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金瓶梅》说:“审格局,决一世枯荣,观气色,定行年之休咎。”做人、成家、立业,全在格局之中。
——何兹全(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说到格局,有这么一个小笑话:
古时候,某地有个富翁,特意从京城高薪请来一位先生教儿子读书。但没过几天,先生便找到富翁辞行。富翁问,难道是嫌钱少吗?我可以以再加。先生连连说不是,但又不肯明说。富翁一再追问,先生无奈道:“说出来您可千万别生气。”富翁说:“但讲无妨”。于是先生说:“你儿子将来有不了大出息,不用枉费心机了。”富翁欲怒又止:“何以见得”?
先生说:“我来府上已多日,公子已学会了对对子。昨天,我见院里春暖花开,杨柳吐翠,野外农人开墒,水牛犁田,便给他出了一道上联,让他对下联。上联是:‘青青柳条拂牛背’,他却张嘴对道:‘弯弯枣棍打狗腿’——这这这,这不是叫化子所为吗?”
富翁不悦,回敬道:“弯弯枣棍打狗腿固然是叫化子所为,但青青柳条拂牛背也不过是牧童所为。再说了,你总是出些牛啦、树啊、马啊、羊啊的,他哪能对得上高雅之作?”
先生不服气,便让富翁把儿子叫来,让他自己考上一考。富翁也多少读过圣贤书,叫来儿子,当即出了个高雅的上联:“圣天子坐明堂,列两旁文文武武。”儿子随口就对:“穷乞丐跪大街,叫一声爷爷奶奶——”话音未落,富翁一把掌扇过去:“果真是叫化子所为!”
一笑。继续说我们的主题——格局。
若论历史上有格局的人物,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秦末的刘邦和项羽。这两位一出场格局就不是一般的大。
先说刘邦,他本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去咸阳服徭役时有幸看到了秦始皇出游的场面,远远望去,羡慕之余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哉!”项羽更牛,秦始皇巡狩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看热闹的百姓,少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就在其中。看着看着,项羽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吓得项梁一把捂住项羽的嘴。
在“专业”选择方面,项羽也比刘邦牛。项梁教他读书,不学,记个姓名而已,没意思;项梁教他学剑,不学,只能跟一个人打,要学万人敌!而刘邦,从小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别说跟项羽没法比,跟当时的许多“同行”都没有可比性:文,没法跟张良、陈平、范增等人比;武,不能跟韩信、龙且、英布等人比。但就是这个没得比的人,最终扫荡群雄,开创了汉朝。
那么,刘邦凭什么?
凭格局。
刘邦乃小混混出身,不仅不干活,还动不动往家里领些狐朋狗友蹭饭。父亲责怪,便跑去哥哥家吃。哥哥倒没说什么,嫂子有意见了,有次嫂子听见他来了,拿着锅铲把锅敲得咣咣响,表示饭已吃光。但刘邦依旧故我,该领了还领,姑且抛开他那些朋友人品是好是坏不说,但至少证明一点,刘邦是个重伙伴、重友情的人。事实上,当年秦末大起义时,刘邦的朋友萧何、樊哙和周勃等人论能力都不在他之下,但大家就是愿意推举他为首领并且推着他走,这里面固然有别的因素,但谁又能否认这是刘邦当年打下的基础呢?
用一些野史学家的话说,刘邦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他赢得了当地一些寡妇的青睐,但也间接导致了他入不了良家女子的法眼。因此刘邦成年很久,依然是光棍一条。直到从咸阳回来,他才意外地捡了个媳妇。当时刘邦的未来岳父吕公为躲避仇人,投奔到了沛县县令门下,县里的大小头目都想借此巴结县令,纷纷前往祝贺。由于人多,堂上根本坐不下,刘邦的朋友、负责收礼的萧何便对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钱的坐到堂下,超过千钱的坐到堂上。”不一会儿,刘邦来了,虽然他一个钱也没带,但他一张口就说“贺钱一万”,吕公见了大为吃惊,亲自把刘邦让到贵宾席上。刘邦也不客气,非常坦然地坐在了上座。萧何对吕翁说:“刘邦这个人喜欢吹牛,很少做成过什么事。”吕公却不以为意,并且当场表示,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刘邦高高兴兴地走了,吕公的妻子却对丈夫发起了脾气:“你总是说我们的女儿非同一般,一定要把她许配给贵人。沛县县令是你的好朋友,想娶她你都不同意,今天怎么随随便便地把她许给刘季了?”吕公说:“这不是你们女人家能明白的。”吕公坚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就在于他看出了刘邦虽然没钱,但至少敢吹牛——吹牛或许算不上格局,但很多人却连牛也不敢吹!
刘邦平定天下后,曾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然而我们知道,三杰中除了萧何是刘邦的原始部下外,韩信、张良都不是,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原本是准备单干的,韩信则是从刘邦的劲敌项羽处跳槽来的,后来楚汉相争关键时期,项羽还曾派人游说韩信回原单位,也有谋士劝韩信自立为王,但都被韩信拒绝,从而才有了后来的十面埋伏。那么,张良为什么要放着自己的事业不干而要给刘邦打工呢?韩信又为什么要从项羽处跳槽到刘邦处呢?
其实这里有刘邦的过人之处,同时也有项羽的不如人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懂得尊重人才,并且懂得分享。而项羽,一方面瞧不起除自己以外的人,另一方面动辄归功自己,史书说他往往是把印把子都快磨平了,还舍不得交给别人。这些人又不是混不上饭吃非得跟着你,不跳槽岂不是傻子?
项羽格局之小,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灭秦之后不定都长安而是执意回老家彭城,不建帝号而自号“西楚霸王”,动不动就要与刘邦单挑,杀秦王、诛义帝、屠百姓,等等,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自刎于乌江——人都没了,还谈什么格局?如此看来,格局绝不是心情激动时发发“彼可取而代之”之类的言论那么简单。
2.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
人生犹如棋局,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
——柯伟林(北京大学历史系课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吴三桂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奸臣,他的奸史甚至不需要我们作必要的交待。但我们不妨问这么一个问题:假如吴三桂当年有幸赢得了江山,历史又该怎样书写他呢?
无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看一个与之类似的历史片段:
隋朝末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对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的死活,对外一再发动战争,却一再失利,终于公元611年引发民变。随着长白山农民王薄那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的广泛流传,此后几年间,各地农民起义活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较为著名的就有李密等人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杜伏威等人领导的江淮军,还有隋炀帝的表哥李渊领导的太原军。
史料记载,在杨广登基之前,李渊混得并不如意,始终难以突破中层军官的地位。杨广登基后,对他是一升再升,而且三次征伐高丽也没舍得让他上前线,只让他在后方负责督运粮草。但李渊非但不思报答,反而在很早的时候就起了背叛朝廷的野心。公元617年,色胆包天的刘武周给李渊提供了机会,他打着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大量招兵买马。由于李渊当时还代表着官方,因此没几天就招了万余人。早就“阴结豪杰,招纳亡命”的李渊迅速坐大。
如果能够继续吃着官饭放自己的私骆驼,李渊自然是愿意的。不过他背后的突厥人眼看中原乱成了一锅粥,突然也跑过来凑热闹,动用数万兵马冲击太原城池。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命部下王康达出战,却险些全军覆没,多亏使用疑兵之计,才吓跑了突厥大军。不久,突厥可汗又暗中支持郭子和、薜举等人起兵闹事,搞得李渊焦头烂额,一边要防备突厥人,一边还要防备被隋炀帝治罪杀头。
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李渊选择了无耻的向突厥称臣。为了打动突厥可汗,他还亲自手书一封,在内中称:“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然后命谋士刘文静出使突厥,随信附带大批金银珠宝。有财宝自己送上门来,省得抢了,而且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送来,突厥可汗哪有不答应的道理?突厥可汗架不住李渊的低姿态和糖衣炮弹,立即表示愿意与李渊修好。少了第三方势力角逐,李渊派李世民出马,很快平定了郭子和等叛军。同年五月,李渊正式起兵反隋。他一方面召募军队,另一方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可汗派兵马相助。得了好处的突厥可汗非常大方,送了不少马匹和士兵给李渊,李渊又乘机从突厥那里购买了许多马匹,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拥有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