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的哲学
刘黎儿/文
日本高知赛马场出现了一匹连战连败的雌马“春丽”。这匹已经8岁的名驹。去年为该赛马场赚进了5亿多日元,让这个原本亏损累累的日本最小的赛马场免于关闭的命运,而且成为日本首次转亏为盈的地方赛马场。
变成日本人的人生缩影
春丽通过媒体报道而成为全世界知名的马,并非因为它跑得很快,反而是6年来它一直拼命地跑,却从来没有跑过第一。但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依然坚持不懈。于是,全日本的人都帮它加油。排队等买春丽的彩券要两个小时,有人要帮春丽拍电影,春丽得担任“女主角”。
为何一匹如此常败的马能让日本人如此捧场,并在日本掀起热潮?因为,日本人都将自己投射在它身上。春丽虽然一直失败,但它依然不断在跑,这让许多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随着长年经济不景气而丧失信心的日本人在精神上终于找到了寄托。
自己的公司经营不善、家里财务出现破绽、找新工作失败、出门营业毫无成绩……每个人都觉得“反正像春丽一样,一直输也不是坏事”。那样一败再败的马也有人声援、鼓励与安慰,有春丽在,日本人觉得人生还有个垫底的。最近最有名的是一位71岁的老妇人写信给春丽说,“我此生没有赢过任何一场比赛”,老妇人认为春丽便是她自己人生的缩影,当然不仅是她,无数日本人也都自比为春丽。
去年年底,春丽创下100场连败纪录,日本NHK在晚间新闻播出了一个“连败巨星”的专辑,春丽瞬间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
连败100多场却人气升天
继NHK之后,日本各电视台也纷纷报道春丽的消息,日本国民抢购它的马券,虽然都是鼓励性质,不过暗中还是祈祷它真的能赢:甚至有电视节目分析说它出身不错,只是气性不好,如果气性好,也可能跑得不错。
不过,懂马的人都知道春丽跑不了第一是不需要作弊的,它是“已经铁定”不可能跑第一的。所以更值得嘉奖的应该是不在乎输赢还继续让它跑的马主安西美穗子,因为马主通常都只想赢,一匹不赢的马,是不值得每个月花几十万日元维持的。
为了让春丽尝一尝夺冠的滋味,今年3月22日,由全日本最有人气,又是最强的骑士武丰来骑春丽。高知赛马场是规模很小的地方赛马场,只能有1.3万人进场,当天为了进场、买马票以及各种纪念品,得排队两个小时。这次赛马的成绩,连首相小泉纯一郎都很关心,甚至在国会演讲时都提到,并祈祷春丽会赢。
然而,春丽还是在11匹马中只跑到第10名,这一场,是它的第106败。
春丽的“有终之美”
在这之后,8月3日,高知赛马场还安排了一场“春丽杯”比赛,不过春丽也未能夺冠,而是它5岁的弟弟“如意”一马当先,春丽创下它第113次连败的纪录。明知一定会输还让马出场是对赛马迷很失礼的事,但春丽却是例外。
马主已经决定明年3月31日在春丽参加最后一场高知办的“黑船杯”比赛后,让它在健康的状态下退休,届时它已相当于人的40岁了,这场比赛也将由武丰来骑它,制造一个“有终之美”。
努力当个特别的only one
日本人对于失败的人是很宽宏大量的,尤其是百折不挠型的败者,所有人都会为他加油。那心情大概跟去买春丽的马票一样吧!原谅失败也原谅自己,这其实也是对别人的宽大,而且也衷心希望终会有属自己的成功。于是对这些人来说,春丽像是小庙里的小和尚,是独一无二、值得骄傲的小和尚。
SMAP唱的《世界唯一的花》,也是日本人如此心情的写照。不管大花小花,无法成为NO.1,没关系,努力当特别的only one就好。
许多日本人都期待越输越有人气的春丽能带给日本经济一些启示。评论家都以此表示,日本人这几年的颓丧是忘记了输与贫的哲学,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本过去非常贫穷,但却心灵丰富且相当有生气地活下去:现在虽说不景气,可是生活仍相当富裕,不过稍有挫折,日本人便完全失措,连续6年,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日本人虽然并未真的输,可是变成了输不起的民族,也因此,春丽的出现,让日本人重新学习了输。
什么是企业家
柳传志/文
《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叫叶天士的名中医。为其母亲治病时,为一味药拍不了板:这味药加对了,母亲的病会治好;用错了则会恶化。他犹豫不决。转而询问另外一位中医。那位中医坚决认为该加——因为治好了叶天士的妈,可以名扬天下;万一治不好,反正是你妈不是我妈。
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就是把企业当做他的妈还敢下药,而且有能力把药下对了的人。
企业家和经理人是不同的。美国企业界这样的故事多不胜数。一个企业出毛病了,就换CEO新CEO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改革,治好了病就是IBM的郭士纳,治不好病就是时代华纳的李文。这些CEO是典型的经理人。他们的特点是敢下药,病治好了名扬天下,名利双收;治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妈。另一类经理人的典型是只考虑碗里的饭吃到嘴,不琢磨锅里的饭,更不用管地里的庄稼。只使用资源,而不考虑如何使用资源营造未来。西方大规模的企业多数都经营了不止一代了,而真正要办一个百年老店,必须是负有责任的、替企业长远考虑的企业家,而不能只对任期内企业状况负责的经理人。
有一本书叫做《基业长青》,统计的是50年以上的大企业。90%以上的领导人都是从公司内部选拔的,那么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有什么不同?内部选拔可能对企业更有感情,更会产生负责任的心理。很明显内部选拔比外来的更具有企业家色彩。
企业家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只有理想层次高的人才可能做成大企业。
是不是所有想向上的人、敢冒风险的人就都能当优秀企业家呢?肯定不是,仅有愿望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企业由小到大,企业家要学会管业务:采购、生产、研发、销售、服务、财务。要先学会把饭吃到嘴里,几年以后,当你认为稳定了,问题就来了。比如行业里风云变幻。产品过时了,企业没有战略考虑,没有锅里的饭;员工熟悉了业务,有了本领,不满足你创业时的待遇和激励方式,而你自己没有感觉,队伍不稳,主力人员跳槽;还有可能是所在的行业是毛巾挤水的行业(同行业产品竞争激烈),你没有能力继续降低成本,没有能力加大研发,提高毛利。总之,在不同时期要做不同的事,要不断调整、变革、创新,而能实现调整变革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成功。
管理学家经常说优秀的企业家是先天的。我就琢磨哪儿是先天的,大概有三条:高理想、重精神,为此敢担风险;主宰心强,但又虚心好学;聪明能转化成智慧。优秀的企业家肯定不止这三条,但起码要有这三条。
比三个商人更精明的专家
蒋光宇/文
1999年4月5日,美国谈判专家史蒂芬斯决定建个家庭游泳池,建筑设计的要求非常简单:长30英尺、宽15英尺,有温水过滤设备,并且在6月1日前竣工。
隔行如隔山。虽然谈判专家史蒂芬斯在游泳池的造价及建筑质量方面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但是这并没有难倒他。史蒂芬斯首先在报纸上登了个建造游泳池的招商广告。具体写明了建造要求。很快有A、B、C三位承包商前来投标,各自报上了承包详细标单,里面有各项工程费用及总费用。史蒂芬斯仔细地看了这三张标单。发现所提供的抽水设备、温水设备、过滤网标准和付钱条件等都不一样,总费用也有不小的差距。
于是4月15日,史蒂芬斯约请这三位承包商到自己家里商谈。第一个约定在上午9点钟,第二个约定在9点15分,第三个约定在9点30分。三位承包商如约准时到来,但史蒂芬斯客气地说,自己有件急事要处理,一会儿一定尽快与他们商谈。三位承包商人只得坐在客厅里一边彼此交谈,一边耐心地等候。10点钟的时候,史蒂芬斯出来请承包商A先生进到书房去商谈。A先生一进门就介绍自己干的游泳池工程一向是最好的,建史蒂芬斯家庭游泳池实在是胸有成竹,小菜一碟。同时,还顺便告诉史蒂芬斯,B先生曾经丢下许多未完的工程,现在正处于破产的边缘。
接着,史蒂芬斯出来请第二个承包商B先生进行商谈。史蒂芬斯从B先生那里又了解到,其他人提供的水管都是塑料管,只有B先生所提供的才是真正的铜管。
后来,史蒂芬斯出来请第三个承包商C先生进行商谈。C先生告诉史蒂芬斯,其他人所使用的过滤网都是质量低劣的,并且往往不能彻底做完,而自己则绝对能做到保质、保量、保工期。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就好鉴别。史蒂芬斯通过耐心的倾听和旁敲侧击的提问,基本上弄清了游泳池的建筑设计要求,特别是掌握了三位承包商的基本情况:A先生的要价最高,B先生的建筑设计质量最好,C先生的价格最低。经过权衡利弊,史蒂芬斯最后选中了B先生来建造游泳池,但只给C先生提出的标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谈判终于达成一致。就这样,三个精明的商人,没斗过一个谈判专家。史蒂芬斯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使自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而且还找到了质量好、价钱便宜的建造者。
这个质优价廉的游泳池建好之后,亲朋好友对其赞不绝口,对史蒂芬斯的谈判能力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史蒂芬斯却说出了下面发人深省的话:“与其说我的谈判能力强,倒不如说用的竞争机制好。我之所以成功,主要是设计了一个公开竞争的舞台,并请三位商人在竞争的舞台上做了充分的表演。竞争机制的威力,远远胜过我驾驭谈判的能力。一句话,我选承包商,不是靠相马,而是靠赛马。”
用别人的钱致富
杨石/文
今年36岁的张晓冬是江苏省高邮市最大的养猪老板,是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
尝到甜头快速扩张
1999年,在外跑运输的张晓冬,挣的钱只够养家糊口。他决定回家养猪。那一年,行情不好,很多养殖户急着把养殖场转出去。张晓冬看中了位于二沟乡的一个养猪场。那里虽然设施不齐全,却是高邮最大的养猪场。张晓冬以一年6000元的价格将它租下来。
为了节省成本,张晓冬直接到养殖户家中收购,每头小猪才70元。很多养殖户把猪仔当成负担,见有人主动上门收购,恨不得全部卖出去,赊欠也愿意。于是,张晓冬买了200头小猪,又赊了200头小猪。低迷的行情,影响养猪户的饲养积极性,也导致饲料大量积压。饲料商主动找到张晓冬,要给他提供饲料。1999年年底,张晓冬一共出栏975头生猪。还清所有的欠款以后,张晓冬发现自己挣得20万元。
尝到甜头的张晓冬决定扩大养殖。生产周转、购买饲料都需要钱,一道道难题摆在张晓冬的面前。因为不是当地人,又没有资产做担保,张晓冬在信用社很难办理贷款,只能找朋友借钱。
二沟乡农贸市场的猪肉经销商与张晓冬很熟。张晓冬跟他们提借钱的事,他们都不愿意。最后,张晓冬不得不拿自己的猪做担保,两个经销商各借了两万元给他。2001年,张晓冬又向朋友借到8万元,总算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