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69900000029

第29章 汉代的知识分子(2)

在与宦官的较量中,窦武与党人们占有压倒性优势:党人居朝廷的文武要职,控制着首都地区的军队和禁卫军;宦官弄权多年,作恶多端,积怨甚深,而党人们得到舆论的支持;皇帝为窦氏所立,对窦武有好感,又来自外藩,与宦官没有联系。但结果却是党人们的惨败,这只能证明他们的无能。

从当年年初,窦武与陈蕃就开始做人事部署,要诛杀曹节、王甫等宦官的舆论已经造得“天下雄俊”都知道了,可是直到五月才找了两名中常侍开刀,又拖到八月才准备逮捕曹节、王甫。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即使不出现窦章奏章泄漏的偶然事件,宦官们也会有充分的对抗时机,无怪乎能在一夜之间反败为胜。窦武迟迟不动手的主要原因是他过于重视女儿窦太后的作用,必定要等待太后的同意,偏偏这位女主在曹节、王甫的奉承下,对他们十分信任,一直不批准将他们法办。可以想象,即使窦武的奏章送到了太后手中,她也未必会立即采取行动。窦武既没有将太后与宦官隔离,也没有对太后与小皇帝实行保护,结果让宦官轻易地劫持,成了他们假传圣旨的工具。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上了逮捕曹节等的奏章后,窦武安心地回家休假了,而由党人指挥的禁卫军事先居然毫无准备,临时召集的数千军人不堪一击。

这一系列错误的步骤当然不是窦武一个人的责任,但恰恰暴露了党人们的致命弱点:志大才疏,言行脱节。他们是言论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他们追求的与其说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就拿党人的另一位领袖、这次行动的具体策划者陈蕃来说。他的嫉恶如仇、直言极谏、临危不惧、不计私利(如多次冒死营救受迫害者,拒不接受封邑)不愧是道德的典范,而政治技巧和斗争策略却乏善可陈。陈蕃少年时的一件事曾传为佳话,正好说明了他从小就存在的片面性。他15岁时独居一室,父亲的朋友来看他时,见屋子里又脏又乱,就问:“客人来了,小朋友为什么不打扫一下?”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实,扫除天下与打扫屋子是并行不悖的,能打扫屋子的人未必就不能扫除天下。相反,连屋子都不愿扫或扫不干净的人,又怎能扫除天下?不幸的是,陈蕃这样的人在党人中并非少数。

党人们的嫉恶如仇,如果只是见于言论,即使过分一些也不至于有严重后果,但不少人是实权在握的官员,当然要付诸行动。而这些措施往往失去理智,以毒攻毒,或者违反了当时的法律,不仅无谓地激化了矛盾,而且授人以柄。像李膺不顾赦令已经颁布,杀了张成之子;岑晊为了让太守成瑨立威,拿不法富商张汛开刀。在赦令下达后不仅仍然杀了张汛,还杀了他的“宗族宾客”二百余人;贾彪当县长时,为了制止穷人杀婴,规定对杀婴者与杀人犯一样定罪;窦武的奏章中不仅建议杀曹节、王甫,还计划将其他宦官一网打尽;如此之类,都已超过了理性的限度,将中间势力推向敌方,当然会把自己置于绝境。联系到一些党人的矫揉造作,我们不能不怀疑这些极端做法有哗众取宠的动机。

党人们的名士架子在相互标榜中越摆越大,并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公然用之于官场政坛。范滂出任陈蕃的下属,按照公务礼节晋见,陈蕃没有加以制止,范滂竟表示愤慨,马上扔掉官笏辞职。陈蕃向他道歉,也没有使他回心转意。范滂连与陈蕃都无法共事,并且只是为了君主出游毫无道理又微不足道的原因,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澄清天下之志”呢?其他党人也往往在官方征召时多次推辞,摆足架子(最后大多还是当了官),或者当了官后动不动就挂冠而去。显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声望,而不是社会的需要和其他人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张俭依靠自己的“名行”,在逃亡中“望门投止”,让素不相识的人为他提供救援,却不顾许多人因他而被杀,“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的严重后果,心安理得地在塞外避过风险,晚年还“不得已”接受曹操的征召,以84岁高龄寿终正寝。

在这场政治迫害中,党人的另一位领袖、与李膺齐名并备受赞誉的郭太(林宗)却能安然无恙,继续闭门教授上千弟子,看来似乎是奇迹,其实倒很说明问题。郭太虽然“名震京师”,但他认为汉朝已到了“天之所废,不可支也”的程度,拒绝出仕。他有自己的见解,但不发表“危言核论”,不对宦官作无谓的刺激。窦武等被杀后,他“哭于野,恸”,表达了自己极度的悲哀,却没有与朝廷作公开的对抗。《后汉书》列传中还记录了不少生动的事例,突出地说明了他待人接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奖掖引导士人时,也不排斥有缺点错误的人。可见,清浊善恶并不像多数党人说的那样绝对,对宦官和邪恶势力也不必事事对着干,更没有必要作无谓的挑战。李膺等的供词曾牵涉到不少宦官子弟,并引起宦官的恐慌,说明宦官们也不是不想巴结党人。如果像郭太一样处理得当,至少可以起到分化作用。可惜的是,像郭太这样的人在党人中实在太少了。

党锢案前后的事实,说明早在1800年前就存在着权力与舆论、政治与道德的对立和分离。郭太这样的一介布衣,回乡时到黄河边送行的士大夫有车数千辆,而只有李膺有资格与他坐同一条渡船,其他人只能像对神仙一样仰望。被朝廷罢官、逮捕或杀害的官员和士人会赢得舆论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受迫害越重声望越高。被释放的党人尽管尚在管制之中,还是受到家乡士大夫数千辆车的欢迎。对被朝廷通缉的党人,不惜弃官,不顾被满门抄斩并株连宗族而加以保护的也大有人在。这就是说,政治权力可以剥夺士人的官职、财产、自由以至生命,可以对他们肆意侮辱或施加刑罚,但却无法左右舆论,更不能改变士人们的信仰。士人乃至社会对是非好恶的评判,已经不是简单地屈从于政治权力,而是根据自己或本阶层独立的标准。这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尊严、道德的感召力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那种政治权力完全控制舆论,政治标准就等于道德评判的社会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在封建专制体制之下,知识分子永远无法解决两个矛盾:保持独立人格与服从皇权,实现自身价值与参与政治。

自从秦始皇建立君主集权的专制体制,并为汉朝所进一步巩固,又有了董仲舒等人的“天人合一”理论,皇帝和皇权已成为天意的体现,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诽谤皇帝就等于谋反大逆,是够得上杀头、腰斩、族诛的罪行。汉武帝时还增加了一条“腹诽”(在心里说坏话)罪,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因为再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大概也无法证明自己心里没有说过皇帝的坏话。批评皇帝的唯一根据是“天意”,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判断皇帝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意,往往在于皇帝是否愿意接受批评。所以党人们也罢,其他士人也罢,无论他们有多高的声望、多广的影响、多大的胆量,批评或评价的对象是不能包括皇帝在内的。所以,对善恶是非、合法非法、忠奸贤愚的评判,一旦由皇帝表态,知识分子就不能也不敢再有议论了,因为不仅法律不允许,就是连发展了的儒家理论中也找不到这样做的根据。面对邪恶势力的各种倒行逆施,正直的士人会义无反顾地斗争,甚至可以将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们相信这是奸臣所为,皇帝最多是受了蒙骗。但一旦证明这真是皇帝的旨意,或者皇帝亲自做了裁决,即便这是皇帝被欺骗或被劫持下作出的决定,士人们就失去了一切抵抗的余地。或许有人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思想,但不可能再有言论或行动,还有什么独立人格可言?

在党人中,范滂的死是最光明磊落的。在第一次被捕时,他与同案被押在黄门北寺狱,狱吏让犯人祭皋陶。范滂带头拒绝:“皋陶是贤人,也是古代的直臣。他要是知道我无罪,必定会代我向天申诉。如果我真的有罪,祭他又有何益?”狱吏要进行拷打,他见同案大多体弱有病,就要求从他开始,与同郡袁忠争着挨打。第二次逮捕党人的诏书下达时,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在宾馆闭门痛哭。范滂闻讯后,知道一定是为了他,就主动到县监狱投案。县令郭揖大惊,他立即扔下印绶,准备与范滂一起逃跑,说:“天下如此大,先生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范滂说:“我死了祸害才能停止,怎么敢以我的罪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他既没有像张俭那样不顾别人的死活,千方百计地逃亡;也不像有些人那样自杀;而是从容诀别亲人,拒绝别人的营救,主动投案,接受一切刑罚。表面看来,在独立人格与皇权发生冲突时,范滂已经无条件地服从了皇权,心平如镜,视死如归。但他给儿子的遗言,却透露了内心激烈的冲突和深切的悲哀:“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坏事干不得,好事又不能做;自己做了还可以心安理得,总不能让儿子也这样做,这岂止是范滂个人的悲剧?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这样永远无法两全的痛苦抉择!

知识分子多少有点知识,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有了知识,就想有运用的机会,就不会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有妻室儿女,这就是所谓实现自身价值。但汉代的知识分子能学的、能干的事实在少得可怜。除了天文、历法以外,其他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医卜星相”、“百工”的贱业,法律、经济和管理也大多是吏胥的专利,琴棋书画之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知识分子能做的只有读书和做官。在皇权垄断一切的社会,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除了做官就别无他途。可是做了官就只能服从法律和上司,就绝对避不开现实政治。嫉恶如仇会有党人那样的下场;洁身自好或许能做到,却会因此而一事无成;同流合污又有违初衷,而且不齿于士林;急流勇退倒也干脆,但原来的理想也随之成为泡影。

不过,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更大的不幸是他们连做这两种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东汉后期在全国五六千万人口中,县以上官员和贵族的定额是10万。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世袭或变相世袭的,留给士人竞争的职位更少。而光太学生就有3万,全国的知识分子估计有数十万。隋唐以后,读书人还能应科举考试,多少有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东汉时实行的却是荐举制,士人得由地方官逐级推荐,或由官员聘任,或由朝廷征召,都得在学问和品行上有知名度。对大多数出身平民、家境贫寒的士人来说,要靠学问出众而成名难乎其难,品行上达到“孝廉”或名士的水平倒相对容易一些,而投靠名士,推波助澜,扬清激恶,党同伐异,臧否人物,更不失为一条捷径。如会稽阳羡(今江苏宜兴市)人许武已经被举为孝廉,因为两个弟弟许晏、许普没有什么特长,想让他们成名。于是向他们提出三兄弟分家。将家产分为三份后,许武自己取了最肥的田、最大的住宅、最得力的奴婢,而两个弟弟分到的都比他差得多。于是舆论哗然,一致称赞弟弟克己谦让,批评许武贪婪,许晏、许普因此都获得地方上的举荐,成为孝廉。这时,许武将宗族亲戚请来,哭着告诉大家:“我当哥哥的不成器,先窃据了声誉和地位。两位弟弟年长了,却还轮不到荣华富贵,所以我提出分家,自己揽一个恶名。现在我替他们管理的财产已经增值三倍,全部分给弟弟,我一点也不留。”他因此受到全郡的一致赞扬,名声大振,以后官至长乐少府。这样的曲线求名,似乎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但按照正常的途径,这两位弟弟大概绝对不可能当上孝廉,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再卑鄙无耻、愚昧无知,也照样能得到举荐,甚至位至公卿,那最应该受到指责的就不是许武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似鸡。”这类名实之间完全矛盾的现象发生在东汉末年,和党人们风流显赫于一时一样,都不是偶然的。

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多少有选择主子的自由,成功了就是王侯将相,失败了也咎由自取,至少过了一下实现自身价值的瘾。秦汉之际的郦食其,虽然最后被扔进了油锅,但他毕竟为汉朝的建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事迹,因此至死不悔。生在治世的知识分子可以安享圣君贤臣的恩泽,循着科举的阶梯往上爬,碰到“稽古右文”的皇帝,还有机会参加国家大型文化项目,不但无衣食之忧,还能捞个一官半职。可惜中国历史上大多是不治不乱之世,就像党人们所处的时代那样,知识分子就只能挤在成名和做官的独木桥上了。从这一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会忍受腐刑的奇耻大辱,而不是一死了之,要不他怎能写成《史记》?东汉末年的蔡邕是在董卓威逼下才出仕的,但在董卓被杀后居然会表现出对他的同情,原因就在于董卓对他的尊重和为他编撰汉史提供了条件。所以他临死还要哀求王允,愿意接受黥面(在面上刺字)、刖足(砍去脚)的刑罚,留他一命,以便编完汉史。另一方面,一些人不惜以生命(甚至全家和亲友们的生命)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代价。党锢案中不乏自投罗网的人,还有的人根本没有列入党人名单,竟主动要求补入。他们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在精神上却找到了满意的归宿。明朝皇帝以廷杖对付敢提意见的官员,常常有人被当场打死,被视为对士大夫莫大的侮辱。对这样的待遇,天下士人竟会“羡之若登仙”,甚至会有人主动争取。

今天的知识分子或许无法理解,但这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而《后汉书·党锢列传》就是其中的第一篇实录。

同类推荐
  • 江山恋

    江山恋

    江山如画,陶尽了古今多少帝王?美人如酒,醉倒了世间多少英雄?试问,哪个英雄好汉宁愿孤单?美人泪,英雄冢,万里河山,埋葬了多少红尘美梦?江也醉,山也醉,金樽一杯,美人一笑,今宵一醉方休,从此山亦是山,河亦是河。——《江山恋》将演绎一场颠倒历史的铁血传奇故事,带给你非一般的至尊享受!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二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二卷)

    本书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盘古开天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西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这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书籍。
  • 废柴公子闯大明

    废柴公子闯大明

    现代人的火药利用知识和古代火药技术相结合,提高科技力量后的军队战斗力;柴宝臣的三位夫人有两位比柴宝臣小四岁,有一位比柴宝臣大五岁,三位夫人身份各异,既有大家闺秀,又有官宦女子,还有乡野少女,这些女子甚至还兼有学生、犯人、人妻等身份;会有很多现代元素融入故事,比如真人CS、植物大战僵尸等等;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让你目不暇接;美丽的中华古诗文在小说里穿插呈现;细腻的心里描写,鲜明的性格塑造,原汁原味的古代场景摹写,快来发现你心中的柴宝臣,一起加入闯大明之旅吧!
  • 三国之东吴大帝

    三国之东吴大帝

    乱世三国笑谈间,灰飞烟灭几千年?古今皆比孔明智,熟人不知仲谋材。金戈铁蹄马鞍后,宫闱座上燃赤壁。不动指风斩木案,文臣武将制衡中。遗憾曹贼不称帝,匡汉之师葬新野。江东百姓无战祸,能人志士不穷尽。九岁染血领父遗,十九榻前承兄志。紫髯碧眼黄龙相,千锤百炼终成器!
  • 杀清

    杀清

    大西太祖武帝张献忠于华夏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侵吞江南,覆灭南明小朝廷,与多尔衮大战与大江南北,成功阻止了满清过江南下,其后下安南、吕宋,莫卧儿,驱逐英、西、荷、葡的殖民者,建立了一个与满清、郑明分庭抗衡的大大帝国。如今已传三世,皇权旁落,四王争利,军阀蜂起,红衣乱世,满清郑明鹰狼环伺,国祚将崩之际,作为一个穿越来的二十一世纪小白领“赵崇宇”再也不能忍了,面对着比前世更加强大的八旗军、愈发厚颜无耻的满清士子和老谋深算的三藩、还有那文治武功千古一人的康熙小儿,他拔出磨的锃亮的宝剑,笑道:“不错,来吧。”
热门推荐
  • 极致剑道

    极致剑道

    剑神杨天转世重生,此生誓要领悟极致剑道!
  • 似梦千年之三世缘

    似梦千年之三世缘

    作者太监了,勿看手术台上,本以为自己会命丧于此,哪料再次睁眼竟是另一片大陆,身藏身世之谜,小小身体竟有如此之多的秘密,一梦千万年,似梦似幻,且看她如何破红尘,续前缘。
  • 神奇宝贝之至尊

    神奇宝贝之至尊

    一个热爱游戏的少年,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带着神给他的初始六精灵和金钱系统,开始了一段成为神奇宝贝至尊的旅途。同时它也是御神一族落羽一脉的传人,在创世神带着对人类无尽怒火苏醒的时候,他又会做出怎么样的抉择?
  • 泛世

    泛世

    承受了十年的虐待,力量突如其来的觉醒,让少年张昭逃离了死亡的命运,可没想到,倾尽一切力量的奔跑似乎都逃不过死亡……机遇与挑战并遇,成长与艰险并存。少年终为强者,张四维,昭天下。
  • 魔武至尊

    魔武至尊

    帝路称雄战骨秋草,仙途孤独屯尸如麻,千秋之后谁能万岁,多少雄心化为是非。一个孱弱少年自禁地中走来,挽弓射四极,徒手镇八荒,星河沙数,我为逆仙骨,步惊天,刀战仙……
  • 龙霸天下之寻龙决

    龙霸天下之寻龙决

    天火大陆,百朝林立,道院主宰。炎苍江山,千古一帝,万国朝拜。中洲灵域,七圣问道,神龙犹在。苍茫大地,玄黄世界,谁主沉浮?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关系学(历代经典文丛)

    关系学(历代经典文丛)

    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我们既要热情又要谨慎,要经常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尽自己的所能来满足他们的欲求。他人在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对你有所回报。同时,别人对你的奉献,也能满足你的欲求。当这种奉献与回报保持平衡的时候,就是交际双方感觉最愉快的时候,同时也是获得最大利益的时候。只有通过这种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才是最稳定、最牢靠的。
  • 做个好丈夫的9大准则

    做个好丈夫的9大准则

    本书以“恢复社会中最重要的基础——婚姻”为己任,通过感性的文字、独特的视角、生动的事例和精心的提示,让你迅速成长为一个好丈夫。 我们都知道:要想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丈夫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好丈夫能给妻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妻子也会因为感动和丈夫一起努力。当夫妻双方都为幸福而努力的时候,生活会变得妙不可言。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最后的结局是,不仅幸福、美满的婚姻睡手可得,还会有意外的收获——焕然一新的爱情和比任何时候都更爱你的好妻子。
  • This Side of Paradise

    This Side of Paradi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