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700000019

第19章 第五辑学人访谈(1)

第五辑学人访谈(1)

生生不息 其命维新

——访学者任继愈

任继愈,1916年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被评为教授。1964年,毛泽东倡议要研究世界宗教,任继愈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出任所长,直至1987年。1981年与北大合作创建国内第一个大学本科宗教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1987年起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老子新译》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发展史》(7卷本)、《中国哲学史》(4卷本教科书)、《中国佛教史》(8卷本)、《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106卷)、《宗教词典》、《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等。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和以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的开创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1997年6月2日笔者专访了任继愈先生。

问:任先生,您在研治中国哲学史时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观点,即认为秦汉到鸦片战争,二千年间中国贯穿着一对基本矛盾:政治的高度集中与经济的极端分散。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在为解决这一对矛盾而尽力。那么您认为新时期中国哲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这个新矛盾就是中国如何从中世纪走向现代化的矛盾。秦汉到鸦片战争二千年,中国哲学自成体系,其主要发展趋向是逐步建立、完善、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从理论上支持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系,逐渐完善了一套儒教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教合一格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一连串的重大的政治变革。这些政治变革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或趋势,即破除小农经济的束缚,建设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及当前的主旋律。从林则徐开始,一直沿着这个总的方向前进。经济建设是这个方向,文化建设也应是这个方向。面向21世纪,这个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正在进行中。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首推汉唐。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方人知道东方有一个中国,是从汉朝开始的。唐朝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开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去日本就走这条路。那时中国的海船在世界上领先,可以出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今天我们所称的“国乐”很少是汉族的,像琵琶、胡琴、箜篌都是外来的。汉唐时期对外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其共同特点,即“以我为主”,吸收外来的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吸收当时有用的文化充实自己,汉唐就是这么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面临开放的形势,比古代汉唐丝绸之路所接触的面就更广了。可是鸦片战争以后,处在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开放世界,外来的商品和文化大量涌来。和汉唐不同的是列强欺侮我们,从外面进来的东西,不由我们去挑选。当年的鸦片,就是这么进来的。

我们今天提倡的现代化,要主动选择我们要的,摒除那些不要的。要当一个精明、合格的文化采购员。连真假都分不出来,怎么行?要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培养有眼光、有魄力的文化采购员,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像汉唐那样,需要什么拿什么。千万不可人家塞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问:“文化采购员”?的确是个很形象的比喻。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标准来采购呢?

答:我想,必须根据我们的国情。首先,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封建历史、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所以秦汉以后,统一成为主流,公认为是正常现象,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优良传统。一是爱国主义,包括反侵略的传统,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传统;二是宽容、博大;三是勤劳勇敢;四是独立自由;五是高度的抽象思维。符合这些条件的,我们都可以引进,择优引进;不符合的,就拒绝。这其中,爱国主义是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比如,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切入点。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才找到马克思主义,而不同于欧洲,不是从它的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来入手的。

问:您认为,要构建一套新的思想体系,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繁荣强大的国力,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二是积累充分的思想资料,包括中国古代的和外国的;三要经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且您指出第三条更为重要,原因何在?

答:上面已经讲到,中华民族善于吸收、消融外来文化,从不照搬照抄。外国文化到了中国,不改变成中国的样子,就不能立足。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的政治、经济根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历史上,基督教到中国来过5次,但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协调,结果没站住脚跟。最后一次是靠大炮保护,打进来的。佛教能被中国人接受,正是因为它吸收了中国宗教“孝”和“忠”的传统,做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并取得伟大成绩,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个决定因素外,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因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精华与糟粕相纠结,如小农意识混进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有时冒充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招摇过市,封建等级、宗法制度、狭隘的地域观念,都和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相容。中国哲学的新体系的建成,一方面有古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出世才100多年,它本身还在发展成长当中。像这样极为艰巨的思想工程,远非短期可以急就,往往要经历几代人、上百年,不断努力,才能完成。

问:如何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人提出“仁爱”等口号,让人觉得太虚。您提出的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较为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答: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的文化接触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落后的一方必然受先进的一方的影响,这种现象,好像水之趋下,不可逆转,故称之为“文化势差”(Cultural Potential difference)。中国文化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居世界领先地位。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封建文化才显得落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尚不够强大,双方没有正面发生冲突,还可以自我陶醉。一旦面对面地较量,鸦片战争后,屡战屡败,才不得不服输。当前中国面临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国策。但封建残余势力还相当顽固,从社会意识到生活方式,处处可见它的幽灵;中国本来就有资本主义影响,随着开放的潮流,国外的腐朽的病态的文化势必大量涌进。所以当前现实生活中,至少并存着三种文化体系: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有些好心人,看到那些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很着急,有人提出要利用传统的封建文化来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从文化势差的道理来看,用封建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蚀,更无法消灭封建文化自身糟粕的影响。唯一的出路是利用文化势差,用方兴未艾、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文化才可以战胜一切腐朽文化,为四化建设打好基础。

现在,我们的大方向已经有了,那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这个总指标,还要像工矿企业把生产指标、利润指标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以至每个人一样,要把这个总指标分解、落实为各个门类指标,以期建成符合21世纪中国的发展,指导12亿人民走向现代化的思想体系。古人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建新文化,离不开旧文化。文化不能白手起家。我们要敢于、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经济建设要有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也要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共同的,如何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是很艰巨的系统工程。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已经汇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华民族必将为全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读史使人明智

—访学者王春瑜

王春瑜,1937年生于苏州,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长于明清史的研究,主编过《中国反贪史》、《康熙政风录》,著有《明清史散论》、《老牛堂随笔》等。

问: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你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小说和电视剧吗?与史书相比,它们的优势和缺点分别在哪些方面?

答:我喜欢看比较优秀的历史小说和电视剧。它们的优势,是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富有故事性。缺点在于,文学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写历史小说、电视剧的太少,而多数作家的历史素养不如人意,因此作品中每有违背历史真实处。

问:作为第一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的评委,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怎样理解和把握的?

答:两者必须统一。简言之,就是可信、好看。我认为,看一部历史小说是否真实,主要的衡量标准,看它是否表现出所描写的时代的历史脉络及社会风貌。写小说离不开艺术虚构,但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可以渲染,但不能随意捏造;次要人物的故事,必要时可以“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地塑造出一个人物来。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必须是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中可能发生的。以熊召政的《张居正》为例。小说中写了权臣高拱向隆庆皇帝献春方,这在明代史籍中,虽有点蛛丝马迹,但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明代中叶后,社会风气败坏,从上到下,淫风大炽,权臣、政要向皇帝献春方者非止一个,严嵩更是以七十几岁的衰朽之躯,亲尝春药,然后再把“深刻体会”上疏告诉嘉靖皇帝,指导如何服用。因此,小说虚构高拱献春方,是符合历史真实性的。又如玉娘,历史上并无其人,《张居正》写她是张居正的红粉知己,最后在张居正墓前自尽,情节感人。联系到张居正也是性情中人,爱姬并非一个,玉娘的形象因而是真实可信的。但是,无论是张居正、高拱还是玉娘,他们的活动,都不能游离于明中叶特定的历史氛围、典章制度,否则既失去历史真实,也失去艺术真实。例如,玉娘唱的小曲,只能是“挂枝儿”“打枣竿”“劈破玉”之类,如唱“茉莉花”,岂非成了笑话?

问:这些年,观众对越来越多的帝王小说、帝王戏颇有争论,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些帝王都在历史上留下过他们的印记。所以对于他们不是能不能写而是怎么写。是歌功颂德还是揭示专制之祸,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您对帝王戏持何观点?

答:我认为,帝王是中国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有好有歹,有功有过,这是事实。有功,就应当歌功颂德,如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有过,如秦始皇的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就应当批判。该歌颂的不歌倾,是数典忘祖,历史虚无主义;该批判的不批判,是复古主义,以为古人一切皆好,甚至是别有用心,如“文革”中“四人帮”歌颂秦始皇,不过是为他们的文化专制张目,寻求历史依据而已。“五四”时期,一些人见孔子就喊打倒,见皇帝就要骂倒,当时不处于反对封建专制的文化启蒙时期,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今天看来,显然是一种简单化的幼稚病。我以为,帝王戏应当写,但目前已上演的,好的太少。如康熙皇帝,我认为他有资格称为“千古一帝”。他维护国家主权不遗余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针对明朝积弊,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使国家得以安定、繁荣;反对“天才”论,厌恶给自己戴种种金光闪闪的政治高帽;反对修长城,认为无用,万众一心,才是真正的长城;精通几何、三角,是历代皇帝中唯一懂得高等数学的人。但他实行封建专制集权,搞文字狱,迫害政治异己、知识分子;晚年吏治败坏,贪官横行不法等。特别是他所处的时代,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中国却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可以说他脱离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彼得大帝都到西方取过经)。如果有识之士重写康熙皇帝的历史小说或电视剧,将这些都充分艺术地再现,那才是真实的康熙皇帝。对他既歌颂了,也批判了。目前艺术创作的主要倾向,是对皇帝的盲目歌颂,因而违背了历史真实。是歌功颂德还是揭示专制之祸?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而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立足点,当然必须是对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

问:与上一个问题相联系,扩展开来,就是一个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是实事求是还是根据现实需要而随意剪裁历史。您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如何理解的?

答:根据现实需求而随意剪裁历史,是对历史的糟蹋。“文革”中,“四人帮”阴谋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根据“四人帮”的政治需要,随意剪裁历史,虚构儒法斗争是两条路线斗争,给吕后、武则天戴上法家桂冠,为野心家江青张目。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不能忘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指历史所以万古常新,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当代人,对历史的理解便会不同;这既是史学家的学养不同造成的,更往往是现实政治影响史家的结果。先师陈守实教授(1893-1974)发挥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的论点,概括成“史论即政论”,是很精辟的。在严肃的历史学家的著作里,虽然写的是历史,但往往是其现实的政治观点的阐发。其前提是经过对大量史实研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实事求是的结果,与“随意剪裁历史”,具有本质差别。

问:撇开戏说不谈,现在很多观众是把历史正剧等同于历史的,有些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学好历史课而鼓励孩子多看电视剧(有些文科大学生也只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历史),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吗?如果请您把多年研治明清史的最大心得告诉年轻人,您会如何告诫他们?

答:这是青少年的悲哀,也是历史科学的悲哀。这种做法不应提倡。我想告诫年青人:了解历史,应当从了解明清史开始。西方一些史学家认为,明朝已经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同一时期,西方已完成工业革命,走上近代化,而我国仍跋涉在封建专制社会的漫漫长途,为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埋下了祸根。在了解明清历史(哪怕是基本常识也好)的基础上,再瞻前顾后,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也就能把握了。千万别上充斥荧屏的戏说历史作品的当,那是玩闹,不是历史。

问:在正史、野史、古代文学作品、现代历史剧中,哪些途径是人们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本质的最佳途径?

王春瑜:野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野史不像官修正史那样一本正经(而且多半假正经,粉饰太多),因而记载的历史真相比较可靠,而且较有可读性。读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对封建社会里的官逼民反,对封建社会后期的腐败、没落及世俗民情,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问:您对目前国人的历史意识作何评价?

答:近年我曾写过《告别皇帝意识、草民意识》等文章,指出国人历史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皇帝意识、草民意识,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堕力。对皇帝仰视,诚惶诚恐,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身上,是皇帝意识与草民意识一体化的怪胎,是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及法制意识背道而驰的。国人不告别皇帝意识、草民意识,就不可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强国。

问: 您考大学时原想学新闻后来却被命运安排学了历史。如果让您重新选择一次,您选择哪一门?

答:历史。读史让人明智,从过去看现在、未来,历历分明;读史必须常年坐冷板凳,“步步为营”,不尚空谈,这对治学、做人,都受益无穷。

守望精神的田园

——访学者叶朗

叶朗, 1938年生,浙江人。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体系》、《胸中之竹》、《欲罢不能》,是《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总主编,长期关注人文学科的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弘扬等问题。

问:人们习惯说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美的观念也开始多元化起来。走在大街上,看五颜六色的服装、千奇百怪的发型,还有什么“人体彩绘”、“行为艺术”,会觉得“美”也成了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美的本质?作为一个美学家,如何有意识地去影响人们的审美观?

答:美具有相对性,美的观念、美的趣味受时代、民族、阶级、文化教益等等的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劳动人民觉得脸红红的是美的,但上层贵族觉得惨白的脸是美的。鲁迅先生也说,贾府的焦大不爱林妹妹。美不是纯客观的东西,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能脱离人,不能脱离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郑板桥讲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美就是胸中之竹。按照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美在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内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有几派不同的看法,其中朱光潜先生的看法就比较接近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个观点。

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这不等于说美就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健康与不健康、有高雅和低俗之分。现在有的人鼓吹一种畸趣,比如某些所谓“行为艺术”(吃死孩子的肉,剖开牛的肚子然后人钻进去等等)就是畸趣。

我们的美育,应该培养青少年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要注重它的人文内涵。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它的内涵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是什么”,人文科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这里就有一个价值、理想、目标和追求的问题。人文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推进青少年去追求一种完美的人生,去追求一种更高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

问: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兴起过“美学热”;可是现在有不少人只关注钱,对他们来说,真善美几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东西,这难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代价吗?

答:在我看来,人生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俗务,例如每个家庭都有柴米油盐,在单位里也有迎来送往;第二个层面是事业,这是人生的一个核心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审美的层面或叫诗意的层面。前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后一个层面是非功利、超功利的。这三个层面应该有个适当的比例。人不能没有第三个层面,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人在吃饭穿衣之外,还有一种精神的需求,人总是想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这就是审美的层面。黑格尔说,审美具有一种令人解放的功能,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我举个例子:有个美国老板是个工作狂,他的太太建议他到世界各国去转一圈,放松一下神经。一个月以后他回来了,太太问他有何收获,他说:这次旅行的最大收获就是使他更加感觉到办公室的可爱。这个例子说明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太大了。世界无限的宽阔,但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办公室这么大。这就是“画地为牢”。这样的人生就很难说是理想的人生。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审美活动虽然是超功利的,但并不是没有“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曾经写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有人认为在城市里搞园林没什么用,柳宗元驳斥了这种看法。他指出,山水园林可以培育人的宽阔的平和的心胸,而这对于一个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心烦意乱,那么他绝对做不了大的学问,也绝对成就不了大的事业。所以古代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年轻时都要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称为“壮游”。“壮游”不仅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人的胸襟。王夫之说,一个人如果整天只想到柴米油盐、当官发财,就会“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视如盲,虽觉如梦,虽行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所以他重视“诗教”,认为能“振其暮气,荡涤其浊心”,使人上升到豪杰甚至圣贤的境界。在古人看来,审美教育对一个人成就大事业是很重要的。

现在有些学生很用功,文章也写得不错,但格局太小,追求的目标太小,这是很可惜的。而美育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一种更高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精神境界的高低在三个层面里都有体现。审美的层面就不用说了,俗务和事业这两个层面中也可以体现出人生境界的高低。冯友兰先生说过,同样的世界,但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一样。为什么?就是人的精神境界不同。

另一方面,经济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它还有文化、价值、审美的层面。比如,据说当年决定在泰山上建索道,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就坚决反对,因为索道会严重破坏泰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风貌。这就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而是美学的问题、文化的问题。

问:您认为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何在?人文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新中国成立后,过去那套旧的封建的价值道德体系被打碎了,到“文革”期间更是推到了极端。粉碎“四人帮”,那些极“左”的东西被大家抛弃,但是新的价值体系仍没有建立起来,重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任务至今还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认为现阶段我们的人文教育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很重视人文教育,他们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应该有一种精神的追求,比如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美育、艺术教育要注重它的人文内涵。不要把它变成纯技术甚至纯功利的东西。比如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加分,逼迫孩子练琴,弄得孩子很苦,也很反感。审美本来是自由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反审美的了。

三.大众传媒要注重人文导向。过去只讲政治导向,不重视人文导向、价值导向。比如有些电视节目,从政治上说没什么问题,但趣味、格调低下,对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现在有的媒体说青少年追星,是他们喜欢这个,真是这样吗?还不是媒体鼓吹的?你在那儿天天搞什么排行榜,拼命吹捧什么天皇巨星,青少年能不受影响吗?有些“星”艺术很糟糕,人品也很糟糕,有的媒体还在那儿吹捧。有个房地产广告:“让人懒惰的本性得到彻底地解放”,这是什么导向?还有的广告拼命鼓吹什么“帝王享受”、“贵族享受”,这都是人文导向。所以我认为大众传媒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人文导向,注重趣味格调。大众传媒工作者应该有一种伦理责任的自觉,就是说,你做的节目是要影响青少年的心灵的,如果把青少年引到错误的道路上,你是有责任的。不能因为利益驱动,为了收视率就丧失了良心。

问:您说:“数字化生存并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请问这种不平衡是怎样发生的?

答:数字化和高科技对人的影响有两面性,数字化和高科技的发展,并不等于人的精神生活就一定越来越丰富,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比如打电话,它可以拉近人的距离;但它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因而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代社会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直接性越来越少。比如照相机,这东西很好,但现在很多游客来到旅游点,就是照相,照完后走了。这样,游客来到任何地方看到的都是这个相机的镜头,根本没有去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一个人到海边渡假,如果还带着移动电话、电脑,那他就听不到海涛的声音了。有人说,以后靠一台电脑就能在网上购物、上学、办公。这样,一切都变成虚拟的了。人和人之间可以不要任何直接的交往了。”奈斯比特说,现在美国的家庭是同在屋檐下,各自过生活,这样的世界是很可怕的。所以说,高科技的发展也会带来负面的东西。在数字化和高科技的条件下,特别要强调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否则就会变成像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

问: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美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可是我们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弹钢琴、学画画,接受了很多美学教育,可是照样说脏话打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弹钢琴、学画画并不一定就是美育。美学是人文学科,美育、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也就是要使人感受人生的美,使人体会到美好事物对人生的意义,培养人的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美育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那就不是美育。

我们这个社会,实用的、功利的、技术的占了统治的、压倒一切的地位,而人的精神的要求被挤压、被忽略、被驱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在这时候,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就会大大增加。有人说这需要一个过程,但不管这个过程有多长,我们都要呼吁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加强人文教育。

问: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说在我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您认为美育具备这种功能吗?

答: 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说,从两个方面看:如果说发展教育(包括美育)能使宗教消亡,这是不科学的;但这个命题深刻的地方在于,审美与宗教在满足人追求永恒和无限的需求这方面,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审美是用自己的方式满足人的这种精神需求。它能使人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古人说“饮之太和”,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这就是审美活动的超越性(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这也就是黑格尔说的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作用。

同类推荐
  • 薄冰之舞

    薄冰之舞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青春美文业已成为90年代文坛的一道风景。祝勇、邓皓、董文婷、周德东……当青春美文作家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全国大小期刊和报纸副刊上时,他们年轻的面孔和新鲜的笔触,他们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情绪和故事,都为自己的成长和定型亮出了一张张显眼的招牌……
  •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走过了漫漫12年对抗艾滋之旅。自从1983年孩子确诊之后,她便加入了刚刚起步的休斯顿艾滋病基金会。在本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以及做这些事情时,她是如何怀抱着希望,想要找到一种方式,应对自己无可避免的厄运。当然了,正如您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没人能够做好准备,接受如此巨大的打击。本书记叙了作者看护独子和其他无数艾滋病患者时,自身得到的成长。就连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不堪这种恶疾带来的重负,更加深切地体现了那种绝望和悲伤。 本书出版后仅5个月,作者就于2008年5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难度图书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 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古代散文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什么、表达什么。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以及大量的典故和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更是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引导。本书选取的散文大多出自名家,题材广泛、意境悠远、文字优美,是学习和欣赏古代散文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 红楼梦之谜

    红楼梦之谜

    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得出优劣吗?贾宝玉为何要送林黛玉旧手帕?焦大的年龄为何算不清楚?《红楼梦》里葬了几次花?曹雪芹家族因何败落?大观园有原型地址吗?[金陵十二钗]的含义如何王熙凤对[木石姻缘]持何态度?
  • 春在云坊

    春在云坊

    李永清的散文,显然跟他专修的哲学专业有关,在他的散文中充满了思辨的哲学意味。他在后记写道:“当生活的扇面和着季节的表情,推来一阵又一阵沁人心脾的空气或障目的云翳时,心底的浪花依然会随着或高或低的起伏,让思想的耕耘在喜怒哀乐中翻山越岭。”他在那些俗常的“喜怒哀乐”中寻找着生命的哲学意义。
热门推荐
  • 养胃菜品

    养胃菜品

    本书包括素菜类、精品肉菜、禽蛋菜肴和新鲜瓜果4类。做法详尽,操作简单,易学上手,是家庭日常必备书籍。
  • 废材小姐惊天下

    废材小姐惊天下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因为意外穿越到异世大陆,亲眼见证母亲惨遭侮辱致死,弟弟被阉,侍女被卖青楼,而她却无能为力,她发誓,若有一次机会,她一定要让自己变强,五年之后,她浴火重生归来,冷眼将宅门中所害她们之人,用尽残酷手段致死,而这一切都只是利息,她从骷髅堆积的山之巅迎风而站,红衣如血,白发似雪,举剑发誓:她要做那逆天之事,救那所爱之人,而她无论变成什么样子,那个男人依然在她身边,
  • 异世情之武妃传奇

    异世情之武妃传奇

    宋靖一身豪气,敢做敢当;赵恒胆小怕事,八面玲珑,两个性格迥异的普通大学生,意外穿越到北宋,珠联璧合,联手外御强敌、内除弊政,打造出超汉越唐的威武强宋!两人的感情更是千丝万缕、跌宕起伏:逃不过的暗算、避不了的宫斗、躲不开的阴谋。然而再多明枪暗箭,还是敌不过宋靖和赵恒两人之间的互相信任:我们是穿越双子星!
  • 翠虚篇

    翠虚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总裁麻辣小秘书

    总裁麻辣小秘书

    “老公,你看,我又闯关成功了,耶!”苏静渝手舞足蹈地表现她的战绩。“渔渔宝贝,你该休息了,再不休息,又长胖的噢!”安以辰总是拿这一招来哄他的宝贝苏静渝休息,不让她跟着他熬夜。“老公,你真讨厌,每次都拿这招来威胁我,我才不干呢,哼!“”宝贝,要不咱们换种方法,就不会长胖喽。”“什么方法”苏静渝歪着脑袋瓜问安以辰。“那就是......”安以辰说着就直接把苏静渝横抱而起,快速向卧室奔去......“啊!啊!安以辰,你这个大坏蛋!”
  • 冲喜新娘:总裁请节制

    冲喜新娘:总裁请节制

    他对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打包带走。她却对别人心有所属,他用尽一切手段咄咄紧逼,她步步后退。那个不知餍足的罪恶夜晚,他突然消失,两年后出现在她全城轰动的豪门婚礼上。再次出现的他身份地位都比当年更为强大,他破坏了她的婚姻、强行娶了她。这一次,他是为了复仇而来的撒旦,没变的是多年来对她的痴狂!!!爱情、金钱、权势交织,当一切繁华褪尽,血淋淋的真相才开始浮出水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界神皇

    三界神皇

    剑皇重生蛮荒,发现自己无法修炼,自废修为,重修剑道,直达巅峰。
  •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本书专门为艺术类考研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而编写。主体部分由六部分组成,艺术基础知识与艺术史、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学前沿理论、中国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文艺理论名著选读。
  • 太虛心淵篇

    太虛心淵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小鸣稿

    小鸣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