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79900000015

第15章 中西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关系之探讨(4)

是故庄子推崇“得之不喜,失之不悲,物来而我顺,哀乐未能入”的情感方式。后来中国产生的戏曲,几乎都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很少一悲到底的悲剧,亦少一喜到底的喜剧。再悲惨的故事,结尾也要来个大团圆,或者来一条光明的尾巴。当然,在中国高雅的文人的抒情文学传统中,并非没有悲剧精神。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李卓吾的不愤不作;从《文心雕龙》的“蚌病成珠”,到辛弃疾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诗必穷而后工”已形成了中国诗文的悲情传统。然而,西方文学的悲情是阳性的动态惨厉的悲情,而中国文学的悲情则是阴性的静态哀怨的悲情。从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开始,大多数中国失意的文人都以为自己是明主不能宠幸的哀哀切切的怨妇。而且与西方悲剧凝视人生的永恒冲突相比,中国诗文中的悲剧精神则是感时忧国而致。这一点尤其表现了中国文学的阴性悲情,诗人们虽然不去关注更为永恒的人性冲突,但却对植物的变化、季节的更替表现出西方诗人所缺乏的特有的敏感,以至于对花落泪,对月伤愁,不是伤春,便是悲秋。

当然,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并非没有共同点,但是,中西哲学与文学的契合处也充满着文化的差异。《中庸》开篇就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既然“喜怒哀乐”等主体情感与生命原欲是“天下之大本”——世界的本体,那么,在儒家看来就不应使之堵塞,因为“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看到人情的本体地位而加以合理的疏导,以诗使之发抒,以乐使之和谐,这是儒家的共识。孔子以“兴于诗”来疏导人情,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因此,儒家以“喜怒哀乐”的主体情感与生命原欲为“天下之大本”,与西方古代的理性主义哲人将理念与绝对精神等说成“天下之大本”极为不同,而与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将意志、本能、“本我”等说成是“天下之大本”,倒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正是从这里切入,来寻找中国文化、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契合之处的,并做出了中国文化将领导世界新潮流的预言。西方现代的人本哲学对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叛逆态度,使得西方以理性与模仿时尚的再现诗学开始向表现诗学转化,使西方的史诗传统也开始向抒情诗转化。从浪漫派到现代派,模仿、理性、再现与反映论的批评模式再也难以套用了。如果用梁漱溟的论辩方法推断,那么,西方诗学也开始向中国本于人心发乎性情的表现诗学靠拢,中国从《风》《骚》开始的抒情诗传统也将领导世界新潮流,而美国的庞德也确实在向中国诗歌学习。

不过,任何对这种相似性的夸大,都可能犯“比附”的错误。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以疏导人的情欲、陶冶人的性情为己任,是为了伦理整体的和谐,或者个人痛苦的解脱。中国古代文学的伦理目的绝对要压倒求知的认识目的,甚至为了一种伦理需求可以忽视真与抹煞真。而西方的现代文学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文化的认知传统,意识流与超现实主义小说仅仅就对主体的认识而言比起西方古代文学来要更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正如美国著名的批评家詹明信(F.

Jameson)所说:“必须把现代主义对主观心理的开掘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客观。”其次,在孔子“兴于诗”的后面,是“立于礼”,这就是“以礼节情”、“以道制欲”,将审美与伦理混合在一起。儒家理性主义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本质差异,就在于理性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是世界的本体,而理性在儒家哲学中仅仅是不让做为本体的情欲狂奔乱泄的疏导者,所以儒家的理性主义可以叫做“伦理理性”。而西方现代文学正如推崇生命本能而蔑视感性束缚的尼采、柏格森哲学一样,根本不受“理”与“道”的节制与约束,而是以反理性主义著称,让人高扬野性的生命力,因而与中和宁静的中国传统文学相反,它导向了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惨厉的动态对立的文学。反倒是在西方中古的田园牧歌与希腊人的梦中,能够找到儒道文学崇尚的安宁平和的静态之美,尽管那是与儒道文学差异巨大的宗教之梦与智慧之梦。

中国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契合,还表现在置重生命的整体而反对分化上。孔子将“中庸”看成是最高的道德,而中庸之道正是一种“致中和”的法则。老子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中国哲学以“致中和”为己任,以“中庸之道”为至高的道德,以反对事物的分化、分裂为哲学最高的追求目标,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交融。如果说儒家在“致中和”的旗帜下,将审美与伦理和合在一起,在审美活动中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么,道家庄学对“分”、“偏”、“亏”的反对而对“全”与整体的推崇,使之连哀乐与悲喜的情感一并扫除了,从而回归到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这种以“致中和”为特征的推崇生命的整体性而反对分化的哲学,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理想是以情景交融为追求,反对主体与客体、物与我、情与景的分裂。这一点,我们在论述中国缺乏悲剧观念的时候已经加以简单的分析。中国诗歌应该与绘画和合,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中国小说与诗词又和合在一起,每部小说中总要夹杂着大量的诗词。《三国志演义》以词始,以诗终。除了金圣叹删节的贯华堂本,《水浒传》中也杂有大量的诗词。《西游记》中的诗词也不少,在这些小说中,诗词与四六不仅要描写大英雄的面貌,冲杀的场面,而且还担任着连接上下文的作用。说话人每每叙述到一个重要场面,往往就征引或自作诗词,名为“诗曰”,“词曰”或者是“有诗为证”。所以,《金瓶梅》又名《金瓶梅词话》,而《红楼梦》诗词之多和品位之高,使曹雪芹称得上是杰出的诗人。

“致中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特征,所以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很密切,与历史的关系也难解难分。所谓《六经》皆史,所谓文、史、哲不分家。中国的史书是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人物传记、哲学史、文学史等等的和合之书,将之分化成专门史,是近代仿效西法的结果。中国的小说家也往往以近史而自豪,其作品往往靠着能够与史书相提并论而取得价值。且不说罗贯中自称是史家的后学,其《三国志演义》仅仅是“编次”了史书,且不说吴敬梓将一部讽刺儒林的小说,谦称为“外史”,就连《聊斋》一类的鬼神故事,蒲松龄在篇末也要来一个“异史氏曰”。中国古代的小说评论家一旦要抬高小说的地位,就以它们接近历史为由,说《水浒传》像《左传》、《史记》。而中国的经书更是一个不分书籍类别的整体概念,在《五经》之中,《易经》是脱胎于算卦符号的哲学书,《礼记》是伦理学书,《尚书》与《春秋》是史书,《诗经》则是文学作品。在中国,哲学家著书要讲求文采,文学家又以明道与贯道而自居。《易经》看起来与文学无关,然而吴宓在《希腊文学史》中论及《易经》时,却认为《易经》是“训诗”,是“智慧文学”。

与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完满性与整体性的推崇不同,至少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家就倡导分析与分化。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的观照,并不是整体性的。他所推崇的“形式”,就是一个使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认知利器。他将知识分成不同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推出了《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学》、《物理学》、《诗学》、《修辞学》等不同学科的专著。他在《诗学》中,面对最需要天才却最缺少规范的文学,也是以模仿为逻辑起点,说悲剧是对多长动作的模仿,由此怎样区别于史诗,将后来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根本无法说清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从此,亚里士多德就成了以逻辑的解剖刀将知识与经验切碎而进行分科研究的典范。而这种哲学特点与希腊文学也是相辅相成的,以戏剧论,希腊的戏剧与中国悲喜混合的团圆剧不同,而是将人类的感情一分为二,悲剧一悲到底,喜剧一喜到底,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的界限,譬如悲剧写历史,喜剧写现实;悲剧写比我们好的人,喜剧写比我们坏或与我们差不多的人。这一分析的文化传统发展到近现代,片面的分化可以说是更加剧烈了。M.怀特将自己编选注释的20世纪的哲学著作,名为《分析的时代》,就表明了分析在现代西方仍是主流的文化倾向。

然而,做为西方分析传统与现代分析哲学的反动,现代人本哲学与生命哲学反对极端的片面分化而对生命的整体性与完满性的推崇,就与中国哲学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早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开始明确地反对片面的分化而推崇性格的完满性。尽管从我们看来,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较之中国哲学片面分化的意味已经太浓,但是,在席勒看来,古代希腊人还具有性格的完满性。

那时,“理性虽然也分解人的天性,放大以后再分散在壮丽的诸神身上,但是,它并不是把人的天性撕裂成碎片,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混合,因为每个单独的神都不缺少完整的人性。”然而后来,为了发展一种力,就使这种力与其他力之间彼此分裂、冲突,以至于到了近代,古代希腊人那种性格的完满性“已被一架精巧的钟表所代替,在那里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机械生活的整体。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所以,席勒就想以审美来恢复人类性格的完满性。尼采也认为,希腊人还是完满的,具有原始本能的生命力的,但是自苏格拉底出现之后,破坏生命力的“理智”、“理性”,就驱除了礼赞旺盛生命力的“本能”,完满的性格被逻辑分析所取代。苏格拉底的这种颓废的文化倾向一直延续到现代,而且变本加厉。科学上的严密分类,经济上的严格分工,非人化的机械与机械主义的流行,已经使人生命力的本能枯萎,使生命陷入病态,使完满的人变成了半人、畸人。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漫步在现代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与断肢中间。所以尼采激烈地否弃使现代人分裂的理性,转而去复活希腊人的“酒神精神”,使分裂成碎片与断肢的现代人重归于完满,使人与大地的本体意志合而为一。而柏格森哲学也是对现代以分化与片面发展为特征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机械主义的极端的反动,他对完满的生命之流的偏爱,使之与庄子一样将理智的分析看成是“偏”与“亏”,从而推崇生命整体的本能和直觉。当然,应该看到,西方反对理性与片面分化的人本哲学,本身就是片面分化的结果。所以在近代的席勒那里,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片面分化的恶果,但他还是站在文明的立场,肯定了这种片面分化的进步意义,认为这是文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的片面分化更为加剧,所以他们起而声讨分析、分化、分裂以及制造这种片面文化的罪魁——理性,根本就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这种片面分化对于文明进步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推崇整体的完满性,则是一种原始的圆满,因为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经历多么严重的片面分化。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以审美来反对片面分化,恢复人性中性格的完满性。这就预示着,反对片面而推崇完满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在推崇文学与审美上,甚至在哲学的审美化等方面,又有契合之处。关于席勒与现代西方的人本哲学对审美与艺术的推崇,笔者在上文中已有论述,在这里我们想重点讨论一下中国哲学对审美与文学的置重。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展开,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中国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同类推荐
  •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赛特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以《如意郎君》的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指出这部作品对西方文化、世俗主义和宗教宽容、印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产阶级壮大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接下来的四章从空间、性别、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第三章从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指出了作家虚构的布拉姆普尔城象征了50年代初期的印度,还分析了文本内部空间象征手法的运用。第四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如意郎君》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构建与更新一代人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第五章重点研究《如意郎君》的叙事结构。第六章对赛特的本土语言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 既温柔,又狂野

    既温柔,又狂野

    本书收录了北京女作家赵凝近年的散文随笔作品。其特有的文笔风格,完整地展现出了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一个知识女人的真实心迹。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文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文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本书汇集老中青三代著名作家,涵盖传统名家、畅销书作家、80后偶像作家、当红网络作家、著名诗人、以及著名文学评论家、出版人、教授等各个文学领域的顶尖人士,一起探讨文学,将他们对文学的看法、观点和见解,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广大读者揭开这些名家及其优秀作品的身世之谜。
  • 别让生命太为难

    别让生命太为难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培养智慧,发现真理,验证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用处。小故事中有大道理,平凡事物中蕴藏有深刻的哲理。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的思维悟人生,这就是本书文章的特色。爱智慧,爱哲学,爱生活,从这里开始吧。
热门推荐
  • 怖眼

    怖眼

    前世今生,前世的情缘在今生中仿佛慢慢的浮现在我的脑海、几世的轮回几世的思念,本不该去想、但有些事,始终改变不了一场风雪一场缘,一支百合一支生、百人不同世,合情有一人。乱世有清颜,红尘谁风筠…
  • 异世百科全书

    异世百科全书

    看了无数的穿越小说,杨浩也终于穿越了,不仅穿越了,而且脑波还自动连接了网络。幸好网络不收费,不然。。。。
  •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骨骼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更易发生。人体一旦发生骨骼疾病,轻者造成痛苦,重者可造成残疾,甚或丧失生命。人到中年后,机体由盛渐衰,逐步出现各器官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虽然人们最易看到的衰老的表现是人外表的变化,如皮肤松弛出现皱纹、褐斑,头发变白、变秃,胸部呈桶形,脊柱和下肢弯曲,体重减轻,身高变矮等,但人体内部最早出现的是骨老化,关节面上的软骨最早可在21~30岁即开始退化。所以,可把骨骼年龄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衰老的指标之一。
  • 假情真爱

    假情真爱

    谁说只有重生后才能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以现实版职业真人秀演员的身份一样可以游戏人间,如鱼得水,为了找出父亲死亡的真相,卧底仇人家宅,斗亲戚?没问题,绝对不NG,斗夫家?小意思,保证入最佳,这明明是她一个人的戏台,那谁谁谁,跑上来想演男一号?亲爱的,你有演员资格证咩?
  •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关口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关口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关口》内容简介:如果一个孩子一遇到挫折除了束手无策就剩下抱怨,如果他从来没有思考过他的人生,如果他不懂得保护自己,无法与别人共享,如果他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即使这个孩子每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又能怎么样呢?
  • 上邪记

    上邪记

    那一年的长安飞花漫天,我听见塞外春风泣血。轻嗅风中血似酒浓烈,耳边兵戈之声吞噬旷野,火光里飞回的雁也呜咽,哭声传去多远。那首你诵的《上邪》,从此我再听不真切..............
  •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

    这是一本浓缩了三百年历史的励志读本,更是一本高度提炼的人生智慧。这本《德川家康》从复杂的历史怪象中梳理出最高的人生智慧。让青少年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像德川家康一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像德川家康一样用耐心和智慧赢得人生的辉煌。
  • 残生趣

    残生趣

    万事有缺,残生有趣。仙路茫茫,我只守我残生,品那悠悠甘醇。
  • 弑神魔师

    弑神魔师

    从小不被允许修炼的他,因一场意外而彻底改变了命运!为寻父母,他走上了重组弑神魔师的杀戮之路。一切顶尖武技由他所创,一切神器由他挥霍!炼天决,七大神器,成为世间顶尖强者的的踏脚石。
  • 小本经营致富门路250条

    小本经营致富门路250条

    《小本经营致富门路250条》由杨晓光、奚亚杰、赵春媛编著,《小本经营致富门路250条》是一本专门介绍怎样通过小本经营赚钱致富的大众通 俗读物。书中针对当今中国大多投资经营者财力有限却渴望成功的状况和心理,从市场的大量案例中,精选了250条投资较少、风险较小、回报较快 的致富捷径,以供大家了解、选择作参考。通过这些介绍,人们可以举一反三,有所领悟,有所借鉴,从而根据自身的条件,走出最适合自己的致 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