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3200000025

第25章 帕森斯关于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理论(2)

一方面,个人体验是评判的基础。只有在最了解个人反应的基础上,个人才能肯定或修正那些已广为接受的概念。同样,评判的另一基础——价值,也要具体到个人身上。尽管这些价值来自于传统,但我们却在感悟中对它们作出肯定或修正。肯定的是那些适合于我们的价值,修正的是那些不适合的价值。另一方面,个人既要对自己负,也对他人有任。重新审视已有的概念是为了形成更具普遍性也更准确的判断。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判断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因此,个人与他人的对话很重要。没有对话,不考虑他人对同一艺术品的反应,个人很难做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体验。一旦将判断视为自己的职,个人就会意识到讨论以及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必要性。

这一阶段的洞察力影响到对其他审美概念的理解。比如,风格不再是已有的范畴,而是为着某一目标的分类;某些媒介处理与形式安排方式不再被视为真理,而必须要经由个人的肯定;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不再是传统中已确立的观点,而是个人代表他人所做的选择。艺术之所以受珍视是因为“它是提出问题的手段,而不是传达真理的手段”。

评判既以理性的争论为基础,也依赖个人的肯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阶段需要超越文化传统中的已有观点,引起对已有观点的争论,并理解解答这一争论的自我。从审美上说,这一阶段使审美主体有更敏锐的反应,并意识到传统中的错误。个人也更充分地领会了如下观点:艺术实践(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在普遍情况下对自我的不断重新审视与调整,是对处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价值的探索。

(第三节)审美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四个概念群

如前文所述,帕森斯审美理解发展理论的主线是四个概念群:主题,情感表现,媒介、形式与风格,判断。这四个概念群主要与五个发展阶段的后四个阶段相对应,但第一阶段是整个理论的起点,因此在论述四个概念群之前,有必要详细阐述第一阶段的发展状态。

一、审美理解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帕森斯认为孩子天生是审美王国的公民。在第一阶段,孩子们不经训练就对艺术有强烈的反应。他们从绘画中得到的愉感即是审美的特征。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有审美体验。当人专注于事物的外表并从中发现趣味时,就有了审美体验。当然,人们的感悟与体验有着质上的不同,从中发现的意义特征也不同。但我们从这些差别中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由外部现象引起的自然审美反应只能是起因于现象本身。

有的观点认为,儿童的绘画中充满意义,他们对艺术的体验与成年人的并无二致。帕森斯指出这一观点未免有些浪漫主义。实际上,儿童缺少对艺术的洞察力,也意识不到某些审美品质。他们的艺术体验缺少成年人的丰富性。审美发展就是逐渐获得这些洞察力的过程。只有通过艺术教育,人才能达到审美发展的后几个阶段。

儿童通常对事物的外观表现出愉感,他们的这种快乐又从何而来呢?儿童未注意到被称为艺术的事物之前,就很乐于观看各种物体。

他们沉迷于有自然魅力的东西,如石头的颜色、不锈钢汤匙的反光、羽毛的条纹。儿童注意这些事物只是为事物自身,而不是为了这些事物对他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同样,儿童两岁时的涂鸦只是一种有趣的记号,并无其他意义。他们在纸上画这些记号只是为了肢体运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他们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绘画。即使在意,也只是注意涂画的色彩、质地与线条。

世界万物以及艺术世界中所包罗的色彩、线条与质地对我们有直接的感官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尽管包括了美,却又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美。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会发现有趣的事物,但分辨不出哪些是美的,哪些仅是有趣的。那些美的品质是艺术的根本基础,也是艺术首要的魅力所在。

第一,色彩。所有对儿童的研究都得出如下结论:儿童的艺术反应主要针对色彩与主题。帕森斯进而认为色彩是第一位的。在他的调查中,一位五岁的男孩阿尔伯特这样评价保罗·克利的绘画《人头》:

——它看起来有些滑稽。

——这幅画好吗?

——滑稽,但不坏。因为它有这么多的颜色,很漂亮。

——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它用了不同的颜色,像这儿,是白的,这儿,是黄色,这儿,是白色混合着别的颜色。

——所以,这幅画才好?

——是的,颜色让它看起来很漂亮,很棒。

阿尔伯特说《人头》滑稽,主要是指这幅画的非现实主义风格。他似乎觉得颜色越多,画越漂亮。阿尔伯特还在评价戈雅作品时说不喜欢暗淡的颜色,如黑色。这就是说,处在审美理解能力第一阶段的人喜欢大胆、鲜艳、丰富的色彩。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喜欢明亮饱满的颜色,但到九岁以后就会有所改变。

这一阶段的儿童还喜欢尽可能简单的颜色样式,即颜色不要影响到对所画事物的辨认。因此他们不大喜欢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作品。

总之,他们不大在意绘画是抽象派还是现实主义的,只靠绘画的色彩来作评论。他们也注意到了画的主题,但没有主题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第二,个人偏爱。儿童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他们见到画中有自己喜欢的色彩就会有愉感,进而喜欢这幅画。这说明审美发展第一阶段的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不会去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分不清影响自己反应的因素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这是第一阶段的关键特征。

第三,形象再现概念。儿童很早就对事物的符号化感兴趣。某些事物可代表经验中的其他事物,它们也因此获得了多重意义。儿童涂抹出的痕迹就是一种符号。他们赋予绘画的意义与在纸上画出的东西常常没有形象上的联系,看起来像是任意而为。此时他们还没有形象再现的概念。因此,他们凭着自己的联想自由地指定所画的是什么,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否跟他们的一样。对他们来说,绘画的主题是联想也是再现,是发明也是发现。

儿童对待他人的绘画也采取这种态度。如果看不出画的主题,他们就会把自己猜测或发明的主题加入画中。于是,有的人认为,成人最好不要问儿童他所画的是什么。这会暗示儿童绘画都是画某件事物的,会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儿童,从而影响了他们自然的审美体验。帕森斯从认知发展的观点出发,反驳了这一看法。成人的问题会激励儿童考虑再现的概念,去寻找绘画的主题。这是自然发展所必需的过程。

也就是说,与儿童谈论绘画能帮助儿童考虑他们尚未理解的东西,有益于他们的发展。帕森斯甚至认为,与儿童谈论绘画比教他们亲手绘画更能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现行艺术教育的失误就在于没认识到这一点。

第四,主题联想。在第一阶段,儿童还无法将所见的与所想的乐趣区分开来。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快乐。他们尚不能对画的完整主题作出反应,感受不到画的各部分之间是否和谐,只是满足于把注意力从这一部分移到那一部分。而且,他们对各部分的注意力很容易与自己相关的记忆联系起来。

第五,绘画中的快乐。这一阶段的儿童从绘画中得到很强烈的愉感,并把喜欢与判断混为一谈。他们喜欢所有的画,很少做出消极判断。当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会形成自己判断的标准,并依此来断定有些作品的确存在欠缺之处。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不同。否定的审美判断意味着审美对象中肯定性的价值比较少,但并不是指它有否定性的价值;否定的道德判断不仅是意味着善的缺乏,而且是实际的道德上的恶。第一阶段的儿童还分不出何为道德的思考,何为审美的思考。实际上,人们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一问题,并一直试图将两者分辨清楚。在以后的每一阶段,这两种思考的交叉影响会以更复的形式出现。

二、主题

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通常会问自己一幅画到底画了什么。

一般而言,人们会根据绘画的主题理解它的意义,并对它作出反应。在欣赏画的色彩与表现之前,人们需要知道主题是什么。理解绘画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对绘画主题类型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面对雷诺阿的《礼拜天游船上的午餐》(部分)这幅画,人们可以说它的主题是“一个小姑娘和一只狗”,也可以说它的主题是“幸福”。在每个发展阶段上,人们都会思考绘画不同类型的主题,这种思考是解释作品的基础。

绘画的主题概念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前后一致的。同样,像创造力、表现、风格等概念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变化。换言之,随着各阶段的依次发展,我们所用的术语概念不断增添、变换新内容。但这并不影响交流,反而会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主题的概念主要涉及审美理解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

(一)第二阶段大约在上小学的时候,儿童就会很清楚一幅画是要画出某些事物的。这是第二阶段的典型性观点。儿童开始从意义上理解绘画,并以此为基础来组织自己的反应。

在这一阶段,主题往往被说成是客观对象,与绘画的方式无关。人们的注意力不在线条、质地与形式等绘画媒介上,而在主题上。此时,人们给所谓“好”的艺术作品会下这样的定义: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美的事物。这就涉及到两个概念:美与现实主义再现。

1.美

美与艺术的概念复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它们是不可分的。美有不同的含义。第二阶段主要涉及主题之美。第三阶段主要涉及表现之美,即画所表现出的情感的强烈性与精神的丰富性。

第四阶段涉及媒介之美,即来自绘画本身的色彩、形式等方面的吸引力。第五阶段关注的是对美的感受,即对艺术品的概括性赞美;说一幅画美就是指判断它在某些方面有审美价值。

第二阶段有一个假设:只要画了美的事物,画就是美的。什么主题才美呢?只要它表现了类的善,就是美的。此时,人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喜欢看自然界里的某些事物,就应喜欢画中的它们。

知道了美也就知道了它的对立面丑。在第二阶段,人们会不断发现某些事物本身或者作为画的主题都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些事物不仅包括丑的东西,也包括那些令人痛苦和沮丧的东西。因而,在帕森斯的调查中,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就会认为奥尔布莱特、戈雅与毕加索的作品是丑的。

人们在这一阶段对美丑做的判断是直觉性的。事物被分成不同的类,并有明确的分类标准。这种标准其实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没有这种分类的能力,任何人将成不了社会中的一1,也不知道什么是美。

换言之,人们在此阶段的标准多是社会性的,是他人所能认同的,而不仅仅出于自己的爱好。以雷诺阿的那幅《礼拜天游船上的午餐》为例,在第一阶段,儿童只知喜欢那只狗,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就看到了狗的可爱之处,而且也会明白:即使自己不喜欢狗,它也依然是可爱的。第一阶段个人的喜好到第二阶段就被客观化了。人们所喜欢的是事物本身的品质,这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倾向。

一幅画不仅像自然物那样拥有美的品质,还能展示这种美,吸引人的注意力。人们可能会喜欢现实中的一只狗,却未必看得到它的美,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可爱。但绘画中的狗却吸引着人们去看它的可爱之处。一句话,艺术可以教人们欣赏美,而不仅仅是喜欢美。艺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教授、反映文化的价值。

2.非限定的“他者”

在审美发展的第一阶段,人们并未意识到有个内在不同于自身的“他者”在场;在第二阶段,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它强烈地影响着自己对事物的反应。此时,人们会假设自己能够了解他者是如何感觉的;自己与他者的感觉方式也是相同的。所谓“他者”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想象中的复数群体”。他者是按照人们自己的样子塑造的,人们也按他者的样子来塑造自己。人们假设他者与自己有共同的喜恶。处在这一阶段的个人,即使知道有人会喜欢自己所不喜欢的主题,他也不打算去理解他们及他们的理由,而只是接受这一事实,认为他们有着与自己不同的口味。

每一个发展阶段,人们总是把美与道德上的善联系到一起。当然,联系的方式各不相同。在第二阶段,个人往往把绘画主题的善与美混淆在一起;在第一阶段,个人直接对绘画作出道德的判断,并以此决定自己的喜好。

3.现实主义

人在第二阶段重视主题,自然也就期望在欣赏绘画时能专注于绘画的主题,并看得懂这个主题。因此,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最受青睐。

反之,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样的抽象派绘画就不大受欢迎。

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群。第二阶段的现实主义就分两种:图解式现实主义与照相式现实主义。图解式现实主义要求画出主题对象的主要部分,能让观众认出它是什么。所画出的形象只是实物的功能性对等物,而不是一幅完全忠实于现实的画。图解式绘画或者由一幅简图构成,或由一组图组成。组图间的关系主要是被描绘事物之间的受重视的关系,而不是人们所看到的事物间实际的关系。比如,图解式绘画将最重要的人物画得最高大,无视实际中的视觉事实。帕森斯所用的八幅画中,克利、毕加索与修拉的画都属此类。

人们一开始都以图解方式理解绘画。只有到了第二阶段后期,人们理解绘画的方式才成为照相式的。帕森斯发现,受调查者对《以手掩面的泣妇》这幅画中那双手的评价就体现出了这两种现实主义概念的不同。在图解式阶段,我们会认为这双手画得很好。在照相式阶段,我们会指这双手画得不标准。

一个五岁半的小女孩对这双手评论道:

——他把手指头全画上了,我觉得很好,因为他还给每个手指头画上了指甲。

一位11岁的女孩说:

——它们有五个指头,都画全了,但它们看着不像手。

——你认为画家怎样才能把它们画得更好呢?

——应该画得像真的手那样。他把手指甲都画反了。

两种现实主义在色彩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图解式要求作品中的色彩与事物的色彩达到功能性对等即可。照相式现实主义的要求更高一些:作品中的色彩不仅要与现实色彩相对应,其色调也要达到和谐并产生立体感。

从图解式到照相式现实主义的转变是逐渐发生的。这从儿童的绘画中也可得到例证。六七岁的儿童按图解式来画自己周围的事物,他们自由而又自发地描绘,大胆使用各种色彩,不大在意形式。慢慢地,照相式现实主义因素出现在他们的画中,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开始注意人、物的比例,排列事物的基本底线,人与物的重叠,等等。这些已在第二章罗恩菲尔德的理论中详细地阐释过,不再一一赘述。

4.理由

同类推荐
  •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涉及对生命伦理学原理、基本理念及重要范畴的理论思考,其他章节则分别从临床治疗、人体研究、疾病与健康、生育控制与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研究、临终与死亡等方面介绍或探讨相关的伦理原则、规范及问题,最后一章粗略地阐述了卫生政策制订中的伦理影响与选择。作者通过对最新的生命伦理学理论的阐述,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试图找到能适合于中国国情、哲理的道路。
  •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以写作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以其艺术性、技巧性为点,实例佐证为辅,选例准确,讲明要领。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明确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实践上的不断开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热门推荐
  • 仙佛怪谈

    仙佛怪谈

    七情六欲人间,软香十丈红尘。说一半仙佛故事,留一半藏于众生。
  • 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本书为作者多年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发展研究探索的所思、所想经系统整理后形成的文集。
  • 一得集

    一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界:异次元之战

    万界:异次元之战

    唐三开异次元道与萧炎战,霍雨浩不幸伤,神与天合为敌,夷入了战,看斗帝与神届委员会一决之矣!
  • 黑犼

    黑犼

    他来自一个世代守护不知名古墓的古老家族,放弃了家族传统和兄弟来到澳门闯荡,却不料陷入一场黑帮争斗中,最终迫于无奈答应国安特工加入了帝手组织才得以回到家乡。从此他以黑帮与帝手的双从身份游走于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在大陆以外的各国制造大事件,甚至与人类之外的生物长期血斗不死不休……只为红颜,为兄弟,为国家。
  • 萌宝来袭:老妈我保护你

    萌宝来袭:老妈我保护你

    【主更玄幻,暂弃坑,误入】场景一:“老妈啊,为什么我没有爹地呢?”“爹地?我告诉你,你爹地是个财迷,他跟着一个大富婆跑了,把我们丢下了,知道么?”场景二:初次遇见,萌宝嗤之以鼻“老妈,你眼光真差。”“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场景三:“什么?你就是我妈咪?开玩笑,我怎么可能会有你这么丑的妈咪?爹地啊,你眼光怎么比我老妈还差,这女的前不凸后不翘,鼻子一看就是尿酸整过的,胸一看就是做过的,屁股一点都不大。你眼瞎了么?”场景四:“老妈!这个男人是不是我爹地??”“·······他不是。”“不管,你无论如何都要给我追到他!!!”“········!”
  • 《三界九道》

    《三界九道》

    九道出,天下灭,十万年降浩劫;乱世中,且看一枚小白领,如何煽动蝴蝶的翅膀,卷起人神魔的风雨狂澜;在困境中激流勇进,在困惑时,得佳人相偎;终其一生江山美人一锅煮
  • 千年情思诵上邪

    千年情思诵上邪

    忘川之水,在于忘情。可是千年的情思终究不是忘川水可以洗涤的。沐鱼以为自己早就忘记了,也许是真的忘了,可冥冥之中,有一线来牵,她与祝融终究还是逃不过一曲《上邪》。
  • 哪种爱它不可说

    哪种爱它不可说

    她在爱情里晚了第一步,是为了遇见属于自己的幸福,晚了第二步,是为了遇见更成熟的爱慕,直到遇上他,她才赶上爱情的脚步,可命运的安排,却没有给她满意的答复……
  • 你在人海川流

    你在人海川流

    “有人说,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个天使,陪伴你度过青春最美好的年华,然后悄无声息,悄然离去。”“这一生都在说谎,可唯独我喜欢你,是真的。”“你是我一生忘不掉的回忆,我会永远把你记在心里。”“你去追求你的梦想,我在原地等你,给我们两个一次机会。”世界很大,人海茫茫,你在人海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