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0900000022

第22章 巴别塔(3)

史诗般的《山水无尽》(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附有山水画插图,双重体现了斯奈德的诗学:诗歌与东方绘画的关系,与大自然原始生态的关系。这本诗集从1956年一直写到1996年,集中了地理学、古代文化、神话、印第安文化和东方佛教,以及环境保护等所有他关注的层面,1996年一出版就获得一系列大奖。

从1955年出道,到1975年因《乌龟岛》获得普利策奖,到2008年获得Ruth Lilly诗歌终生成就奖,在这些奖项的后面,我看到的是斯奈德五十多年的诗歌创作生命,和五十多年孜孜不倦的主题写作。主题写作在西方文学史中有渊源历史,一个诗人一辈子为某个主题而写作,或者阶段性地为某个主题而写作,然后转向下一个主题,即下一本诗集,所有诗集形成一个内在的大主题(而非零零碎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然后凑在一起出版,或用相似的标题写零零杂杂的琐碎),这大概是大诗人的一个小特点吧。

诗歌有它自身的伟大[法国]博纳富瓦 树才译

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

首先,我想说,你们颁给我这个国际诗歌大奖,我极感荣幸;同时,对我本人无法来北京领奖,我又深觉遗憾。来北京同你们相识,对我本该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

确实,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北京)同你们相聚,但残酷的失望是,我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我做这次长途旅行。我请求中国的诗人和批评家们能够理解我今天不能前来同你们握手、交谈的遗憾之情。

但我没少想到你们,没少想到你们所代表的中国的伟大文明和诗歌传统。怀着这种想法,通过与你们的关系,也通过与我们欧洲诗歌的关系,我有了一个简朴的思想,我想把它表达出来。这一思想涉及何为本质意义上的诗歌,涉及诗歌的普遍性,尽管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表层上的差异。

我首先要说,我崇尚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从那些造型艺术、绘画和雕刻,还有陶、瓷的绝妙创造,我意识到了中国的文化,可惜我不懂汉语,但对这些作品的沉思,很容易让人体会到这是一种哲学,一种智慧,它以完整而直接的方式,让我们置身于对世界的经验之中。这是第一点看法。中国的这种文化并不囿于自身,而是向所有人类生命敞开,它邀请人们参与它的敏感和思考。

第二点,这种主张始终让我感到亲切。在这种与世界、与生命的关系中,我看到了什么?一种由表意文字体现的书写,这些表意文字提示了一种对所涉事物的综合的方法。这是一棵树一下子自我呈现,在整个的它之上,在指示符号的符号之中,它就在那里,如同在场,在使用这符号的它面前,而由于它就是这完整的在场,它也就是世界的整体本身,宇宙的整体本身,它呈示给精神,召唤言说的生命投身于这一整体,去理解这一整体比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更加真实。

而为什么这种生命方式,它由这种书写实践来支撑,让我感到亲切,甚至难以实践(我不认为我能掌握)?因为它就是在我们欧洲国家被期望的那种诗歌,它力求重新经历(这种生命方式)。

我们的诗歌,穿越了这些世纪,却显得与这种对整体的直觉相当陌生。因为西方的思想自古希腊以来,已经同对事物的概念的方法相混淆,这种方法只从每一种事物那里获得一些表象,以便在对法则的研究中让它们与借自另一些事物的另一些表象相协调。就是在这里,抽象和普遍代替了特殊的存在,不再懂得在这些无限的特殊存在中,应该去打开一条路径,通往世界之全,通往这全之中的整体,这生命所系的整体。很明显,这种概念在我们的头脑里是云雾迷漫的,在欧洲它甚至也是很多艺术家的观点。我赞同这位“中国人”对我们的某位画家所说的话:“很奇怪,你为什么只画一些死鱼?”

但我们不是只有这一类画家,我们还有诗歌。

毫无疑问,这个诗歌也承受了概念思想的种种麻烦,何况它必须用拼音字母来写作,因此这种写作看重单词的面孔,而不是像中国的表意文字那样,看重对事物的记忆。

但不管在哪个国家,诗人是记得整体的。在法国,在欧洲,我们也有一类诗歌,它能让我们理解并赞赏你们的诗歌:你们(我的中国朋友)和我们之间的差异,就是我们作为欧洲诗人必须同自身语言的这些主张作斗争,以便借助词语来互相帮助,去倾听那些深度,或者通过自身,或者在围绕并深入自身的大地和空间之所。西方诗歌,就始于诗人同语言的这种斗争。

然而,这种斗争几乎是一种绝望的事业,它当然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我来说一说为什么。我们的词语是分析性的,是的,这是事实。它们在纸页上的出场方式更突出了这一特点,似乎它们激起一种仅仅涉及人和事物外在表象的言谈。人们甚至会觉得,只存在于词语之间的那些差异(通过它们构成的那个系统),这使得我们有的哲学家认定,在保证我们这些特殊生命的真正表达的词语使用中,什么都没有。

但同样这些词有一个声音,我们能够这样去听见,也就是说,不是让人去区分那些字母的那个声音,而就是声音本身,独立于一切意义的、绝对的那个声音。声音,因此就是真实本身,在我们一切分析的源头即被领会。而我们从自身就能实现的这种谛听,就是“唯一”的一种经验,它潜伏在概念性意义对我们的存在材料所做的切层之下:我们将在在场的事物之间重获在场。总之,这种谛听就是诗歌的原初瞬间。此后诗人的任务,就是借助节奏在话语中保持这种谛听,节奏在诗句中人会扩大这个声音,牺牲掉日常言谈的那些期望:我们称之为散文。是节奏唤醒生命中那些被压抑的需要。是节奏把我们放回世界,总之,是节奏在言说一个“真正的生命”。

这就是我们西方诗人的斗争,它是可能的,因为在词语里有声音,但这也正是弱点所在:这种斗争把我们的作品奉献给属于瞬间的诗歌,常常极为短暂,而在这些瞬间中,对声音的倾听战胜了空谈的主张,换一种说法,这些主张迫使诗人的工作指向一个永恒的重新开始。这种本质性的谛听一旦弱化,确实,对诗人来说,日常的思想就得重新抓住这种可能性,去思考诗歌在语言中的这个本质性困难,并且去思考另一个困难:在一个通过其思考方式屈从于所有其他追逐的社会中成其为诗人。

但是,当诗歌成功地甩掉散文话语,它就能进入同样的深度,并且因此与你们的深度相遇,或者说得更深入一些,它就能比较开阔地向你们的思想所教导的(东西)敞开。

诗歌有它自身的伟大,而这一伟大就是斗争的结果,为了继续存在,必须进行这种斗争。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实际上在当今社会,技术和商业活动(对简单物品的操纵)在大地上每个地方都威胁要来决定存在;始终受到威胁的诗歌,甚至从这一事实来讲,就指向对我们大家都置身其中的危险必须保持警惕的那种意识的先锋。我们的西方诗歌(多么激奋人心的任务),因此就是我们的生存手段之一。当然,条件是,去领会其自身的动力,也就是说,知道在精神上保存你们中国文明从古至今一直如此自然地给予的这种教诲。条件是,去倾听你们。

朋友们,这种对你们的存在的倾听,有助于理解这个国际奖项的设立,它使其他国家的诗人们有机会同你们交谈,同你们相遇。

请相信我,我首先是把你们给予我的这一荣誉,视作加深我对卓越的中国的关联的一个绝好机会。这个机会,你们认为我得之无愧,也使我深为之骄傲,今天我当然还要借此机会,向你们,北京的朋友们,再次表达感谢,从我的内心深处。

注:该文是法国大诗人伊夫·博纳富瓦2007年获得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时而撰写的受奖辞。诗人因身体原因最终未能亲临北京出席颁奖典礼,但该文不仅表达了对中国诗人的友好情谊,更是一篇出色的诗学论文。他对汉语的仰慕之情和认知之深,令人读来为之动容。

同类推荐
  • 岁月归真

    岁月归真

    此书分为新闻篇、言论篇、评介篇、散文·诗歌、采访·拜访等板块,内容包括:革命的友情洋溢在崇山峻岭、繁荣热闹的雷波物资交流会、千红万紫争芳菲、节日的歌声、借宿番家、双喜临门等。
  • 在所有的风景里,我最喜欢你

    在所有的风景里,我最喜欢你

    关于我们,关于这本书:13岁,相识,同一所初中,隔着一道墙,分在两个班。16岁,读了同一所高中。17岁,相恋。那一年,有我无限的勇气进行无数次的表白。在无数次地被拒绝后,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平凡男终于成功和小班花在一起了。18岁,我们上了同一所大学。有了一群共同的可靠又可爱的小伙伴。19岁,我们第一次一起旅行。22岁,我们毕业,在各自的领域里奋斗。25岁,我们结婚。然后,我们去度一个很长的蜜月,在世界的风景里,你负责笑,我负责拍,偶尔会用上三脚架自拍我们的招牌动作。以后老了,即使我不在了,也有满满的回忆可以陪着你。这辈子已经拥有了很多,此时我最想要的,是你可以幸福一辈子。
  • 莫言作品解读

    莫言作品解读

    知名学者王德威、邓晓芒、史景迁、李陀、李敬泽等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通过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知名学者王德威、邓晓芒、史景迁、李陀、李敬泽等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通过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
  • 唐诗三百首导读

    唐诗三百首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巅峰”的唐诗,至今仍是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书针对市场现状和读者需求,以最经典、最流行的唐诗选本——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按作者分类重新编排,对入选的诗歌篇目进行适当增删,并辅以注释、名家点评、导读三个板块,使读者既能通过精彩的导读语细细品味整首诗作的纯美意境,又能循着名家的视线,直击作品的绝妙之处。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热门推荐
  • 牵上你的手

    牵上你的手

    哥,谢谢你,你教会了我很多。你就好好待在天国,看着我如何变得独当一面吧!我,会成为一个能够贯彻己道、信守诺言的人……或许是思念过度,或许是泪水引致视觉错乱,清的面前,竟然站着一个活生生的沈仲言!只见他吸着烟,拨弄头发,对着自己笑了笑,继而竖起了大拇指。
  • 凤凰盟

    凤凰盟

    有些记忆一直存在心间,但若不去打扰,它终究也只是过往而已……有些记忆明明已经忘却,但一旦掀开,确实山崩地裂,永远也忘不掉.......
  • 重生纪晓岚

    重生纪晓岚

    此纪昀非彼纪昀,他博览古今,通晓政变;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想位极人臣,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有着他的念想,他能否改变和绅,将大清朝带入空前焕荣,真正的四方来朝,不受外国欺掠?且看他怎样在乾隆年间叱咤风云!【红尘书友会:75340820】
  • 历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作文精选(散文卷)

    历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作文精选(散文卷)

    新思维-所有作品都体现出了作者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作者们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处在无拘无束的新思维中创作所得。新表达-作品的创作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作者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杜绝套话,杜绝千人一面,杜绝众口一词。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并将这一切,反映在作品中。
  • 冥媒正娶

    冥媒正娶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一夜之间儿孙满堂,前男友竟然成了我的孙子……
  • 一分钟口才沟通术

    一分钟口才沟通术

    拥有好口才,如同拥有了成功的砝码,这成了很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可以判断其学识、修养能力。因为口才不仅仅是口上之才,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至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很多人认为: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好口才,希望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好口才常常来源于人们对你的看法,有效率的沟通者通常被认为比他的那些口才较差的对手们更有实力。便得这一力量为你所用的途径有两个:一、认识到好口才的重要性。二、提升自身的说话能力。
  • 文艺王座

    文艺王座

    三流程序猿杨尘重生了。世界背景幡然一新,不仅历史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杨尘所熟知的游戏、小说,音乐,影视和综艺节目都没有了。杨尘很痛苦。对于一个热衷游戏的程序猿来说,不能玩《暗黑破坏神》,不能玩《魔兽世界》,不能玩《英雄联盟》,不能玩……那还是人过的日子吗?所以,杨尘决定将它们一个个都设计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顺便把许多小说,音乐,影视和综艺节目带到了这个世界。于是,不知不觉中,杨尘坐上了这个世界的文艺王座。
  • 王牌近身保镖

    王牌近身保镖

    特战兵王接受绝密任务,保护超级美女未婚妻总裁,刚到目的地,就险些被目标人物豪车撞死……
  • 东方冥灵愿

    东方冥灵愿

    永远不会开花的樱花树,某一天,开花了。树下,站着一个小小的女孩,望着这棵自己寻找了许久的樱花树,笑了。她在这棵树下许下了愿望,然后,轻轻地唱起了歌:“溪流永远的回转着,因为,它没有源头......”“樱花永远地飘落着,因为,它没有归处......”女孩唱着,祈愿着,一遍又一遍。徒劳的祈愿,永远也得不到结果,但女孩不愿放弃,依旧歌唱着,然而,却也永远无法终结。因为,这首歌......只有一半。————————东方同人==
  • 武天武地

    武天武地

    神武之境谁为峰?一遇道法万技空!武破苍穹,逆乾坤,挣束缚。武之极境,天地变,驾万物。一双无形的大手,遮天蔽地,一场巨大的阴谋,改天换地。请看主角萧风,如何力破苍穹,凌驾众生之上,揭开重重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