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包容的心赢得一切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一颗博大的心能够包容万物,有宽宏的度量,对于朋友的过失能够毫不计较。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大举进攻。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战功赦赦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后生可畏,一批青年军事家,相继脱颖而出,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一时不能完全接受什捷缅科与他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怀疑总参部的人,参谋长心想:“命令不能违抗,只能服从了。”等上了火车,铁木辛哥先发制人:“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监督我们的吧?可笑!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战场拼杀,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你毕业于军事学院,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你才几岁?”这些话,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出人意料地回答:“那时候,刚满10岁。”接着又真诚地表示非常尊重元帅,会努力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时间证明论”最终证明了什捷缅科的真诚和宽阔胸襟。在他们共同工作的一个月后,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相信,我误会你了。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
一个人气量的大小平时很难看出来,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立刻显示出来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要占上风,占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争论时,当自己胜利了,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失败了,就容易恼羞成怒,耿耿于怀。朋友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一个真正胸怀博大的人,不会因此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被别人战胜而恼羞成怒。在日常生活中,博大能让我们如鱼得水,在大事上,博大更是化解纷争、取得成功的关键。
美国总统麦金利,因为用人问题,导致反对者甚众。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辱骂他。他很平静。等对方歇战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可以消气了吧?照理你不能这样责骂我的,但现在我慢慢给你解释……”他的宽容,使那位议员极为羞愧,矛盾立即缓和了。试想,如果麦金利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全力反击的话,那对方绝不会心悦诚服。由此可见,当双方矛盾尖锐时,一方的宽容大度,能化解矛盾。
唐朝的昌盛,离不开他的开创者——唐太宗,他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英明君主之一,为中国开创了长达一百多年的黄金时代。
然而,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呢?归根结底,还在于他胸怀博大。唐太宗沉稳淡泊,内心敏慧,外表清朗,这些促成了他性格的博大。他仁慈时,待下属如子女一般;残忍时,即使是兄长他也毫不姑息。唐太宗的这一性格使他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任何复杂的局面。
唐太宗胸襟博大开启了贞观时君主虚心听谏和臣下仗义执言的喜人局面,这在封建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唐太宗既迫切求谏,想大展宏图,又想维护自己的尊严,两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冲突。他时常处于这两种矛盾的交锋之中,他性格中的“大”与天性中的“小”不断厮杀。早期的唐太宗总是能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他深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之道。有时大臣们的谏诤言辞激烈,太宗也会大怒,但他的理智和宽容还是占了上风。魏征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但唐太宗并非就对魏征如此,对别人也是一样。
唐太宗大宴群臣,诗兴大发即席挥毫,赋得一首宫体诗。兴头上的太宗命大臣们奉和,虞世南是第一个。虞世南当众直率地说:“陛下的大作果然出手不凡,工整严谨,神采飞扬,但内容却不高雅,为臣无法奉和。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更甚’,如果此诗传出宫去,天下争相模仿,会导致浮华之风,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臣不敢遵命。”正在自鸣得意的太宗,被虞世南当众打击了一番,难堪可想而知,可是他幸而及时地反省了自己。他知道虞世南的话很有道理,居安思危时刻不能忘,盛宴欢歌将会挥霍民脂民膏,奢华只会导致灭亡。太宗沉默片刻,非但没有生气,还奖励了虞世南一家。
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更具王者风度,表现了天下一家、博大宽容的包容力。唐朝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而这一历史进程的开端就是在唐太宗时期。唐朝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唐太宗以其博大的胸襟把各个民族紧密团结起来。于是,京都长安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万国来朝,盛况空前。而且此时国家统一,版图空前扩大,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治世”的巅峰,其政治之清明,国家之强盛前所未有。
成就大事者,往往有着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有容乃大,他也会因为博大而包容一切,走向成功。在历史上,因心胸宽广而成就大事的名人数不胜数,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其中之一。
顽强让人在逆境中崛起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从未遭受过失败或打击。”他也同样发现,成就的高低,和他们遭遇逆境、战胜失败的程度成正比。人生有两项重要的事实必须承认:第一,每个人都会遭遇逆境。第二,只要努力发掘,失败中总有成功的契机。
有这么一个人,在种种逆境中凭着一股顽强的斗志克服了所有的难关,并成就了一番伟业。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没有倒下;19岁奔赴战场,身中200多块弹头弹片,他没有倒下;无数的退稿和失败,无法打倒他;两次飞机事故,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他只因不愿成为弱者用猎枪打死了自己。他就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他10岁开始写诗,17岁时发表了处女作《马尼托的判断》。
14岁时,海明威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被打得满脸鲜血。然而第二天,海明威还是负着伤来了。20个月之后,在一次训练中海明威头部受重创,伤了左眼,这只眼从此失去视力。
1918年5月,海明威志愿加入赴欧洲红十字会救护队,在车队当司机,军衔中尉。7月初的一天夜里,他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严重炸伤,被送进野战医院。他的膝盖被打碎了,身上所有残片多达230余片。他一共经历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到去世都还留在体内。他在医院躺了3个多月,意大利政府授予其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这一年他才满19岁。
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问世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海明威便开始了他新的冒险生活。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完成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问世。1939年,他完成了自己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海明威参加了海军,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为其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的潜艇。
1944年,海明威随美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他率领法国游击队深入敌占区,获取了大量情报,并因此被授予一枚铜质勋章。
海明威著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永恒的理想,这就是坚毅的品格、顽强的精神。
海明威靠着顽强的性格战胜了一切不可思议的困难和挫折。生命的最后,他一鼓作气进行最后的冲刺。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使其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终结者。那位老人遇到了与不幸和死亡相比更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失败,老人耗尽一切力量,只拖回一具鱼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的话,无疑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
其实,成功者并非都智慧超群,命运之神也不会给予他特殊的照顾。相反,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命运多舛。其关键在于他们有着顽强拼搏的性格,这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会消沉,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成为“真的猛士”,并最终收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莎士比亚曾说过:“当太阳下山时,每个灵魂都会再度诞生。”
再度诞生就意味着把失败抛到脑后。恐惧、自我设限以及接受失败只会使你“困在沙洲和痛苦之中”。借着你的顽强来克服这些弱点是完全可能的,要牢记:每一次的挫折、失败都隐藏着成功的契机,上帝就是利用失败的打击来让我们顽强,这样才能真正承担我们的使命。
个人尚且如此,那么一个民族呢?缺乏顽强性格的民族,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很多人丧失了勇气,从此甘于平庸;而强者则凭着自己坚毅的性格勇敢地与其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勇敢令人无畏地挺进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可能”驻扎在我们的心头,时刻磨损着我们的理想和意志,让我们一步步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越来越遥远。其实,“不可能”只不过是“纸老虎”,只要鼓起勇气主动出击,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J.保罗·格蒂是石油界的亿万富翁,他早期经历曲折坎坷。他上学的时候想当作家,后来又决定要从事外交工作。可是,毕业后,他被俄克拉荷马州迅猛发展的石油业所吸引,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蓬勃发展的石油业。年轻的格蒂有勇有谋,没有干过过于冒险的事。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这个油井是他成功的基础——那时他才23岁。
是幸运吗?当然。然而格蒂的幸运是自然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错。那么格蒂怎么知道这口井会产油呢?他确实不知道,尽管他已经收集了所有信息。“总是存有机会的,”他说,“你必须接受;如果你一定要求确定答案,那你就会作茧自缚。”
廉·丹佛告诉我们:“冒险意味着尽情地生活。一旦你明白它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是多么大,你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这次旅行。”
只有善于把握机会,并有勇气适度冒险的人,才会成就大事业。有些人很聪明,对不测因素和风险心知肚明,不敢冒一点险,失去勇气,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注定平庸。实际上,如果能进行充分谋划,勇气十足,则风险并不可怕。
凡是要成大事者都必须学会激流勇进,这是因为——人生就像一条河,时而平缓,时而湍急。你可以为保安全沿着岸边慢慢移动;也可以停止不动,或者在漩涡中原地打转。如果你勇气可嘉,则接受挑战,用挑战来证明自己的自信心。历史上有名的巴顿将军即是如此。
1885年,巴顿诞生在一个军人世家,家庭环境的熏陶、正规的训练、家庭传统,使巴顿终生与战争,军事结缘。1906年,巴顿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出任第一集团军第十五骑兵团少尉,军旅生涯正式开始。
巴顿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惊人的勇敢顽强很快让他大受青睐,因为他表现优秀,其军衔连连提高。
战场是军人大施拳脚的最佳场所,将军在战场上成长。军人是战争的主角,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是军人的天职之一,但军人并不惧怕战争,尤其是像巴顿这样性格勇猛的军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表现出了极度的勇敢。他和士兵一道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在大战结束前夕,巴顿肋部负伤,但他拒绝退出战场,伤口未愈就急于返回战场。战争体现了他的勇敢。
一战结束后,巴顿很失落,他渴望战争。
二战时期,在盟军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时,巴顿成了第三集团军司令。他在战场上有如神助,是欧洲战场上纳粹的克星,他一出现,纳粹就闻风丧胆。在消灭法西斯的最后决战中,巴顿和他的第三集团军以281天的参战时间,一直保持着100多千米宽的正面进攻,成功前进了1000多千米,解放了上万座城镇和村庄,消灭、俘虏敌军近150万。这些奇迹,既是人类军事史上的辉煌,也是巴顿的骄人战绩。即使二战期间大将辈出,超过巴顿战绩的将帅也寥寥无几。一连串的战绩,再一次将巴顿推向了荣誉的顶峰。
勇猛不等于鲁莽、草率、无知。巴顿颇有心计,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但他也有矛盾的性格,表现为优缺点都十分突出,而且都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他的勇猛导致他在日常行为上桀骜不驯,因此造成个人命运上的悲剧。
坚忍让一个人比他人站得更高
一些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和热诚,而是因为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人做起事来往往有头无尾。他们怀疑成功,永远不确定要做哪一件事,有时他们看好了一种工作,信心十足,但中途又觉得还是另一件事更稳当。这种人做事不仅别人不敢担保,即使他们自己也毫无把握,因此总是以失败告终。有时他们对现状心满意足,但不久又心生种种不满的情绪。
克服困难的法宝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一个人做事坚持不懈,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对于那些做事三心二意的人,谁都不会给予信任或援助,因为知道他们做事靠不住。
坚忍是克服一切困难的保障,实现理想的助推器。坚忍的人,在遇到天灾人祸时,不会惊慌失措;在各种困难和打击面前,仍能顽强奋斗。坚忍不可取代,它是唯一的,不可或缺的。
坚忍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他们中一些人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许有各种弱点和缺陷,但他们一定都坚忍不拔。艰难困苦无法让他们丧志,不管遇到什么曲折,他们都持之以恒。
以坚忍为资本去创立事业的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许多人做事有始无终,就因为缺乏坚忍力,因而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然而,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坚忍力的人不会如此。无论如何,他总是不肯放弃,不肯休息,失败之后,再含笑而起,满怀决心和勇气继续前进。他们从不知失败为何物。
做任何事,是否有始有终、坚持不懈,这是测验一个人品格的一种标准。坚忍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许多人在顺境中肯随大众向前,努力奋斗。但只有当大家全部离去时,还能够孤军奋战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只有拥有很强的坚忍力的人才能这样做。
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要不停地问自己:“你有耐性、有坚忍力吗?失败了,仍然坚持吗?你能克服任何困难,一直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