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脆弱、胆小的孩子,一般都缺乏毅力,做什么事情也都很难坚持到底,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住风霜雨打,更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将来在事业上是很难有什么成就的。可是,有的家长却认为,孩子太小,谈不上什么毅力,因而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结果使孩子好逸恶劳,毫无自理能力。因此,对孩子毅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
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
威斯康星的报纸专栏作家厄尼·梅亚在他母亲去世的那天,写下了一片《她教会了我热爱风暴》的文章。在文章中,厄尼·梅亚说,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他非常害怕打雷和闪电,每到这时,他就会跑到起居室去,躲在角落里发抖。但是这时,他的母亲都会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带他到前廊去,在那里可以看到雷电肆意地发威。母亲就给他讲述能产生雷电的天空的壮丽,讲述对于一个力量弱小的人来说,借助天空的这种力量丰富自己的生活是多大的一种荣幸,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危险。渐渐地,厄尼开始热爱风暴了,而且对于生活中可能产生风暴的所有事,包括争论、反对、批评,他都不再害怕了。
这个小例子说明,孩子虽然小,但应该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凡事一味地保护孩子,让他们免受生活中的挫折和无法避免的痛苦,对他们是没有好处的。
事实上,刚刚四五岁的孩子虽然懂得很少,看起来也很弱小,但是,他们并不愿意认为自己是最胆小、最懦弱的人,因此,作为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而应该帮助他们摆脱胆怯的困境。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经验
平时,家长应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更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让孩子突然手足无措,这会让他更加胆小。
比如,孩子害怕螃蟹,那不妨教给他捉蟹的办法,只要捉住蟹身体的两侧,就不会被钳住了;有的孩子怕猫,家长可以告诉他,只要不去拉它的尾巴,猫是不会咬人的;有的孩子怕狗,家长要告诉他,狗喜欢跑、追,不靠近它就是了。当孩子知道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时,也会逐渐变得胆大起来。
帮助孩子摆脱想象的恐惧
丁当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开学的第一天,妈妈就告诉他:“你已经是小学生了,应该自己睡。”可是,为了让儿子自己睡觉,丁当妈妈为儿子做了不少努力——不仅给儿子买了他喜欢的带滑梯的儿童床,还按他的要求重新布置了整个房间。
即使如此,“我怕黑!”只要妈妈一说起让丁当独自睡这件事儿,丁当就会硬硬地顶回去。尤其让妈妈苦恼的,是问丁当为什么怕黑,他说黑夜里有许多怪物,会把他捉走。而妈妈告诉丁当“怪物”并不存在,他还不相信。
丁当的表现,在对父母特别有依赖的孩子身上比较多见,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孩子,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不过,恐惧的原因多能在孩子早期成长中找到。比如,家长经常利用孩子智力发育不成熟时,用模糊的鬼怪来吓唬他们,以为这样他就会服从自己。然而,这是家长对付孩子最糟糕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利用无处不在的恐惧形象,令孩子内心对黑暗天生的恐惧又强化了。
怎样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呢?蒙台梭利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接触现实物体,让他们亲自体验和感受自己曾经十分恐惧的事物。经过多次重复接触,孩子最终将发现,原来这些事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这样一来,孩子内心的恐惧就会很快消失。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美
培养孩子的用改革,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给孩子赏识和鼓励。对幼儿来说,家长、老师的点头、微笑、抚摸都是对孩子的信任与支持。孩子的一点点进步,比如孩子今天自己吃饭了、孩子今天没有哭闹或者孩子今天是自己走进幼儿园的,做爸爸妈妈的都要及时夸奖:“今天真乖。”“今天很勇敢!”“妈妈相信你下次还会这么勇敢!”
这样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信。
同时,平时家长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闪光点,避开孩子胆小的一面,从另外一方面给予孩子肯定,不断强化孩子的信心,不能一直抓着孩子胆小的缺点不放。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消除孩子的胆怯。比如,请孩子相对熟悉的人,如孩子的堂姐、堂妹等到家里玩耍,在玩的过程中由家长陪同孩子与亲人进行交往,让孩子有意识地多接触人。
在引导时,家长也要有耐心,不能急着要孩子一下子改掉胆怯的习性。比如孩子不敢和小朋友触摸、游玩,家长可以先带着孩子一起跟小朋友玩,并自己先做示范与别的小孩握手、触摸、牵手做游戏,等孩子习惯了,再带着孩子接触其他小朋友。
另外,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受欺负了,家长在鼓励孩子自己处理的同时,也要提供适当地帮助,最后才放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参与其间,不要在边上旁观或者以下达命令的方式引导。
孩子胆怯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做家长的多给他们一些关心、鼓励、引导、锻炼,耐心地帮助他们,相信他们都能成长为大方、勇敢、自信的少年。
NO.4和孩子一起正视失败
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的许多个“第一次”都给家长带来无限欣喜——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背歌谣……但是,唯有一种“第一次”我们希望它能晚些、再晚些到来——那就是孩子第一次遭遇的失败和挫折。
是的,虽然童年的快乐是无边无际的,但是,就像学走路时会摔跤一样,失败和挫折总有一天也会如约到来。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摔跤时不哭,更希望他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微笑。姑且让我们把这种微笑的能力叫做“挫折抵抗力”,它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像球一样,每一次被拍打都能高高弹起——不管这种打击是源自摔坏的玩具还是破碎的家庭。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家长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度过困境。所谓“3C”,就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commitment(承诺)。
“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了解“困难并不等于绝境”——“我知道没能评上小红花你很难过,不过我相信你下学期会更努力,而且一定能得到小红花,可能还能评上‘好孩子’呢!”而给孩子“挑战”的感觉,则是为了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转到一个陌生的幼儿园是很让人不开心,但我知道,不管到哪里你都能交到很多好朋友。”最后一条是“承诺”,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爸爸没来看你跳舞你一定很伤心,但你知道,爸爸希望你能跳得非常非常好!”
5岁的申莘童没有被邀请参加楼下小朋友艾加的生日会,她伤心不已,抽抽嗒嗒地哭了一下午。童童的妈妈一边隐藏住自己对楼下那位妈妈考虑不周的不满,一边还要想办法安慰女儿。她告诉童童,可能是加加家的客厅比较小,也可能是加加的小椅子不够了,所以才不能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参加。“我不确定童童心里是否接受了我这个解释,但是第二天我高兴地看到孩子已经不再伤心,见到昨天参加了晚会的其他小朋友时,她不但不生他们的气,反而和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童童妈妈说。
我们可以用“3C”理论解释一下童童的事。很显然,她是通过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调整”了没有参加生日晚会的挫折,而她所得到的“承诺”就是:长久的友谊比一次小小的忧伤插曲更重要。当然,孩子是不能理解我们这个有些晦涩的理论的,但我们和她的妈妈一样高兴地看到,5岁的童童找到了一个抵抗挫折的方法。
其实,失败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缺乏“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往往会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或失败归结为一些看来“无法改变的原因”:“我太笨,就是学不会画画”;或“普遍的原因”:“我做不好这个,我什么也做不好”;或是“自责的原因”:“我在新的幼儿园里找不到朋友,他们都不喜欢欢我。”……而“挫折抵抗力”强的孩子,看问题的方式恰恰相反,在他们心目中,任何挫折都只是暂时的,而且并不一定是自己的过错。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后一种情况,但是,面对挫折的不同反应和孩子不同的个性,作为父母,我们完全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孩子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面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失败。
给孩子创造遭遇挫折的机会
如果你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失败到来时独自面对。所以,当孩子面对挫折时,请家长克制一下“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春游的时候,妈妈和3岁的女儿吕佳艺一起走在狭窄的山间道上。山路坑坑洼洼,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应付。但是,妈妈并没有马上拉起佳艺的小手,而是任由她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会儿,甚至看着她差一点被小石子绊倒。而妈妈所做的,就是在孩子身边,鼓励孩子:“佳艺真棒,可以自己走这么远呢!”“佳艺虽然只有3岁,但是完全像个大孩子!”而小佳艺在妈妈的鼓励下,也没有喊累要抱抱,反而小嘴还不停地鼓励着妈妈:“妈妈也要像佳艺这样,一个人走,不要抱抱。”
这就是一个聪明的妈妈,她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6岁的鲁新朋开始很害怕参加学校的钢琴比赛,但是妈妈告诉他:“你不一定非要得名次,我们只是去学习如何在有很多很多观众的时候演奏。”最后朋朋高兴地去参加了比赛,而且成绩还不错。
这也是一个聪明的妈妈,她让孩子明白: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其实,孩子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处的,家长要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适当地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些遭遇挫折的机会,将这看成是磨练孩子意志、提高孩子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有利武器。
给“努力”一个“A+”
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成功,与教育他正视失败是同样重要的。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曾有心理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400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参加一个考试,然后对所有的孩子都说他们的成绩很好。但是在表扬孩子成绩的时候,科学家采取了不同的说法。他们对一些孩子说:“你很聪明,你的考试成绩非常好。”而对另一些孩子则说:“你很努力,你的考试成绩非常好。”
几天之后,这些孩子又参加了一次考试。这一次,科学家们告诉孩子,他们的成绩不如上次好了。面对这样的结果,那些曾因为“很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表现出了很好的控制力并愿意接受挑战,因为失败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味着“还不够努力”而已。而那些因为“很聪明”而受表扬的孩子则显得缺乏对失败的忍受力,因为他们认为失败是意味着“我很笨”。
因此,当你的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幅拼图时,你应该告诉他的是:“妈妈知道你一直很努力,祝贺你终于成功了!”而不要对他说:“我就知道你最能干了。”只要稍稍调整一下表扬孩子的方式,就能让孩子明白:成功意味着掌握了一项技能,而不是在炫耀一种天赋。
让孩子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
方先生的儿子方博一直喜欢舞蹈,开始因为太胖,腰围很粗,后翻、前翻都一直做不起。每次他练习时,都会摔得四脚朝天,于是就伤心地坐在地上,眼泪汪汪地看着别人优美的姿势。这时候,方先生都会亲切地说:“儿子,别灰心,别怕摔跟头,这可是一个从摔跤中走向成功的姿势。从现在起,你准备摔500下,然后你就会前后翻滚了,你的姿势也比别人更美!”方博听了,坚强地站起来,咬紧牙关继续练习,一跤,二跤……每跌一跤,他的眼睛就亮一分,因为他知道:失败越多,就意味着离成功越近了!果然,在他苦练10多天后,他不仅能前后翻滚,还能倒地软翻!
不久后,方博参加了比赛,凭这项硬功夫技惊全场,一路领先,最后竟在3000多名孩子参赛中获得前五名,捧得最佳技艺奖。
预见失败,并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而且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动力,一种光明目标的指引,家长不断地给孩子灌输这种观念,孩子就会调整面对失败的态度。
正确地面对失败,是培养孩子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在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以至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孩子都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接踵而来的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思考。而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就是教会孩子成功的奥秘。
NO.5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张女士在讲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时是这样做的:
当女儿辛欣还很小的时候,我总是有意识地征询女儿的态度:现在有两条路,A路的优点、缺点是什么,B路的优点、缺点是什么,现在你只能选一条,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不能后悔,不管这条路多么难走你都要走到底。去年6月份,我带她到少年宫,让她自己决定是否上少年宫学习。如果决定上,上什么班?经过观察和思考,女儿决定上少年宫,并选择了美术班、英语班。于是我就对她说:“这是你选择的,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才行!”从去年6月到现在,辛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身体不舒服,都从没误过课。班上的学生由最初的几十个,变成了十几个,现在只剩7个孩子,而其中就有我的女儿。
女儿上大班后,我对女儿的要求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一学期,老师布置了“每日一画”,孩子随便画一张画并不难,难的是“每日一画”。辛欣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先画画,然后再玩,即使是节假日也不例外,坚持下来已成习惯。我不敢肯定我女儿的画是最好的,但我敢肯定,即使只剩下一个孩子在完成“每日一画”,这个孩子一定是我女儿。
坚强的意志力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曾对4000多名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30年后总结时发现,成就与智力不完全相关,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成就高。在800名男性受试者中,心理学家把其中成就最大的人(占20%)与没什么成就的人(占20%)做了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意志品质的不同。成就大的人,往往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坚持和毅力,即意志坚强;而成就小的人,则缺乏这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