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1500000033

第33章 先秦诸子的传播思想(12)

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耳。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矣,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这段文字,公孙龙运用了多重逻辑论证法来驳斥孔穿的言论:

(1)类推法。孔子把“楚人”与一般概念上的“人”区分开;公孙龙把“白马”与一般概念上的“马”区分开,但是孔穿却认同前者而反对后者,自相矛盾。

(2)假定法。孔穿既然修业儒学,自然应当认同孔子的观点,但如今又对此加以非难,自相矛盾。

(3)归谬法。公孙龙凭着“白马非马”而成名,孔穿却要求他放弃这一基本理论,那么公孙龙还能拿什么来教导孔穿呢?没有什么可教却声称向公孙龙求学,自相矛盾。

(4)推因法。孔穿表示要向公孙龙学习,因为承认自己的智力不及公孙龙,却反过来教公孙龙抛弃白马之说,那么等于显示自己的知识与学问高于公孙龙,高于公孙龙而又要向公孙龙学习,自相矛盾。

由此可见,公孙龙在传播活动中对概念的认识非常清晰,对概念的运用非常准确。那么作为公孙龙学说精华的“白马非马”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业。”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立论与“白马非马”一样著名的另一论断是“离坚白”。实际上他提出了一个脱离“物”的纯理论的传播概念。因为一般人在传播活动中总以耳目所视所听的现实作为基本概念,自然认为“白马”也是马。但公孙龙异乎一般人的认识,他认为“白”是一个概念,“马”是一个概念,“白马”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已经不同于“白”也不同于“马”,故“白马”非“马”。马在现实认识里是一种食草性动物,四肢强健,擅长奔跑,等等,但这只是马的“形”,或称“貌”,亦即“物”。当我们把“马”从马中抽象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时,这个概念就不再存在于现实,而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白”的情况也一样,甚至要比“马”更为抽象。因为我们不能把“白”呈现于人前,它始终依附于其他具体事物方能呈现,在现实中找不到“白”,可见的只有白马、白羊、白布、白纸等等,“白”是一个纯粹的概念。同样道理,万物通有“白”,也通有“坚”,它们只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未必固定成为“石”的内涵,只能依附于其他任何“物”而存在。所以“白”也好,“坚”也好,都是可以离“石”而独立的。

公孙龙在《指物论》里对概念有更深刻的分析,他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名”,“名”界定事物,但“名”本身不被界定,即“名”已经不是被它界定的“物”了。用现代符号学鼻祖索绪尔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名”就是符号,符号包含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如语言或文字形式;所指就是该“名”所对应的抽象的“意义”,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解的统一体,它们结合一起的对应“物”是客观事象。所以“马”是个符号,它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马,只是反映现实中的客体——马的高度抽象物——无色、无形、无性的“马”,而这种“马”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公孙龙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名”、“物”与“指”的严格区分。

(二)“审其名实”

公孙龙的《名实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传播学论文。他从逻辑角度指出,天地及其所出产的一切,都是客观事物,可称为“物”;客观事物跟构成客观事物的各种元素恰如其分的结合,就形成事物的本体,称为“实”。有形有实的事物本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叫做“位”。当事物的本体脱离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它就失去了原来的“位”,也就不成其为“实”。只有当事物的本体处在它本来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上时,才可以得到确定的命名。所以事物的“名”必须与“实”相符合。

公孙龙是这样论述的: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而位其所位焉,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故彼彼止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一当而当,正也。

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切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

“名”和“实”既是逻辑概念的中心对象,也是传播概念的核心信息。公孙龙认为名与实是并存而相对的,有其实方有其名,有其名必有其实,不会有名而非其实,也不会有其实而无其名。而且他强调,物体的名称确当,那么该名称就应该专属,所谓“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如果名称不确当,这一事物的称谓就不能通行,名跟实的关系会发生混乱,所谓“不当而当,乱也”。名称应该专属,用确当的称谓去命名确当的事物,这就叫名实相副。

名实相称谓之“当”,谓之“正”;名实相背谓之“悖”,谓之“乱”。名和实之间处于一种变化状态的平衡,“实”变化了,“名”也得变化;“名”变了,“实”也就不是原来的“实”了。比如以“牛羊”为例:

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曰:何哉?曰:羊与牛唯异;羊有齿,牛无齿,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故曰:“羊合牛非马”也。

意思是:说羊牛因齿之“有”与“无”而不同,这不对,应该是类同;说羊牛因角之同俱有而相同,更不对,因为它们类不同。既然这样,羊牛有不同有相同,公孙龙子·通变论.庞朴学.公孙龙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虽有同但实际不同,因而认为羊牛结合可以成为“马”,则更错误。羊牛和马比较,更无相同之处,因为“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怎么可以合而为马呢?所以说“羊合牛非马”。

在公孙龙看来,万物是由“物”的要素构成的,各个要素本身是不变的,要素可以合成,但不能成为新要素。马的要素不同于羊牛两要素,所以羊牛两要素不能合而为马的要素。公孙龙进一步说:“非马者,无马也。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牛羊二。是而羊而牛,非马也。”“不二”指是独立的一要素,不是二要素,羊牛则有二要素,而要素本身都不变,故无法有马的一要素。羊是羊,牛是牛,马是马,羊牛不能成为马,这就是名实相副。

公孙龙在《名实论》里,不仅给“物”下定义,给“名”定位,更了不起的是他还表明了一个极为可贵的传播思想:“实”决定“名”,“名”随“实”变。公孙龙坚持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为了“正名实而化天下”,因此也特别强调地提出“审名实,慎所谓”的理论。这是公孙龙非常成熟的学术观念,也是他传播思想的全部要旨之所在。

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的论述可以说超越了墨子的“取名予实”说,但论辩问题上并没有独特的发展,虽然也提出了关于论辩的十三条论证,但主要探讨了论辩守则的问题。在桓宽《盐铁论》中引到公孙龙一个重要的思想:“论之为道辩,故不可以不属意,属意相宽,相宽其归争,争而不让,则入于鄙。”指出论辩的目的是为了说清是非,所以不可以不留意对方的论点;要留意就得互相宽容,互相宽容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议;如果进行无谓的争议,就不免流于粗鲁和卑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证明汉代时《公孙龙子》全书是完整的,那么西汉宣帝时桓宽所著的《盐铁论》中所引公孙龙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台湾学者关绍箕说,“足见公孙龙主张君子之争,而反对意气之争;毕竟辩论是一种理智活动,是一个厘清是非的传播行为”。

公孙龙与当时的一大批论辩家一样,都涉及“名”的概念和“辩”的技巧,而且都明白地揭露瞬时运动的矛盾,但采取强行调和的态度,这可能与当时道家学说流行(所谓“黄老之学”)的大环境有关(惠施就有“合同异”的倾向,今人或褒为“辩证思维”)。名家和墨家不仅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在思想上具有部分一致性。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时代,赋予了自由争鸣的学术空气,从而出现了名家独特的“无限”论。但是,战乱频仍的时代,人们更急于寻求解决严酷社会问题的办法,名家学说无法获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认同,他们的学问轻则被讥为无用,重则被视为“诬悖”,“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为天下之长患”。随着大一统趋势的加强,名家最终在战国末期走向衰亡,他们的学术也很快废绝了。在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更不存在这种思潮复活的土壤。中国古代对解决无限问题中的矛盾,以后没有再出现有突破性的成果。

黄老学与庄子的传播思想

《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道家的得名,可能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人物众多,典籍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风格的一帜。

根据《艺文志》之《诸子略》所引,道家37家,著作有993篇之多。但大多亡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述有《老子》、《庄子》、《列子》、《皇帝四经》、《管子》和《尹文子》等。

一、老子“大辩若讷”的传播思想

老子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当过周王朝的王家图书馆官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见周室衰败,弃官而去,到了城关,关长尹喜不让出关,一定要他把自己的学问记录下来才放行。于是李耳就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著录成书,为5000余言分上下篇,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容万象,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虽然老子不像孔子是一位传播大家,但是,他的《老子》一书还是可以发现有不少言论反映出他的传播思想。

(一)“唯德是从”的传播思想

在政治传播和思想传播方面,老子一再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君王如果能掌握“道”的规律,就可以使万物因感化而自然驯服。在老子的理论系统里,“道”是先天地发生的,它超然独处,又永恒无变;它虽然永恒无变,但能用它来应付万变。因此,在老子的政治传播思想里,“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代表一种控制着整个思想的原则,真正的传播内容则应该是“德”,“德”是“道”的部分,也是“道”的具体化。所以老子曾反复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要发扬“德”的思想,要使“德”成为传播的内涵,那么首先要遵循“道”的准则。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又称为“常道”;同理,符合“道”准则的“德”也是永恒不变的,故又称为“常德”。

如果一种思想,在传播中能坚持一贯,保持始终,那么它日益积累而渐多,就能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实现“道”,即所谓“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就是“道”。如果把“道”传播到具体的物质世界中去,就成为有形的“物”,并化为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器”。所以老子又说,“朴散则为器”。“散”就是传播。

(二)“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思想

老子在言语传播方面有一组很严格的概念,即“常道”和“常名”。“常道”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范畴”,“常名”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通称”。范畴是一切事物最具有基本意义的类型或范围,在老子看来“常道”是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称是事物最具有一般意义的命名,如各种各样事物的“常名”即客观存在之“物”,它是最接近于范畴的名物概念。因此老子有一句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为了说明这个在言语传播活动中理论性很强的抽象概念,他举了例子:把天地混沌的现象叫做“无”(不是现代汉语有与无的无,是作为宇宙的对立面提出的概念),把生育万物的宇宙叫做“有”。那么,“常无”这个名称是为了方便研究天地混沌运行规律而采用的符号,“常有”这个名称则是为了方便研究宇宙运行规律而采用的符号。这两个符号其实质是,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予的命名,它们共同的名称可以叫“玄”。但是还有一个比宇宙之“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叫“玄之又玄”,它才是宇宙和万物最最基本的规律。

老子实际提出了一个传播学上很严肃的问题,由于现实中存在着众多不可概念化的物象或事象,因而一切言语传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语义”解释的制约和“语义”传播的局限。这里提到的“语义”不能按人们经验的理解去接受,它是通向纯粹思维的对应物,由于古人尚无精确的术语认识,老子的“玄”常使今人不知所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最清虚的思维可能只是无意识的语言符号的有意识的对应物”,这似乎是对“常道”、“常名”、“常无”、“常有”等,以及对“玄”的很好注释。

(三)“不言之教”的传播思想

老子对言语传播是持批判态度的,一方面他肯定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又指出语言在取信于人上的局限性。这方面他说了很多话:

同类推荐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分析了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论述了舆论监督之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揭示了舆论监督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在价值传播系统中的作用;通过中西方舆论监督比较、舆论监督案例评析,试图解析舆论监督在促进中国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亨利·亚当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得失作出的反思和总结。
  • 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吕不韦的教育思想;《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吕氏春秋》选编。内容涵盖吕不韦简介;吕不韦的教育思想;重农思想;安贫守道重用贤能;推崇教育;主张知士、爱士与举贤等。
热门推荐
  • 与细菌的战斗

    与细菌的战斗

    本丛书共8个分册,分别涉及考古学、海洋学、地震学、气象学、地质学、细菌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知识丰富,涉猎广泛。是一套具有活力、具有创新力的儿童科普读物。细菌真是非常讨厌的东西吗?但实际上,人类无时无刻也离不开微生物。微生物不仅是生态平衡重要的一环,也是生命世界的开拓者。本书选取了人类与细菌较量的故事,客观地评价了细菌的危害和益处。
  • 御州

    御州

    热血少年,逆天改命。顶着异样的眼光,承受着各种流言蜚语,毅然决然的踏上寻求远古仙境的路程。最终成就一代千古伟业。
  • 杀戮生涯录

    杀戮生涯录

    每一场血杀都让他无比兴奋,看到鲜血顺着刀剑滑落他都会无比的憎恨,没有任何同情任何表情的脸上,只有鲜血印在脸上,只有孤独黑夜伴随阴冷无情,不知道到还有多杀路要走孤单的提着血刀,走上复仇之路,用鲜血铺洒的道路,,,,,
  • 柔情哥哥不要过来

    柔情哥哥不要过来

    冰心阁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组织,谁也不知道它的创建者是谁,但是冰心阁办的事情让人无法难忘。冰心阁是一个只收女子的组织,门内女子严禁与男子接触,这是自从冰心阁出现就伴随的规定。然而一个花季少女,本是上学的年纪,却偶然有机会加入冰心阁,而后被机械化训练,可一个男子,莫名的走进了她的心....
  • 闺秀策

    闺秀策

    前世高墙中锁住了半生,丈夫抛弃,庶妹背叛,母亲离奇死亡,一尺鲜血染红深宫.....醒来,是重生于二十年前的岁月,恍如隔世,路途迢迢,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
  • 幼夜立志伝

    幼夜立志伝

    红白衫、今何年,踏尽天涯路断弦。沙无浪、夕照斜,茕睨烟雨心摧折。月见草相约、寒绯樱下舞,黄粱梦历三千尘、沧海可怜人不在。荒外野店雪风冷,谁再为我添两件?我当寻你千百度,一瓢江湖我沉浮。我当寻你千百度,一岁荣枯我亦如。我当寻你千百度,你却不在灯火阑珊处……「阿妈!你到底去了哪里?夜夜、夜夜再也不会调皮了……」这只是个关于一位可怜孩子千万里寻找亲人的很长、很长的故事……
  • 奇妙的天气(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奇妙的天气(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天气,就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冷热、阴晴、风雨、云量等气象变化的情况。它既是人类生活环境要素之一,又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直接的作用,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气的影响。
  • 家用中医美容小妙方

    家用中医美容小妙方

    本书概括介绍了中医美容基本知识。从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面部美容、毛发美容和形体美容方法,涉及食疗美容、推拿美容、气功美容等的适应证、实施步骤和施用效果。共提供300多个食疗药膳与药茶药酒配方,且均具有选料便捷、制作简易、功效显著的特点。全书突出“中医美容”和“家庭美容”的特色,以防病美体、抗衰驻颜为为最终目的。本书内容翔实、语言简洁、方法实用,适于广大读者朋友居家施用参考。
  • 留守

    留守

    本书是关注现实、关注农村留守少年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思念、孤独、早恋、自杀、谋杀、性骚扰等等现实问题,困扰着留守在山村的孩子与大人们,作品通过对山乡留守下来的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描述,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严肃问题,很具社会意义。
  • 清染流年

    清染流年

    那一年偶遇,她独自蹲在小巷口,全然不顾地放肆大哭。她一直以为的初遇,却是他意外的再一次相遇。那也是他看见过的她唯一次那么伤心,像只被抛弃的小猫,那么无助。5年后再遇。“首长,可以让开了么?我还有很多事要忙。”“当然不可以,老首长不是说了吗,第一任务是是生孩子!”言罢,顾清远一把横抱起程染柒,朝房间走去。“你……干……嘛?”“不干嘛,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