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08100000031

第31章 付嘱品第十(1)

付嘱者,授以法,嘱其传持也。《金刚经》:“如来善付嘱诸菩萨。”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1]。吾灭度后[2],各为一方师[3]。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4]。

[1]常随侍使之众,故云不同余人。又其入道比余人为胜,故云不同余人。

[2]灭度,兼命终证果二者而言。《涅槃经》十九:“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行愿品钞》四:“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3]此“师”字指禅师而言。六祖谓各门人他日各为分化一方之禅师也。唐释慧海曰:“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成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4]出家之人,各有宗派。指其所从之宗派言,各谓之本宗。此之本宗,指禅宗也。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1],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欲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2],戒与非对[3],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4],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5]。

[1]漏,为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日夜自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故名漏。又,漏者,漏落之义,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故名漏。因之而有烦恼之法曰有漏,离烦恼之法曰无漏。

[2]慈,慈心也。毒,狠心也。

[3]非,不是也,恶也。

[4]悲,悲悯也。害,伤害也。

[5]《入道要门》上:“问:云何是中道?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过。云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1]。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2]。

[1]裴休《原人论序》:“文字性空。”又曰:“无离文字而说解脱,必曰舍文字然后见法,非见法者也。”

[2]《大智度论》四十三:“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此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1]。

[1]后人以此教授之法为说者,颇多。今以慧海所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语证之如下:“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身。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又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又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生?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按:举此三则,其他可以推知矣。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1],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2]。次年夏末落成[3]。

[1]太极,唐睿宗年号。元年岁壬子,兹岁正月改元太极。又五月改元延和,七月睿宗传位于太子隆基,八月玄宗改元先天也。盖一岁三改元,故云尔也。

[2]促工,促迫工人使勤作而早完工也。

[3]《尔雅》:“宫室始成而祭之为落。”《诗·斯干》序笺:“宣王筑宫庙,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章以落之。”刘光庄诗:“故国难归去,新巢甫落成。”今建筑完峻,通谓之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1]。师云:神会小师[2],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3],哀乐不生[4]。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5]?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6]。

[1]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谓:“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即此意也。

[2]受具足戒未满十夏者,曰小师。又弟子之称,又沙门谦下之称。《寄归传》三:“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罗,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椤,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往。”

[3]《庄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庄子》:“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5]阿谁,犹言何人也。古诗:“家中有阿谁?”《三国志》:“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困学纪闻》十九:“俗语皆有所本,阿谁出《蜀庞统传》。”

[6]言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告汝,以至八月间欲离世间。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1]。法性本无生灭去来[2]。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3]:

[1]不合,犹云不应该。

[2]《六祖金刚经口诀》:“圣贤生不因念,应迹而生,欲生即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后,圆寂之性,依旧湛然无体相、无挂碍。其照万法,如青天白日无毫发隐滞,故能建立一切善法,遍于沙界,不见其少。摄受一切众生,归于寂灭,不以为多。驱之不能来,逐之不能去,虽托四大为形,五行为养,皆我所假,未尝妄认。我缘苟尽,我迹当灭。委而去之,如来去耳,于我何与哉?”

[3]按:此偈惟古本载之,《传灯》、《会元》、《正宗记》等均不载也。

一切无有真[1],不以见于真[2]。若见于真者[3],是见尽非真[4]。若能自有真[5],离假即心真[6]。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7]?有情即解动[8],无情即不动[9]。

[1]一切万法无真正故。

[2]言不可作为真看。

[3]若作真实观之。

[4]则此见无一非假矣。

[5]若于自心了得真正。

[6]离假相,当处即是真。

[7]自心若不离假相,离法何处有真?以上说真假。

[8]自此点破坐禅。

[9]木石一切非情物。《血脉论》:“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此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情,因何运动?”

若修不动行[1],同无情不动[2]。若觅真不动[3],动上有不动[4]。不动是不动[5],无情无佛种[6]。能善分别相[7],第一义不动[8]。

[1]不动行,长坐不卧之禅定也。

[2]同于木石。

[3]如寻自心真不动。

[4]即动摇上有不动摇。《林子坛经注释》:“悟性之人,虽在于虚极静笃矣,然而动上亦有不动。而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者,不可不知也。然则何以谓之动上不动?《坛经》曰:性本不动故也。”

[5]误会不动以为即是坐禅。

[6]《入道要门》下:“请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道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按:据此即知无情者非佛,故无情即无佛种也。以上说动静。

[7]即言能于事事物物措施裕如也。因物付物而不动其心,即是善分别相。余注见第四品“能善分别诸法相”句下。

[8]注见前“于第一义而不动”句下。《高子遗书》:“当得大忿懥、大恐惧、大忧患、大好乐而不动,乃真把柄也。”又云:“须知动心最可耻。心至贵也,物至贱也,奈何贵为贱役?”

但作如此见[1],即是真如用[2]。报诸学道人[3],努力须用意[4]。莫于大乘门[5],却执生死智[6]。若言下相应[7],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8],合掌令欢喜[9]。

[1]如此见,指不可知无情之不动,宜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此见即是真如之用。按:以上真假动静之旨已明,故以下之偈文皆指不诤而言。

[3]自此下言,不可因诤而入生死。

[4]努力,即著力也。

[5]大乘门,顿教也。

[6]已入大乘门,即离生死智。故不可于大乘门中,仍执生死之见。生死智者,落于生死之见识也。

[7]言与人谈论,若彼此契合者,即可同论佛义也。

[8]若彼不契合。

[9] 亦合掌表敬,使彼生欢喜心,而不诤论。

此宗本无诤[1],诤即失道意[2]。执逆诤法门[3],自性人生死[4]。

[1]顿教宗门本是无诤三昧。《金刚般若经》:“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口诀》云:“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

[2]《智度论》十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性怜悯。”《金刚经略疏》中:“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涅槃经》云:“须菩提住虚中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一念不生,诸法无诤。”六祖偈曰: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

[3]谓固执违逆诤论之法门。

[4]有诤则瞋,瞋则退失无生忍。失却无生忍,自性便入生死轮回,不能超三界矣。《华严经》:“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1],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2],以至于今,钞录流行[3],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4]。

[1]摄心者,摄散乱之心于一也。《佛遗教经》:“常当摄心在心。”

[2]寺见前注。

[3]钞录,略取也。流行,流通也。

[4]《刘梦得文集·三十佛衣铭》:“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辨六祖置衣不得传之旨,作《佛衣铭》曰: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无一里。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达磨救世,来为医王。以言不痊,因物乃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官,望车而畏;俗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兹。由之信道,所以为宝。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还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归。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乎久恃。先终知终,用乃不穷。我道无朽,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刍狗。”

偈曰:吾本来兹土[1],传法救迷情[2]。一花开五叶[3],结果自然成[4]。

[1]吾,达摩自谓也。

[2]传法,传如来之正法眼藏。

[3]一花,达摩指自己言;五叶,指二祖至六祖五代而言也。或曰,五叶谓六祖后禅家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之谶语,此说非是。观上文衣不合传之说,则与五叶之说相符也。若云五叶指五宗言,则遗却二祖下之五代矣。

[4]付衣虽止于五叶,而五叶后,禅宗大兴。故云结果自然成。《五灯会元》十:“问: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如何是一花开五叶?师曰:日出月明。曰:如何是结果自然成?师曰:天地皎然。”

师复曰:诸善智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1],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2],真成净土[3],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4],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5],普润大地。

[1]种智,佛之一切种智也。知佛智一切种种之法,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二十七:“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八十四:“一切种智是诸佛智也。”

[2]《辅行》二:“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曰道场。《注维摩经》四:“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按:不动道场者,言不必在道场中有所举动,已得真成净土也。

[3]《顿悟入道要门》下:“问: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

[4]一相,指一相三昧而言。一行,指一行三昧而言。

[5]《孟子》:“有如时雨化之者。”注:时雨,及时之雨也。

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霑洽[1],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2],普雨悉皆萌[3]。顿悟华情已[4],菩提果自成[5]。

[1]霑音“沾”,濡也,渍也。洽,音“协”,沾也。

[2]潭州寻和尚注曰:“一念包容十刹。”按:下三句亦皆寻和尚原注。

[3]祖师说法,众生发萌。

[4]声色无边,般若无边。

[5]信受奉行。按:灵明常照,本无去来;慈悯众生,有感即应。诸佛虽无法可说,但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却无不在演说。特众生执象,徒以形色声音求见如来,转相进远,难得聆悟耳。且佛法难闻,明师难遇,机缘之暂,喻如昙花,岂能久住世间?此大师预告徒众以“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决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之言以示人生死大,无常迅速,及时努力,莫遗恨悔也。兹因众哀留甚坚,且有“师徒此去早晚可回”之言,犹是恋形不舍,染诸法相。故大师一面赞扬神会,一面呵斥余众,更说“落叶归根,来时无口”以示众,不可舍本求末,忘却本来佛性,应悟无念之念,不言之教之旨耳。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热门推荐
  • 上级穿越者

    上级穿越者

    身为一个合格的穿越者,下者可以改变自身,中者可以改变一个势力,而上者则可以改变一个文明乃至一个世界,作为一个有金手指的穿越者,文铭觉得总有一天自己可以达到上者,不过最初的他,依然要考虑如何才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活下去。
  • 盗者凤华

    盗者凤华

    从遥远时空穿越到异世,从游牧族王子到国寺掌马僧,从飞贼到店小二,小厮到药童,最后还给有复杂渊源的人当影卫——总是希望置身事外却一开始就注定备受牵连,究竟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回到那个最初的草原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亡灵序

    亡灵序

    远古大战,使得洪荒支离破碎,分化成无数个世界,彼此隔绝却又相互联系。天邪山,山风欲来风满楼,各种势力纠葛,阴谋叠出不穷。一个普通的小道童,意外得到一方诡异的石条,因为这方石条,他变得异常强大,也因为这方石条,他受到邪恶力量的侵袭,被仙道所抛弃。被追杀的他堕入灵界,从而展开无尽的复仇,......
  • 一遇帝少误终身

    一遇帝少误终身

    婚前,某总裁有三个心愿,和叶笑笑结婚,和叶笑笑结婚,和叶笑笑结婚。婚后,某总裁依然有三个心愿,和叶笑笑生孩子,和叶笑笑生孩子,和叶笑笑生很多个孩子。她遭人算计,错惹上堂堂帝少,帝少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说吧,你想怎么死?”“我我……我想老死。”“准了,签下这份结婚协议,容你陪我厮守到老。”OMG,总裁大人求放过!
  •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莫染青丝

    莫染青丝

    他柔情一生却偏偏对她冷若冰霜,他的柔情从不是对她。她笑看红尘却偏偏对他视而不见,她的存在不是为了讨好他。丞相府的女主人谁都可以是,唯独你,惠国公主。-----------莫亦泫悠哉,悠哉。我本无心照明月,幸得明月照沟渠。本是大快人心意,唯有你我凉薄情。奈何人双喜。。。。。。-----------阎染我的倾尽所有,却换不回你的温柔。-----------凌天佑阎染,说真的,要是我不是你妹妹,你会像现在那样对我好么?我不是你妹妹就好了,可是我是啊。我也真的没办法控制住自己,求求你可不可以别这样薄情。-----------阎璇
  • 炼气修神

    炼气修神

    叶天弘一名生长在名门望族樊篱下的子弟,不谙世事聪慧朴质,而他的父亲叶深武是现今元明大陆修炼界上难得的旷世奇才,自小在其父亲的熏陶和严厉教育下叶天弘比一般同龄孩子懂事耐苦。但在七岁的时候家逢灭门巨劫,叶天弘孤苦流落在外。但敌人并没有就此放过他,几经际遇良缘后巧遇当世誉为最强者的五尊之一麒麟尊者,收为徒弟带进神农架遗址神秘森林。且看他山中苦修九年后,奉师命出山历练,顺应万载天劫逐浪,遇贼斗贼遇凶诛凶,经历重重劫数险阻。
  • 嗜血王爷:邪妃太逆天

    嗜血王爷:邪妃太逆天

    她乃现代特工,身怀绝技,百毒不侵,只因辰的背叛成为废材小姐。当她变成她,命运的轮廓开始转动,她将一手遮天,用自己的能力取得这世间的一切,她将站上世界的顶峰,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人物。他是当今名扬四海的举世王爷,他天生疾病,身体冷如死人,近他三尺之人,必死无疑,因而获号为“鬼王”。她与他的相见是碧落的安排,他为她屡次打破例子,放下尊严,不惜与天下人为敌,无论她身在何处,他永远都是她身后最坚硬的后盾,成为她最贴心的依靠,护她周全。他不求世间的一切,只为她的真心相伴。神奇的传说在他们面前涌现,神秘的人物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千年的相思,换来他们永世的爱。他们的离别不是不见,而是为了再次的相爱。
  • 逆天毒医:王爷,咬一口

    逆天毒医:王爷,咬一口

    “别碰我!”大婚之夜,她冷冷地跟他划清界限,他甩手就走,从此王府新人不断。半年后的一夜欢情,他将她抵在墙角质问……殊不知一代毒医再次觉醒,凤芒四射,逆天改命。她成为天下人争相膜拜的毒医,阎王要人三更死,夜清留人到五更!“爷,妾身就喜欢看你不爽我。又舍不得干掉我的样子。”
  • 小故事悟人生

    小故事悟人生

    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当从青涩懵懂到睿智成熟后,留在心头的是阅尽人生百态之后的从容。与其蓦然回首,不如让我们现在就开始领悟真理,感悟真谛,少走弯路。本书就本着这种帮助您走出困惑和烦闷的观念,以给您激励和鼓舞为宗旨,通过智慧篇、口才篇、创业篇等十六个章幅的分类,汇聚了近200个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影子。让我们启阅其中,收获其外,在体味别人人生的同时,反思和感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