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800000008

第8章 第七辑

第七辑

宋朝的守内虚外

南宋人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卷10《屯田》中抨击当时的防务说:

夫警备于平居无事之时,屯守于阃奥至安之地,未尝有一日之战,而上下交以为至难,此所谓斥地与敌,守内虚外,以常为变,以易为难者耶!虽孙氏、东晋南北之常势,固不暇讲,况敢望其如汉唐之守边屯兵乎!况敢望如艺祖之世,郭进、李汉超之勋伐乎!

他使用的“守内虚外”和“斥地与敌”两说,引起了现代研究者的重视。宋太宗在位后期的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曾对近臣们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这是他当了十七年皇帝之后的经验谈。尽管宋太宗本人有高梁河战败中箭的大辱,但经历几番交锋,已倦于兵事,故不时提倡“清静致治之道”,说什么要“修德以怀远”,“四夷当置之度外”。当时未与辽达成和议,仅仅是因为求和不成之故。的确,如前所述,他也看准了辽朝的边患不足以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而内心真正害怕的,是“内患”,是所谓“奸邪无状”。他没有说明“内患”和“奸邪”是什么,从史实上看,应是包括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和宋太宗之弟赵廷美,凡是可能祸及其统治者,都是奸邪。其中当然也包括猜忌武将。

宋太祖由于黄袍加身的经历,当然也猜忌武将,宋太祖是宋朝各代皇帝中唯一的天才军事家。他命将出师,只在临行前作简要的指示和告诫,故王禹偁称他“所用之将专而不疑”。现代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作战,是可以“将从中御”的,但仍必须发挥战役指挥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古代战争中,通信迟缓,而军情瞬息万变,“将从中御”,犯兵家之忌。宋太宗运筹于深宫之中,而致败于千里之外,“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与阵图”,像宋太宗那样,简直把前方将帅变成了由他牵线的木偶,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军事的失利,正确的反对意见,也并未使宋太宗改弦易辙。王安石后来曾感慨说:“若御将如此,即惟王超、傅潜乃肯为将。稍有材略,必不肯于此时为将,坐待败衄也。” 宋太宗所以“将从中御”,其实无非是把将帅当作自己皇位的假想敌,正是守内虚外的具体实践。

如果说宋太宗是欲对辽求和而不可得,宋真宗终于迎来了屈辱的和平。他说:“方今四海无虞,而言事者谓和戎之利,不若克定之武也。”王旦说,“止戈为武,佳兵者,不祥之器”。“先帝(宋太宗)时,颇已厌兵。今柔服异域,守在四夷,帝王之盛德也”。“武夫悍卒”“凶於国而害於家,此不可不察也”。宋真宗“深然之”。不但对辽,后来宋朝处理对西夏和金的关系,也往往依照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格式行事。张方平说:“自古以来论边事者,莫不以和戎为利,征戍为害。”“和戎为利”,这反映了赵宋历代多数统治者的主张。

宋高宗在登基之初,其立国规模,就是接受黄潜善和汪伯彦之议,准备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而对金乞和。他被金军一再追逐,仓惶奔命,流离颠沛,求和而不可得,因为当时金朝自认为可以吞灭南宋。待到金朝愿意媾和,实因宋朝的军力已增长到足以抗衡的地步。其时南宋即使对金保持一种不战不和,武装对峙的状态,也完全可以存活下去。但宋高宗出于猜忌武将的防内需要等多种考虑,宁愿接受极其屈辱和苛刻的和议条款,杀害和迫害抗战派,向杀父之仇称臣下跪,就将“守内虚外”的传统,发展到了“斥地与敌”,以求偏安东南的地步。正如一位文士指责他“偷安独乐”,“结胡虏之好,罢天下之兵,诛大将而挫忠臣之锐,窜元戎而销壮士之心”,“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 如此作为,在中华古史上也仅有此例。

宋高宗为了降金乞和,编造各种口实,譬如说是为了尽自己所谓孝悌之道。待到母亲韦氏被放回,而难兄宋钦宗仍被金人扣押,分明悌道大亏。当时他所忧心的大将罢兵权问题亦已解决。有人建议对金出兵,救其难兄。宋高宗已经说不出任何其他理由,只能搬出祖宗家法,他说:“真宗皇帝澶渊之盟,敌人不犯边塞。今者和议,人多异论,朕不晓所谓,止是不恤国事耳!”在他看来,只有向杀父之仇称臣,忍辱苟安,才算是继承“真宗皇帝”家法,而“恤国事”。

宋高宗后来当太上皇,八十寿诞时,对宋孝宗怒气冲冲地说:“杨万里殿策内比朕作晋元帝,甚道理!”其实,将他比作晋元帝,倒是抬举了他。晋元帝虽然只能自守半壁江山,却并未斥地与敌,向杀父之仇纳贡称臣。

宋朝多元化士风的主流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所谓“士”,后世往往称文士、士人或士大夫。士人、士大夫等词沿用到宋代,其词义并无大的变化,看来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有相近之处。一般说来,可以指有学问的读书人。宋人或可用“乡士大夫”和“卿士大夫”两词,用以区别有无官位。

中国古代儒家是十分强调道德和气节问题的。但既然是阶级社会,各种各样的私利必然影响和驱动士人们的立身行事。朱熹说:“聖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也。”历朝历代的士人尽管号称受“圣人之教”,然而在事实上,只有少量士人是可以完全履践“圣人之教”,多数士人决不可能履践或完全履践“圣人之教”。故研讨一个时代的所谓士风,就决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人们强调宋儒风采,列举如范仲淹、李纲、宗泽、文天祥等一大批有志节之士人,是不难的。他们代表了忧国爱民、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举贤任能、忍辱负重、临危授命等优秀的政治传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但从另一角度看来,他们在成千上万的士人中,毕竟居于少数派的地位。翻开史料,宋人哀叹士风的言论不少。宋太宗时,孙何就提出“士风偷薄”的问题。宋哲宗初,程颐说:“近年以来,士风益衰,志趣污下,议论鄙浅,髙识远见之士益少,习以成风矣。”宋徽宗刚即位时,游酢上奏说:“臣闻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无耻。士大夫至于无耻,则见利而已,不复知有义”。“士风之坏,一至于此”。蒋猷“论士风浮薄,廷臣伺人主意,承宰执风旨向背,以特立不回者为愚,共嗤笑之”。南宋初,胡寅上奏说:“今士风陵夷,四维未张,惟利是从,不顾义理。利在(金朝完颜)粘罕,则欲以释怨悦其心;利在(伪齐)刘豫,则欲以友邦通其好;利在迷国之宰辅,则欲为之羽翼,以助其飞。”宋孝宗时,张大经“陈士风掊克、偷惰、诞慢、浮虚四弊”。宋光宗时,刘光祖说:“比年以来,士大夫不慕廉靖,而慕奔竞,不尊名节,而尊爵位,不乐公正,而乐软美,不敬君子,而敬庸人,既安习以成风,谓苟得为至计。”南宋后期的魏了翁说:“士风偷薄,世道颓靡,面誉背毁,心私迹公。”应当说,上述议论反映的是更多士人的情况。

南宋初,气节问题无疑是集中在反对降金乞和。当时一切有志节之士莫不反对屈辱媾和。李纲尽管被迫退闲,仍然上奏说,“原其所自,皆吾谋虑弗臧,不能自治自强,偷安朝夕,无久远之计”。“与其事不共戴天之雠,仰愧宗庙,俯失士民之心,而终归于亡,贻羞无穷,曷若幡然改图,正仇雠之名,辞顺理直,以作士民之气,犹可以履危而求安,转亡而为存”。理学家程颐的弟子尹焞引《礼记?曲礼》之说,“父母之雠不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按照儒家伦理,且不论割地、纳贡等问题,宋高宗向父母兄弟之仇下跪称臣,就是典型的丧失气节的行为。

宋高宗为了掩饰自己的无气节,施行“人知劝惩”的清洗抗战派的政策。反对还是赞助降金乞和,成为官员们升迁还是降黜的首要标准。士大夫们要守节,就必然不能赞成降金乞和,就必然要降黜甚至受严重迫害;反之,要博取高官,就必须赞成屈辱苟安。杨愿是秦桧的一条凶狠的鹰犬,又是一个最工于柔媚的执政。他攻击抗战派说:

“多饰虚名,不恤国计。沮讲和之议者,意在避出疆之行;腾用兵之说者,止欲收流俗之誉。”

然而在早年,杨愿并非没有激愤的正论:

“谋以活国者,国常存而身随之安;谋以活身者,国常亡而身随之危。今一举而迁金陵,求活身也,非活国也。虏既灭吾国矣,陛下将活其国以自存乎?将活其身而国终于亡乎?”

这与前引的降金言论,简直判若两人,是什么使杨愿完成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呢?其实也无非是“利欲熏心”四字。

在宋高宗和秦桧的威逼和利诱下,正如朱熹所说,“向者冒犯清议,希意迎合之人,无不夤缘,骤至通显,或乃踵桧用事”。“士大夫狃于积衰之俗,徒见当时国家无事,而桧与其徒皆享成功,无后患,顾以亡雠忍辱为事理之当然,主议者慕为桧,游谈者慕其徒,一雄唱之,百雌和之”。 大批的士大夫不能不失节。

当时通过科举当进士,可能还胜似今日当院士,成为文士们的头等大事。秦桧党羽汪勃上奏说:“陛下兼爱南北之民,力定和议,与天下更始,崇儒重道,同符祖宗。臣愚以为今年科场,当国学初建,万方多士将拭目以观取舍,为之趋向。欲望戒敕攸司,苟专师孔孟,而议论粹然,一出於正者,在所必取;其或采摭专门曲说,流入迂怪者,在所必去。”宋高宗看后说,“勃论甚善”,“此所以正人心也”,他下“诏有司,凡私意臆说尽黜之”。士人们要得到金榜题名,就非附会降金政策不可。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殿试,陈诚之的策文引证汉高祖、汉光武帝等事例说,“臣之深思,窃以休兵息民为上策”,“今陛下任贤(当然是指秦桧)不贰”,“行之以诚一,则振中兴之业,又何难乎”?得头名状元。第二名秦桧养子秦熺自不待论,第三名杨邦弼的策文说,“陛下躬信顺以待天下,又得贤相,相与图治,中兴之功,日月可冀”。此后的科举就一直沿袭此例。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科举,本拟定头名的董德元因为已有右迪功郎的官位,改为第二,他是个无耻之徒,后来当上秦桧独相时的末班执政,其策文说:“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用以推崇宋高宗的对金政策。被定为状元的王佐的策文说,“王羲之言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盖讥当时不务息民保国,而欲以兵取胜也”。“况陛下今日任用真儒,修明治具,足以铺张对天之宏休,扬厉无前之伟绩,则光武之治,不足深羡”。尽管王佐后来因不愿阿附秦熺,而被摈斥,但他中举之时,仍不得不赞扬“真儒”秦桧。特别应当指出者,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是同榜中举者,然而今人再也找不到他当时的策文。

朱熹当然有很深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使到晚年,对学生“每论及靖康、建炎间事,必蹙頞惨然,叹息久之”。依朱熹的文化修养,只是登同榜中的第五甲第九十人,也可推知其违心之论说得不重,对宋高宗的降金政策吹捧不力,但又毕竟不得不说,不得不捧。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的状元是张孝祥,他在策文中沿用当时的陈词滥调说,“往者数厄阳九,国步艰棘,陛下宵衣旰食,思欲底定。上天祐之,畀以一德元老,志同气合,不动声色,致兹升平。四方协和,百度具举,虽尧、舜、三代无以过之矣”。“今朝廷之上,盖有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忠义凛凛,易危为安者,固已论道经邦,燮和天下矣。臣辈委质事君,愿视此为标准”。宋高宗对秦桧私宅题词“一德格天之阁”,故“一德元老”遂成秦桧的尊称,而“大风动地”一联是秦桧喜欢的骈文。张孝祥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之一,他的《六州歌头》向来被人们誉为爱国词的代表作之一。他当状元后,还深受秦桧的迫害。但在策文中,却不得不说那么多违心话,无非是为了功名,只能临时迁就一下。其后世流传的《于湖居士文集》,就没有收入那篇中状元的策文。

此处还可举一个失节之士,这就是被一些史学研究者抬举的郑樵,他给宋高宗上书说:

“恭惟皇帝陛下诚格上下,孝通神明,以天纵之圣,著日新之德,君臣道合,一言而致中兴,自书以来,未之闻也。”

又给秦桧上书说:

“兵火之后,文物荡然。恭惟相公拨灰烬而收简编,障横流而主吾道,使周孔之业不坠于地。士生此时,宁无奋发。”

将荒淫无道的皇帝赞为亘古未有的圣君,把人莫予毒的权相尊为继周孔之业的真儒,确是达到了极其肉麻的程度,哪怕稍有一点自尊心,是难以落笔的。

从绍兴和议到秦桧去世前的五榜正奏名进士为例,绍兴十二年为398人,绍兴十五年为374人,绍兴十八年为353人,绍兴二十一年为422人,绍兴二十四年为419人,合计1966人。这仅是撰写歌颂宋高宗君臣降金政策而科举过关者,而更有特奏名进士,还有大量虽亦撰写了歌颂文字,却仍未过登科关者,用成千上万的成语估算,是不过分的。

此外,围绕着所谓“皇太后回銮”的闹剧,宋高宗采纳赃官黄达如的建议,“乞令词臣作为歌诗,勒之金石,奏之郊庙,扬厉伟绩,垂之无穷”。一时“献皇太后回銮赋颂千余人,内文理可采者几四百人”。皇帝特“诏有官人进一官,进士免文解一次”。参加这次献诗文者,就有后来的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在宋孝宗时出使金朝,还是表现了气节。他有不少爱国诗篇传世,唯独那次献诗,却不见于其文集。这与朱熹、张孝祥等人的策文相类似。

仅就以上两次统计,以及朱熹、张孝祥、范成大等名士的违心卷入,郑樵的献媚邀宠,亦足以反映绍兴和议前后文士失节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朱熹注重义利之辨,然而遇到科场的实际利益,也只能暂时站在利的一边。

在宋代社会,儒家学说当然是一种维护道义和公正的舆论力量。南宋时,道学又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然而与道学发展平行的,则是许多士人的伪道学。南宋初,陈公辅就指出,“取程颐之说,谓之伊川学”,“是以趋时竞进,饰诈沽名之徒,翕然胥効,倡为大言”。这说明当时以“伊川学”的信徒自命者,已是鱼龙混杂。南宋末,周密也评论说,“浅陋之士自视无堪以为进取之地,辄亦自附于道学之名,裒衣博带,危坐阔歩,或抄节语録,以资髙谈,或闭眉合眼,号为黙识。而扣击其所学,则于古今无所闻知,考验其所行,则于义利无所分别。此圣门之大罪人,吾道之大不幸,而遂使小人得以借口为伪学之目”。待到韩侂胄打击道学,“目之为伪学”,“一时嗜利无耻之徒,虽尝自附于道学之名者,往往旋易衣冠,强习歌鼓,欲以自别”。

与前朝后代相比,宋朝确是最为优礼士大夫。然而及至亡国之际,一方面,有文天祥等一批志士,在无可挽回的颓势下苦斗,文天祥的绝命词说:“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後,庶几无愧。”证明他无愧于孔孟学说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则是“满朝朱紫尽降臣”。养士三百二十年的宋朝,大部分士人却并未为它殉葬。

评价宋朝的士风,不仅有多元化的问题,更有士风的主流颇为糟糕的史实。

同类推荐
  • 好男人在宋朝

    好男人在宋朝

    新书《补习之王》已经发布了,希望兄弟们一如既往的去支持我!半仙鞠躬感谢了!作为一个好丈夫,他最基本的生存标准就是——只能对一个女人好。作为一个好男人,他的最基本的存在标志是——必须对一群女人好。好丈夫简有之重生了,成就北宋仁宗年间第一好男人!
  • 红墙见证录(一)

    红墙见证录(一)

    本书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打开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众多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透露了他们内心些许难言的苦闷。
  • 三国之霸王铁骑

    三国之霸王铁骑

    当霸王铁蹄遇到虎豹军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韩信对决诸葛亮,会是怎样的大战!霸王、吕布谁强谁弱?铁与血的较量,智与慧的碰撞!两个时代的霸主,跨时空的较量!且看三国之霸王铁骑!
  • 古代历史未解之谜

    古代历史未解之谜

    本书介绍了古今中外历史方面的各个未解之谜,喜欢研究历史的读者不可错过。
  • 狼烟燎原

    狼烟燎原

    苍山月,破西疆,夜色微澜,何处起狼烟;风里烟,迷九州,孤枳霖泽,残棋濒燎原。
热门推荐
  • 哲理精粹

    哲理精粹

    在这套《中外名家精品荟萃》中,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洗礼,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最终成为最美丽的琥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哲理精粹》分册,书中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还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
  • 仙路飘然

    仙路飘然

    梵净山,位于楚国西南部思州邛江县。一个偏远山村的普通孩童,进入一个江湖帮派为记名弟子,因缘际会下学得了修仙之法,开始了漫漫的修仙之路...
  • 邪龙天尊

    邪龙天尊

    当落魄少年巧遇神迹降临,崭新的时代也随之到来。曾经高高在上,各种羞辱、嘲笑、看不起我的,要一巴掌一巴掌的抽回去。那些自命非凡,自以为天资纵横,便目中无人的所谓天才,要一个一个踩在脚下。别人都说叶冲是小人得志,但在他自己看来,这其实是废材崛起,屌丝逆袭!
  • 认同的力量

    认同的力量

    高度认同,绝对跟从。认同,才能不断得到认可、赞同、肯定。本书力图通过认同唤醒职场人的“家意识”,从而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心随企业而动,行则自觉自律、自动自发、高标准严要求,从而达到与企业合二为一的高境界。
  • 上辈子的回忆

    上辈子的回忆

    紫色的火焰引来开端,一场大雾穿越他界,世界的战争由此揭幕……风、火、水、电、冰五种元素的修者争锋,游历世界的各种武者霸气筑体、魔兵组织再起风云,无数年的不平静下的平静被打破,不属这个世界的人随波逐流,生死情缘间谁能力挽狂澜……
  • 旗军志

    旗军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来:空山3

    阿来:空山3

    藏族青年拉加泽里为改变贫弱状况,放弃学业和爱情,走上伐树倒卖木材的道路。聪明的藏族青年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镇云雾般消散,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 陪伴孩子香甜入睡的108个好故事

    陪伴孩子香甜入睡的108个好故事

    本书中有《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108个好故事》,有《培养孩子文明行为的108个好故事》。这些好故事仿佛一滴滴甘露,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又好似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孩子变得聪明好学,让孩子更加求知若渴。
  • 续仙传说

    续仙传说

    平凡少年无故降临于一处陌生的大陆,却有一名老者等候多时。老者告知少年,他可修行,亦可回到原来的世界。自此少年踏上了修行之道,书写了一件又一件光怪陆离的故事。重重迷雾乾坤颠倒,少年到底来自何方?人间无佛,五界绝仙,这一切究竟有何隐秘?一界为监牢,一界化战场,谁人粉饰欺苍天?尽在续仙传说。
  • 错位的人生

    错位的人生

    前一段时间,看过顾漫的何以笙箫默这部电视剧,里边的赵默笙、何以琛分别七年,还能在一起深受感动,特别是女主角赵默笙的执着与善良也让人自愧不如,所以我就想,如果这书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比较现实,而且女主人公还深恨的男主人公,他们还会在一起吗?本文绝不是坑文,请放心阅读。本小说里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你的身边,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小说类型:短篇关键字:一缕阳光、挣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