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14600000083

第83章 周立波评说七十年(1)

邹理/中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

周立波(1908—1979)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一生文学活动丰富,著述颇丰。自1928年始,半个世纪以来,他写下了大量的文艺论著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奠定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小说家的地位。这两部小说不仅在国内被再版多次[经查,《暴风骤雨》自1948年首版后,再版了5次,第二版重印了19次;《山乡巨变》自1958年首版后,至今再版了8次。],而且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经查,《暴风骤雨》的外文版有: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捷克文版、阿尔巴尼亚文版、罗马尼亚文版、日文版、俄文版;《山乡巨变》的外文版有:英文版、俄文版和日文版。]。周立波更是凭借《暴风骤雨》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因而具有一定的国际声誉。

《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都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前者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的土改斗争,后者描绘了发生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山乡——清溪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这两部小说由于创作时间不同,在文学史上分别被划分在“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但是它们都书写了发生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大变动。这两部以农村为视角,以农民为主要接受对象的作品从风格、形式、语言到审美情趣,无不渗透着乡土气息,与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正如茅盾所概括的:“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是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建立起他的个人风格。他善于吸收旧传统的优点而不受他的拘束。”[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载《人民文学》1960年8月号。]从茅盾的概括可以看出,民族形式只是周立波小说的特点之一,它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周立波强烈的个人风格。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周立波在创作这两部小说之前,曾经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他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与他早期的文学批评活动是同步进行的,而他的报告文学和小说等文学创作则是发生在译介外国文学之后,而且大量地吸收了外国文学的养分。因此,可以说他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学界已经注意到了周立波的创作受外国文学影响这一现象,但是还没有研究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他作为译者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篇专门讨论周立波翻译的论文,他的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周立波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70年,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可归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框架内。最早评论周立波作品的文字是1938年7月汉口《全民周刊》发表的罗之扬评周立波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的文章,文章指出周立波的报告文学写出了“战斗与自由之中国”。

20世纪5、60年代评论界对周立波的研究集中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和《山乡巨变》以及他在同时期创作的一批短篇小说上。1948年《暴风骤雨》出版后,评论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是署名“芝”写的《推荐<暴风骤雨>》[芝:《推荐暴风骤雨》,载《生活报》1948年5月11日。]。作者从新人形象、革命主题和民间语言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肯定。1955年《铁水奔流》出版后,许多评论文章都集中在小说的主人公“李大贵”身上,认为作家写出了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形象。5、60年代学界对《山乡巨变》的评论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肯定周立波突出的个人风格,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秋耘在1962年写的《<山乡巨变>锁谈》:“总的来说,《山乡巨变》的作者在艺术追求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耀目的艺术光彩、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灵细致的剖析、对农村新生活富有诗意的描绘,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境界。”[黄秋耘:《黄秋耘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另一方面,也有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周立波的艺术风格提出了批评:“作者表现了一种虽然还是刚刚冒头的、但却是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过分地追求艺术技巧。……我觉得这种单纯从艺术技巧上下功夫会为创作带来损害。”[肖云:《对〈山乡巨变〉的意见》,原载《读书》1958年8月27日,载胡光凡、李华盛编:《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8页。]从上述评论可以看出,5、60年代大部分的研究者都看到了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的个人风格,虽然有少数人从审美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肯定,但在反右斗争激烈开展的文学批评氛围里,许多评论者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标准来评判周立波的作品,认为他过于注重艺术风格而损害了作品的政治意义。

1980年以后,评论界不仅关注他的作品,而且也开始对作家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0年代的周立波研究趋向于综合性。1985年庄汉新撰写的《周立波生平与创作》,1986年胡光凡所著的《周立波评传》以及1988年出版的《战士、作家、学者——首次周立波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对周立波的生平、文艺思想、艺术风格与创作成就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标志着周立波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1986年以后一段时间,文学评论界开始反思与政治结合过于紧密的“十七年”文学,对它们大多持否定的态度。在这一背景下,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及其在故乡创作的短篇小说也难被逃批评的命运,一些评论认为他的作品有按中央文件图解生活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然而大多数人仍然肯定了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的评论家认为周立波从“文章贵乎自然”这一审美观点出发进行探索,他的突出特点在于对生活的独立见解和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参阅李景彬:《周立波代表作(前言)》,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除此之外,文学史著作对周立波及其作品都有所记录,各高校自编教材都以较多的篇幅或独立的章节对周立波及其作品进行了阐释。80年代的文学史主要从思想和审美的角度对周立波进行了正面的评价。90年代以后,评论界对周立波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他整体的文学史地位作了新的发掘和评判,出现了从多元化角度解读作家及其作品的态势。1992年,唐小兵在香港《21世纪》杂志上发表《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文章重新解读了周立波作品中的方言土语,认为《暴风骤雨》中的农民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装饰意义的词汇,而在作品中起组织作用的句式与语法,即作品的主导语言,都是肖队长的语言,是体制化了的语言。“农民语言是某个意义上的点缀,而不是意义本身。”[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2003年,贺仲明发表《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一文认为,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并非是对政治理念进行简单的图解,而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与乡村泥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强烈的生活特征。[参阅贺仲明:《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新世纪的文学史著作不再纯粹从政治或者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家及其作品。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2006年)专门讨论了《山乡巨变》的“民间文化形态”因素。董之林出版的《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2008年)用了很大篇幅来论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及《山那面人家》等短篇小说。她从作家的文化背景、作品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贯穿作家创作的文学精神,分析了周立波创作的唯美倾向。她认为周立波的创作绝非一种“纯文学”的选择,他与时代同步,与革命共命运。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建立在世界文学潮流基础之上,他富于个性化的艺术追求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他创作的唯美倾向表现对“抒情诗的幻想”的推崇,在把握和应用语言方面具有超强的能力。周立波“绝不像一般表述的那样,仅仅是延安时期或‘十七年’知识分子努力改造世界观的典型”,他的创作体现了“他对现代文学自律性的虔敬,以及奋不顾身的追求。”[董之林:《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2010年)则从“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的区别入手,探讨周立波小说的个人特色,认为周立波是“在赵树理和柳青之间寻找到‘第三条道路’”,他是“现代‘乡土文学’和当代‘农村题材’之间的一个作家”。[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这种新的研究角度,拓展了研究空间。

同类推荐
  •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人尊崇为人生大事,予以隆重庆典,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习俗也成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国报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错惹霸少,丫头哪里跑

    错惹霸少,丫头哪里跑

    现当今未成年可是要受到法律保护的,想欺负她的可要想好后果,不过某少就偏偏爱惹她,欺负这个小丫头才是他麦少爷的法律,于是一个欢脱丫头不小心惹上脾气暴躁的姜家霸少的辛酸苦恼反抗史开始了。
  • 无敌风暴

    无敌风暴

    武者命运,谁主沉浮?世间万物,谁能不朽?机缘巧合之下,少年亦步亦趋,迈向永恒。
  • 当狡猾公主遇上腹黑王爷

    当狡猾公主遇上腹黑王爷

    武器天才唐月瑶被朋友暗算,来到架空王朝。在这里,她斗姐姐、扫奸臣,只为保护父皇的江山、母后的真爱,但是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他温柔的陷阱。当她遇到腹黑王爷,棋逢对手,又能否打败他,还是被他捂热了那颗冷漠的心,以身相许?ps:新手上路,更新如蜗牛,小心哦。
  • 气破天穹

    气破天穹

    将者以血肉支撑社稷,文人以笔墨书写山河,武者以气功镇压一切。豪门世奴,少年叶离,洒热血,交兄弟,揽红颜,诛邪魔,铸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铮铮传奇。
  •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菁英修炼版)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菁英修炼版)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最新图文升级本菁英修炼版)》由白雪编著既对这 12条经典法则作了完整的诠释,同时又通过对西点人及其案例的解读,详细 阐述了每一条西点法则就是一条成功密码。对个人而言,认真学习,不仅能 够提升自我素质,还能收获卓越人生;对团队来说,不仅能提升团队活力, 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斗战天魔

    斗战天魔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若我成魔,与天地万物斗,其乐无穷!
  • 大明法相

    大明法相

    我大明之民,不屈服,不谄媚,不卑怯,亦不必如同奴才一样而活,我之生民,既非任何官员之奴婢,也非庸碌无知之贱民。我大明之国,乃自由之国,我大明之民,亦必不羁之民,即使被欺压也不屈服、即使遭遇灾厄也不气馁、遇到不公正时能毫不畏惧地纠正、不向虎狼屈服、不向官吏献媚。当国家危难时,所有人尽皆能够为了这个国家的自由而拿起武器,当国家强盛时,这个国家亦能让其最孱弱之子民由心的感到安全与骄傲。愿我明国之民,皆知不羁为何物!愿我明国之国,世代有此不羁之民!大明崇祯二十五年首辅李文敬提
  • 首席女巫

    首席女巫

    一朝穿越,她发现自己竟成了古滇王国的首席女巫,继而成了滇王国的王后。与滇国王展开了一场山河悲欢、爱恨纠葛爱恨消失之后,她自毁容貌,隐于荒野丛林。而他又远涉千山万水,只为求得一朵曼陀罗花,来恢复她的容貌。他追问:“凤凰,在你心里,究竟有没有过我?”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古墓密码

    古墓密码

    我因盗墓入狱,被判无期。我以为这就已经很糟糕了,没想到——龙首迷宫,飞来古宅,海上鬼船……它们都将我指向一个天大的秘密。“打开这扇门吧,门内有你想知道、想得到的一切。”
  • 都是闷骚惹的祸

    都是闷骚惹的祸

    离婚需要勇气,离婚后好好生活更需要勇气。几经浮沉后,夏子媛和倪晓萱从自己的伤口处找到了勇气。结婚难,离婚难,再婚更难。爱谁谁,离婚的女人们,想过好自己的日子,要准备好两本存折:一本存钱,保证生活;一本存友,可以倾诉。男人,就当做是锦上添花吧。因为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男人大多成为两类,不正常的和不正经的,当然,既正常又正经的,早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过日子去了。一部堪比《中国式离婚》的失婚女子的情感大戏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