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1500000033

第33章 先秦诸子的传播思想(12)

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耳。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矣,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这段文字,公孙龙运用了多重逻辑论证法来驳斥孔穿的言论:

(1)类推法。孔子把“楚人”与一般概念上的“人”区分开;公孙龙把“白马”与一般概念上的“马”区分开,但是孔穿却认同前者而反对后者,自相矛盾。

(2)假定法。孔穿既然修业儒学,自然应当认同孔子的观点,但如今又对此加以非难,自相矛盾。

(3)归谬法。公孙龙凭着“白马非马”而成名,孔穿却要求他放弃这一基本理论,那么公孙龙还能拿什么来教导孔穿呢?没有什么可教却声称向公孙龙求学,自相矛盾。

(4)推因法。孔穿表示要向公孙龙学习,因为承认自己的智力不及公孙龙,却反过来教公孙龙抛弃白马之说,那么等于显示自己的知识与学问高于公孙龙,高于公孙龙而又要向公孙龙学习,自相矛盾。

由此可见,公孙龙在传播活动中对概念的认识非常清晰,对概念的运用非常准确。那么作为公孙龙学说精华的“白马非马”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业。”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立论与“白马非马”一样著名的另一论断是“离坚白”。实际上他提出了一个脱离“物”的纯理论的传播概念。因为一般人在传播活动中总以耳目所视所听的现实作为基本概念,自然认为“白马”也是马。但公孙龙异乎一般人的认识,他认为“白”是一个概念,“马”是一个概念,“白马”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已经不同于“白”也不同于“马”,故“白马”非“马”。马在现实认识里是一种食草性动物,四肢强健,擅长奔跑,等等,但这只是马的“形”,或称“貌”,亦即“物”。当我们把“马”从马中抽象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时,这个概念就不再存在于现实,而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白”的情况也一样,甚至要比“马”更为抽象。因为我们不能把“白”呈现于人前,它始终依附于其他具体事物方能呈现,在现实中找不到“白”,可见的只有白马、白羊、白布、白纸等等,“白”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同样道理,万物通有“白”,也通有“坚”,它们只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未必固定成为“石”的内涵,只能依附于其他任何“物”而存在。所以“白”也好,“坚”也好,都是可以离“石”而独立的。

公孙龙在《指物论》里对概念有更深刻的分析,他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名”,“名”界定事物,但“名”本身不被界定,即“名”已经不是被它界定的“物”了。用现代符号学鼻祖索绪尔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名”就是符号,符号包含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如语言或文字形式;所指就是该“名”所对应的抽象的“意义”,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解的统一体,它们结合一起的对应“物”是客观事象。所以“马”是个符号,它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马,只是反映现实中的客体——马的高度抽象物——无色、无形、无性的“马”,而这种“马”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公孙龙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名”、“物”与“指”的严格区分。

(二)“审其名实”

公孙龙的《名实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传播学论文。他从逻辑角度指出,天地及其所出产的一切,都是客观事物,可称为“物”;客观事物跟构成客观事物的各种元素恰如其分的结合,就形成事物的本体,称为“实”。有形有实的事物本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叫做“位”。当事物的本体脱离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它就失去了原来的“位”,也就不成其为“实”。只有当事物的本体处在它本来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上时,才可以得到确定的命名。所以事物的“名”必须与“实”相符合。

公孙龙是这样论述的: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而位其所位焉,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故彼彼止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一当而当,正也。

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切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名”和“实”既是逻辑概念的中心对象,也是传播概念的核心信息。公孙龙认为名与实是并存而相对的,有其实方有其名,有其名必有其实,不会有名而非其实,也不会有其实而无其名。而且他强调,物体的名称确当,那么该名称就应该专属,所谓“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如果名称不确当,这一事物的称谓就不能通行,名跟实的关系会发生混乱,所谓“不当而当,乱也”。名称应该专属,用确当的称谓去命名确当的事物,这就叫名实相副。

名实相称谓之“当”,谓之“正”;名实相背谓之“悖”,谓之“乱”。名和实之间处于一种变化状态的平衡,“实”变化了,“名”也得变化;“名”变了,“实”也就不是原来的“实”了。比如以“牛羊”为例:

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曰:何哉?曰:羊与牛唯异;羊有齿,牛无齿,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故曰:“羊合牛非马”也。

意思是:说羊牛因齿之“有”与“无”而不同,这不对,应该是类同;说羊牛因角之同俱有而相同,更不对,因为它们类不同。既然这样,羊牛有不同有相同,公孙龙子·通变论.庞朴学.公孙龙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虽有同但实际不同,因而认为羊牛结合可以成为“马”,则更错误。羊牛和马比较,更无相同之处,因为“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怎么可以合而为马呢?所以说“羊合牛非马”。

在公孙龙看来,万物是由“物”的要素构成的,各个要素本身是不变的,要素可以合成,但不能成为新要素。马的要素不同于羊牛两要素,所以羊牛两要素不能合而为马的要素。公孙龙进一步说:“非马者,无马也。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牛羊二。是而羊而牛,非马也。”“不二”指是独立的一要素,不是二要素,羊牛则有二要素,而要素本身都不变,故无法有马的一要素。羊是羊,牛是牛,马是马,羊牛不能成为马,这就是名实相副。

公孙龙在《名实论》里,不仅给“物”下定义,给“名”定位,更了不起的是他还表明了一个极为可贵的传播思想:“实”决定“名”,“名”随“实”变。公孙龙坚持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为了“正名实而化天下”,因此也特别强调地提出“审名实,慎所谓”的理论。这是公孙龙非常成熟的学术观念,也是他传播思想的全部要旨之所在。

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的论述可以说超越了墨子的“取名予实”说,但论辩问题上并没有独特的发展,虽然也提出了关于论辩的十三条论证,但主要探讨了论辩守则的问题。在桓宽《盐铁论》中引到公孙龙一个重要的思想:“论之为道辩,故不可以不属意,属意相宽,相宽其归争,争而不让,则入于鄙。”指出论辩的目的是为了说清是非,所以不可以不留意对方的论点;要留意就得互相宽容,互相宽容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议;如果进行无谓的争议,就不免流于粗鲁和卑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证明汉代时《公孙龙子》全书是完整的,那么西汉宣帝时桓宽所著的《盐铁论》中所引公孙龙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台湾学者关绍箕说,“足见公孙龙主张君子之争,而反对意气之争;毕竟辩论是一种理智活动,是一个厘清是非的传播行为”。

公孙龙与当时的一大批论辩家一样,都涉及“名”的概念和“辩”的技巧,而且都明白地揭露瞬时运动的矛盾,但采取强行调和的态度,这可能与当时道家学说流行(所谓“黄老之学”)的大环境有关(惠施就有“合同异”的倾向,今人或褒为“辩证思维”)。名家和墨家不仅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在思想上具有部分一致性。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时代,赋予了自由争鸣的学术空气,从而出现了名家独特的“无限”论。但是,战乱频仍的时代,人们更急于寻求解决严酷社会问题的办法,名家学说无法获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认同,他们的学问轻则被讥为无用,重则被视为“诬悖”,“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为天下之长患”。随着大一统趋势的加强,名家最终在战国末期走向衰亡,他们的学术也很快废绝了。在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更不存在这种思潮复活的土壤。中国古代对解决无限问题中的矛盾,以后没有再出现有突破性的成果。

黄老学与庄子的传播思想

《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道家的得名,可能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人物众多,典籍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风格的一帜。

根据《艺文志》之《诸子略》所引,道家37家,著作有993篇之多。但大多亡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述有《老子》、《庄子》、《列子》、《皇帝四经》、《管子》和《尹文子》等。

一、老子“大辩若讷”的传播思想

老子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当过周王朝的王家图书馆官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见周室衰败,弃官而去,到了城关,关长尹喜不让出关,一定要他把自己的学问记录下来才放行。于是李耳就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著录成书,为5000余言分上下篇,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容万象,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虽然老子不像孔子是一位传播大家,但是,他的《老子》一书还是可以发现有不少言论反映出他的传播思想。

(一)“唯德是从”的传播思想

在政治传播和思想传播方面,老子一再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君王如果能掌握“道”的规律,就可以使万物因感化而自然驯服。在老子的理论系统里,“道”是先天地发生的,它超然独处,又永恒无变;它虽然永恒无变,但能用它来应付万变。因此,在老子的政治传播思想里,“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代表一种控制着整个思想的原则,真正的传播内容则应该是“德”,“德”是“道”的部分,也是“道”的具体化。所以老子曾反复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要发扬“德”的思想,要使“德”成为传播的内涵,那么首先要遵循“道”的准则。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又称为“常道”;同理,符合“道”准则的“德”也是永恒不变的,故又称为“常德”。

如果一种思想,在传播中能坚持一贯,保持始终,那么它日益积累而渐多,就能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实现“道”,即所谓“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就是“道”。如果把“道”传播到具体的物质世界中去,就成为有形的“物”,并化为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器”。所以老子又说,“朴散则为器”。“散”就是传播。

(二)“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思想

老子在言语传播方面有一组很严格的概念,即“常道”和“常名”。“常道”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范畴”,“常名”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通称”。范畴是一切事物最具有基本意义的类型或范围,在老子看来“常道”是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称是事物最具有一般意义的命名,如各种各样事物的“常名”即客观存在之“物”,它是最接近于范畴的名物概念。因此老子有一句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为了说明这个在言语传播活动中理论性很强的抽象概念,他举了例子:把天地混沌的现象叫做“无”(不是现代汉语有与无的无,是作为宇宙的对立面提出的概念),把生育万物的宇宙叫做“有”。那么,“常无”这个名称是为了方便研究天地混沌运行规律而采用的符号,“常有”这个名称则是为了方便研究宇宙运行规律而采用的符号。这两个符号其实质是,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予的命名,它们共同的名称可以叫“玄”。但是还有一个比宇宙之“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叫“玄之又玄”,它才是宇宙和万物最最基本的规律。

老子实际提出了一个传播学上很严肃的问题,由于现实中存在着众多不可概念化的物象或事象,因而一切言语传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语义”解释的制约和“语义”传播的局限。这里提到的“语义”不能按人们经验的理解去接受,它是通向纯粹思维的对应物,由于古人尚无精确的术语认识,老子的“玄”常使今人不知所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最清虚的思维可能只是无意识的语言符号的有意识的对应物”,这似乎是对“常道”、“常名”、“常无”、“常有”等,以及对“玄”的很好注释。

(三)“不言之教”的传播思想

老子对言语传播是持批判态度的,一方面他肯定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又指出语言在取信于人上的局限性。这方面他说了很多话:

同类推荐
  • 错别字过关手册

    错别字过关手册

    本书无论从创意、结构,还是从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首创性。本书共分三部分,设三关:第一关为“错别字速查速记”,简略快捷,查找、记忆皆可;第二关为“错别字辨析”,深入浅出,对比、分析进一步巩固;第三关为“错别字过关自测”,简单明了,查漏补缺轻松过关。本书可供学生、教师、记者、编辑、公务员等作为案头必备参考书。查找方便,利于记忆,效果奇佳!
  • 做有智慧的校长

    做有智慧的校长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智慧的校长展开论述,倡导校长应当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用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内容包括:重点,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做主人放手学生做环境控制的主人请注意,孩子在场等。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本书汇集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60年幼教工作的教育科研成果,分为三个分册,分别为《保育员工作手册》《新教师工作手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本书内容涵盖幼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源于幼儿园60年实际工作的研究总结,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是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实用的参考书。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
热门推荐
  • 逆天狂少

    逆天狂少

    前世惨遭算计,纨绔十载败尽家财,更连累父母家族一朝化飞灰,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幸运重生三百年前,凌霄逆天改命篡夺气运,斩仇敌,挽红颜,戮神魔,霸九荒,三界内外,唯吾独尊……
  • 启示语

    启示语

    一个有着恶魔名字的少年因为错误出生在这个扭曲的世界,他用冷漠的表情去温暖他人,他用单调的话语开解他人,他厌恶战争,却愿意为了一个承诺去掀翻世界,他因为只能存活短暂的岁月,所以用冰冷阻拦别人的关心。他是带来战争的恶魔,又是送走战争的天使,他说:“我有罪,所以我赎罪。”
  •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校园柔情高手

    校园柔情高手

    出身草根,看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路逆袭,称霸校园,富可敌国,美女无数。校花,警花,少妇,御姐,女杀手,未婚妻……
  • 极品修仙:逆天嫡小姐

    极品修仙:逆天嫡小姐

    一个美的不可方物的女人横空出现,一路的温顺柔和那是因为没有人碰到了她的逆鳞!当逆鳞被触碰,她可以秒化身成为恶魔,吃人不吐骨头!仙魔的世界,凡人只能做被主宰者!仙境收徒,她被录取,一路的坎坷终于抵达仙境!拜师求仙,在努力和汗水的累积下,一代女仙风华现世……
  • 影道独尊

    影道独尊

    茫茫影界,谁主沉浮。行御影道,唯我独尊!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修炼影力的世界!
  • 火岭红鱼

    火岭红鱼

    华袭在一次意外被卷入海来到了名为火岭的世界真宿在梨花树上叼着草低着头手里玩着我的石头。“为什么要抢我的石头!”少年抬起头,他挑起眉问道“这是你的?明明这是火岭才有的东西。”是么?可是这是我小时候在海边捡到的,这石头还弄破了我的脚。倒是刚才,我的石头掉进海里,找到它时却看到一缕红把我的石头抢了。”少年对着光又仔细瞧瞧我的石头“的确,透明的石头里倒是有血丝,看起来也有几年,你叫什么?”“还我。”“叫还我?到底叫什么?”“快还我”“你告诉我我就还你”少年抛了抛石头说道我瞪了他一眼“华袭,你快还我。”“华袭?我叫真宿,以后我叫你阿袭,就这样决定了”他把石头丢回了我。就这样华袭与真宿之间的故事开始了。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