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9500000022

第22章 一生功过谁人知(1)

张锐强

袁崇焕一介书生,却接连两次在宁远建功,先后挫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可谓将星闪耀;他被千刀万剐而死,确实过分,但崇祯列举他的那些罪状,却多有实据,至少比袁崇焕枉杀毛文龙时,列举的十二大罪状要可靠很多。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甚至直接将那十二条罪状类比为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袁崇焕的直接死因是后金兵薄京师,可因此而丧命的高官,又何止袁崇焕一人……

不务正业

万历四十六年是公元1618年。无论对于日暮途穷的大明帝国,还是蒸蒸日上的考生袁崇焕,它都是个极其吃紧极度忙活的年份。

袁崇焕远非高仙芝那样的帅哥。与之相反,他的容貌可能类似封常清。大学士钱龙锡在奏折中称他“容貌丑陋”,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说得更加明白:“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直言他个子矮,长得像猴子,性格暴躁。

好在历史从不以貌取人。袁崇焕本人也志不在此。当时摆在他跟前的头等大事,便是赶赴省城参加当年的乡试。乡试秋天举行,所谓“秋闱”。在此之前,该考生的科举之路远非一帆风顺。他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落第》的五律,前面四句是: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浩叹生不逢时,而立之年还空戴儒冠。

相对于袁崇焕,大明帝国需要忙活的事情更多,重中之重则是调集人马筹措粮饷,准备对辽东用兵。因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以“杀我父祖”等“七大恨”为由,当年四月十三日正式起兵,向昔日的宗主国叫板,接连攻陷抚顺(今辽宁抚顺)和清河(今辽宁本溪东北),明军总兵张承荫当场阵亡。

消息传出,“举朝震骇”。就连万历帝,也深感“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立即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前往沈阳组织剿灭。由于辽东明军武备松弛,士气颓靡,政府只得“以倾国之兵,云集辽沈,又招合朝鲜、叶赫”。然而征调来的湖广川陕兵,情形也基本差不多,许多人“伏地哀号”,“不愿出关”,甚至将领也“哭而求调”。

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人头凑齐,粮饷也得够。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朝廷只得专门成立辽东饷司,下令全国田土除贵州以外,每亩均加征三厘五毫银子,预计可得两百万两,由各地库房动用现存款项,解往饷司,以后征得垫补。

当年秋天,明政府和袁崇焕所忙活的事情,全部达到预期目的:大批明军赶到辽东,号称四十七万,实际有差不多十一万;袁崇焕科场得意,顺利中举。于是接下来的万历四十七年,就成了决定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键一年,而且都在春天:会试在春天于礼部贡院举行,所谓“春闱”。假如顺利,袁崇焕将成为进士,继续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从而决定自己出仕的起点高低;明朝的命运其实未必非要在春天决定,但当时的内阁只有大学士方从哲一人。作为众矢之的,他孤独地承受着莫大的压力,近乎崩溃,因此尽管士气低落、出兵条件并不成熟,他还是一再催促杨镐动手。

当年二月二十九日,杨镐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结果四位总兵战死两员,其中剩下的一个,后来也因此而自杀,他就是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

国家完败,自是不幸,不幸中的万幸是个人完胜: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的考生袁崇焕,蟾宫折桂高中进士,殿试列为三甲第四十名。殿试不是淘汰赛,全部进士根据成绩划分为三个等级,所谓“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排名看,袁崇焕的成绩很一般,类似艾森豪威尔。后者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将星云集之班,全部一百六十四名毕业生中,后来有五十八人晋升将军,而艾森豪威尔的成绩是第六十一名。

那一年袁崇焕三十五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个年龄拿现在看未免太老,因为官员也要吃青春饭;可在当时,还算差强人意。

一般而言,一甲进士直接授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殿试排名并不靠前的袁崇焕,考选结果也不突出,因此未能留在中央,被授予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县。邵武位于闽西北、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号称“八闽屏障”,即便今天也属福建经济相对薄弱的区域。而翰林院庶吉士虽然也是秩微俸薄,按照时下的观点看没有实权,灰色收入少,但终究在天子脚下,比邵武知县显然要尊贵许多。

然而这对袁崇焕而言根本不成问题。他的志向远非不痛不痒的地方官,按部就班地升迁。他身在邵武,心在辽东。主持县里的童子试时,他“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此举涉嫌不务正业,但没有证据表明县长耽误过莘莘学子的终身,所以反倒成为美谈。他这样沉醉军事,结果还真找到了同道。后来在宁远之战中炮击敌军,一发命中“歼虏数百”的罗立乃是“闽卒”,当是他此间的知音。

袁崇焕在邵武期间的官声,跟他题写的“聚奎塔”匾额一样出众。这三字是他唯一可信的手迹,阴文颜体行楷,颇见功力;《邵武府志》则说他“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不知是否因为后来的经历,《邵武府志》中的袁崇焕近乎侠客,几能飞檐走壁:“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袁崇焕爬墙能否“如履平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邵武府志》对他性格的刻画十分精准:“明决有胆略”。而最终就是这五个字,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单骑阅塞

三年任职期满,袁崇焕奉命进京朝觐,接受政绩考核。东林党人、御史侯恂上疏建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

侯恂知名度不甚高,但其准儿媳李香君,可谓光耀千古。侯恂一生推荐过的官员无数,最著名的当属这两位:先是袁崇焕,后有左良玉。

袁崇焕因此得以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下属四司,职方司主管判断军事形势,拟定军事计划,以及地图测绘,类似今天的总参。袁崇焕之所以进入该部门,固有人尽其才的考虑,也与当时辽东的严峻形势不无关系:短短三年,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广宁等战略要点相继失陷,总兵这样的高级将领先后折损十四员,方面大员、经略袁应泰自杀。边情吃紧,兵部自然要“加强领导”。

当时广宁刚刚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仓皇逃入关内,山海关已成最后防线。新任辽东经略王再晋认为,辽东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建议收缩防线,退保山海关,廷议时引起激烈的争执。都说山海关,山海关,究竟那里地形地貌如何,是否适合防御,或者应该如何防御,袁崇焕心里没谱。关键时刻,他证实了《邵武府志》对其“明决有胆略”的性格描述,在谈到辽事人人缩首的背景下,上演了单骑阅塞的好戏。

明代官员跟唐朝差不多,除了节假日,每十天休一次假,所谓“旬休”,其余时间都要上班。可忽然有一天,兵部新任袁主事神秘蒸发,一连几天没去坐班。无故旷工连续多日,任何时候都不能容忍,部里赶紧派人上门寻找,但他家人竟然也毫不知情。袁主事究竟何在?在山海关实地查看形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几天之后他重新出现在朝堂,谈起战守便能滔滔不绝,并且夸下海口:“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句豪言壮语,随即将袁崇焕推上风口浪尖。按照道理,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上面有部门领导员外郎和郎中,更有兵部首长侍郎和尚书,哪里用得着他出头?可在他的性格辞典中,从来没有退缩与回避这样的词条。他有的是主意,不惧刀山火海。

人气低迷,朝臣胆寒;此言一出,四座皆惊。袁崇焕再度遭遇火箭提拔,本官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差遣是到山海关当监军。职方司主事不必决断,而监军尽管只是监察官而非指挥官,但毕竟已经离开朝堂,身处前线,关键时刻需要自己拿主意。

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革职听勘,正在京等候处理。袁崇焕履新之前,特意前去拜访,寻计问策。熊廷弼的辽东策略“坚守渐逼”可谓英明,惜乎他本人“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而拥有重兵的巡抚王化贞则“呆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两人性格不合策略也不合,离心离德,不败才怪。

一个是新官上任,急于施展,内心火热;一个是败军之将,生死未卜,感慨万千。当时的场面,一定很精彩。对于袁崇焕的踌躇满志,深知辽东三昧的熊廷弼自然不会简单苟同。他面试一般询问袁崇焕“操何策以往”,袁崇焕胸有成竹地对道:“主守而后战”。

这个策略类似“坚守渐逼”,也是袁崇焕战略思想的核心。此后他的种种罪名,都与之密切相关。

袁崇焕首先移驻山海关外的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铺,经理前屯卫(今绥中前屯)事务。没过多久,便有驻守北山的湖广士兵溃逃。这种局面难不倒袁崇焕。他快刀斩乱麻,咔咔嚓嚓几颗人头落地,秩序随即恢复。当年六月,王在晋又命令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流亡的辽民。命令传来时,应该已经是下午。按理这并非救兵如救火的紧急任务,早一天晚一天都没关系,但袁崇焕还是一夜都不愿意等。他内心燃烧着火一般的激情,勤于王事而刻不容缓,接到命令便连夜开拔,穿越荆棘遍地虎豹出没的山岭,四鼓入城。消息传出,“将士莫不壮其胆”。

营筑宁远

《明史本传》称袁崇焕以“边才自许”,这大约也算是文人的基本传统。正如陆游所谓的“塞上长城空自许”。然而内心激情澎湃、渴望建功立业的袁崇焕,很快就与顶头上司王在晋发生了矛盾。

王在晋虽然命令袁崇焕前出前屯,但他对辽东的基本判断并未改变,那就是辽东已无恢复可能,只能以山海关作为防御重心。中前所也好前屯也罢,不过是山海关伸出的小触角。然而山海关外的峰峦高于城墙,尤其是欢喜岭,正好居高临下。整个地势像口锅,而城池正好处于锅底位置。如遇战事,“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怎么办呢?他建议在外围重新修筑一道边墙形成“重城”,北连山脉,南至大海,长约三十里,将一片石、欢喜岭这些险要都包罗其中,使之成为真正的天险雄关,不可逾越。

激情似火的袁崇焕闻听只是摇头。丢疆弃地,不图恢复,岂是臣子本分?他“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此时更是不惜公开矛盾,直接上书首辅叶向高,陈述己见,丝毫不顾及长官的面子。

至少从形式上看,明朝官场的言路还是畅通的。朝廷并未因为袁崇焕是下级而将“举报信”转交王在晋处理。事关国防大计,内阁又不清楚实际情况,无法决定,帝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自请行边,前往实地查看,决定取舍。他召集大家一同商议,袁崇焕主张筑宁远(今辽宁兴城),阎明泰主张守觉华岛(今菊花岛)。最终由孙承宗拍板,营筑宁远,与觉华岛彼此犄角互相支援。山海关的死角,他也没有忽视,“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

王在晋还是不肯低头。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觉华岛跟山海关一样,也存在先天不足:辽东大寒,冬季冰封,觉华岛难免后金骑兵的威胁,岛上水师也无法直接增援宁远,因为水师登陆,犹如旱鸭子下水,陆战毫无优势可言不说,还需要气象条件配合,如果风向不对,能否登岸都是问题。

局势的演变证明,王在晋的担忧都是远见。当然,这并不能简单证明孙承宗和袁崇焕主张的错误。看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你就会明白,宁远一城对于控制辽西走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欲守关门,必固辽西;欲复辽东,必固辽西,这个策略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不换脑筋就换人。孙承宗自请督师,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是被挂了起来;袁崇焕升任永平道。按照惯例,总督下设一个或数个巡抚,巡抚以下也可以设一个或多个道员,由督抚与道员统御武将。

升官后的袁崇焕险些捅了篓子。根由很简单,还是因为他过于“明决”。当时将军吃空饷十分普遍,已成流弊。袁崇焕奉命核实人数时,太过自信,一言不合,“立斩一校”,几乎引起全营士兵哗变。孙承宗闻听大怒,质问道:“监军可专杀耶?”袁崇焕无话可说,只得低头谢罪。

负责修筑宁远的武将祖大寿怀疑政策的持久性,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城池的形制规模都达不到设计要求。袁崇焕很不满意,于是便量化任务,明文规定城墙的高度与厚度,天启四年(公元1624),坚强堡垒宁远最终诞生。孙承宗随即上疏朝廷,声称“宁远可战可守”,“愿用崇焕指殚力瘁心以急公”,不愿用“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

孙承宗器重袁崇焕是可以想见的。但久经宦海的他,并未忽视袁崇焕性格上的缺陷。他在奏疏中这样说道,“臣非谓袁崇焕辈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盖再三驳其议以尽其任事之心”。慷慨激昂像枚硬币,同时具有正反两面。孙承宗敏锐地发觉了袁崇焕慷慨背后的弱点,那就是有“多事”的倾向。为了历练他,重用归重用,对其不成熟的意见,还是要再三反驳。有趣的是,王在晋也有类似看法。只是孙承宗笔下的“多事”,在王在晋看来是“轻进”:“职未尝不壮其气,而深虞其轻进也。”

孙承宗具体都驳过袁崇焕的什么提议,很难一一举证,但至少后来给袁崇焕造成很大麻烦的锦州,就在其列。宁远修成后,当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和总兵马世龙带领一万两千兵马,巡防广宁右屯等地,类似武装侦察。这一路下来,都没遇上敌军。回来之后,袁崇焕便建议恢复锦州、右屯、大小凌河与松山、杏山等地的城堡。老成持重的孙承宗没有同意。因为当时的后金和孙承宗,都在试探对方。直到次年五月,孙承宗才派兵分驻锦右等地,“缮城郭居之”。如此一来,宁远再度成为内地,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开疆将近五百里。宁远城更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柳河之败

自从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督师以来,辽东局势平静了三年多。在此期间,孙承宗整顿军队,修筑城堡,并没闲着,成绩其实是有的,但在中央坐办公室的官员看来,这些成绩相对于十四万军队和每年六百万两的军费,实在是微不足道。因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抗战将士、历史学家黄仁宇声名鹊起。根据他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的研究,“1623年,国家筹集的额外军费为6688677两。这些军费,主要用于辽东战事。其中4491481两摊入土地,其余部分来自财政节流、官产出卖以及杂色税收,还包括典铺税。”这个数目对于当时的明朝政府,当然是巨大的负担。王在晋之所以反对进兵辽东,也是担心会“启无已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黄仁宇认为,大明王朝的崩溃,的确首先开始于经济,经济崩溃最终导致政治崩溃。不过根本原因却不是人们想当然的税收过重,而是恰恰相反。朱元璋开国之初,为减轻百姓负担、避免造反,采取税收定额制度。这个制度作为基本国策被延续下来,却没有考虑通货膨胀以及人口和田亩增加的因素。

同类推荐
  • 民俗文学心理学

    民俗文学心理学

    本书介绍了民俗、文学、心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民俗中的心理学、灵异传奇、作家与文学心灵等内容。
  •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 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

    本书作为《汉族风俗史》之第四卷,经过10余年风雨的磨练,现在终于要出版了。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异域风情

    异域风情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神秘异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藏、神农架、新疆、楼兰。让读者畅游在这异域风情之中。
热门推荐
  • 宋江大传

    宋江大传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招安还是造反?愚忠之人还是不屈斗士?历史系本科生魂游北宋,附体宋江,为你们演绎一个不一样的全新宋江。且看他:龙蟠青州、兵起京东、争雄两淮、河济悲歌、席卷江浙、鏖战京畿、北伐河朔、南收荆广、直捣黄龙、兵压关陇、川蜀葬宋、扬威西土。
  • 褒碧斋诗话

    褒碧斋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用耳朵倾听生命

    用耳朵倾听生命

    本书修订重编自作者的散文集《倾听生命》,它把作者40岁的生命所能体悟到的人生况味,诗意地呈现,将人引领到一个宁静、高远而又韵致悠长的意境之中。
  • 独领风骚:毛泽东解读

    独领风骚:毛泽东解读

    本书分24章,将公开发表的毛泽东全部诗词,以年代为序,以历史变革为线,以情感历程为论述场景,将毛泽东激扬文字的青春,婉丽悲欢的爱情,运筹帷幄的决断,抑郁困顿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风流人物的慷慨,乱云飞渡的从容一一展现出来。文字优美飘逸,笔触酣畅淋漓。
  • 科试考

    科试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无藏身之地

    爱无藏身之地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离异的女人的感情纠葛,当然,还有那个“孩儿他妈”。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态环境的复杂、家庭与爱情的分离或是蜕变,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活生生地存在着。本书中的这对男女,因偶然的机会建立起的微妙关系,辗转发展着,其间充满了试探、揣摩、疑惑、激情、焦虑、震怒和幽怨,而另一个女人,也像个侦探或间谍似的,在一个又一个悬念的化解和制造中,惴惴不安,既怒火中烧,又不得不心存顾忌。
  •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宗教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其著作汗牛充栋,观点纷繁芜杂。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研究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但无论怎样研究,一个客观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底蕴。
  • 细水长流之每天一个爱情故事

    细水长流之每天一个爱情故事

    几乎都是1万字左右的爱情故事,类型多样,搞笑、悲伤、正剧、古代、现代、鬼神、仙侠等都有,争取2-3天写完一个。
  • 仙域永恒

    仙域永恒

    一个妖魔肆虐的时代,王朝崩溃,规则无序。其时,夜晚已经成为了人族的禁区,软弱渺小,唯有被吞噬,人族只能龟缩在宗门的法阵之中,勉强度日。人族当崛起。看我龙的传人,如何与乱世中,搅动风云,定鼎乾坤,成为永恒仙域最强的族群。
  • 情定三生终是梦

    情定三生终是梦

    三生三世不同的命运,却始终将两人绑定,究竟是孽还是缘,是真还是梦,我们谁又分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