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08100000036

第36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1)

唐·王维

(见《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开元间擢进士第一,迁尚书左丞。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有别墅在辋川,孤居二十年。卒后,代宗求其乐章,其弟缙集数十百篇上之。)

无有可舍[1],是达有源。无空可住[2],是知空本。离寂非动[3],乘化用常[4]。在百法而无得[5],周万物而不殆[6]。

[1]《智度论》四十九:“云何菩萨舍一切所有?不惜内外诸法故,是名舍一切所有。”案:今翻进一层,故云“无有可舍”。

[2]《智度论》八十二:“色等法无住处,如地住于水,水住于风,风住于空,空无所住。以本无住处故,一切都无住。”

[3]离真如之理体、有为之诸相,谓之寂。今翻进一层,故云“离寂”。《坛经》:“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4]《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陶潜《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5]百法,犹言万法,以表示法门之众多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法实无所得。”

[6]《易·系》:“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老子》:“知止不殆。”又云:“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鼓枻海师,不知菩提之行[1]。散花天女,能变声闻之身[2]。则知法本不生[3],因心起见[4]。见无可取[5],法则常如[6]。

[1]鼓枻海师者,指经中每言入海采宝之谓。不知菩提之行者,指禅宗即众生烦惑示诸佛智体之谓也。意谓入海采宝者,不识本有家珍,至尊至贵,而能出生无量众宝。向外驰求,何异怀宝迷邦,骑牛觅牛?须知贪瞋痴之实性,即是佛性。若能彻悟此三佛性,则觅贪瞋痴了不可得,当体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无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2]《维摩诘经》:“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女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女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女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女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女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3]《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4]《俱舍论》二:“决择名见。”

[5]《三藏法数》十八:“邪见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曰见取。”

[6]《传心法要》下:“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云弥勒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金刚经》:“如如不动。”

世之至人[1],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2],度有为非无为者[3],其惟我曹溪禅师乎[4]?禅师,俗姓卢氏,某郡某县人也。名是虚假[5],不生族姓之家[6]。法无中边[7],不居华夏之地。善习表于儿戏[8],利根发于童心[9]。不私其身,臭味于畊桑之侣[10]。苟适其道,膻行于蛮貊之乡[11]。

[1]《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已。”

[2]道心如完器,妙理犹净水。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净水。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四果永尽,名曰无漏。

[3]《华严经》:“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

[4]《广东志》:“曹溪在韶州府城东南五十里,源出狗耳岭西,流三十五里,合浈水,又南流,入英德县界。梁天监元年,有天竺僧智药三藏,泛舶至广,经溪口,闻水香,掬而尝之。曰:此水上流,必有胜地。寻之,遂开山立石宝林。谓此地宛然西天宝林也。预记后一百七十年,当有肉身菩萨来此演法。唐仪凤间,僧惠能居此,应识为南宗六祖,衣钵与真身俱存。元和十年,赐谥曰大鉴禅师,塔曰灵照。开宝间,赐名南华禅寺。”

[5]虚假者,不实之义,无实体也。《辅行》五之三:“假者,只是不实为义。”

[6]《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诸侯以氏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

[7]中者,中道;边者,边际。

[8]《论语》注:“习于善则善。”

[9]《涅槃经》:“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左传》:“昭公犹有童心。”

[10]《左传》:“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杜预注:言同类也。案:此句指六祖卖柴等事。《坛经》云:“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11]《庄子》:“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论语》:“言忠信,行笃谨,虽蛮貊之邦行矣。”案:此句指六祖未出家前作南海百姓也。

年若干,事黄梅忍大师[1],愿竭其力[2],即安于井臼[3]。素刳其心[4],获悟于稊稗[5]。

[1]《传灯录》:“宏忍大师,蕲州黄梅人也。姓周氏,生而岐嶷。童游时,逢一智者叹曰:此子阙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2]《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

[3]案:此句指六祖腰石舂米事。《坛经》云:“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4]《庄子·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载天地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5]《庄子·知北游篇》:“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在稊稗。”

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1],共听一音之法[2]。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3]。退省其私[4],迥超无我[5]。

[1]《魏书·释老志》:“初阶圣者,有三种人。其根业太差,谓之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此三人恶迹已尽,但修心荡累,济物进德。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长远,乃可登佛境矣。刘孝标《世说注》:‘《法华经》曰:三乘者,一曰声闻乘,二曰缘觉乘,三曰菩萨乘。声闻者,悟四谛而得道也。缘觉者,悟因缘而得道也。菩萨者,行六度而得道也。’然则罗汉得道,全由佛教,故以声闻为名也。辟支佛得道,或闻因缘而解,或听环佩而得悟,神能独达,故以缘觉为名也。菩萨者,大道之人也,方便则止行六度,真教则通修万善;功不为已,志存广济,故以大道为名也。”

[2]一音,指如来说法之声音也。《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涅槃经》:“一切众生,种种形类,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佛以一音而为说法,彼彼异类,各自得解,各各叹言:如来今日为我说法。”

[3]《论语》:“起予者,商也。”

[4]《论语》:“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5]《金刚经》:“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黄檗传心法要》卷上:“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智度论》三十一:“无常、苦、空故无我,不自在故无我,无主故名无我;诸法无不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我;无相无作故无我,假名字故无我,身见颠倒故无我,断我心得道故无我。”

其有犹怀渴鹿之想[1],尚求飞鸟之迹[2]。香饭未消[3],弊衣仍覆[4]。皆曰:升堂入室[5],测海窥天[6]。谓得黄帝之珠[7],堪受法王之印[8]。

[1]《楞伽经》:“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炎,而作水想,迷乱驰趋,不知非水。”

[2]《涅槃经》:“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华严经》:“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

[3]《维摩诘经》:“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少法者,得弘大道。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受佛威神力,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慈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4]用《法华经·信解品》故事。

[5]《论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6]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7]《庄子》:“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8]《法华经》:“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1]。天何言哉[2],圣与仁岂敢[3]。子曰:赐也,吾与汝弗如[4]。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5],而谓之曰[6]:物忌独贤[7],人恶出己。吾且死矣,汝其行乎[8]。

[1]义本《周易·谦卦》。

[2]《论语》:“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3]《论语》:“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4]弗,《唐文粹》作“不”,句见《论语》。

[5]《增一》云:“如来所着衣,名曰袈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慧苑音义》上:“袈裟,具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案:此祖师袈裟,自达磨传二祖,依次传至六祖,六祖止而不传者也。

[6]《唐文粹》无“而”字。

[7]《诗》:“我从事独贤。”

[8]吾,《唐文粹》作“予”。

禅师遂怀宝迷邦[1],销声异域[2]。众生为净土[3],杂居止于编人[4]。世事是度门[5],混农商于劳侣[6]。如此积十六载。

[1]怀宝迷邦,本出于《论语》:“怀其宝而迷其邦。”今借用之,以为怀宝于迷惑之方也。

[2]《晋书·儒林传》:“文博之漱流枕石,销迹销声。”

[3]净土,圣者所在之国土也。《摄论》八:“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章义章》十九:“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案:众生是最秽之物,翻进一层言之,净秽平等,而即众生为净土也。

[4]编人,谓平民编入户口册者。《史记》:“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5]案:世事是最烦琐之物;然烦恼清净,本是一体。即世事而为度人之门径也。

[6]《维摩经·弟子品》:“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大日经疏》:“若离如是实相印,余皆爱见所生,与天魔外道,作诸劳侣。”

南海有印宗法师[1],讲《涅槃经》[2]。禅师听于座下[3],因问大义[4]。质以真乘[5],既不能酬,翻从请益[6]。乃叹曰:化身菩萨在此[7]。色身肉眼凡夫,愿开慧眼[8]。

[1]《传灯录》:“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吴郡人也。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蕲州,谒忍大师。后于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玄理,以能为传法师。”

[2]《涅槃经》有小乘、大乘二部。小乘之《涅槃经》,西晋白法祖译。大乘之《涅槃经》,有南、北二译。其四十卷者,称《北本涅槃》,北凉昙无谶译。三十六卷者,称《南本涅槃》,刘宋之慧观等将前经整治而成之也。此所讲之《涅槃经》,为大乘之《涅槃经》。

[3]《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天子问: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为禅师。”《三教指归》一:“修心静虑,曰禅师。”座下,上座之下也。言坐于住持之下。

[4]大义,谓经之要义也。《汉书》:“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5]真乘,真实之教法也。《秘藏宝钥》上:“作迁慢如真乘寂。”释书智《藏赞》:“汉人始得耳真乘。”

[6]《礼》:“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7]《大藏一览》:“《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一切如来有三种身:化身、应身、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菩提。云何化身?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诸众生,修种种法,得自在力,随众生意,随众生界,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8]《翻译名义》:“眼有五种: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

遂领徒属,尽诣禅居,奉为挂衣[1],亲自削发[2]。于是大兴法雨[3],普洒客尘[4]。乃教人以忍[5]。曰:忍者无生[6],方得无我[7]。始成于初发心[8],以为教首[9]。

[1]案:此言印宗奉裙衣而为六祖挂之于身也。《释氏要览·寄归传》云:“西国出家,具有圣制。诸有发心出家者,师乃问诸难事。难事既无,许之摄受,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戒,方名邬波索迦。此人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辨缦条僧脚崎下裙泸罗钵等,方请阿遮梨为剃发师,亲为着下裙,次与上衣顶戴。受着已,授与钵器,授十戒。此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五众摄,堪消施利。”

[2]案:“奉为挂衣”二句,指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印宗法师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事。《坛经》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3]《涅槃经》:“雨大法雨,普润众生”。《华严经》:“佛于一一刹那中,普雨无边大法雨。”

[4]《维摩诘经》:“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僧肇注:心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5]《瑜伽论》:“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大乘义章》九:“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三藏法数》五:“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6]《最胜王经》一:“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梵网经》上:“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垂裕记》二:“无生寂灭,一体异名。”《仁王经艮贲疏》:“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天台观经疏》:“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7]《金刚经》:“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大乘义章》:“法无性实,故曰无我。”又云:“苦非我体,故名为无我。”

[8]初发心者,初发求菩提之心也。初发心有四十一义:一是心不杂一切烦恼;二是心相续不贪异乘;三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四是心一切之众魔不能破坏……乃至四十一,是心相续也。见《十住毗婆沙论》一。

[9]为受教之起首,亦为施教之起首也。

至于定无所入[1],慧无所依[2]。大身过于十方[3],本觉超于三世[4]。根尘不灭[5],非色灭空[6]。行愿无成[7],即凡成圣[8]。

[1]谓初则入定,次则住于定,终则至于无定之可入也。极言无所不定,且无定所之可言。

[2]《华严经》:“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成唯识论》:“依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住。诸所仗托,皆说为依。如王与臣,互相依等。”案:今进一层言之,故云慧无所依。

[3]《金刚经》:“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大身者,对于丈六之小身谓遍虚空之大化身也。案:非身名大身者,即真如之无住,足以包太虚,藏沙界,故云“过于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十方。

[4]《仁王经》中:“自性清净名本觉,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起信论》:“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宝积经》九十四:“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法若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案:自性清净心,历三世而常存,故云超于三世。

[5]根指五根六根言。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六根者,五根加意根也。尘,指六尘言。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

[6]《维摩诘经》:“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僧肇注:不待色灭,然后为空。按:色指根尘言,六根六尘不灭于空,故云。

[7]《法界次第》:“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又云:“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8]十界分凡夫与圣者之二类。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见《止观》五之一。凡,指六凡;圣,指四圣。案: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故凡夫可成为圣。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热门推荐
  • 超级领主系统

    超级领主系统

    大学毕业前夕,和校花级女友的恋情暴露了,穷人一枚的王浩被迫分手,祸不单行,老家的房子被强拆,父母被打伤,没钱没权只能被欺负,怒和恨也无济于事,作为社会的底层他只能咬牙隐忍,就在这个时候……
  • 萌宝驾到,妈咪不见了我和你没完

    萌宝驾到,妈咪不见了我和你没完

    “安安!安安!又是她,你知不知道她是我的仇人!”婧忍住快要掉下来的眼泪。“乖,别闹。”不敢相信自己说爱的人说的话,他只好敷衍,是的,就只能敷衍,“呵,呵呵,呵呵呵,你觉得我这是在无理取闹?是她,是她先杀了我的父母!那可是我的父母!我最爱的亲人!”终于,眼泪掉了下了。上官泽云皱起了眉头。。。
  • 女尊天下之戏草女皇上

    女尊天下之戏草女皇上

    八岁的时候,就有人对我投怀送抱。十八岁的时候,我就发誓非美男不要。什么?想用权势威胁我,我是掌控天下的女皇,谁能在我面前嚣张。什么?想用金钱贿赂我,我坐拥江山,财富尽归我手,谁能像我一样嚣张。什么?想用美男迷惑我,我后宫佳丽三千,异族美男不断,谁能比我嚣张。如果说飘逸洒脱是我的风格,那么,肆意江湖则是必然的趋势。如果说风流多情是我的本性,那么,收尽美男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说倾世尊贵是我的气质,那么,折服天下则是必然的定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穿越之绝世灵帝

    异世穿越之绝世灵帝

    一次逆乱的穿越,重生的少年得到一块神奇的七彩石头,从此得到上古的传承,凭借着坚韧的性格和惊世般的天赋,修七灵灭诸神,踏圣域破苍穹!看陆天明如何成就一代绝世灵帝!
  • 推理笔记(全集)

    推理笔记(全集)

    同名电影2017年11月24日上映,陈都灵、林柏宏、汪铎主演;同名网剧2017年11月3日在乐视、搜狐、优酷播出,侯明昊、张子枫、汪铎主演。被扑克牌组织杀害的名侦探爱迪生的心脏移植到高中女生夏早安的身上,拥有侦探灵魂的她和米卡卡与扑克牌组织斗智斗勇,并与扑克牌组织里最出色的黑葵A齐木上演一段爱恨情仇。最终将邪恶组织扑克牌一网打尽。而黑葵A齐木改邪归正后,化名红色犯罪师,专为揪出那些为非作歹的犯罪师。他与米卡卡合作,成为最佳搭档。而这时出现了一个神秘人物幽灵。齐木得知手中的暗黑笔记正是打败幽灵的关键,却发现暗黑笔记被人分成了三本。只有集合三本失落的笔记,才能找出藏在其中的秘密。然而,在双方之间还出现了第三方神秘人物——它就是怪盗千先生。它的目标竟然也是为了那失落的笔记。当齐木终于集齐三本笔记时,他却发现,幽灵的真实身份居然是……
  • 幽明录

    幽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品婚爱:独溺娇妻

    一品婚爱:独溺娇妻

    为了调查家人死亡的真相,她甘愿委身于他,夜夜承受他疯狂的欢爱。为了隐瞒事情的真相,他用威胁强迫的方式,逼迫自己心爱的女人留在身边。她飞蛾扑火,褪尽光华,在爱与罪恶中沉浮挣扎,一次人为的精心设计,让她身陷死亡的边缘。是妻子?棋子?还是这辈子无力改变的隐爱?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卿本绝味

    卿本绝味

    周王府里步步危机,而林小碗却如同浑然不觉一般,还在厨房给王妃做糯米糍,送周王走最后一程。穿越后的小厨师遇到锦衣卫,接下来,吃下美食的会是谁?
  • 哥几个.混着

    哥几个.混着

    80后的逝去,90后的追忆,00后的现在!我也撸过,我也低调过,我也曾是好学生!为了自己的女人那次奋不顾身,我走上了混的生活!我们一起混过的那些学生时代!哥几个,一起混着!哥几个,并肩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