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是一个高度复杂、分工精细的产业,由于核心部件技术能力不足,非核心部件专业厂商又有成本优势,此前自主品牌汽车厂家均向外采购大部分零部件,而为维持低价策略,则大都简单依靠降低人力成本或压缩利润空间的做法。但从电池业开始,产业垂直整合就一直是比亚迪扩张的模式,“手工+夹具”,更是比亚迪传颂一时的低成本制造故事。
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后,比亚迪很快又并购了北京疾驰汽车模具,此后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在1.8升F3上市时,就已经采用了自己的发动机。比亚迪汽车总经理夏治冰曾表示,比亚迪汽车上除了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将是“MadeInBYD”。事实上,在供应链方面,今年7月,比亚迪还与山西河津鑫星实业公司签订了4年承包经营合同,用以生产汽车轮毂零部件。去年底又并购了宁波中纬。
“在收购宁波中纬后,我们的供应链垂直一体化整合可以说已基本完成。”王建钧说,“垂直整合可以学得来,但我们从电池产业积累的‘造人、造设备、造产品’的能力,别的厂家很难学得来。”今后几年,公司主要工作将会投入到技术进一步提升及车型全面开发中,包括最新款中高级轿车G3。
G3是比亚迪汽车第三张销售网络——A3的第一款汽车。2008年3月,比亚迪开始实行分网销售政策。新的销售网络分为A1和A2两条渠道,A1网负责F3、F6等车型的销售,而A2网则负责F3R、F0等车型的销售。
按车型分网是比亚迪独创。事实上,另两家同为竞争对手的自主品牌厂商——奇瑞和吉利,当时都采取分网销售政策。2008年9月,由于存在内耗严重的弊端,奇瑞叫停了分网政策;而吉利实施的分网以品牌划分,这也是合资厂商的普遍做法,与比亚迪的按车型划分实际并不一样。
分网之初,夏治冰解释,按照公司规划的产品推进速度和密度,如果只有一个销售网络,许多款车在一起卖,平均每年都有3款新车或改款车上来,经销商压力相对较大,而且会产生相互干扰。他承诺会保证每个网都会有赚钱的车型。王建钧26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坚持认为,“我们从来没有分过网,我们是在建设新网,因为这几款汽车从来没有在一张网络上销售过。”
分析人士则认为,这种网络扩张方式降低厂家风险的同时,可以迅速增加网点,刺激销量,而如果没有丰富的产品线做支持,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经销商压力过大,将影响渠道的稳定性。
但比亚迪当时除F3外,还没有更多成熟车型,经销商们普遍担心销售成本和运营风险。为此,分网不过一个月,便发生了比亚迪浙江经销商和厂家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一度停止预售比亚迪新车F6的情况。
“有30万元就能卖车,老牌经销商情何以堪”,“目前只有3款车型,还要搞分网销售”是浙江经销商不满的重要原因。
为此比亚迪汽车主管跑遍全国,和A1网老经销商们逐一做说服工作。据比亚迪汽车副总经理张卓称,在新建店方面,厂家提供行业最高的300万元4S建店折扣;在单车利润方面,保持了大空间的提车差价,保持着行业极高水准;配件方面,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下,基本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因而也可以为销售商提供高利润回报。
“我们提供比合资品牌更多的政策优惠”,张卓称年内A1、A2、A3网将分别达至400、200、200家。下半年除G3外,公司还将密集推出L3、S6和M6等4款全新车型,分别占据中级轿车、SUV和MPV等多个细分市场。
但估计,由于很难保证各网络都能在不同车型中获得同等的利益,这样的分网如何进行利益平衡仍是一个大的考验。有数据显示,今年9月,拥有重要车型F3的A1网共销售29039万辆,而A2网只有近1.3万,不及前者的一半。
而在现有的几款比亚迪车型中,大都选择走中庸路线,并认为多少都有丰田旗下车型的影子。如F0与Aygo、F3与卡罗拉九代、F6与凯美瑞及G3与卡罗拉十代均有相近之处。
王传福对此一直很坦率:“我不会从头开始去创造一部车,我们一定要站在世界比较领先的平台上去做。”不过王传福强调,他也非常注意不侵犯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
在巴菲特和巴克莱相继入股比亚迪后,在汽车业麻雀变凤凰的王传福对于赖以成功的模仿路线,采取的态度,依然是“不抛弃,不放弃”。
比亚迪的模仿策略,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策略不利于品牌的发展,会给消费者造成公司无实力造更高技术、更高级别车型的不良印象。但从销售数据来看,这样的模仿战略似乎是安全的,更成功的。
“我们必须要推出受最多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王建钧说,“只有当比亚迪汽车品牌真正被接受后,我们推出的个性产品才会确保成功。”他没有直接回应媒体关于为何多款车型与丰田相似的提问,“要知道,在汽车领域有很多公开的技术可以供我们使用。”
不过在一些生产技术精细化上,比亚迪还有很多需要向先进汽车厂家学习的地方。
比如有车主反映F3玻璃升起落下,有异常噪音,前后两端速率不相同,F3油门和离合器脚感有些偏重等。
但比亚迪汽车正在积极解决这些小问题。“我们拥有6000名汽车技术开发人员。”比亚迪另一位副总李思东称,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领导厂商”。
作为一家初入汽车业不到7年的新公司,要证明其具备发展为业内大公司的潜力,尤其是勾起更多巴菲特这样的国际资本的兴趣,比亚迪急需在新能源方面展示其独特实力。这显然是比亚迪在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吸引力,也是王传福改变中国首富“短命鬼”形象的最佳筹码。
巴菲特“拥抱”王传福,郭台铭“光火”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亦然。这场戏的三个主角皆是业界赫赫有名的重磅人物:全球“电子代工业皇帝”郭台铭、“股神”巴菲特、“电池大王”王传福。
至今也无人知晓,王传福2002年末受邀去台湾拜访郭台铭时怀揣着哪般心态。但当时的实情是:比亚迪只是一家做手机电池的小企业,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几十亿美元订单的世界级代工航母。随后的情形让郭台铭做梦也没有想到,仅用了几年时间,王传福迅速“克隆”出与自己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并成为最难缠之敌。更让郭台铭恼怒的是,从2003年起,富士康400多名员工跳槽比亚迪,大量机密文件神秘摆在王传福案头。2006年,无法容忍的郭台铭,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对方告上法庭。交锋至今3年,最终比亚迪化险为夷,并展开了反击。
与此同时,半路里又杀出一个巴菲特。去年9月27日,富士康与比亚迪官司之战正酣,巴菲特宣布斥资2.3亿美元,拿下比亚迪10%的股权。受此消息刺激,在短短的四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份价格上涨60%,旗下子公司比亚迪电子更是上涨超过100%。比亚迪的股价上涨并不让郭台铭紧张,但比亚迪背后的“股神”,却是任谁也不敢小觑,他不仅是雄厚资本实力的象征,更是商业诚信的标志。对郭台铭来说巴菲特与自己的敌人正紧密纠结在一起,这将极大地削弱自己辛苦建立的道德优势,甚至可能因此改变官司的走向。
郭台铭的这种担心,已经在投资市场上有了体现。比亚迪股份随着郭台铭的话音应声起舞,在随后的3天里股价一路狂飙。但郭台铭对自己还算有信心:“论竞争力,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也不把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当对手。比亚迪在模具等众多产业领域中,连我们的1/10都不到。”他一直认为,比亚迪超乎常理的崛起是因为“剽窃”了自己的商业机密,自己为此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