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1500000033

第33章 先秦诸子的传播思想(12)

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耳。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矣,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这段文字,公孙龙运用了多重逻辑论证法来驳斥孔穿的言论:

(1)类推法。孔子把“楚人”与一般概念上的“人”区分开;公孙龙把“白马”与一般概念上的“马”区分开,但是孔穿却认同前者而反对后者,自相矛盾。

(2)假定法。孔穿既然修业儒学,自然应当认同孔子的观点,但如今又对此加以非难,自相矛盾。

(3)归谬法。公孙龙凭着“白马非马”而成名,孔穿却要求他放弃这一基本理论,那么公孙龙还能拿什么来教导孔穿呢?没有什么可教却声称向公孙龙求学,自相矛盾。

(4)推因法。孔穿表示要向公孙龙学习,因为承认自己的智力不及公孙龙,却反过来教公孙龙抛弃白马之说,那么等于显示自己的知识与学问高于公孙龙,高于公孙龙而又要向公孙龙学习,自相矛盾。

由此可见,公孙龙在传播活动中对概念的认识非常清晰,对概念的运用非常准确。那么作为公孙龙学说精华的“白马非马”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业。”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立论与“白马非马”一样著名的另一论断是“离坚白”。实际上他提出了一个脱离“物”的纯理论的传播概念。因为一般人在传播活动中总以耳目所视所听的现实作为基本概念,自然认为“白马”也是马。但公孙龙异乎一般人的认识,他认为“白”是一个概念,“马”是一个概念,“白马”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已经不同于“白”也不同于“马”,故“白马”非“马”。马在现实认识里是一种食草性动物,四肢强健,擅长奔跑,等等,但这只是马的“形”,或称“貌”,亦即“物”。当我们把“马”从马中抽象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时,这个概念就不再存在于现实,而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白”的情况也一样,甚至要比“马”更为抽象。因为我们不能把“白”呈现于人前,它始终依附于其他具体事物方能呈现,在现实中找不到“白”,可见的只有白马、白羊、白布、白纸等等,“白”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同样道理,万物通有“白”,也通有“坚”,它们只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未必固定成为“石”的内涵,只能依附于其他任何“物”而存在。所以“白”也好,“坚”也好,都是可以离“石”而独立的。

公孙龙在《指物论》里对概念有更深刻的分析,他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名”,“名”界定事物,但“名”本身不被界定,即“名”已经不是被它界定的“物”了。用现代符号学鼻祖索绪尔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名”就是符号,符号包含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如语言或文字形式;所指就是该“名”所对应的抽象的“意义”,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解的统一体,它们结合一起的对应“物”是客观事象。所以“马”是个符号,它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马,只是反映现实中的客体——马的高度抽象物——无色、无形、无性的“马”,而这种“马”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公孙龙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名”、“物”与“指”的严格区分。

(二)“审其名实”

公孙龙的《名实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传播学论文。他从逻辑角度指出,天地及其所出产的一切,都是客观事物,可称为“物”;客观事物跟构成客观事物的各种元素恰如其分的结合,就形成事物的本体,称为“实”。有形有实的事物本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叫做“位”。当事物的本体脱离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它就失去了原来的“位”,也就不成其为“实”。只有当事物的本体处在它本来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上时,才可以得到确定的命名。所以事物的“名”必须与“实”相符合。

公孙龙是这样论述的: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而位其所位焉,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故彼彼止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一当而当,正也。

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切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名”和“实”既是逻辑概念的中心对象,也是传播概念的核心信息。公孙龙认为名与实是并存而相对的,有其实方有其名,有其名必有其实,不会有名而非其实,也不会有其实而无其名。而且他强调,物体的名称确当,那么该名称就应该专属,所谓“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如果名称不确当,这一事物的称谓就不能通行,名跟实的关系会发生混乱,所谓“不当而当,乱也”。名称应该专属,用确当的称谓去命名确当的事物,这就叫名实相副。

名实相称谓之“当”,谓之“正”;名实相背谓之“悖”,谓之“乱”。名和实之间处于一种变化状态的平衡,“实”变化了,“名”也得变化;“名”变了,“实”也就不是原来的“实”了。比如以“牛羊”为例:

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曰:何哉?曰:羊与牛唯异;羊有齿,牛无齿,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故曰:“羊合牛非马”也。

意思是:说羊牛因齿之“有”与“无”而不同,这不对,应该是类同;说羊牛因角之同俱有而相同,更不对,因为它们类不同。既然这样,羊牛有不同有相同,公孙龙子·通变论.庞朴学.公孙龙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虽有同但实际不同,因而认为羊牛结合可以成为“马”,则更错误。羊牛和马比较,更无相同之处,因为“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怎么可以合而为马呢?所以说“羊合牛非马”。

在公孙龙看来,万物是由“物”的要素构成的,各个要素本身是不变的,要素可以合成,但不能成为新要素。马的要素不同于羊牛两要素,所以羊牛两要素不能合而为马的要素。公孙龙进一步说:“非马者,无马也。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牛羊二。是而羊而牛,非马也。”“不二”指是独立的一要素,不是二要素,羊牛则有二要素,而要素本身都不变,故无法有马的一要素。羊是羊,牛是牛,马是马,羊牛不能成为马,这就是名实相副。

公孙龙在《名实论》里,不仅给“物”下定义,给“名”定位,更了不起的是他还表明了一个极为可贵的传播思想:“实”决定“名”,“名”随“实”变。公孙龙坚持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为了“正名实而化天下”,因此也特别强调地提出“审名实,慎所谓”的理论。这是公孙龙非常成熟的学术观念,也是他传播思想的全部要旨之所在。

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的论述可以说超越了墨子的“取名予实”说,但论辩问题上并没有独特的发展,虽然也提出了关于论辩的十三条论证,但主要探讨了论辩守则的问题。在桓宽《盐铁论》中引到公孙龙一个重要的思想:“论之为道辩,故不可以不属意,属意相宽,相宽其归争,争而不让,则入于鄙。”指出论辩的目的是为了说清是非,所以不可以不留意对方的论点;要留意就得互相宽容,互相宽容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议;如果进行无谓的争议,就不免流于粗鲁和卑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证明汉代时《公孙龙子》全书是完整的,那么西汉宣帝时桓宽所著的《盐铁论》中所引公孙龙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台湾学者关绍箕说,“足见公孙龙主张君子之争,而反对意气之争;毕竟辩论是一种理智活动,是一个厘清是非的传播行为”。

公孙龙与当时的一大批论辩家一样,都涉及“名”的概念和“辩”的技巧,而且都明白地揭露瞬时运动的矛盾,但采取强行调和的态度,这可能与当时道家学说流行(所谓“黄老之学”)的大环境有关(惠施就有“合同异”的倾向,今人或褒为“辩证思维”)。名家和墨家不仅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在思想上具有部分一致性。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时代,赋予了自由争鸣的学术空气,从而出现了名家独特的“无限”论。但是,战乱频仍的时代,人们更急于寻求解决严酷社会问题的办法,名家学说无法获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认同,他们的学问轻则被讥为无用,重则被视为“诬悖”,“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为天下之长患”。随着大一统趋势的加强,名家最终在战国末期走向衰亡,他们的学术也很快废绝了。在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更不存在这种思潮复活的土壤。中国古代对解决无限问题中的矛盾,以后没有再出现有突破性的成果。

黄老学与庄子的传播思想

《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道家的得名,可能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人物众多,典籍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风格的一帜。

根据《艺文志》之《诸子略》所引,道家37家,著作有993篇之多。但大多亡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述有《老子》、《庄子》、《列子》、《皇帝四经》、《管子》和《尹文子》等。

一、老子“大辩若讷”的传播思想

老子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当过周王朝的王家图书馆官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见周室衰败,弃官而去,到了城关,关长尹喜不让出关,一定要他把自己的学问记录下来才放行。于是李耳就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著录成书,为5000余言分上下篇,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容万象,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虽然老子不像孔子是一位传播大家,但是,他的《老子》一书还是可以发现有不少言论反映出他的传播思想。

(一)“唯德是从”的传播思想

在政治传播和思想传播方面,老子一再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君王如果能掌握“道”的规律,就可以使万物因感化而自然驯服。在老子的理论系统里,“道”是先天地发生的,它超然独处,又永恒无变;它虽然永恒无变,但能用它来应付万变。因此,在老子的政治传播思想里,“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代表一种控制着整个思想的原则,真正的传播内容则应该是“德”,“德”是“道”的部分,也是“道”的具体化。所以老子曾反复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要发扬“德”的思想,要使“德”成为传播的内涵,那么首先要遵循“道”的准则。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又称为“常道”;同理,符合“道”准则的“德”也是永恒不变的,故又称为“常德”。

如果一种思想,在传播中能坚持一贯,保持始终,那么它日益积累而渐多,就能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实现“道”,即所谓“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就是“道”。如果把“道”传播到具体的物质世界中去,就成为有形的“物”,并化为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器”。所以老子又说,“朴散则为器”。“散”就是传播。

(二)“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思想

老子在言语传播方面有一组很严格的概念,即“常道”和“常名”。“常道”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范畴”,“常名”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通称”。范畴是一切事物最具有基本意义的类型或范围,在老子看来“常道”是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称是事物最具有一般意义的命名,如各种各样事物的“常名”即客观存在之“物”,它是最接近于范畴的名物概念。因此老子有一句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为了说明这个在言语传播活动中理论性很强的抽象概念,他举了例子:把天地混沌的现象叫做“无”(不是现代汉语有与无的无,是作为宇宙的对立面提出的概念),把生育万物的宇宙叫做“有”。那么,“常无”这个名称是为了方便研究天地混沌运行规律而采用的符号,“常有”这个名称则是为了方便研究宇宙运行规律而采用的符号。这两个符号其实质是,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予的命名,它们共同的名称可以叫“玄”。但是还有一个比宇宙之“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叫“玄之又玄”,它才是宇宙和万物最最基本的规律。

老子实际提出了一个传播学上很严肃的问题,由于现实中存在着众多不可概念化的物象或事象,因而一切言语传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语义”解释的制约和“语义”传播的局限。这里提到的“语义”不能按人们经验的理解去接受,它是通向纯粹思维的对应物,由于古人尚无精确的术语认识,老子的“玄”常使今人不知所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最清虚的思维可能只是无意识的语言符号的有意识的对应物”,这似乎是对“常道”、“常名”、“常无”、“常有”等,以及对“玄”的很好注释。

(三)“不言之教”的传播思想

老子对言语传播是持批判态度的,一方面他肯定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又指出语言在取信于人上的局限性。这方面他说了很多话:

同类推荐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年轻人必知的600个社会常识

    年轻人必知的600个社会常识

    本书从立身、礼仪、防骗、商务、法律、理财、休闲、汽车,房产、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深入剖析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年轻人在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都多一些顺畅,少几分坎坷,享受惬意快乐的人生,成就一番功名和大业。人生是所大学,社会是个课堂。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职场新人而言,他们有着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境和用不完的热情,阻碍他们成功的不是理念的缺乏,而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核心知识和技巧。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本书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论文集。全书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强省一级和地方高等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等四编,选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等近500人的论文。
热门推荐
  • 何以问情

    何以问情

    那是一段爱恨情仇与刀光剑影交错的江湖,是他传奇和神话的巅峰。也是——心痛和眼泪的凝聚。征服天下,笑傲武林又如何?你们仍是近在咫尺的距离,心却无法触到对方半分。长叹,何用?人去楼空,刀剑无主锋芒无从,浮华如梦一场空,寒风之巅与谁同?也不过是和那个人沉睡在那一片碧草之下…离恨问情,寂寞重生,彼岸花开,此岸凋零。一切,结束在开始之后,一切,又开始与结束之后。曾经有过多少激荡的风雨、指点江山的凌厉,然而,如今剩下的只有这一片碧草、一抷黄土、和黄土之下寂寞相伴的灵魂。只希望,在所有一切都平静以后,他们能静静地相守于这一片青青的碧草之下。幸福地重生。
  • 星恒

    星恒

    若有道,则世间万物皆为道。若无道,则我为道
  • 邪少掠爱成婚

    邪少掠爱成婚

    婚礼当天父亲坠楼血染白纱,未婚夫一改平日的温柔同别的女人亲昵缠绵。单纯善良的富家千金只能戴上痴傻的面具潜伏在仇人的身边。一双命运之手扶着她一起走上复仇的巅峰,当她得偿所愿时,那双手却不忍放开。“苏元沁,在这场复仇的游戏中你的选择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我?”“暮芷夕,我不是因为这场游戏而选择你,而是因为你才选择了这场游戏,只要我没有说结束,我们就要永无止息的纠缠下去,你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 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博弈是情趣的发源地,是科学中的科学。如果有更风趣幽默、更浅显易懂、更博采众长的“博弈论精粹”读本就好了!相信很多读者都抱有这样的期望,而本书正是为了实现读者的这一愿望而创作的。首先,它避开了晦涩难懂的逻辑理论,囊括了博弈论的精要“花招”及思维方式,让读者远离绞尽脑汁仍不得其法的无奈,轻轻松松一本书看懂博弈论。其次,它的运用范围极其广泛——企业家用它来提高企业效益、赌徒用它到赌台上一展身手、办公室“菜鸟”用它来玩转职场……可以说,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博弈论通俗读物。
  • 花漾

    花漾

    一朝为后,她为他倾尽所有,换来的却是冷宫深深!既然他无情,那她又何必苦苦等待!青春短暂,觅得良人才是正事!爬墙梯子到处是,杏花枝头别样春!外边的大好美男们,等着本宫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清王朝4

    大清王朝4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英雄无敌之最终战役

    英雄无敌之最终战役

    《最终战役》——一款以经典游戏《英雄无敌》为蓝图,极大幅度提高NPC智商,结合兵种搭配与装备合成,集冒险,战争,领土建设,竞技,航海,贸易,休闲等于一体的全球性史诗级网络游戏。亮点——每一个从光暗之门走出的命运之子都会赋予唯一史诗任务,而这仅仅是最终战役的开始……姜尘,一名失业、失恋、失……节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被赋予征服女神的使命,一边书写永恒爱情,一边将“拆迁”进行到底。“知识就是力量!违规建筑拆!”——姜尘。
  • 大唐山贼

    大唐山贼

    穿越目标时空:大唐。穿越具体时空段:大唐广德二年。穿越方式:裸穿。穿越附送技能:鬼影神行顶级轻功身法。穿越附送特殊技能:美女外貌鉴别功能。穿越结束条件:获得一级甲等美女的身心。…………王元忍不住泪如雨下:“怎么会是大唐广德二年,咱不是说好了要去大唐盛世的吗?另外……那个……‘裸穿’是啥意思,不会是让咱光着身子穿越到大唐朝吧?”
  • 屠魔

    屠魔

    生世坎坷,巧得神功。为民除害,却败蛮官。冥冥之中,魔王复苏。嗜血封体,魂离异地。为寻刀主,拜师太公。修真东方,立誓成器。阴世沧桑,姻缘恩怨。天地争分,魔性悟道。指引西湖,前世血脉。轮回再生,大道重归。东方真界,西方圣境。大陆引龙,争霸始出。炫极法宝,超级异兽。修真顶级,至尊屠魔!
  • 电影空间之大公司

    电影空间之大公司

    假如你能不断进入电影世界,你会干什么?练绝世武功回到现实成为超人?自己独享其成成为世界第一?当然不是。这是一个能够进入电影空间的主角,利用各个电影空间的资源,发展自己现实势力,并且带领人类发展的故事。当周崇文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总裁时,他对着联盟记者说:“我只是想让我身边的人,过得好一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