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13000000028

第28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1)

回到京师,大帝柴荣就带着病躯下诏,宣布了他那个艰难的决定:免去张永德的官职,赵匡胤则由原先的义成军(今河南滑县)节度使改为忠武军节度使,由检校太保改为检校太傅,由殿前都指挥使改为殿前都点检。

就在这一时刻,历史出现了拐点。

《宋刑统》震烁古今

公元957年夏到公元959年冬,两年多的时间里,周世宗柴荣做了三件大事:一、完善帝国管理制度;二、平定江北淮南全境;三、恢复燕云关南之地。

三件大事做完,大帝柴荣还有更多大事要做,但是上苍没有给他更多时间。

柴荣下诏修缮永福殿,命宦官孙延希监督工程。但是当柴荣到修缮场所,看到农民工们在使用木片削成的勺子吃饭,而饭菜都盛在瓦片中时,大怒,当即将孙延希推往街市正法。从此改善了农民工的待遇。

帝国管理制度中,柴荣首先想到的是"法制"。但他用法严峻。

早年,柴荣在后汉时,做一个禁卫军的将军,曾经到一个县城去玩,当地的县令正在聚众赌博,没有接见柴荣。柴荣从此心里有了怨恨。等到柴荣践祚,这个县令跟部下某人犯了聚敛罪,以权谋私,在民间搜刮了几百匹布帛。宰相范质主持审理后,将这事草拟了一个处理意见上奏。

柴荣一见,是这个混蛋,就动了气,对范质说:"亲民之官,赃状狼藉,法当处死。"管理地方的县令父母官,贪赃之状如此恶劣,按法当处死。范质回奏道:"做官搜刮聚敛,有罪;但是仅仅是搜敛,虽然数量不少,但按律法,还没有到死罪那一条。"柴荣大怒,厉声道:"法者,自古以来为帝王所创制,其根本,就是用来防备奸邪。朕立法杀这两个赃吏,算不上酷刑!"范质又回道:"陛下真要杀他,就杀。但是如果将二人案移送政事部门,我这个宰相是不签署的。"柴荣气稍平,最后还是饶了这个县令一条命。但柴荣从此知道法令中仅仅搜敛还够不上死罪,不免心有不甘。于是下令:"今后再有犯搜刮聚敛之罪的人,加一条"枉法",以"枉法"论!"范质于是奉诏,在后来主持《刑统》工作时,补充了一条"强率敛入,己并同枉法者",做官以权力搜刮聚敛,中饱私囊,按"枉法"处理。

范质曾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宋六朝,除了后梁之外,五朝为官,其中后周、大宋两朝为相。

范质幼时聪明好学,据说九岁能诗文,十三岁读《诗经》,十四岁即招生收徒。五代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开始出仕。后周太祖自邺起兵,进取京城时,范质避乱,藏匿民间。时当酷暑,范质一日坐于封丘巷茶肆之中,摇扇吃茶。手中的扇子有两行字:"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正摇着扇子,忽然有一人走上前来,范质看时,只觉得这人貌甚怪陋,他对范质作揖说:"世之酷吏冤狱,何止大暑?相公他日当深究此弊。"世上的酷吏冤狱,大暑如何能比?相公他日应深研这类案例。

说罢,还把范质的扇子带走了。范质怅惘很久,不懂啥意思。后来他来到火神庙后门,见一土木短鬼泥塑,很像茶肆所见怪陋之人,有趣的是,那把扇子也在这个土偶手中。范质不免惊异。但此事之后,范质从此关心刑法。到他在后周做官时,就与名相窦仪等人一起,参与主持制定了大名鼎鼎的《刑统》。显德四年,公元967年,柴荣又下诏,认为范质、窦仪主持制定的《刑统》初稿,集中了五代以来的律令,文辞古奥,难于知晓,格式、敕令等,又繁杂不一,于是又命御史知杂事(略相当于御史府中的轮值主席)张湜等人,对律法诸条做出注释。范质等人又对此做了评定。后来通行的《刑统》,就是范质、窦仪、张湜等人斟酌修订的文本。

此事不可小瞧。《刑统》即《大周刑统》,直接承接《唐律疏议》以来诉诸公正主题的司法精神,是中国文明史至为重要的一部文献。范质历五代终始,知道天下最后一定有一个归宿,他当初选择后周时期来主持《刑统》,其深意在于寄希望于邦国政治之展开,应由法制推演。这相当于"制礼作乐"之后的文明深化。范质期待中的圣贤愿景是礼乐与刑法的合流。

958年秋天,《大周刑统》定稿,下诏颁行。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宋帝国接纳了这个思想,增删损益之后,有了震烁古今的《宋刑统》。范质等参与制定《大周刑统》的重要性在于:从此以后,即使是出于帝王意愿的判案处理意见,也要遵循律法,不得逾越过当或随意赦免。过去做官,有"当赎之法",意思是做官的犯了法,依据他的品级可以赎罪豁免或从轻处理。但是哪一品级的官员可以有此待遇,历来不统一,因此就有了"临事议制",等于还是帝王或法官的"自由心裁"。这个制度,在石敬瑭时代开始有制度性规定,譬如,有品级的官员按品级"当赎";无品级散官,或有功的将校,按九品制度"当赎";但只是"徒罪"以上可以考虑"当赎","杖罪"以下,依照罚例,不适用"当赎"法,等。到柴荣时代,《刑统》明确规定:今后官员定罪,有品级的按照品级适用"当赎"法;其他,诸道行军司马、节度副使、副留守,尚未确定品级的,准从五品官例适用"当赎"法;诸道判官、防御、团练副使,准从六品官例;节度使掌书记、团练判官、两蕃营田使、判官,准从七品官例;诸道推巡及军事判官,准从八品官例;诸军将校内诸司使、使副、供奉、殿直,临时奏听敕旨。这个意见就法律的整合系统而言,不是公平的,因为它没有体现"法律平等"理念,不仅官员与士庶不平等,即使在官员内部也是不平等的。如有的官员,"诸军将校内诸司使"等,无品阶官员,就不能享用"当赎"之法,而要"临时奏听敕旨",临时接受皇上或政事堂的处理意见。但它的意义在于:程序的公正。举例来说,诸道的一个团练副使,如果犯罪,就必须按照"从六品官例"来适用"当赎"法。皇上如果心血来潮,说不按照"从六品官例"而按照"从五品官例"或"从七品官例"等等适用"当赎"法,就不可以。

史称《刑统》颁布之后,"由是内外品官当赎之法,始有定制焉",从此以后,朝廷内外诸品阶的官员适用"当赎"之法,开始有了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

范质"守正不回",遵守法令,不放弃自己的意见,为大周帝国的司法公正奠定了一点基础。

翰林学士窦仪,曾有过错,惹恼了世宗柴荣,要将其斩首。范质知道后,多次苦谏,说窦仪罪不该死,柴荣最终赦免了窦仪。

窦俨治国六荐

柴荣虽然有独断裁判的帝王之恶,但他世天下之志甚为宏阔,也关心帝国的制度建设。

他曾夜里读书,见唐代元稹的《均田图》,慨然叹道:"这真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啊!王者之政应自此开始。"于是下诏颁其图法,使吏民都能习知,准备一年后,大均天下之田。说到"均田",一般以为是"平均田地",其实不是。均田,作为一项农业政策,从北魏到唐中期,都有实行。它的原则是:"计口授田"。也即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多寡分给农民耕作。这些土地为"国有制",但其中又有"桑田"(也称"永业田")和"露田"(也称"口分田")之分。"桑田"可由耕种者继承,事实上已经转化为私田;但"露田"则在耕种者年老或死亡后,由国家收回,重新分配。

北魏以后,人口变迁很大,流离失所者甚众,无主土地很多荒芜。国家将这些土地重新登记,分配给无土地者重新耕种,这应该算是一种德政。"均田制"下,所有人都有权利获得重新分配的土地,但所有人都有据得到的土地纳租税、服徭役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这又是庶民与国家互相得利的政制。

"计口授田",按家庭人口数量分配新的土地,唐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丁男、中男(不包括老人),每人可获"露田"八十亩,"桑田"二十亩。"露田"也即"口分田"不可买卖,"桑田"也即"永业田"则规定,迁徙及贫无以葬者,可以出卖。贵族官员所获"永业田"可以买卖。

"均田制"值得重视的是:所有有主的田地,不得剥夺,也不得"均田"。这样,传统的土地私有制度,并没有遭遇破坏。而重新分配的"永业田"也在一定条件下属于私人所有,所以,"均田制",事实上是土地公有和私有并存的一种土地政策。在帝制时代,甚至在民主时代,这样的"均田制",也有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有道邦国的土地文明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唐以后,遭遇破坏。所以周世宗看到元稹的《均田图》决计要恢复,实现他的王道理想。周世宗留意农事、关心农业,后来还诏令左散骑常侍艾颍等三十四人分别视察各州,按土地多少均衡确定田租。他曾经要人用木头刻成耕田的农夫、养蚕的农妇,安置在宫殿庭院中,提醒自己不忘"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在完善帝国管理方向上,窦仪的兄弟、中书舍人窦俨上疏,提出六条政制意见,应该是大周帝国比较重要的制度和理念的建构,柴荣全部接纳。

窦俨的六条意见是--一、请令有司讨论古今礼仪,作《大周通礼》。二、考正钟律,作《大周正乐》。

正朔帝国的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礼作乐"而完成。以上两条,犹如后世现代国家制定国歌、国旗、国徽,确定干部品级制度和责任、权利规定。

三、职官绩效考核的国家政制建设。包括官员级别与俸禄的挂钩,犹如后世不同干部享用不同级别工资和待遇一样。除此之外,窦俨在此还提出了用人和举荐的制度建构思想。这一番职官考核制度,为后来大宋王朝所沿用。窦俨说:为政之本,莫大于择人;择人之重,莫先于宰相。自从唐末年以来,轻易赐爵封官,初任辅弼,即兼三公、仆射之官。故很多人在未得职位时,就将心思放在追逐官位之上,得到职位后,就以沉默自保为事,只想着怎么解脱机要费力之政务,守住位高权重之官职,逍遥于林亭之中,保全宗族的平安。臣请求即日令宰相至尚书省三品以下,中书省及门下省给事中、中书舍人以上,各自荐举所知人材--若陛下素知其人贤能,自可提拔任用;若不清楚,暂以原来官位主持政事。一年之间,考察其业绩,若真能胜任,原来的官位已经很高,就正式授予平章事;若原来官位不高,就再加提升,代理主持政事照旧。若不称职,就罢免处理政事的资格,追究荐举者责任。此外,朝官班次行列之中,有名额无职责者占了大半,请衡量他们的才器,授官外任,在地方政务中试用,回京后按原职登录叙用,考察政绩,提拔能者,贬黜无能者。

这个意见极为重要,它直接与国家的组织路线相关联。后来大宋帝国的"冗官"现象,就是职官绩效考核制度疏略的结果。

四、弭盗与地方自治。让盗贼自己相互举告,将被告发者财产的一半赏给告发者;或有亲戚替他自首,就判处其党徒同伙而赦免自首者。这样,盗贼就不能聚集了。另外,新郑乡村自组织为"义营",分设将佐,一户为盗,连累一村,一户遇盗,罪其一将。每有盗贼发生,就击鼓举火,丁壮云集,盗少民多,盗贼便没有能漏网的。如此邻县盗贼充斥而新郑全境独清。请求下令其他州县都仿效新郑,这也是阻止盗贼的一个办法。

此法虽然严苛,但在盗贼蜂起之际,也不失为一个地方靖安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这个办法是新郑乡民在"乡约"条件下的地方自治自保,"义营"而得到官方首肯和推广,应该是传统中国"治安"史上的重要经验。

五、劝农与藏富于民。历朝以来,多次下诏,说听凭农民在私田以外多种广耕,只纳旧税。

但等到农民已经种上新田,有关部门就丈量实有田亩而增税。所以农民都因疑惧而不再开辟新田,这样就让更多无主田地成为荒地。臣以为实行政令之先决条件,没有比诚实信用更重要的,如果信用显着,田地会不断扩大,粮食就不断增多,粮食增多藏在农民那里就如同藏在官府一样啊。

这一番话,要义是"劝农",核心是"诚信",措施是"藏富于民"。民无信不立,正是儒学最重要的"平天下"价值观之一。窦俨有此议论,世宗"览而善之",证明后周时代已经具备有道邦国的大义。这些,正是赵匡胤需要学习的地方--而老赵在后来的日子里,做得比柴荣更出色。

六、关于平淮南。世宗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攻陷了寿州等江淮之地,但还没有取得淮南全境,因此,动兵还在酝酿中。窦俨有识于此,在这一篇上书中,还专门谈到了以后江淮用兵的一个基本意见:"行之贵速"。他说:陛下南征江淮,一举而得八州,再驾而平寿春,威灵所加,前无强敌。今以众击寡,以治伐乱,势无不克,但行之贵速,则唐民可免更多俘获流血之灾,周民可免更多转运输送之苦矣。

行动上要快,不要顿,不要拖,这样,于南唐、大周之士庶都可以免去更多苦难。战争虽必不可免,但集中力量尽快解决,不要像两年前下寿州那样,旷日持久,给人民带来长久痛苦。他想到的是战争中的国计民生、黎庶苦难。

窦俨的所有这些意见,涉及传统治国平天下的"礼、乐、政、刑、劝农、经武"六大方向。其中"礼、乐",是传统有道邦国不断讲述的儒学理念。展开来讲述"礼乐",会非常"枯燥",但这两个东西的大义其实就是四个字:"节制、当位",而且主要针对君王公侯和读书人而言。传统儒学之诉诸"节制"与"当位"的"中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修身治国的方法论,也是修身治国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由儒学来讲述,意在令君王公侯,以及读书人,在秩序规则下,认清自己的"角色化"存在,不要逾越"角色规定"--是君王,不要做臣下的事;反之亦然;是父亲,不要做儿女的事,反之亦然。而逾越了"角色化"存在,就背离了以"节制"与"当位"为主诉求的"礼乐"大防。对君王公侯,以及读书人,看好自己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就是传统中的种种"礼乐"讲述。

"窦六条",含有传统中国尧舜以来的道义与法统,是中原政制的价值推演。它也成为以后大宋帝国的政制制度和理念的来源之一。

在五代乱世,有此正见,且为世宗所接纳,已经预示了天下大乱之后,人心思治的大趋势。这些正见,仿佛在为大宋王朝的出现预作铺垫。

公元957年冬十月,后周开始设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诸科,以此荐举人才。《资治通鉴》胡三省解释说:这就是所谓"制举",也即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当时下诏告知天下应试者,不限以前资格、现任职官,道士僧徒、庶民百姓,都可以应诏。考生所在州府,要依每年贡举人式例,有合格者,送往尚书吏部。考题为策论三道,共三千字以上,当日取文理俱优者,如人物聪明俊秀,就可解送吏部,来年十月集京师。即使已经做了朝官的,也可以上表自我推荐。

此事可以考见大周对人才的渴求。这些事前后准备了不到一年时间,文治初见成效。周世宗也曾于戎马倥偬国家建设之余,弄弄诗词歌赋之类,有时也颇得意,就拿了自己写的诗歌向学士窦俨显摆,并问:"朕这诗,可向外宣布否?"窦俨看后说:"诗,是专门之学。如果下决心精心学习,那就妨碍国家机务;如果不能精心切磋,恐怕又不能尽善。"一番话,说动柴荣,史称"世宗解其意,遂不作诗",世宗明白了窦俨的意思(那诗写得还不够好,没有天分),从此以后,不再作诗。

第三次御驾亲征

同类推荐
  • 混在西汉末

    混在西汉末

    刘秀:阿叔那个人,是个真正奇怪的人。在你认为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却总能使出怪异方法去战胜面前一困难。王莽:这个娃娃了不得,怎么知道这么多物件制造方法?难不成......乌提单于:该死的刘炎,怎么我这里刚要动他就知道了?严光:师门奇学没那么多东西呀!真不知道这刘季真哪学到的许多奇法异术!马武:某家主公从来不记仇,有仇当场就报!报不了,就会死缠烂打、不则手段也必须得报了!马援:西域驰骋,万里无敌。横扫诸国,以战养战。
  • 天赐大同

    天赐大同

    一代娱记刘成不慎落崖,让华夏地名导、明星欢呼雀跃、放着炮仗庆祝!当他来到这个历史上毫无记载地年代,会发生什么呢?“呸”,随着刘成一口圆于硬币的吐沫,故事拉开序幕……穿越大同,大同与天下,又如何要天下大同?一缕照射阳光的传奇尽留在大同,他的名字就是留传奇{刘川齐}。
  • 士志于道

    士志于道

    本书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和情怀,关注当下的经济热点和社会问题,交织着理性主义的冷静思考和关注天下未来的人文情怀。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精神探究的角度阐述了制度经济学家的定位。后面五个部分讨论了中国改革、地方事件、国际关系、学者情谊、思想市场和土地制度等问题。
  • 龙腾德意志

    龙腾德意志

    “弟兄们!”望着面前那些刚毅的面孔,帕尔塞瓦尔深吸了一口气,沉痛缓慢地开口了,“我至今还深刻地记得,当我们每个党卫队员在入队的时候,都要在新老党卫队员的面前宣誓下这样的誓言:每一个党卫队的战友都是我的手足,我的兄弟,不论出身,不论地位!这是我们党卫队的入队宣誓词,也是我们必将坚守的信条。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信条,是否还坚守这信条。”“可是!昨天!”没有等下面的人回答,帕尔塞瓦尔就情绪激动地开口了,“就是在昨天晚上!有一群小丑!一群混蛋!居然杀害了我们党卫队八名兄弟!八名手足!我们该怎么办?”“杀回来!杀死他们!”一听这话,突击队的所有成员立即愤怒地吼了起来。。。。。。
  • 乱世浮沉录

    乱世浮沉录

    一次车祸,秦峰穿越到中土大陆。时逢乱世,诸国混战不休,这里充斥着杀戮、欺骗与背叛,也不乏古道热肠、千金一诺、舍生取义,且看秦峰如何从危机重重中杀出一条血路,演绎出不朽的传奇。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墨染的季节

    tfboys之墨染的季节

    我写的不好的话可以加我QQ:2654076332微博:王源的薄荷小姐
  • 玉板指

    玉板指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所创作的各种民间故事精品,有民间传奇、民间疑案、民间志异、民间演义等。
  • 久逢不遇

    久逢不遇

    这是座“城市”,里面可能有你我他的身影,我们一起追逐,我们一起难过,我们一起快乐,我们一起成长。
  • 邪帝的独天厚宠

    邪帝的独天厚宠

    身份不凡的千金大小姐凌洛一朝穿越到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世界,成为了一个没有身份,地位卑微的人。但凌洛岂会甘愿如此,且看她如何在异世大陆混的风生水起。神兽?随手丢一只给你;丹药?你说的是我拿来当糖豆的东西么;修炼天赋?全系天才谁能比得过。自带异能的眼睛让凌洛赚翻了。只是这个一直纠缠她的妖孽到底是谁?不过看在你长得这么“漂亮‘’份上让你替我暖床吧!
  • 辛夷花开

    辛夷花开

    一道圣旨,她成战神王妃!不求锦绣良缘,但求平淡无波!可他连这点也满足不了她!斗心机、比手段,她样样不差!美妾歌姬来生事?拳打脚踢撵出门!战神王爷靠不住,姐偏要自立家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终将形同陌路

    我们终将形同陌路

    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起走过。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曾经相爱的俩个人变成了形同陌路,明明相爱,却不能说出口。安梦瑶:其实从见到你的一瞬间,我就知道,要陪我度过一生的人就是你。在我心中,你一直是神,是遥不可及的梦。可是我明明知道不能触碰,却还是忍不住,不知道你哪里好,可就是忘不掉。沐雨晨:安梦瑶,我真的很爱你,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有一句话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只是时光没有老去,我们却早已形同陌路。
  • 朱三是个传说

    朱三是个传说

    一个市井百姓家长里短的生活秀,其中参杂着无奈和辛酸,却也有苦有甜,看男主角朱三如何成为传奇苦中作乐的吧!
  • 狼神契约

    狼神契约

    本文男主角凌轩,本是现代的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在国外三年,准备回来跟女朋友结婚的时候出了车祸,被撞死了。灵魂穿越到了一只刚出生的狼崽身上,成了一只丛林里面的狼。凌轩拥有的依然是人的记忆和人的思想,对于这一事实无法接受,而且也搞不懂狼之间的交流和语言,但是他能够感受到之间的亲昵和温馨气氛。他的父亲现在是雪狼王,他自然也成了将来的继承人,他稍微大了一点之后,他们在丛林里巡视着自己的领地,以免别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地,在那里发现了一群蒙面黑衣人,三男两女,在狼群的必经之路上,估计是要做些什么。
  • 剪灯余话

    剪灯余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死差

    死差

    人食饭,鬼闻香。嘴馋的我偷偷的打开了客户点的外卖,里面装得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