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第一次,我在一个女孩子的那双大眼睛里读到一种梦想。那是在1991年,当时我还不到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和这个城市里其他上学的孩子一样,假期是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不受限制的玩乐。
一天,母亲拿着一份报纸把正在看动画片的我叫到身边;指着一幅黑白照片对我说,你看,这个小姑娘她和你一样大,却没有和你一样的条件,每天只能在破庙里上学。我一知半解地看着母亲说,为什么她不能和我一样呢。母亲说,在农村的墙上你会看到这样一个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后一句一句地把报纸上的内容念给我听。而我,就盯着那个手握铅笔头、有着一双充满无限渴望的“大眼睛”的小姑娘不住地看,在母亲的解说里想象着她生活的世界。
对于一个7岁的城里小姑娘来说,走几小时山路去上学、冬天在寒冷的教室里手脚生冻疮、最大的渴望是得到一支新铅笔的上学生涯是无法想象的。对于一个7岁大的农村小姑娘而言,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在散发油墨香气的课本前、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的读书环境同样是不敢奢望的。
时隔多年,那篇报道的具体内容我早已想不起来了,但有一句话让当时同龄的我心里有了一次小小的震撼———我要上学,与那双“大眼睛”的梦想有关。拍摄那幅———后来被用作“希望工程”标志———拍照片的人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图片中的“大眼睛”姑娘叫苏明娟。
第二次,我在一位老师的眼中看到一种梦的希望。那是1995年,我刚11岁。有一天,我正新奇地鼓弄着家里刚花了很多钱买的一台486家用电脑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和父亲正在谈论1000元钱的事———母亲看到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登载的一篇《没有“苗圃”的园丁》的文章时,当即为文章所述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寄去1000元钱,后来,又送给这位老师一些本子和笔。这位老师给妈妈寄来一封信,拙朴的笔体在薄薄的纸上写下许多感激的话,还寄来她做的鞋垫和亲手绣的白底红花的门帘。我当即像珍藏宝贝一样收藏起了这些礼物。
1000元钱,不算小数目,虽然我从没有体验过生活拮据的滋味,但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我知道,这些钱,对一个每月只有50元收入、每个孩子每学期却只收3元钱杂费的贫困乡村的贫穷妇女来说,如同雪中送炭。
那位“没有苗圃”的“园丁”,名叫陈富莲,是宁夏海原县史店乡沙河村的一位乡村妇女。她不顾自己孱弱的身体、旁人的不解,硬是腾出家里的一间土房,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给村里失学的孩子买课本,将他们编成三个年级,每天义务给他们上课。她将梦想的双眼,落在那些书声琅琅的30多个孩子们的身上。
第三次,我从我的学生眼里,读懂了什么是梦的追求。
这一年,我已经21岁。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走进宁夏医学院(现为宁夏医科大学),成为一名辅导员。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是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297名医学生,他们中的三分之一几乎和我一样大,甚至有些比我年龄还大。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头发微黄、常穿一双黑色布鞋、非常腼腆的男孩儿,他自告奋勇当起了班级临时负责人。
忙完新生报到后,这个男孩儿将书本费、服装费、体检费等班级收齐的厚厚一沓钱交给我。待我核对清楚以后,他还站在我旁边没有离开,通红的脸,欲言又止的神情,引得我几次询问,他却只是低着头,用手抠着拇指上的倒刺。这时,我注意到了他脚上的一双布鞋,鞋底已经磨得起了毛边。于是,我斟酌着字眼问他,是不是没钱了?他微微点了点头。我又问,学费住宿费杂费都交了吗?他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低头说道,学费是学校绿色通道办理的缓交,住宿费和杂费都是自己带来的钱交的。我又问,还有多少钱?“10块钱”。他的回答,让我愣住了。我强烈地感到了他那恨不得躲到门背后去的一种羞愧感。10元钱,刚开学,整整一个学期的日子他该怎么过?我给他退了服装费。但我脑海里不停地浮现着这个男孩儿因为极度缺钱而眉头紧锁,眼神中除了困窘似乎还有什么。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本来想报考警校的男孩儿,因为他高三时病逝的父亲而选择报考医学专业。原来,他的梦与决心成为一名医生有关。他的窘况得到了及时的帮助,一个好心人每月资助他两百元生活费,直到5年后他大学毕业。
这个曾经不敢大声说话的贫困山村来的瘦弱学生,这个毕业后一直管我叫姐的男孩儿,只比我小五个月。大学5年,从班级的临时负责人干到团支书,获得了自治区级优秀团干部的荣誉;从合唱团到交谊舞协会,再到医院科里的文艺骨干,样样行,真正是品学兼优。
三个梦想———“我要上学”的读书梦、我要教孩子读书的教师梦、我要治病救人的医学梦都得以实现,苏明娟从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毕业以后就职于安徽一家银行,自己也从受助者变成了一位助学者;陈富莲在众人的资助和政府的关心下终于看到村小的成立,她培养的学生里有的成了大学生,有的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能人;那个男孩儿用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城市里落户,一年后便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他刚刚还打来电话告诉我,就要准备结婚了。
三个梦想,其实源于同一个追求和向往———都梦想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人生价值。
教育兴,则国兴。今天,“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20年前刷在墙上的砺言,正从墙上走下来。“两基教育”“三免一补”“生源地贷款”……国家对教育的持续加大投入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
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有希望。这梦想,就是中华民族的腾飞梦!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