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17400000007

第7章 阴影下的年轻王者(2)

董仲舒清清嗓子,说陛下想知道答案是吗,但遗憾的是,我也不知道。但《春秋》大约知道一二。《春秋》认为,天人是可以互相感应的。如果人间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发生,上天就会以奇异的现象发出警告。如果地上的人继续死不悔改,那上天就会毫不客气地发怒。如果你想得到上天的保佑,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再严格要求百官,百官严格要求百姓,百姓再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这样上天看在眼里,就会让您享受他的灵佑。

汉武帝一听有门,赶紧要董仲舒回答自己的第二策。

刘彻:听说尧舜主政天下的时候,国家没有什么事发生;但周文王的时候却是一天忙到晚,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好在国家管得也不错。那这两个人,我到底应该效法哪一个?

董仲舒:其实,尧舜也好,周文王也罢,他们的方法都是很不错的。无论效仿哪个,都需要从现有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必须实行有为政策,而要想有为,就得为国家做点实事。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立治国的理念,应该以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在这点上两位先帝已经做得很好了,您再接再厉就可以了。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狠抓意识形态建设,确定国家大一统的指导思想。通俗点说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再次,要狠抓教育。曾有一位名人讲过,当今世界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而人才从哪里来?教育。所以,要想兴国家,就要先兴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不说所有的演说家只有深谙心理学才能使自己的演讲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呢,而董仲舒无疑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知道刚刚登上皇位的这位皇帝,虽然年轻,但是他的想法却不容任何人小觑。他更知道自己的理念是绝对可以得到这个皇帝的认可的。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心里有很多的想法,但如果要他具体地说出来,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和阐释。现在,董仲舒的话句句说到了汉武帝的心坎上,让他有一种内心豁然开朗的感觉,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汉武帝趁热打铁,让董仲舒赶紧回答自己的第三策。

刘彻:你前面讲的什么天人感应论,听起来似乎有点玄,请你再给朕解释一遍。

董仲舒:其实一点儿都不玄妙。孔子述作《春秋》的时候,记载了不少灾异之变。目的就是要告诫我们,我们都活在上天的眼皮底下,如果事情没做好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我的那套学说就是想强调君权神授的光荣传统,结合《春秋》的大一统思想,确立人伦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堪称王道。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就是治国国家必需的理论基础。

这三策,犹如三根顶天石柱,为汉朝四百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儒家大一统的思想也就从此刻起,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无论朝代四分五裂到什么地步,最终还是要回到董仲舒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剔除天人感应论的荒谬,如果仅以大一统思想而论,董仲舒此举可谓是对别的任何思想学说的一剑封喉,堪称不朽啊!

但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汉朝及至后世的许多朝代,为了董仲舒这个不朽的思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百家争鸣也化灰入土,光彩不再。即使大风飞扬,尘埃满天,仍然卷不起春秋诸子曾经自由的魂灵!

再回过头来看董仲舒的这三策,应该说让刘彻非常满意。天人感应,大一统,尊儒重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绚烂的诱惑。前面已经讲过了,刘彻作为一个初生的太阳,最想要的就是能够轰轰烈烈地干一场,能够让国家长治久安,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而这样一来,自己也能流芳百世,何乐而不为?也许之前自己想说的话没有形成系统,还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是现在董仲舒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描绘了自己想要的未来的美好蓝图。

然而事实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也不见得有多高明。天人感应,那是阴阳家邹衍的理念;学术垄断,一家称霸,那是李斯曾干过的事;而尊师重教,那是多年前孟子曾跟梁惠王说过的话。剩下的一个大一统,则是孔子作《春秋》的初衷。但是董仲舒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他将阴阳家和儒家的思想杂糅在一起,合成了新产品,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产品打入市场,推销给了急需这个产品的汉武帝刘彻手里。

董仲舒也因此加官进爵,被封为江都易王相国。

易王刘非,正是汉武帝的老兄,他为人一向骄傲凶暴,极不好惹。刘彻将董仲舒打发去侍候这么一个恶王,让人不由得想起当年贾谊侍候长沙王时郁闷的情景。但董仲舒到了那儿之后,经常是以柔克刚,用礼教不时规劝几句刘非,倒也很受江都王刘非的敬重。

董仲舒被任用,是一种征兆,而这也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这只是试剑

尽管汉武帝的动作不叫小,但总结起来也不过就是试剑,而不是真正的亮剑。他毕竟只十七岁,对于那些久经沙场的人来说,还是个十足的愣头青。他并不知道这些人究竟会顽固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面对自己的新决策他们会使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自己。尽管他有精良的武器——年轻,但这个武器还需要时间的磨炼。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任何一个旧事物的消退,都不是自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它们会挣扎,会反抗,甚至不惜发生流血事件。

这个让汉武帝觉得备受挫折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她就是那个蛮横的女司机——窦太后。

窦太后之所以这样大动肝火,也不能怪她,因为有人在她太岁头上动土,她能高兴?这还要从汉武帝广招贤良说起。汉武帝一上台,身边就聚拢了一拨儒家学者,等到汉武帝广招贤良之后,身边的儒家学者更是多得不得了。这些能说会道的儒学之士是想靠汉武帝的威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加紧撺掇汉武帝起来夺取窦太后的“摄政”名位,让老太太赶紧退居二线,安度晚年;当然最终目的是要废除当时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改而推行积极进取的儒家政治。

汉武帝虽然从小就受窦太后的影响,却没有培养起对黄老思想的喜爱,这也算是窦太后的一个小小的失败吧。汉武帝更喜欢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他要摆脱无为之治,他要光大自己的事业,他要让整个国家实行儒家思想,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昭示,他要挣脱窦太后这个强大的桎梏。而很快,汉武帝就把窦太后给惹急了。

因为汉武帝罢掉一个让窦太后信赖的高官,此人正是当时的丞相卫绾。

卫绾,是山西文水县人,为人忠厚老实,处事低调。虽然没有什么过人的治政才华,但卫绾臂力过人,非常擅长驾车,甚至可以在驾车的时候表演杂技。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会被饿死。当年刘恒在代地挂职锻炼时,卫绾凭借高超的驾车技术,获得了护驾代王的资格。也正因为卫绾护驾有功,在刘恒成为文帝之后,卫绾也被拜为中郎将。

到了刘启当太子的时候,曾经多次宴请文帝身边的重臣,好为自己当政铺路。但当时卫绾对皇帝的继位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害怕别人说他投靠新主,所以总说自己有病,执意不去。但总是这样推脱,刘启就不高兴了:你面子未免太大了吧,太子请你这么多次你居然都不来,真是瞧不起我啊!

后来,文帝刘恒驾崩前对自己的儿子说:“卫绾为人老实厚道,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待他,他毕竟是长者,千万不要因为我不在了,就让他下岗。”

要不是文帝这句话,即位后的景帝一定会让卫绾回家养老的。但现在文帝去世前有嘱托,景帝也就不好再造次,于是没让卫绾下岗,就那么不升也不降、不冷也不热地呆着。

然而,一年之后,不温不火的卫绾还是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春天,命运也突然来了一个大拐弯。

任何一个技艺高超的赛车手,要想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水平,就需要多让车拐几个弯,因为拐弯是最能体现车手水平的地方了。特别是在速度极快的时候,或者是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果你能表现得游刃有余,那你无疑就是最佳车手了。

当然,车手跟车手也是大不相同的。想当年,夏侯婴驾车那叫一个轻车熟路,简直是帅呆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即使是天崩地裂,他依然不紧不慢,从容面对,在他任上,没有让刘邦遭过一次殃。

但卫绾跟夏侯婴这个浪漫派比起来,就是个典型的现实派了。他深知自己这一身的杂技,不是耍出来的,而是时间淬炼出来的。所以,他非常珍惜这个一分实力赚一分钱的上岗机会。尽管一年的时间里,景帝刘启对自己完全是不冷不热,卫绾仍然是牢骚闷在肚里,微笑挂在脸上,轻屁股,多跑腿,十足的敬业精神和态度。

刘启的心也是肉长的,这么长时间来,看卫绾完全是一副劳模的样子,也不禁在心中感叹:先帝对卫绾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啊。唉,过去那些事儿还是算了吧,人家也挺不容易的。这样想着,汉景帝就给了卫绾一次立功受奖的机会,让他当陪乘,一起去上林苑打猎。

打猎回来之后,刘启问卫绾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让他做自己的陪乘。

卫绾当时一愣,说自己当陛下的陪乘是分内之事。如果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那就不知道了。

看来,卫绾也不是真的忠厚老实,是很会装傻的。刘启看他这样,就直截了当地问:“那我当太子的时候,多次请你去喝酒,你又为什么不来呢?”

卫绾又一愣,他终于明白,这一年的时间里景帝对自己不冷不热,原来是因为心里还在计较那件事。今天皇上带自己出来,是想新仇旧恨一起清算么?

一想到这里,卫绾的心都凉了。他马上磕头如捣蒜地回答:“臣该死,请皇上恕罪,当时臣不赴陛下之宴,实在是因为有病在身啊。”

刘启一听,心里不由得冷笑起来:卫绾啊卫绾,你还真是狡猾,亏得当年先帝那样评价你。但要是杀你吧,显得我心狠;不杀你,你简直就是在找死。还亏你老说自己是老实人,竟然好意思说是因为生病才不来。再说我当时又不是请了你一两次,你还能每次都准时生病?那你也真是太厉害了!

但刘启最终还是没怎么着卫绾,不为别的,就是觉得为这点小事便小题大做,实在是有损天子宽容的形象。再说,现在卫绾也认罪了,那就让他以后多干点活儿,将功赎罪吧。

卫绾的人生拐弯处,就这样被他有惊无险地绕过了。不过,卫绾后来在工作上的表现,也确实让刘启感到他是个可造之材,还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首先,卫绾这人还是很廉洁的,且忠诚不二。其次,卫绾很会走人缘。属下有过错,他主动承担;自己有功,先让给别人。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能以助人为乐为荣,以损人肥私为耻。

看来先帝眼光果然独到!

后来,卫绾就彻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汉景帝最终给这个德才兼备的老好人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工作。汉景帝刘启那时候已经想好了,要让卫绾做太傅。太傅是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可以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这之后,卫绾的马车就好像是上了高速公路,一路狂飙前进:吴王刘濞造反的时候,他率河间王兵击吴楚联军有功,被拜为中尉;同时,因为军功出色,被封为建陵侯。

卫绾的好日子还在继续,景帝刘启废太子刘荣时,卫绾虽然和栗妃有亲戚关系,按理说要拉出去砍头。但景帝念卫绾是长者,不但放了他一马,还在立刘彻为太子的时候,拜卫绾为太子太傅,一跃成了刘彻的老师。不久之后,又迁为御史大夫。

按照汉初的法律,凡是当上御史大夫的人,就等于已经将一只脚踏上了丞相的高位。果然,景帝先是将倔脾气的周亚夫踩在了脚底下,换了个叫桃侯刘舍的人做丞相;不久,又将桃侯刘舍换掉,让卫绾坐上了丞相的高位。

这时候的景帝深信不疑,卫绾为人敦厚老实,忠于职守,叫他向东,他决不会向西。所以让他来辅佐年少的太子,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虽然景帝的眼光不错,但是他低估了自己的儿子刘彻。

在文景两任皇帝当政的时候,堪称规矩守业,因为我们已经说了,那时候实行的是黄老无为之治;但是现在的刘彻喜欢的却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一心想的也是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所以他是个绝对不安分的皇帝,要想让他只守不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卫绾信奉的是黄老思想,跟刘彻的理念是格格不入,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两个政治理念不同的人怎么可能会一起共事呢?因此,卫绾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卫绾落水

其实记述起来,卫绾落水也就是这么个过程:

在汉武帝为自己能够让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大肆活动,并且首肯了董仲舒建议的时候,卫绾立即响应,上奏道:“凡是研究申不害、韩非子、苏秦、张仪言论的,都是论政之徒,请一律罢黜!”

申不害和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苏秦和张仪则是纵横家的代表。卫绾为什么偏选这两家下手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本身是老子的学徒。法家讲究法律严苛,纵横家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赢得高位,这都是黄老思想所不容的。现在卫绾如此积极响应,不过就是想搭个顺风车,借汉武帝的刀来铲除让自己不满意的草。

汉武帝是何等的心明眼亮之人,又怎会看不透卫绾的雕虫小技?但是汉武帝没有发作,而是批准了卫绾的上奏。但半年后的夏天,就在人人都将这件事遗忘的时候,卫绾却突然被汉武帝罢免了。理由是:先帝(刘启)卧病在床的时候,监狱里竟然有很多的劳改犯是被冤枉的,而当时卫绾担任丞相一职,存在玩忽职守的责任,应该被罢免。

这件事乍一听还是很有道理的,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为什么这么说?景帝刘启在驾崩前,将鞭棍法一改再改,甚至都不让那些囚犯挨打;而卫绾为人处事,又称得上是贤良,所以监狱里一下子出现这么多被冤枉的劳改犯,确实是有点蹊跷。但,这是汉武帝故意的吗?

事实上,在汉武帝刘彻心里,确实有想要整卫绾的想法,我们不止一次的交代了刘彻和卫绾两个人的理念是不同的,所以卫绾被汉武帝扫地出门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则汉武帝没有这么小的度量,犯不着小气到以这件事来给卫绾找帽子扣;二则汉武帝好歹也是一代明君,不会这么辱没自己的名声。汉武帝此次这样对待卫绾,确实因为这件事是客观存在的。而那些被冤枉的人,正是前酷吏郅都的继任者整出来的。此继任者,正是南阳人宁成是也。

这个宁成开始的时候是做济南都尉,后来调入长安做中尉。自“苍鹰”郅都死后,长安宗室的豪杰纷纷解除警报,犹如蛇鼠出洞,一时间是为所欲为。以郅都为偶像的宁成开出狠药,猛治长安。结果,还没高兴几天的长安宗室豪杰又开始人人自危,回到了郅都的“白色恐怖”时代。

现在这件事被翻出旧账,这些被冤枉的人当中,肯定有那些长安宗室及豪杰。他们层层告状,告到了刘彻这里,也就被汉武帝顺手牵羊地做了罢免卫绾的直接借口。

同类推荐
  • 李鸿章全传:3

    李鸿章全传:3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陇上翘楚:人物卷

    陇上翘楚:人物卷

    雄奇绵长、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多民族风情,构成甘肃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辽远广阔时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西方文化交会的通衢大道、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汇之域、祖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苍茫中透出厚重,在古朴中显现灵动,联系着中华文明之根、氤氲着中华民族之魂。也许正因为如此,甘肃又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让世人渴望了解的地方。为了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甘肃的地理风貌、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陈自仁编著的《陇上翘楚/人文甘肃》,《陇上翘楚/人文甘肃》从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中,挑选了五十多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的一生,分别做了细腻而生动的描述。
  •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本书以照片和小故事展现了毛泽东行走天下荡气回肠的历程,带读者重游祖国大好河山。
  • 邓宝珊将军传奇

    邓宝珊将军传奇

    本书是一部传记文学。以优美的文笔展现了著名爱国人士,甘肃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邓宝珊的一生。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新的世界

    重生之新的世界

    当科技称霸地球。当人族走向灭亡。当最后一支小队的最后二人离奇穿越……当科技不在这个世界重现,却有着延绵不断的灵气。
  • EXO之我有双重人格

    EXO之我有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的她,遇上了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卦灭八极

    卦灭八极

    前世不学无术,被数学老师李王八一脚踢飞从此魂穿异界。附体废材少爷,遭遇排挤冷眼,异界没有电脑游戏了,可是陈焱置身的卦气大陆却是前世游戏的真实版。在这里,有挑战,有危险,还要肩负整个家族的安危,“咳咳,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老子这是入对行了,卦气,我亲爱的卦气,让我坐着火箭晋级行不行呢?”世俗小家族威胁我,直接打死。帝国宗派来杀人,暂避锋芒。大陆巅峰势力追杀令,暂且逃跑加上疯狂修炼!本书QQ讨论群:93241960
  • 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

    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

    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的姊妹篇,由李经梧的弟子梅墨生和李经梧次子李树峻编著。书中集中展示了李经梧的武术文献和太极功夫,收录李经梧传太极内功、手抄《太极拳秘宗》及笺注、李经梧陈式太极拳经典拳照,为太极拳的修练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和借鉴。
  • 梦幻之巅

    梦幻之巅

    <神秘未知的浩瀚大陆,奇幻纵横的远古大穹,犬牙交错的势力争斗之中总有着两大神殿的身影。无尽海洋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十大家族的争斗主宰着大陆,世界谁与争霸?凌风,修罗血族后裔,天生八系体质,如何踏上上大陆的巅峰,梦幻般的存在?-
  • 性空臻禅师语录

    性空臻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送边补阙东归省觐

    送边补阙东归省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灵鸡汤之三生暖语

    生灵鸡汤之三生暖语

    发错了。请看《孟德斯夫》世界是少数者的,美女也是少数者的,我就是少数者。
  • 万古神劫

    万古神劫

    苍天覆,执手翻天;大道绝,孤心化道。一个被封印十年的少年,如何追赶同辈的步伐?他的出生到底为了什么,为何会唤醒沉睡万古的存在,为何又引来消匿九天之上的神劫?古星纪元更迭,多少人葬在了时间的浪潮里?天地既乱,我便逆天而上,神劫已至,我便渡劫化神。
  •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要想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