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待人的胸怀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一句用来说明宽以待人的妇孺皆知的俗语,而这句话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主持朝政的是蒋琬。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于是,就有人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所以,宽以待人就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过分,不强求于人,是以宽容为怀,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人们交往贵在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尽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尽量给予他人帮助。可以说,宽以待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现。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别人,将心比心,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指出别人的缺点要善意,不能幸灾乐祸、冷嘲热讽;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马蹄疾时,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
人总是喜欢和宽容厚道的人交朋友的,正所谓“宽则得众”。宽以待人要求我们“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要求我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给人提供改过的宽松机会,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但宽以待人,也不是说一味地迁就姑息,否则就会失去宽厚的本意,所以古人也说:“过宽杀人。”没有度的宽只是麻木怯懦,明哲保身,更是纵容丑恶。也就是说,无原则宽容恶人去换取宽厚的名声,或列举琐碎小事换取精明的名声,都是有失之偏,圣人的宽容程度不使坏人有所依靠,也不使小人无所容身,这也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度。对恶人无原则的宽容无异于助纣为虐,无异于对善良人们的残忍,所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我们在懂得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应懂得疾恶如仇,扞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地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正是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大度豁达难容之事,使别人敬重和倾慕你的人品,并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所以,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时时都会浮现出如何要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待人与律己的态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也是决定他能否与人很好地相处的重要因素。中国古来就有的“君子宽以待人”,我们同样应采用这样的处世方法——以宽容态度待人,以理解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给人以评价,这也会使我们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优秀之处,又能使他人对我们的缺点错误给以充分的谅解。
对我们而言,这种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如果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合适,思想感情格格不入,一语不和就“针尖对麦芒”,那么一句话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闹得不可收拾,甚至会带来终生遗憾。贝奈尔早就说过:“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所以,宽以待人,不仅是一种雅量、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心胸坦荡赢得尊重
古今中外的哲人在对待坦荡问题上奇迹般地有着共识,“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这是中国古人的评价;“坦荡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没有坦荡的生活,如在刀锋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坦荡挑选出来吧!”这是西方哲人的告诫,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强调为人坦荡的重要性。
从含义上看,坦荡,《辞海》中的解释是:“泰然自得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坦荡,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心胸坦荡能使人善待荣辱、挫折、失意与他人的过失,因而胸怀坦荡者可以长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坦荡,会使人心理放松,扫除消极暗示的干扰,心情愉快地面对人生,甚至能延长寿命。坦荡,会改变一个人孤僻、狭隘的个性,会使他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勇于奋斗之人。坦荡,会使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多机会。这些都是成功之路中不可或缺的。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坦荡不屑一顾,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与复杂的争夺,有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有的自欺欺人,睚眦必报,有的宁愿我负人,不愿人负我,宰相肚里撑不了船。虽然这些人也渴望成功,但就是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不在于他们没有才能,也不在于他们的实力就比别人差,而在于他们没有一种良好的美德,而生活是公平的,它往往会眷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们。也还有很多人渴望坦荡,追求坦荡,却求而不得,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坦荡的境界,还需要下一番工夫,对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革命。
心胸坦荡的人首先必须具备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即便在逆境中也是如此。一个人心地纯洁,自然会具备各种美德,其中包括坦荡,这样的美德在逆境中也能闪闪发光。培根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福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的确如此,一个坦荡的人胸藏鸿鹄之志,即使步入风烛残年,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坦荡的人创业百折不挠,即使面临山穷水尽,依然不改初衷,谈笑自若;一个坦荡的人乐于雪中送炭,即使遇到各种障碍,依然义无反顾,助人为乐;一个坦荡的人敢于仗义执言,即使身陷刀山火海,依然坚持真理。
要想做到胸怀坦荡,还应有宽广的胸襟。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一个人有了宽广的胸怀,就不会鼠时光,见利忘义;就不会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就不会自命不凡,恃才傲物;就不会施恩图报,口是心非;就不会斤斤计较,以牙还牙;就不会捕风捉影,小题大做。真正做到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胸怀坦荡的人了。
对于我们而言,做个胸怀坦荡的人得先从小事做起,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做鼓舞人心的事,以此来提升自我。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虽然在有的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的积累,才真正成就了坦荡这个大的美德。
如果说做人的境界有很多种,那么,坦荡应该是很高的一种,它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也是无数次的心灵净化。古人所说“君子坦荡荡”,能够成为君子的人无疑是在道德水平上达到了一定境界的人。
志存高远,对于我们而言,将坦荡树立为人生的目标更是一种明智之举,追求坦荡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人格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心灵自由翱翔的过程。做个胸怀坦荡的人吧,成功之路更需坦荡,人生之路更要坦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人没有自信就好比航海没有风帆,必将陷入一种始终惶惶而不可终日的境地,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有自信的人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挥洒自如;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小泽征尔是世界着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相反,不自信者往往自己将自己绊倒。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可见,自信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扮演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不仅大人物如此,青少年尤其如此。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试验,有两个不同的班级,在进入学校以后,一个班级被告知他们都是智商很高的人,而另一个班级则没有人这样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研究人员发现,被告知智商高的班级在成绩等各个方面都比另外一个班级要好。心理学家经过分析对此做出的说明是:被告知智商高的班级的成员在一开始就有一种对于自己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从这种评价中他们获得了一种优越感,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在这种自信心的指引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有更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可见,自信心在学习、生活甚至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有人所说:风筝随风飘荡,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希望,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办法触及,甚至抓住希望,最后获得成功。
自信来源于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更来源于自己对于自我的界定,因为自信往往是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与对照中获得的。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日益激烈,高素质的各种人才也越来越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现代人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往往觉得自己在哪一个方面都不如人,很容易就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实际上这种心理大可不必,作为一个个体,人自身总是有局限和不足的,无论是在自身条件上还是在对于事物的认识上,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也不要因为一点儿小缺憾就否定自己,丧失信心,而要有一个全面的眼光,正确认识自己。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其他许多情感因素一样,自信同样有一个度的问题,自信太少是自卑,于己无益;自信过多是自大,同样于己无益。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自大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之一。”所以,明智者总是能够自信而不自大,游刃有余地驾驭自信这一艘航船,在人生的海洋里自由航行。这既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能力,不仅需要培养,还需要历练,惟其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光彩夺目。
如果说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广漠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那么,这柱子和阳光更多地属于我们,因为如哲人所说:“自信和希望是我们的特权。”
坚定自己的信念
美国有一位着名的侦探小说家,名叫苏格拉·芙顿,她如此讲述自己的成名之路:“如果二十五年前,就有人告诉你,你将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但是必须等到二十五年后,你听到这些话会有何感想?而眼前的路你又会如何走下去?”凭着一股对写作的执着信念和热情,她不停地写。在这段长达二十五年的沉寂日子里,她的作品大多不受重视,最终都落入了书桌抽屉的最底层,但她仍旧忠于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与其说她企盼挤入作家之列,不如说她只是在文字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已。直到她的写作生涯迈向第二十五年之际,她的作品终于受到出版商的青睐,出版了第一本书。
的确,只要你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作为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信念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不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它为人的愿望、兴趣、态度和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它给人的行为动机以巨大的力量。信念可以产生出一种吸引力,吸引你最迫切渴望的人、事、物。因为前人坚持理想与信念,才开创出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及思想体系。这些带领人们改变思想的先驱,促成了工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得以享用造物者所赐予的一切。
每一个能够坚持自己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不会被击倒的人,他们是一群人生的胜利者。成功的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就是永远忠于自己的信念。一个人没有信念,只能平庸地活着;反过来说,拥有信念就能不畏任何艰难,因为信念的力量惊人,它可以改变恶劣的现状,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圆满结局。如果说“不可能做到”是人加给自己的一副锁链,那么,信念就是解开它的钥匙,同时,信念也是成功者求生存的一块踏脚板,让他们看得更高、更远。有方向感的信念,可以使我们的想法充满力量,当你用强大的信念去推动自己时,你就可成就大事。
信念的最初形式是念头。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念头,不过不都是深信不疑。举例来说,或许你认为长得挺吸引人的,当你说“我很吸引人”,这可能只是个突发的念头而已,若要成为一个信念还得看你相信这句话的程度而定。也许你并不一定无时无刻都对这一点坚信不疑,因为你缺少支撑这句话的足够论据或者底气,这时候,它就不是你的信念。换句话说,要把念头转化为信念需要一些支撑,有了这些支撑人才能对之深信不疑,如果把念头想像成是一个没有桌腿的桌面,一个桌子没有了桌腿就不足以称之为桌子,同样地,信念若没有支撑就不足以称之为信念,而只能算是个念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