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75200000026

第26章 风容(外)(1)

张宗子

波兰诗人米沃什说,所有的传记都是作伪,包括他自己的自传。后面他解释为什么说都是作伪,那段中译我没读明白,反正和作者的事先安排以及上帝有关。卢梭在《忏悔录》中气宇轩昂地宣告,他要完全袒露自己,我读后并不相信他的话。他确实讲了一些自己“不光彩”的事,但给人的感觉,忏悔其次,炫耀第一。肖斯塔科维奇在口述回忆录《见证》里,显然不太恭维有些人的自传,上来就自夸门第,家里的生活曾经如何优越,如何“往来无白丁”。老肖说:“反正,我没有在列夫·托尔斯泰的膝上坐过,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也没有给我讲过故事,我的童年非常平常,没有任何异常。”《见证》记事颇凌乱,但老肖的倔劲儿我真喜欢。

安德烈·马尔罗的《反回忆录》每读都心情激动,这本书的波澜壮阔,胜过他所有小说。马尔罗是有资格吹牛的,他的经历把他的文学才华比下去了。但康有为吹牛却很令人瞧不起。我不觉得他那一套东抄西凑的大同理论有何了不起,传记里的有些事迹,我猜是他编出来或夸大了若干倍的。他谈书法头头是道,自己的字却像一串蚯蚓。他的自编年谱,旧书店买来,看了几十页便看不下去。一个高中生自命不凡,以为翻了几本地摊上胡拼乱凑的读物便是通达古今,我们听了,不过一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还像孩子一样仰天吹嘘,不怕唾沫星子掉下来砸在自己脸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八十岁的老太太扎着羊角辫撒娇。

蔡京的小儿子蔡絛作《铁围山丛谈》,“以奸言文其父子之过”,“其家佞幸滥赏,可丑可羞之事,反皆大书特书以为荣”,费袞斥为“真小人而无忌惮者哉”。然而人虽奸恶,文章却好,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承认,“以其书论之,亦说部中之佳本矣”。我对宋人逸事有兴趣,此书当然不肯错过。

《今生今世》是二十年前读的,读了很添堵。其时犹不知作者是何许人,只听说文笔特别好。读了,果然不坏,但却软得如鼻涕似的,不成样子。初读时尚无成见,不料读后的印象,从此定型为多年不易的成见。像他那样的经历,追述本已多事,如果得公众彻底忘记,岂不是天大的侥幸。有勇气写,可见性格中有凡人所不能忍处,但写的时候,为何不参照一下《知堂回想录》。知堂老人见识高,一支健笔上下纵横。不以人废言,是专就历史上他这样遭际的人而说的。有如此遭际和如此才华的人,说真的,细细衡量,实亦有限。不甘沦没因而不自量力想厕身其列的,代不乏人,最终仍是沦没了。周作人的“不辩”虽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保持了尊严”,实际上他还是辩的,不过辩得隐晦,藏在各处看似不相干的文字里。这说明在大节大义上,道理他懂:譬如附逆出任伪职,还要辩吗?本来就无尊严可言,不辩又如何保持尊严?和知堂比,《今生今世》是很无耻的。

写下的文字,如遭质疑和攻讦,不必再去解释。即使是单纯的一点观感和抒情,没有惹起任何人的义愤,我们也得明白,文字乃是一时一地之所产生、所记录的,不过一个人彼时的所思所想。也许文章完成后,他的情绪早已变化,对一棵树的气恼和对某种天气的膜拜,都如空中流云,瞬间结成一个形象,之前本无,之后仍然是无。

记下文章的写作日子是有意义的。它明确无误地告诉读者,此文论说南北都市或五香牛肉等等,其中的观点,固有多年的积累,代表他比较恒久的趣味和见识,也有不少情绪下的偏见。朱自清在连日苦闷中夜观荷塘,他需要安慰,月色和荷叶也真的成为他的安慰,所以眼中的一切,无不妩媚如通情达理的女人。但你若去读姜夔写荷花丛中之游的那首念奴娇词的小序,他对荷花的要求便没有那么多。荷塘历历本色,他身处其中,自有其乐。

很多作者不仅记日子,还记具体时间和情境,如“某日黄昏于大风中”,“宴罢归来,月光如水,满室清凉”,还有自小背诵的“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是老人家最温馨的文字之一。记情景,纵是只言片语,我们几千字上万字顺流而下,读到文尾,蓦然瞥见“大雨终日”四个词,前面的很多话就多了一层色彩,添了一点意思。我从前的文章,翻抄多次,其中一次偷懒,或报纸编排的疏忽,日子便丧失无遗。日后想起,难免遗憾。

校改多年前的旧文时常会惊讶,其时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会有这样的描写,绝大部分,过于大胆和幼稚。现代胆子小了,读着就不是很舒服。尤其是对于世事的看法,任何时候都觉得从前的简单,哪怕这从前只是几天之前。世事总是走在我们的经验和认识的前头,超出我们的所料,你以为没有余地,到头了,它还能更进一步,甚或几十步。书上有那么多运筹于帷幄的人,后来的事,果然如其设计的那样发生了,这是神灵呢,还是妖妄?曾国藩确实荡平了太平天国,诸葛亮却未能力挽狂澜。智计所之,成败难言。然而简单和幼稚也有可爱的地方,原因在于,有时我想幼稚,却发现幼稚也需要力量和勇气,需要想象力。想再大胆狂妄一次,居然力不能及。

因此,当某些时候,面对身边细小琐屑的事物,浮现的情绪与多年前无异,好像一曲戏的重演,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

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的陈瑞琳女士来纽约访问王鼎钧先生的时候,我和宣树铮先生作陪。因王先生以散文名家,席间自然谈到散文。说起台湾的老一辈作家,我表示了对台静农先生的敬佩,而对一些如今正名满两岸的聪明人物颇为不屑。论质量,论品格,台先生薄薄一本《龙坡杂文》,顶得上他人千言万语。受他影响,女弟子林文月虽然主要精力放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上,偶作杂记文字,语言质朴,却有味道。其中一丝半缕的恬谈,或者正是台先生的衣钵。

我对于散文,最怕装腔作势。会玩弄文字的,有些旧学或西学根底的,装腔作势起来好比双枪将董平,左挑右刺,更加了不得。相形之下,像孙犁那样朴朴实实地叙事,反倒令人感觉清爽。

不知谁先说起散文是否允许虚构的问题。我说,允不允许,这问题不存在,因为虚构在所难免。叙事的,不用说,正如回忆录和传记,多是不可靠的。一来回忆本身就有缺陷,记错事情难免。二来大家写一件事,一定挑愿意写的写。就是愿意写的,也会尽量朝理想的方向写,不是所有细节都会写出来,而写出来的细节又经过了改造。改造了的,添加上的,不也就等于虚构吗。

有虚构,不等于别有用心地说假话。事情大的框架总是在那里的。夜晚吃酒,酒是吃了,多一杯,少一杯,不影响吃酒这件事的真实性。我已经注意到,小时的一件事,因为特别有意义,记得深切,十几年里,在不同的文章里提过,具体的情节,就会有出入。如果文章越写越长,故事就会像民间传说一样,慢慢“生长”起来,变得枝叶华茂。想来人对于他生活中值得忆念的事,不免怀着温情,在岁月中逐渐丧失的细节,每次讲述的时候,追寻完满的欲望是那么强烈和诚挚,于是,想象弥补的部分,便被当做从记忆中唤醒的,添加到新的记录文本。一件事,我们感情越深,回忆的欲望越强,它会被修补得越生动,因为想象力归根结底,是被情感支配着的。

如此“虚构”,无碍作者的真诚和善良。相反的情形自然也有:虚构成为自我标榜和谄媚的手段。这个,不说也罢。

总之,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创作,情感和想象力的联袂创作。

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诗人徐迟请了美国的华裔作家聂华苓来演讲,讲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她多次动情地谈到思乡和爱国之情,每次都激起一片掌声。她说她住在衣阿华州,这个名字,她不从一般的翻译,而称之为“爱我华”。闻听此言,大家的掌声更热烈了。看得出,聂华苓是真诚的。那时海外的华人,报纸上的宣传,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分男女老幼,个个赤诚爱国。他们的情感世界,就是思乡。所以当时有陈冲主演的电影《海外赤子》,片名一词很快成了爱国华侨华人的统称,叶佩英演唱的那支歌一直风靡不衰。

思乡和爱国无条件地联系起来,等同起来,既是统战口号,仿佛地下斗争影片里的接头暗语,说出那一句话,两个陌生人立刻四手紧握,四目含泪,成为最可信赖的亲人同志,理所当然,也就变成善于钻营者的敲门砖。不管爱国是否在心中曾经作为一个概念存在过,不管过去的经历和当下的所为如何,踏入国门,处处高谈爱国,说些报纸上重复了无数遍的套话,立即被待为上宾,参观,采访,住招待所,赴官方华宴。玩罢吃罢喝罢,一抹嘴,回到海外,该怎么开骂怎么开骂,该如何挖祖国的墙脚则继续挖墙脚。

海外的中国人,希望自己祖国好的肯定占绝大多数,但暗地里做着卖国害国勾当的,也不在少。还有的,和政治不沾边,但一天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动他满街骂自己的国家,咒自己的同胞,把自己的祖宗踩到泥里。听他说什么没用,看他写文章也没用。中秋文字里啃着月饼喝着红葡萄酒哭喊祖国的,天晓得除了打出一行字的那几秒钟,他几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一个民族的盛衰联系在一起过。

有些事荒唐却也悲哀。有一位台湾军中作家,当年身为“反共文学”的大将,效陈琳笔法,写广播稿,怒骂淋漓,影响很大,也许名气赶不上张爱玲写《秧歌》和《赤地之恋》,司马中原写《荒原》和《孽种》,姜贵写《旋风》和《重阳》,王蓝写《蓝与黑》,但作品数量,却也洋洋大观。其实他真正所爱,据说在诗。风潮过去,他静下来,专心作诗,办杂志,修为不浅。然而时代变了,诗不吃香,出版社没兴趣。老来寂寞,想为一生笔墨作个总结,也就是清人艳称的“刻部稿”,就不能如愿。不料回大陆探亲,居然大得宠遇,老家的出版社慷慨仗义,为他出文集,厚厚数册。那时出版社还不讲经济效益,编辑也不谈钱,否则,他再“爱国”,铁定赔钱的文集,谁要给他出。老诗人感动得落了泪,捧了文集,四处馈送文友。有人闻知,冷言相问:当年那些隔海开战的檄文,没有收入书中,另作一卷吗?

能对书落泪,还是老实人。和他相比,那些在名利场上舞步流转左右逢源的人,其真何在,其诚何在,其性情又何在?文字难道真是一块遮羞布,甚至一瓶化妆颜料吗?

人不会完全袒露自己,人也不可能完全袒露自己。可说的部分,说出来了,或因为种种缘由尚未来得及说出来,成为遗憾;不可说的部分,存而不论。这就是正人君子的作为了。那其中有可反省的,反省之后,并归于无。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并不强为之解,带到身后,另寻机缘。小人则无所不说,借以自炫,自辩,自我伪装,假面示人,欺己复欺世。从大学时读近代及当代历史,以及各专门领域的历史,读名人的传记和回忆,读其下属门徒的吹捧,或奉旨而作的谀墓文,读官样文章,甚至一向视为隐私的书信和日记,到此后几十年中,做新闻工作,披阅中外电讯文稿,旁观世事,感慨司空见惯的此一时彼一时,鹿马黑白,随心所欲,再想想自己为兴趣的一些闲散之作,也难免有希望博读者好感之处,那些欲付之史馆,虑及千秋令名的大文章,又该如何苦心孤诣,燃脂冥写?

同类推荐
  • 中国寓言

    中国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采取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集说理、劝诫、嘲讽、讽刺、诙谐于一体,给人以启示。同时还用短小精悍的话把十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得读者喜闻乐见,容易接受。
  • 走开江

    走开江

    《走开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川东小平原-开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传奇的历史文化。作者历时五年,足迹遍及开江的旮旮旯旯,然后用笔用心记录下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奇的历史人物。对研究者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历史补充资料;对游客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旅游手册;对读者来说,《走开江》是一本散文大全。《走开江》在不动声色中,将人们带进开江的画卷长廊中,让人们摸到了开江的脉络,听到了开江的心跳,看到了开江的面相。写出了开江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开江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历史传奇,是开江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是开江地域文学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达州市一部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作品。
  • 老茶客经典闲话

    老茶客经典闲话

    人们爱啖茶,其目的就是聚会:茶馆就是摆龙门阵的论坛,三教九流天所不有,其中精彩在茶水的滋润下汩汩而出。将这些玄龙门阵汇集成册,就是这本《老茶客经典闲话》。老茶客爱啖茶,啖必醉,醉必筛话,姑且听之……
  • 向着未来的歌唱

    向着未来的歌唱

    又是一个金秋时节,苍翠的山林中,那金光烁烁的橘子,硕动着微醺的橘,向着未来的歌唱!
  •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本书以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散文的内涵,吸收其中的精髓,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热门推荐
  • 盛世妖宠,神尊的呆萌喵妃

    盛世妖宠,神尊的呆萌喵妃

    喵喵喵,别人穿越是美女,夏若薇穿越成了一只萌萌哒可爱的小猫妖!竟然说她是妖物,还要追杀她,有这么天真可爱的少女是妖物吗?再次睁开眼,她发现自己在一处仙境,有一美男在睡觉,没想到美男睡着也可以这么美,那她就来个一吻定情好了。谁说只有美女才能逆天,作为妖女她也要扑倒美男,降服神兽,神尊,上仙,凤凰族的王子都看过来!上仙说:若薇,做我的妻子,与我逍遥仙界无忧无虑,可好?凤凰族王子说:若薇,我为你种下9999朵蓝色妖姬,见证我们的长长久久的爱!神尊大人说:若薇,你是我的,不许看任何一个男子,除了我。若薇眨着一双眼睛:桃花如此多,要好好挑选才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神的恋爱入门

    爱神的恋爱入门

    ◆◇丨实习爱神小爱,为了能见到喜欢的丘比特大人,要为真正的爱神。◆◇丨却在入门考试时失败连连,被派到人间学习真正的爱情。◆◇丨在晴天学院,意外的成为了‘公主’,受到骑士团的保护。◆◇丨误入废弃教学楼,神秘的黑影,出现的地缚灵,神秘的社团。◆◇丨一切的背后,将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丨茫茫谜团后面,一段恋情就此萌发。◆◇丨一段离奇的恋爱奇缘——小爱的爱神的恋爱入门,爆笑开始!【亲们要继续关注哦~不然~不给你们恋爱啦~爱神们~听见木有~~——by:兔纸
  • 趁年轻High起来

    趁年轻High起来

    许多年以前,那个女孩的一颦一笑映入了他的眼中,从那以后,他的眼中只有她,尽管她无理取闹,飞扬跋扈他也陪伴在她的身边,尽管她的身边有许多人围着她,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看似奢侈安逸的生活中,蕴含了莫大的孤独。多年以后,当人们再问起这位名叫简歆的女孩,“你学生时代是否是被人们簇拥的生活?”的时候,她流下了眼泪,她坦诚地说道:“那时候的我就身边的人只有三个人,那些无谓的人在生命中留下的只是回忆。”其实她尽管惹人讨厌,她尽管自恃高傲,但她仍然是那样的脆弱…….
  • 一路高升

    一路高升

    春风得意的机关干部意外回到二十年前血火纷飞的战场上,醒来就发现子弹在身边飞舞,他义无反顾的扛起枪,冲锋陷阵深入敌后,立下奇功,而后凭借着先知先觉,混迹官场,一路步步高升。(因情节需要,一些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有调整,毕竟本书不是历史小说呀:)
  • 狂神君临

    狂神君临

    古玉宝塔住残魂,万载苦等有缘人,谁能报我血海恨,绝技功法倾囊赠。终于得见林宇君,热血少年正气根,善恶到头终有报,劝君莫做亏心人!一样的热血,不一样的玄幻!欢迎来到《狂神君临》!
  • 超级工作室

    超级工作室

    一个把世界当作游戏的史上最强男人的故事!
  • 强娶绝色相公

    强娶绝色相公

    穿越?遭遇美男?而且还不止一个?甄美脸望着天,掰着手指头数,一个,两个,三个……天啊,谁还能淡定得了!不行,她要倒追美男!啥,这群人一个比一个厉害,权力一个比一个大?天,亲了抱了居然还跑不掉了,呜呜,她不要这么多老公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五开元

    第五开元

    纪元,都会有开始和结束。一场试炼,必死的结局,为争得生的希望而努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开,这是惊吓。再开,这是噩梦。呃,别手抖,你还开不开……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一笑倾人国

    一笑倾人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女子年轻时,总有男子穿透光阴,因宿命的轮转出现在她的身畔,或者保护,或者深爱,或者伤害。他挟带着冲天的怨恨,誓要以权势洗清身上的屈辱,誓要以仇人的鲜血,祭奠亡灵。他只是市井中庸常的男子,打算娶一个心爱的人,平平安安渡过余生。他出生于皇室,不得已踏上争权夺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