孺二十岁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学问日益精进,想投名师继续深造。父亲告诉他:“当今文坛,宋濂堪称是领袖,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你可以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他。他收学生向来注重才学,以你现在的水平,他见了一定会收下你的。”方孝孺说:“父母在,不远游。孩儿应该在家里尽孝道,才是做人的道理。不然,读圣贤书又有什么用?”父亲听了,很受感动,欣慰地对他说:“父母正在壮年,不用你担心,不听父母的话也是不孝啊,我让你去投名师,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光宗耀祖,这是最大的孝啊。”方孝孺点头称是,拜别父母之后,就独自一个人去了京城。

来到京城以后,不久就找到了宋濂。宋濂是一个古板的老先生,身材瘦高,头发花白,经常面沉似水,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睛。对于他的学生也很严格,稍有不是就大声斥责。今天,方孝孺来到他面前,他淡淡地说:“你拜见老夫,有什么事吗?”方孝孺赶紧上前一步,毕恭毕敬地说:“久闻先生大名,学生非常地钦佩,想投在您的门下做一名学生,望先生收留。”宋濂手捻着花白的胡须,上下打量着方孝孺,不动声色地说:“既然你说要做我的学生,我要考考你的功课,看你有没有这个资格。”方孝孺连连点头说:“是,是,学生带来平时写的几篇文章,请先生过目。”宋濂也不答话,只是随手接了过来,展开观看。宋濂读着这位年轻人的文章,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他兴奋地说:“这个年轻人的文章不错,文采飞扬,说理透彻,见识不同一般。真是孺子可教啊。你假如以后跟着我学的话,我有希望找到传人了。我的门生这么多,但是其中很多是平庸之辈。现在,我就像在叽叽喳喳的百鸟群中发现了一只凤凰一样。”方孝孺赶紧跪倒磕头,谦虚地说:“老师过奖了,学生实不敢当,请受学生一拜。”于是,方孝孺从此就成了宋濂的学生,每天跟老师学习,谈论作文做人的道理,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学问日益精进。到了第二年,宋濂回归家乡,方孝孺仍追随老师侍奉求学长达四年。在学习期间,方孝孺自我感觉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他的老师宋濂也经常称赞他的文章精敏绝伦,每次都能从大处落笔,然后穷究其本源。既顾得上道理的根本,又能细致入微。他的论着,文义繁复深厚,千变万化,总是有所创新。用词上也有新颖独创之处。当时,在宋濂门下学习的天下名士很多,但学术上都不如他。他的先辈胡翰、苏伯衡等人每当跟他谈论文章之道、治国之道的时候,总是慨然长叹:“后生可畏,我不如他。”

方孝孺重道轻文,认为:文章的写作技巧,遣词造句都是无关大体的事情。文人求的是道,要学会帝王之道、致天下太平之道。在他的论着里,对于理学的系统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一个王朝盛衰的微妙原因,无不穷究本原,分析道理,细致人微。他常常把自己当作周公、孔子,人们都说他是程颐、朱熹再世,甚至有人想看看他的相貌是不是真的像古人。在跟随宋濂学习的四年,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曾经说:“跟随老师在浦阳学习,才知道孔孟之道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天下大同的盛世不难达到。”

方孝孺踌躇满志,想用自己所学的理学来治国安邦。他曾经慷慨激昂地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不生于世间就算了,假如生成一个人,不能让自己的国君像舜一样有德,做文章不能阐述天地间精微的道理,不能指导人们立身行事。要求再低一些,不能教化风俗,把教化的道理发扬光大,只是在文字上玩弄技巧,被人称作文士。这样的人不是让圣贤蒙羞吗?这样的人不是白白地生于天地之间吗?”他还说过:“上天果然想使天下大治吗?我将抱着我的经书,送给天下的圣君施行于天下。上天不想让天下大治,我也会发奋着书,传授给乐于此道的人,终身以此为乐。”他的文章中也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作为国家四境之民,应臣服中央政权;作为君主,要爱护百姓;作为百姓,要遵守法令;国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要以忠对待君王;不要责备父亲不慈爱,儿子孝顺了,父母自然高兴;作为男人,要重义;作为女人,要顺从;治理国家,应当崇尚德化,减缓刑罚。他已形成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做事也以古代的圣贤为标准要求自己。有一次,方孝孺一病不起,就不吃东西,家里的人就劝他吃点东西吧。他竟然笑着说:“古人有时候一个月就吃九顿饭,贫穷的难道就我自己吗?孔子的学生颜回吃饭只有一个破筐子,喝水用一个破瓢,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就这样,每天还很高兴,品德之高为后人所称赞,难道我就不该向他学习吗?”

方孝孺求学明道,认为人最重要的是齐家,齐家最重要的是孝。每当回家探望父母的时候,他总是亲自为父母做饭,口尝饭菜的味道和冷热。父母睡前他亲自抻床拂席,等父母睡了,自己才敢回屋安歇。后来,父亲因为“空印”事件受到牵连被杀,方孝孺悲痛欲绝。

所谓空印案,指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文书而引发的一起案件。

当时规定,各地每年都需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所有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才可了结,只要数字有一点儿对不上,整个账本就被驳回,重新填造,而且必须重新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因为来往路途遥远,办事的人员往往都带着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太子久闻方孝孺大名,命人大摆酒宴款待他。白账本。这本是人人都知道的惯例,虽然不符合程序,当然也不合法,但是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也情有可原,所以没有哪个中央衙门禁止过。但是,偏偏朱元璋不知道这里面的事情。忽然有一年,有人汇报这种事情,朱元璋知道以后,大发雷霆,便严惩所有与此案有关的官吏。朱元璋一向以严刑治国,所以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处斩。当时有名的好官方克勤也被牵连在内而死去。

现在,父亲死了,他亲自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家乡安葬。他不远千里一路走来,一路哭得几次昏厥,路旁的人见了,也禁不住被方孝孺的至孝所感动,纷纷掏出手帕,擦拭着眼泪。方孝孺埋葬了父亲,又为父亲守孝,直到丧事料理完毕,才又返回京城,继续跟随老师深造自己的学业。

被荐入朝聘为太子师

洪武十五年,吴沉、揭枢向朱元璋举荐方孝孺。朱元璋问:“你们两个极力推荐方孝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啊?他比你们二位如何?”吴沉、揭枢赶紧向上叩头,回答说:“方孝孺从小就熟读经史,读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是真的读破了万卷书。他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为文风酷似韩愈,被人称为‘小韩子’。后来,跟随当世大儒宋濂做学问,现在更是不同凡响,有经国之才。比我们两位可是强十倍呀。”“既然如此,不妨宣他进见。”于是方孝孺接到召见的圣旨,上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同类推荐
  • 亨利·福特(名人传记丛书)

    亨利·福特(名人传记丛书)

    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农家少年,通过自学走上了机械工程师的道路,秉承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世界第一批汽车的制造者之一,并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将汽车从新奇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交通历史。本书讲述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亨利?福特的传奇一生,让青少年读者了解早期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学习他那执着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
  •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讲述了在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最具多面性。他是一个以吃亏为福,三置晋君。甚至助其对手登上霸主之位的大智若愚的君子:是一个打破禁锢。以五羊皮举百里奚于奴隶之中,君臣戮力,一统六合的霸主:是一个超越一己之私情,对曾经背叛过他的女人姚圆圆信任如初的伟丈夫:是一个大赦农民之过。赐其马肉调料的和蔼长者……《春秋五霸秦穆公传》由秦俊著。
  • 罗健夫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罗健夫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长期英勇奋斗的结果。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奉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革命斗志和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今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需要这种强大的革命精神,把人们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与斯大林

    这是一部有丰富内容的好书,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教科书。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众所周知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我与毛泽东和斯大林都见过面,谈过话,有过接触,并在他们指导下做过一些工作。后来,党组织分配我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先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七年。1948年,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和毛泽东会谈,我任翻译。1949年,毛泽东派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我仍任翻译。1949年12月至1950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会谈,我仍然任翻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毛泽东与斯大林》这部书编得基本上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
热门推荐
  • 轮回境之千年爱

    轮回境之千年爱

    一枚穿越千年的铜镜流传了千年之后的现代,只为了把他带回倒过去,神界和古代的凡间以及现代是否会因他而改变历史了。
  • 合欢花开

    合欢花开

    她是千年凤鸣山上的一株仙草合欢花,她,是二十一岁纪修行的花仙。因为老祖宗的一次派遣,她穿越到了二千多年的日月神国。她,一国之主,沐蓝凤颜。曾经残酷暴虐,现在至情至性,这突然的转变,为了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这小小花仙的穿越之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观照

    观照

    《观照》是诗人柳文龙的一本诗集,作者用这么大的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诗集,体现了他与一般江南诗人在写作抱负上的差异,走上了形而上的路子,一个与世俗价值观拉开了距离的写作者,他必然是纯粹的;一个对周遭美学情趣富于警惕的作者,他必然是浩大的。
  • 辣妈帅爸熊孩子

    辣妈帅爸熊孩子

    三年前,她与钱思远相识与校园,被他百般为难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暗恋这条不归路。为了他,她大闹陈鑫玮的婚礼;为了他,她奋不顾身的去救陈鑫玮。他却轻描淡写的告诉她,陈鑫玮已是过去,现在我的心里已经有另外一个女人,她长的不美,却让我对她念念不忘;她个子不高,却让我忍不住想拥他入怀。教官,爱情是笔糊涂账,一旦认真你就输了。看帅气兵哥哥如何拿下逗逼女学生,这悲喜交加的感情该如何收场?
  • 都市逍遥仙师

    都市逍遥仙师

    一个拾破烂的年轻人被超级大馅饼砸中,获得了地球上最后一个土地爷的传承。他被人称为‘大师’,也被人成为‘世上最善良的人’,他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并不是说他心地善良,而是他不得不这样去做。楚浩:“那土地老头太坑爹了!”
  • 暮凉

    暮凉

    怎么找人找到皇院了?不就是个欠债的么?住的这么豪华?咦咦咦,居然一脸鄙夷的说不认识我?!那我便就地蛰伏,杀你个措手不及!只是,时过境迁而已。爱人伤她入骨。而她的王仍护着她,说“我愿以领兵厮杀步步谋划,换一个九州之霸护你一世无暇。”她只是顺从的倚入他怀。还是,物是人非而已。她的爱人向她伸手,“我愿以百年无家旧梁栖鸦,换一个四海游侠与你千山匹马。”她笑,美人如画。就算菩提覆雪婆娑,就算覆了天下,我依旧不会与你为敌啊。我的最最爱人,我的白郎。
  • 逆世狂女:废材三小姐

    逆世狂女:废材三小姐

    穿越成不能修炼的废物小姐,受尽欺辱还被人人唾弃?21世纪威震全球的神偷岂能混成如此,当她是软柿子好捏不成看她不把风府上上下下搞的鸡犬不宁,鸡飞蛋打!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魔武双修碾压一切天才。且看她虐渣男,欺白莲花,养神兽,炼丹药,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师父,有人欺负我!”风轻羽揪着他的衣袂哭诉。“直接打死,算为师的。”大祭司摸摸她的脑袋。
  • 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

    本书主要包括孔子提出中庸学说、子思不断深化发展、朱熹让理论更加升华、舜执其两端不行偏执、中都宰顺民意行仁政、顺“道”者行事必昌、行仁义者畅行于天下、以诚赢得天道和人道、慎独自修以完善自我、为人行事低调不张扬、讲求中庸须循序渐进、德行高尚方可致和谐、执两用中防物极必反、学会变通而不偏执、讲究巧取巧胜的方式、上不居功,下不欺凌、顺情顺理办事而顺畅、不性刚行偏方可安身、端正心态方能成事业等内容。
  • 醉仙游记

    醉仙游记

    这是一个剑仙带着一群妹子争霸世界的故事。仙界多奇葩,万界多妖孽。
  • 盗妃在上:王爷,别乱跑

    盗妃在上:王爷,别乱跑

    她是坏坏佳人,会盗墓,更会撩汉。他是冷酷世子,腹黑猖狂,杀伐果决。可两人一相遇,画风突变。“喂喂!你可不能白摸,我这清白之身,全都被你毁了,你得负责”“姑娘,好像是你摸我吧?”“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