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0900000002

第2章 庄子的人生观(1)

从无生来又归无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与子琴张三个人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之所以能结为好友,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心境。他们曾经不约而同地表白自己的心意说:“哎,大家请注意了!谁能不有意地相亲相爱而自然地相亲相爱,谁能不有意地有所作为而自然地有所作为,谁能升腾于天上、遨游于雾中,随风飘荡而无始无终,谁能忘掉死,也忘掉生、死而不亡、恒久无穷,我将和他做朋友。”说完之后,三人相视而笑,谁也没有说话便做了朋友。

没过多久,子桑户死了。尸体还没有下葬,孔子听说了,便特派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

子贡到子桑户家,看不到一点办丧事的样子。只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那里编曲,一个在那里弹琴,二人相和着唱歌。只听他二人唱道:“哎哟哟,我们的桑户呀!哎哟哟,我们的桑户呀!你倒是干脆利落地恢复了自己的本来样子,可我们还在这里充当着人哩!”

见到这个情况,子贡上前责问:“请问二位,面临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节吗?”

二人听说此话后相视而笑说:“这个人倒挺有意思,他哪里懂得什么是礼节,居然也有资格来责问我们!”

子贡见很难与他们共事,就回去禀告孔子,说:“这是一帮什么人呀?把一切都看得无所谓,把人的形体置之度外,面对着尸体放声歌唱,面不改色,心不哀伤,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绘他们。这是一帮什么人呀?”

孔子听了之后,说:“他们是游于方外的人呀,而我只是游于方内的人呀。游于方外的人与游于方内的人本来是难以交往的,而我却派你去帮助他们料理丧事,这我也太浅薄了。这些人的心境每时每刻都与大自然的造物者融为一体,每时每刻都伴随着贯通内外的气飘荡游移,所以他们以生命为多余的赘瘤,以死亡为赘瘤的溃烂。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理会死生与前后的区别呢!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借助于不同的形体来展现同为一体的大气。有鉴于此,他们不理会肝胆的区别,不注意耳目的差异,循环往复,没有终始,迷迷糊糊地飘荡于尘世之外,自由自在地逍遥于内心世界,怎么会小心谨慎地遵守世人礼节,怎么会用心理会众人的眼色和议论呢?”

这个故事是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有着共同的修养,都进入了浑然一体、没有分界的精神境界,所以自然而然地结为密友。他们进入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称的尘世之外,亦即方外。

方外与尘世不同,进入这种境界就什么区别也没有了,天地与万物浑然为一,你我彼此都成一体,因此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无所谓终,无所谓始了。既然没有生死,没有终始,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生喜死悲、始欢终戚的情感差别了,更用不着为生死去制定什么礼节,实行什么礼节了。所以当子桑户死后,孟子反和子琴张不但不哭,而且还相和而歌。他们这样做不但不觉得失礼,而且还嘲笑上前责问他们的子贡,说子贡哪里能懂得什么是礼。

游于方外为什么就会浑然一体,生死不别?那是因为视野发生了变化。游于方内,以尘世的眼光看人世,就好像用放大镜看世界一样,时间变得长了,空间变得大了,于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也就展现了出来,生不于死,彼不同于此。游于方外,站在宇宙之外观人世,就好像立于云端观察蚂蚁王国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也就看不见蚂蚁的生死之别、彼此之分了。

除此而外,庄子还有一种思想,他认为宇宙原初没有天地万物,只有浑然一体、弥漫无际的气。天地万物乃至人类都是由气变化出来的,最终仍然要回归于浑然一体、弥漫无际的气中。因此,人的生死不过是伴随着气的变化而游移罢了,实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说来说去都是气。是暂时的,而且是气的一种病变,人死才是回归于正常,有鉴于此,所以故事中的孔子游于方外的人每时每刻都与大自然的造物者融为一体,每时每刻都伴随着通内外的气飘荡游移。所以他们以生命为多余的赘瘤,以死亡为赘瘤的溃烂。

《至乐》篇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也是在表述这种思想。故事说: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当他来到庄子家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

惠施很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劳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敲着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伤呢?可是后来想了想,想清楚了,也就不悲伤了。你来听我说说我的想法。我的妻子想当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然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会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生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止住了悲伤,不哭了。”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人死,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过程的展现。知道这个道理的人,随着大自然的流转而自由飘荡,所以不分生死,不趋生,不避死,生不喜而死不悲;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认为生是福、死是祸,所以趋生避死,为生而喜,为死而悲,结果不但不能改变死人的命运,而且还枉费活人的精神。

大梦醒后才解悟

既然方外一无所有,那么游于方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到那里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得不到。

庄子可不这么看,他认为游于方外不但有意义,而且对人来说,这是一次升华。因为这里虽然什么也没有,但却有方内一切事物的根,有方内一切形象的本。只有来到这里,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清方内人世的本来面目,才是洞彻方内人世的来龙去脉,才能跳出人世的纷扰,才能回归人的本性,就像大梦醒后才知大梦一样。

为了说明这种思想,庄子在《齐物论》(本书所列篇名,不做注解的都出自《庄子》)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说: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瞿鹊子的人请教朋友长梧子说:“我听孔老夫子说:‘有人认为圣人不从事琐事,不追求利益,不回避祸害,不喜欢妄求,不探索道理,无所谓也就是有所谓,有所谓也就是无所谓,而闲游于尘世之外。这是无稽之谈。’我认为他说得不对,这正是圣人体悟到妙道的表现嘛!为什么不可能呢?你认为谁的看法对呢?”

长梧子说:“像这样的事情连黄帝听了都会迷惑不解,孔丘那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你也想得过分简单了一些,听了这么几句话,就以为这是圣人体悟到妙道的表现,就好像见到了鸡蛋就想让它与公鸡一样报晓,见到了子弹、刃就想吃到用它打下的鸟肉一样。其实比你听到的这些更为稀奇的事情还有的是呢,我来给你胡说一通,你也就胡乱听听,你看怎么样?”

“要说起圣人,那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倚靠着日月,挟持着宇宙,把它们吻合为一体;摆脱琐事纷扰,把贵贱视为同一。众人忙忙碌碌,圣人无知昏愚,糅合万年的变化,把它团弄成一个没有差别的一。万物都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涵,融为一体。”

“既然没有差别,既然都是一体,你怎么知道喜欢活着不是一种迷惑呢?你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一种忘归呢?”

一个戍守艾地边关的将士有一个女儿,名叫丽姬。当晋国攻下艾地将她俘获的时候,她哭得泪沾满襟,可是后来她被带到王宫,与君王同床共寝,吃那美味馔肴,悔不该当初被俘的时候那样哭泣。你怎么知道死了的人不会后悔当初求生之心切呢?

“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愉鸣欢快,而到天明起床后却可能得忍饥挨饿,受苦悲泣;一个人晚上梦见忍饥挨饿,受苦悲泣,而到天明起床后却可能骑马打猎,享受快乐。所以说,一切都没有一个准性。一个人正在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有的时候,梦中还在解梦,等到梦醒之后才知道是在做梦。”

“除了一般的梦外还有一种大梦,只有在大醒之后才能自以为是醒着,自以为自己很明白。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大都是这个样子,什么君王呀,什么奴仆呀,真是不开窍。这些都是在做梦。孔丘是在做梦,你也是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这也是在做梦。我说的这些话,听起来很荒诞,也可能在一万年之后会遇到一位大圣人能理解它,不过那是很难得的呀,就好像是早上与晚上相遇那么难。”

“如果你听不懂我的话,我可以再给你打个比方。比如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我输给了你。即使是这样,难道你就真是正确的吗?难道我就真是错了吗?又比如我胜了你,你输给了我。即使是这样,难道我就真是正确的吗?难道你就真是错了吗?或许确实有一个对,有一个人错;或许两个人都对,或许两个人都错。这一切你与我都是无法知道的,因为人本来就是糊里糊涂的。不是你与我糊涂,世上没有不糊涂的。这个事情谁也说不清楚,谁也无法确定。假如请一个人来评判,他也无法评判。因为假如他认为你正确,那么他就与你的意见一致。既然与你的意见一致,他的意见怎么能算数呢?假如他认为我正确,那么他就与我的意见一致,既然与我的意见一致,他的意见怎么能算数呢?假如他与你我的意见都不一致,那么他就是另有一种独自的第三种意见了。既然另有一种意见,那怎么能够评判我们的对错呢?他要评判我们的意见,首先就要确定他的意见是否正确,这样一来他的意见也就像我们的意见一样,陷入未知正确与否的处境,无法用它来衡量我们的意见谁对谁错。假如他与你我的意见都一致,既然与你我的意见都一致,那怎么能评判我们的意见呢?我们的意见还处在未知正确与否的处境,而他的意见与我们的相同,也就与我们的意见一样陷入了不知正确与否的境地,因此也就不能用来评判我们的意见了。由此可见,你我与第三者都无法判定谁的意见正确。以此类推,可见是没有人能判断人间是非的了,难道还用再请出第四个人来吗?有鉴于此,所以古代的圣人劝告人们将自己的精神与天然的分际弥合在一起。”

什么是与天然的分际弥合在一起呢?那就是将正确的东西也看作不正确,将这样的东西也看作不是这样,假如正确的东西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与不正确的区别也是无法判定的;假如这样的东西果然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东西与非这样的东西之间,界限也是难以判定的。用语言去判别它们,与淡去判别它们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那也就用不着去判别它们了。它们有区别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有区别好了,它们没区别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没区别好了,与它们的天然区别及天然的无区别吻合在一起,任随它们有区别和无区别,让我们在这种境界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吧。忘掉年月的流逝吧!忘掉道义的操守吧!在什么物件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的境界里翱翔,在什么物件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的境界里安居。这就是圣人的境界,这就是圣人说的与天然的分际弥合在一起。

我们之所以将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引述于此,是因为它比较系统地表达了庄子神游的精神境界。把它概述一下,大体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圣人的精神遨游于方外。在庄子看来,方外与方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方内,天地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性,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而在方外,既无天地,也无万物;既无形象,也无性别,上下不分,先后无别,浑然一体,没有分界。按照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既没有空间上的分野,也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正因为这样,所以长梧子说,圣人把日月和宇宙吻合在了一起,把万年的变化团弄成了一个没有差别的一。“一”是什么?是什么也没有,是无。因为当一切一切都归于一体、没有任何差别的时候,也就只剩下混混沌沌的一片了,现实世界上人们称之为物的各种东西也就消失了。只要有一件东西存在,它就会与不是这件东西的东西形成差别,从而也就会将这种万物混一的境界称为“无何有之乡”,所以庄子将这种万物混一的境界称为“无何有之乡”。“无何有之乡”,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没有的地方。

其二,立于方外观人间,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区别。在庄子看来,人间的一切都受空间与时间的局限,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都是在一定时间中才有意义。而从方外的角度观人间,就空间而言它就变得很渺小,小到了几乎什么也没有的程度;就时间而言它就变得很短暂,短到了连眨一下眼睛的工夫都没有。既然人间的空间和时间细微到了几乎不存在的程度,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的意义岂不是也就等于零?立于方外观人间,就像用人的眼睛观看细菌的世界一样,什么东西都看不到,更谈不上这些东西的生死及悲欢了,正因为这样,所以长梧子说丽姬的愁苦本来并不是愁苦,梦中的欢悦本来并不是欢悦,梦中的饥饿本来并不是饥饿,白天的享乐本来并不是享乐,它们是一场小梦,而人的一生是一场大梦。不仅人的一生是一场梦,而且整个人世的存在也是一场梦,与个人的一生相比,它不过是一场更大的梦。

其三,将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放在心上是愚人的悲哀。在庄子看来,既然人间的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区别,是虚幻不实的,是梦,人们就应该把它们看淡,身处其中而心处其外,不去辨识,不去执著,来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来好了,去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去好了。可是人们却往往做不到,结果是自寻烦恼,等到事情过去了,才醒悟过来,才悔不该当初。有鉴于此,所以长梧子说丽姬得到了君王的宠爱才体悟到被俘时不该哭泣,人们只有死后才能体会到追求生存的错误。

同类推荐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 生命安宁

    生命安宁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而在本书中,威廉·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为我们描绘新生命的路线图。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当然,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鬼谷子全书(第六卷)

    鬼谷子全书(第六卷)

    《鬼谷子》作为一部谋略学的巨著,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仍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军事、商务及公关等领域,为当代政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所追捧的智慧法宝。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热门推荐
  • 林莫萱

    林莫萱

    林莫萱,是林家的独生女,从小跟随了师傅孔逝学法。最终难以逃离上天所注定的一切,师徒二人结下了终世不可解开的仇怨。
  • 101℃恶魔美男

    101℃恶魔美男

    在她最爱的樱花树下,男朋友无情的抛弃了她,愤怒之下跑到酒吧买醉,却无意间看到有对男女在角落里舌吻,该死的,姑奶奶今天失恋,这是故意气我吗?大脑瞬间短路,借着酒胆,飞快的飘过去暴打了那男人一顿,灾难来临,从此便惹上了这个恶魔般的美男,甩都甩不掉呀!
  • 弦断花落

    弦断花落

    〔弦断花落。文案。〕那一年,天下大乱。他与她,桃林中无意相识。他抚着琴,对着她轻笑。那时他是蜀山掌门,她却只是百姓人家。江湖之中,刀光剑影,危机重重。那一年,城门已破。家人被迫害,她不得不逃离,投奔蜀山却再次见到他。心怦然一动,两人再也无法分离。那一年,皇朝毁灭,魔尊现世。她为他身受重伤,遍地桃花开出如血。她容颜已失,左眼绽放的黑色疤痕如同狰狞的恶魔。她坠入魔道,走火入魔。这一切,为了他。他为她放弃成仙,与她一起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一世,爱又如何?不爱又如何?九重塔上,她笑着,抱着他,泪水滑过脸颊。桃花林中那一笑,仿佛昨日。听弦断,花落无声……
  • 僵尸1212121

    僵尸1212121

    故事因毛小方捉僵尸时失忆再起波澜,金缕衣,僵尸将军,彼岸花,阴阳师后裔,佛爷...一切都笼罩在一个大阴谋中,只是谁也不知道,一切只在黑暗中进行着......
  • 荒野手记

    荒野手记

    跨越时代的灵异事件记录,老屋怪谈,坟场惊魂,最让人畏惧的是人心。深夜并不重要,也不会太人惧怕,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身边人的一言一行,走错一步,万劫不复。
  • 道事风云

    道事风云

    天地道气化奇门,乱世妖魔散人间,三神仙术驱鬼神,挥剑斗鬼破天玄。一场造化,让我打开阴阳眼。一次事件,让我与室友走上驱鬼伏魔的阴阳之路。一次奇遇,让我学会奇门道术,不惧鬼神。一次邂逅,让我敢闹地府,恶斗天神。吾乃驱邪符箓祖师降世,吾为林蛋蛋。作者夏日粉丝交友群143447734欢迎作者读者朋友加入哦
  • 八月女巫

    八月女巫

    八月拿着外婆寄给她的一张明信片,来到了她外婆的咖啡厅,暂时接管了她外婆的特殊业务。一位莱恩夫人来到这里寻求帮助,八月跟着她去了她的国家。为了找寻这位夫人失踪的儿子,八月动用自己特殊的能力进入了一副油画中的世界。她本以为要完成这件事情应该很容易,可是她想错了——她进入了画中的世界,认识了莱恩夫人的儿子——奥利弗,还有那些生活在画中世界的其他人……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他们都在旅途上……
  • 那只无知的妖

    那只无知的妖

    当某人得知某人是只妖时没有惊讶,只是一番嘲笑加白眼,“有你这样的妖,那些妖怪不觉得丢人吗?”随后是一阵豪放的大笑......这是一场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守护,没有陷阱却步步维艰,没有伤害却体无完肤,最后他们能否守护到底?谁知道......
  • 寻印记传说

    寻印记传说

    群山下面,有一个很小的族群,这个族群是属于蛮部,有大约千余人在这个地方生活,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一个外来人的出现打破这里的宁静,激发了邪恶势力的复苏,他是邪恶的源泉还是正义的化身,这一切都在我欲成魔中。
  • 天都烟云

    天都烟云

    这是政协海原县委员会首次印刷出版的第一部海原县文史资料专辑。全书收录史料计54篇,按内容分为红军西征、抗战烽烟、解放海原、剿匪平叛、军民情深、史海钩沉、民国见闻、民族之风、人物春秋、教育历程、区域旧治、文化探秘共十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