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唐)柳宗元
(一)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严密的统治机构,再加上实施了“车同轨、书同文”,大秦帝国无论是在疆域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实现了大一统。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此时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今朝鲜),西至临洮、羌中(今甘肃甘南一带),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时,大秦帝国的疆域至少比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总面积大5倍以上,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王朝的建立工作已基本结束,始皇帝便开始“巡狩”天下了。所谓巡狩,也叫省方,原是指天子对地方诸侯的巡视,并以此来考察民风和诸侯之地的为政情况,以使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在五帝时期,天子巡守便已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巡狩不但是天子的一种职责,也是天子统治天下的一种象征。
公元前220年,即一统天下的第二年,始皇帝进行了第一次出巡。始皇帝的车驾从咸阳出发后,向西北方向而行,首先来到北地郡。
北地是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时并吞的义渠之地。义渠是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义渠国曾经十分强大,一度与秦国、魏国抗衡,并参与了中原纵横争霸之战,成为雄据一方的少数民族强国。秦昭襄王消灭义渠国之后,便设立了北地郡,郡治义渠县(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南),义渠之民也逐渐融入到中原的华夏族当中。
离开北地郡后,始皇帝又西行出鸡头山(今宁夏隆德东),折向西南,来到陇西郡。
陇西是秦朝的发祥地。秦朝王室的先祖非子,因为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而被封于秦邑(今甘肃省张家川)。这秦邑就在陇西郡内。
北地郡和陇西郡既是秦国的后方,也是西部的边境,由此往西便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戎狄杂居之地了。由此看来,秦始皇此次巡行,既是寻根问祖,也有视察和安抚巩固后方之意。也正因为如此,始皇帝此行并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决策。
出巡数月之后,秦始皇的车驾便从陇西东返到回中(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有秦的行宫,叫回中宫。一行人马在回中宫休息数日后,便又启程返回都城咸阳。
秦始皇在西巡的一路上都没有什么举动,然而他一回到咸阳,马上就下令在渭水之南兴建了一座新的宫殿。
历代帝王似乎对大兴土木都情有独钟,始皇帝也不例外。早在一统天下的期间,始皇帝就开始大兴土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每消灭一个诸侯,便在咸阳以北地区缩建其宫室,将各国诸侯的妻室和金银珠宝全部置入其中。始皇帝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向天下炫耀他炳彪千秋的功勋。
这次修建新宫殿的目的也不外乎彰显功绩,向天下人展示“唯我独尊”的权柄。那么始皇帝又为什么要将新宫殿建在渭南呢?这是因为秦朝的新宗庙及章台、上林苑等都位于渭南,那里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刚开始,新宫殿被命名为“信宫”,但建成时则改成了“极庙”,以比为“天极”。所谓“天极”,是天心的中央,即相当于北极星的位置,也叫北辰。古人认为,此处是太一神居住的位置,因此又称为中宫天极,而太一神是天上最高的神即天帝的别称。这就看得出来,秦始皇是要处处神化自己,天帝居天极,那么自己自然要居于“极庙”了。
秦始皇不仅在渭南兴建了“极庙”,还对咸阳进行了规划,下令修建了一条自极庙通往骊山的大道,又在这座宫殿中建造了甘泉前殿及一道有护墙的甬道,跨渭河与原来的咸阳宫相连。如此一来,咸阳宫也被纳入新规划的整体宫殿系统中来。咸阳宫的规模扩大了,也变得更加庄严神圣了。
(二)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车驾出关,巡行帝国的东南地区,封禅泰山。与前一次巡守不同,始皇帝这次要去的是刚刚并入帝国版图不久的新领地。为了向新臣民们展示皇帝的权威,秦始皇对这次出巡作了精心的策划与周密的安排。
据说,始皇帝的车驾仪仗兼收东方各诸侯国车驾仪仗的特点,不但十分威武,而且还很舒适。始皇帝此次出巡动用了最高的规格的车驾,即81乘车驾,由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参乘。随行官员有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王绾、丞相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等11人。随行的其他官员如尚书、御史等,也不在少数。由于此次东巡秦始皇拟定到泰山封禅,因而车驾规模之大、随行重要官员之多,都非以前的天子巡狩天下所能比拟的。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浩浩荡荡的车队便沿着渭水南岸的“华阴平舒道”向东而去了。华阴平舒道宽50步(约合今69.3米),每隔3丈(约合今6.3米)种一棵青松,车驾行在其上,不但平稳,速度也极快。始皇帝一行很快东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来到了原先东方六国的土地。一路上,始皇帝车驾所到之处,郡县官员都会提前安排好食宿,地方上的文武百官也会随时向秦始皇“奏事”。
车队通过函谷关后,继续沿驰道东行,路经洛阳,到达了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峄山在邹县北(在今邹县县城东南),峄邑便是以峄山命名的。峄山东西长20里,有高峰独出,耸入云端。作为封禅泰山的前奏,始皇帝一行登上了这座高耸云端的山峰,并令丞相李斯用大篆字体刻石于山岭,名曰“昼门”。
当时可能正处于盛夏之季,天气酷热,始皇帝一行就在山中避暑。齐鲁大地的儒生们也奉诏来到峄山之山,向始皇帝献计献策,安排封禅泰山事宜。在此期间,李斯还在峄山之上刻了一篇歌颂大秦功德的碑文。可惜的是,这座石碑在南北朝时期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了。不过,因李斯的小篆盛名遐迩,碑虽然倒了,但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后世曾根据拓本翻刻了多块石碑,现存的石碑是元朝时期翻刻的。
所以,峄山刻石虽然已经在历史的烟云中湮没了,但其内容却流传了下来。峄山刻石一文大意是说,西周时代分封诸侯,导致了天下大乱,“流血于野”;而惟有始皇帝的统一天下,才带来了“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的局面。也就是说,这篇石刻文是为始皇帝歌功颂德的。
一切计议已定,始皇帝便率领群臣登顶泰山,准备行祭天之礼。据说,秦始皇一行来到泰山半山腰之时,突遇暴风骤雨,而四周却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群臣站在风雨中,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名大臣说道:
“启奏皇帝,旁边有一棵大松树可以遮风挡雨。”
始皇帝一看,大松树长得十分繁茂,的确可以遮风挡雨。始皇帝便移步来到树下,果然好多了。不多时,暴风骤雨便停了下来,始皇帝愁眉一展,立刻在百官面前兴高采烈地称赞道:
“大松树为朕遮风挡雨,功勋不小。传朕旨意,上封松树为五松大夫!”
文武官员一听,都非常凑趣地高呼道: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封松树为大夫,这也算上是始皇帝封禅泰山途中的一件风雅之事。据说,今泰山腰的五松亭就是秦始皇当年封禅的避雨处。
祭天完毕后,始皇帝又命李斯撰文,刻石立于山巅,以记录这一天的事件。时至今日,始皇帝命李斯刻于泰山山巅的文字仅存10个字,而且还可能不是当年的真迹。下山后,始皇帝又在梁父(今山东省新泰县西)举行了禅礼。
自登上皇帝之位以来,秦始皇对五德终始学说甚感兴趣,意在宣扬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泰山封禅则是宣扬受命于天、皇权神授的最好形式,他怎能不为此而志得意满呢?
在禅于梁父举行祭地仪式之后,秦始皇又命人立石刻词,让李斯用大篆手书刻石之文。秦始皇在此后的诸多次巡游刻石,皆用大篆字体,以示庄重。梁父石刻与峄山石刻一样,也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此后,始皇帝巡行全国所留下的诸多刻石文辞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这一主题。
(三)
泰山封禅之后,始皇帝一行继续在齐鲁大地巡视。他们巡视的路线大致是从临淄东行到沿海,经黄(今山东省黄县)、腄(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登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北),上成山(今山东省荣成市),然后沿海西折到琅邪(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海滨)。在这些地方,始皇帝又一一礼祠东方人民所信奉的神祗。这说明,始皇帝在文化上采取大一统政策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各地文化的差异性。
这次东巡的另外一大收获就是始皇帝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巡海礼神,一路风光,秦始皇来到了琅邪驻跸。琅邪之地滨于海畔,原是东夷、淮夷所居地方,从西周以至春秋尚未知名。后来,越王勾践灭吴,北上中原称霸,徙都于琅邪,并在该地修造了一座观海台。越王勾践曾站在台上,以霸主的身份号令天下诸侯尊崇周天子。
然而,越国虽一时称霸,终是根底不足,犹如流星一般在历史上一闪而过。勾践死后,越国便在中原失去了影响和位置。后来,越国被楚威王攻破,归附了楚国。勾践的霸业空留一座琅邪台,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秦始皇来到琅邪之时,昔日琅邪台的盛景早已不再。或许是想到了勾践昔日的霸业,抑或是被海滨风光所吸引,始皇帝在琅邪流连3个多月。他还下令迁徙3万户到琅邪台下,以免除12年租税的优惠条件让他们在这里定居,以供奉琅琊行宫和观海台的用度。
忽然有一天,一个名叫徐市的方士求见始皇帝。徐市就是徐福。据说徐福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因此在沿海一带的民众中名望颇高。据说,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
先秦时期,修仙之术盛行,许多人都相信长生不老的传说,秦始皇也未能免俗,也在苦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以求长生,永久地统治着他缔造的大秦帝国。因此,当他听说徐福前来求见之时,立即宣其觐见。
徐福向始皇帝行了大礼之后,便呈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奏章。这位徐福不知道是真的相信海上有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还是为了求得荣华富贵。他在奏章中说:
“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制作的,山上住着仙人。仙人有不死药,可以长生不死。”
始皇帝在巡海时已经听当地的官员说起过仙山的传说。人们纷纷说,三神山远望就像在云端里,等靠近了才看清三神山原来在水中。人要想靠近上去,则三神山又被风引走了。用今天的科学知识来看,人们口中所说的“三神山”不过是海市蜃楼的景象而已。但古人并不知道这是光线的折射现象,遂被这种虚无缥缈的奇异景象所迷惑,以为渤海中真的有仙人居住。
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等诸侯还曾专门派人到海上去寻找仙山,但最终什么也没找到。不过,有人却谎称他们到过三仙山,获得了不死药。有的方士还向世人谎称自己已经几百岁,甚至上千岁了。在那个蒙昧的时代,虽然有人对这些谎言表示怀疑,但深信不疑者也不在少数。
秦始皇比齐王、燕王的权力大得多,架势也气派得多。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找不到,不代表他这个亘古以来的第一王者找不到。于是,他立即将徐福叫到面前,神秘兮兮地问:
“如何才能找到仙山,取得不死之药呢?”
这徐福也不含糊,当即将他修仙的那套术语和仪式向始皇帝说了一遍。什么沐浴洁身、敬诚斋戒、选取童男童女和送给仙人的财宝礼物等,说得活灵活现。始皇帝越听越相信,越觉得自己有长生不老、永掌大权的可能。因此,他立即下令道:
“一切按照徐爱卿所说的办,择日出海寻找仙山。”
几天之后,当地的官员便为徐福准备好了大船数艘、金银财宝无数和数千童男童女。徐福就带着这些东西下海求仙人去了。这徐福可能真的出海寻仙山去了,也可能带着大量的金钱和人口到某处享受生活去了。总之,这个家伙一去数年都毫无音讯。
始皇帝在琅邪苦苦等待徐福归来,可怎么都等不来,便只好带着些许留恋和遗憾离开了琅邪台,车驾沿海滨的驰道,直奔西南而行。他一路经东海郡的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西)、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来到长江边上,乘大船沿长江而上,取道湘山祠(今湖南省岳阳县西),想要登临衡山。但因在洞庭湖上遇到了大风浪,险些丧生,始皇帝巡游的兴致大大降低。因此,他取消了继续南行登临衡山的预定计划,命车驾取道郢、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商南(今陕西省商南县)、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返回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