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40600000036

第36章 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动者

采访:中国网

时间:2007年8月29日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访谈,世界对话”。

图书是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往的一种渠道,中国人通过图书了解了美国的海明威、俄国的普希金、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莎士比亚。我们关注这些作品,关注这些作家的国度和文化,在中国了解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希望世界能够了解中国,希望中国的图书可以走向世界。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5年应运而生,作为该计划的推广者和倡导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女士做客中国网,与我们聊一聊中国图书走向世界之路。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吴伟女士。

吴伟: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做访谈。

中国网:刚才我们谈到“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现在大家非常关注,这个计划是怎么提出的呢?

吴伟:“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应该说起源于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当时,中国在法国搞“中国年”,中国图书作为法国图书沙龙主办国的活动,我们希望在图书沙龙上能有中国的图书展出,于是就联系到法国的出版机构,希望他们可以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

法国的出版社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出版中国图书可以得到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资助,原计划要翻译出版100种图书,因为时间关系执行了70种。在法国图书沙龙四五天的时间里,70种图书每种印了两三千本,他们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就销售了三分之一。

开幕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到中国展台,原定计划只停7分钟。但看到这么多法文版的中国图书,他非常兴奋,也非常喜欢,整整待了40多分钟。而且从图书销售情况看,四五天的时间里销售三分之一,我们觉得中国的图书在法国很受欢迎。由此我们想到,中国图书不会只是在法国受欢迎,在国外一定有读者群。

由此,我们希望把法国的经验推广到全世界。2005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有了名字,2004年时还没有这个名称。2005年开始实施这个计划时,希望有组织保障,于是开始筹备成立由20家组成的工作小组,这20家成员单位选择的标准是“走出去”走得好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比如,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和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以及北大、清华、北语,等等。

中国网: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吴伟:是这样的。工作小组成立之初,我就在不同场合讲过这个话。不是工作小组的成员做得好的可以随时加入进来,做得不好的成员也有退出机制。

今年年初,我们开工作小组第三次会议时,有八家出版集团和出版社成为新的成员单位。当然,现在还有若干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在外面排队。因为这个工作小组不仅仅是荣誉单位,我们希望这个工作小组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先锋队,能够保持它的先进性。

所以,成员单位今后可能还会更多一些,但是不会无限扩大。退出机制现在执行和操作起来有点难度。

中国网:您刚才为我们介绍了计划诞生的一些背景,这些单位是先锋队,不只是一个荣誉单位这么简单,比如印刷、发行、推广这些实际操作起来有什么措施呢?

吴伟:“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工作小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计划,已经纳入“十一五”文化发展重大工程,我们要把这个工程作为一个名牌工程。这就需要这些成员单位切实把这些工作落在实处。

一方面是政府要搭建平台,要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版权贸易的平台,一个是实物出口的平台。这个工作小组成立以后,各个成员单位要有配套措施,除了政府拿钱资助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之外,各个成员单位自己也都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奖励政策。比如说,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做“走出去”的事,每年拿出钱奖励“走出去”的个人和“走出去”的单位。各个集团下面有很多出版社也做这些事。

中国网:比如我们想让图书“走出去”,在国外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自己摸索了什么经验?

吴伟:我们曾经尝试过各种办法,比如原来我们希望政府出钱,把出版社的版权买过来,赠送给国外。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国外不大接受。类似这种资助出版的做法国外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等都有类似的做法。

其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法国。法国不仅做得早,从1991年开始,做得还很人性化,在中国叫“傅雷计划”,在俄罗斯叫“普希金计划”,在西班牙叫“塞万提斯计划”,在印度叫“泰戈尔计划”。在属地国找一个该属地国家非常熟悉的名称做这个事,就特别有亲和感,让人容易接受。

法国从1991年到去年也就是2006年的15年间,资助中国翻译出版法国的书有600多种,我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两三年间就有300种。所以,我们的计划推进还是比较迅速的,也很稳定。因为年年都在递增,我为这个计划的实施顺利感到很欣慰和振奋。

中国网:现在中国在国际图书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中有很大逆差,这时候诞生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吴伟:我想,“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减少版权贸易的逆差应该起到积极作用,版权贸易逆差是多年来的痼疾,大家都在讲这个事。无论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出版社、出版人的角度,大家都很焦急。因为中国的图书“走不出去”,不仅仅是中国的图书贸易问题,而是中国文化没有办法与世界对话,没有办法融入世界。

我过去说过一句话,文化的差异可以吸引读者,理解的差异丧失读者。现在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我们中国图书“走不出去”,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侧面,就是文化的不能融合,文化的不能理解。我们不光丧失读者,同时也会增加和国外沟通的成本。因为文化差异不同,大家沟通不了,某种意义上就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形象。误会越多,就容易矛盾越多,冲突越多。

我们应该利用图书交易、贸易这个平台,为降低这种误会和冲突做工作。这是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职责和职能,也是我作为主管对外出版,从事这个事业的人的一个愿望。因此我讲,我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这方面应该是作出了贡献。

到2006年,有两个比较让人高兴的数字,9月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第一次实现了版权贸易的顺差,这是20年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今年是第14届。时隔一个月,在法兰克福我们版权贸易顺差再现。这两个书展是中国出版界最关注的,也是中国出版人必须要参加的。

中国网:这真让大家备受鼓舞。

吴伟:后来我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这两个书展的版权贸易顺差在中国出版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还有一句,这两个书展版权贸易顺差并不代表中国版权贸易顺差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去年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版权贸易的统计有一个数字。去年,20家成员单位一共向国外输出版权1132项,这个数字还不含港澳台地区。今年3月份工作小组召开会议的时候,对三家版权贸易输出比较成功和表现突出的三个单位进行了表彰,一个是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一个是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还有一个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他们这三个单位版权贸易输出的量都在200项以上。

整个成员单位版权贸易输出的情况有一个排行榜,排在后面的要加把劲,他们觉得我们今年一定比去年好。所以,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这种签约项目会比去年更多。

中国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还有一个外国专家顾问团,这个大家非常关注,什么样的人可以加入顾问团,他们会担当什么样的工作呢?

吴伟:这个顾问团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也是我们利用外力,借用外脑的想法。因为中国图书“走出去”不能盲目地走,也不能凭着自己想当然地走。说实话,我们毕竟和国外的出版界直接沟通、深入沟通的机会还不够多。到底国外对中国什么样的图书、什么样的选题会有兴趣?就是什么样的东西能够“走出去”走得比较顺利,这个我们要听听专家的意见。

所以,这些事情我们已经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请来的这些专家一是国外知名的出版集团、出版机构的领军人物,首先他必须是专家,对出版业必须十分熟悉;二是要对中国有兴趣,对中国友好,能够帮助把中国的图书介绍出去,这样的专家是我们的基本条件。

8月31日,我们会召开一个外国专家座谈会,当然是和28家成员单位的成员座谈,首先是请他们讲一讲。我们请了12位专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包括很多国别和语种,而且他们是方方面面的专家,有出版界专家、媒体界,还有发行界的专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内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也会带着问题请教这些专家。我觉得,这些专家已经作为整个“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的顾问,那么各个出版集团不妨把他们聘为自己集团的顾问,那样,交流会更深入,思维更加开拓。

我希望以后我们的外国专家经过推荐或者自荐,不断壮大这支队伍。我在这里也做个广告,有机会听到这个消息的外国朋友,欢迎你加入。

第一批专家多数是通过各种渠道推荐的,专家的数目我们不能十分确定,比如我限定三十、五十个或者多少,我们希望帮助中国的专家越多越好。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我们会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给他们发证书。以后再开这种会,我们希望把这个会开得更加专业一点,比如某一方面的专家和某一方面的专业出版社对接、座谈,可能效果会更好。

中国网:这些专家的加入可以说让这个“计划”如虎添翼。我们知道,中国的图书想走向世界的话,翻译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怎样来网罗翻译的人才呢?

吴伟:为什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的项目是翻译费,说明了对翻译的重视。中国图书“走出去”很大的一个瓶颈就是翻译的问题。我们现在出国,或者见国外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的CEO、总编辑时,他们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们不是不喜欢中国的书,我们找不着翻译。

当然,我们国内的翻译有不少,“推广计划”和中国翻译家协会有合作,把国内现在一部分翻译专家已经推到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www.cbi.gov.cn)上。网络上面有专家的详细介绍,以及他们的翻译特长,比如文学、文化、科学,等等。

今后我们希望搞一点培训,比如说中外的翻译家可以合作,能够使翻译更到位一点。如果中外能够结合的话,既有中国的翻译,也有外国的,可能翻译的效果会更好。

现在我要多说两句的,是关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资讯传播。对“推广计划”本身的推广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门户网站,是今年3月6日开通的,上面有关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全部资讯,包括翻译专家库和外国专家库,还有我们最新推出的中国图书介绍。

还有一本专门的杂志,叫CHINA BOOK INTERNATIONAL,能够把每一年我们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能够“走出去”的机会比较大的图书介绍出来。每一期杂志大概介绍500本左右,这些杂志发行的范围和对象也比较好,像我们和外国驻华使领馆、外国出版公司、发行公司以及图书馆。

中国网:他们也是辐射了这个“计划”的宣传平台。您刚才谈到翻译人才特别的需要,特别是很好的翻译。在您看来,这些翻译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不是可以自荐呢?

吴伟:我希望今天在这里能够看见我们访谈的翻译们能够自我推荐,能够为中国图书“走出去”作一点儿贡献。今年4月,中国翻译家协会举办了一个中译外的论坛,实际上是世界翻译大会的预备会。我有一个发言,主要讲“推广计划”,讲翻译对“推广计划”的重要性。下面就有若干人找我,希望进入翻译家这个行列,希望帮助中国图书“走出去”。在这里,我们欢迎有翻译资质的翻译家个人和团体加入。

中国网:还有什么要求?

吴伟:还有就是有热情,希望把翻译中国图书作为自己的一个兴趣和使命。我觉得使命感很重要,光有兴趣,可能做一两天就不做了。如果当成自己的责任,就会长期从事这件事情。我们会把这些人介绍给中国的出版商和外国的出版商。现在急缺这样的人才。不仅国内的出版商,国外的出版商也希望买了中国的版权之后,中国的出版社能够把翻译成的初稿给他,他拿到国外再修改、加工,这样他们会省很多时间,出版起来也快了。所以这样的人如果有,自荐、推荐都行。

中国网: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是不是也像其他专家团一样,没有人数限制?

吴伟:越多越好,希望各个语种的人都有。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这个事,2005年是4个语种,2006年就增加到了12个语种,速度非常快。2005年是资助了7个国家、20家出版社,到2006年就变成19个国家、49家出版社。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推广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得到“推广计划”的资助,这也是我们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不可能每一个申请的人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去做。

中国网:您刚刚提到资助费在2006年已经过千万了,这个资助费是每年都在递增吗?

吴伟:从2005、2006年的情况看是这样。2005年资助了600多万,2006年就变成1000多万。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如果再把2004年算进去,三年的情况看是递增的。总有人问,你们是不是每年都要增加啊?我说这个要根据情况,凡是我们觉得合适的选题,都会得到资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中国网:在您看来,中国图书“走出去”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吴伟:有翻译的问题,也有文化的问题,特别是文化的差异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可能有若干家报纸报道过,有的图书的版权几个国家都买了,但是好几年都没有翻译出来,他翻不了。这其中有语言的问题,也有文化的问题,不能理解你到底在说什么。

比如说《狼图腾》,2005年买的,他们恐怕要到2008年才能出版,这里面也是有这两个主要的障碍。希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能够在中国图书不断走向世界时,和世界文化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懂得汉语。

所以现在我们很多教汉语的图书在世界很有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资助这个,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

中国网:我们选择的图书在面对海外时,会有哪些侧重点?

吴伟:从这两年的情况看,资助的重点一个是科学方面,这个是比较出乎我们意料的。科学、技术类的图书大概占到了去年资助的50%左右,其他就是文化、文学类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在比较欠缺的,也是外国人比较需要的,是反映和介绍我们当代中国的情况。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GDP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是为什么?外国人很惊奇,他们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们要有意识地组织这一类的图书提供给国外,现在这个工作已经开始做了。

中国网:我们这个计划当中,各大出版单位是积极配合的,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吴伟:各大出版单位积极投入这个计划,现在各个集团都有专门做“走出去”的人。昨天,我还见了几家出版集团。他们非常兴奋,说今年的情况比去年好,不仅有人,而且有配套资金,我们又有人,又有钱。“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就是要打开渠道,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让他们走出去。

“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也有若干活动,我刚刚讲的杂志、网站都是渠道,包括书展。还有就是我们组团出访。去年我带了一个代表团到墨西哥、巴西和南美其他国家。

中国网:是取经去了。

吴伟:不仅仅是取经,主要是推广我们的图书。在墨西哥,我们参加瓜达拉哈拉国际书展,是西文图书最大的书展。墨西哥人对我们的图书非常有兴趣。在巴西,我们走访了几家出版社,他们也对中国的图书非常有兴趣,他们说可能是我们国与国之间太远了,坐飞机要20多个小时,他们对中国图书的情况确实不了解。你们来了,带来这么多好书,还是希望和中国合作。

和我同行的几家出版集团也都和他们建立了联系,我想“推广计划”不仅仅是介绍书,同时把我们的出版机构也推出去了,让他们和国外的出版机构直接建立联系。这样将来在作进一步沟通时,会相对容易一些。

中国网:我看过一个采访,您说在西方很多图书市场上,中国教材类占了很大比重,而少儿图书可以作为辅助教材,这样,我们可以开发少儿图书市场,是不是这样?

吴伟:是这样的。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越来越被人关注,学汉语的也越来越多,因此,汉语教材热销。我们都知道,学语言从小学起可能比年龄大的学起来容易一些。在学语言的同时,如果能读到一些简单的、有趣的故事,对语言能力的提高会很有益。现在“走出去”的书图文类的很多,也说明了这种需求。在中国,少儿图书在图文类书中占很大比例,但是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外国读者的更少。如果能有意识地开发一些这样的书,“走出去”会比其他字数比较多、鸿篇巨制的相对容易一些。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外国小孩子从小学汉语,长大以后自然对中国有兴趣,读中国的书没有什么障碍。就像我们中国人从小学英语,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个时候上学时读英文的图书、报刊容易得多。中国网:现在中国加入这个“计划”中的出版单位有很多家,而且在不断增加。2005—2007年这段时间,有哪几家表现比较突出呢?

吴伟:我刚刚讲的表彰的三家: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他们去年的版权贸易超过200项。当然不是说其他的就不好,大家都非常努力。可能版权贸易和其他贸易一样,有大年、小年,丰年、歉年,可能他们今年做得好,明年就会不足。其他出版社可能去年少一点儿,今年就会多一点儿,不能说没有过200个项目的,没有表彰的就不好。我觉得在大家努力的情况下,我们整体的情况都会有很多进步。在两个大书展创造版权贸易顺差,没有大家的努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网:他们取得的经验也是其他出版单位可以借鉴的。

吴伟:是这样的。我们的成员单位开会时,成员单位之间会有沟通,做得好的会把经验介绍给其他人,同时他们自己也有提高,这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以这种沟通平台非常重要,他们特别乐意开会。我们现在“推广计划”原来是想每年开一两次会。地方的出版集团特别希望到他们那里开,所以我们现在开会实行申办制。就是你申请,在申请的成员单位中我们选一个。工作小组有将近30个成员单位,轮一圈也需要很长时间。

中国网: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在选择图书时会不会有一个侧重点?

吴伟:当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这辈子可能就赶上这一次了,所以奥运会不仅是北京的奥运会,应该是中国的奥运会,是国外关注中国的一次特别好的机会。“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当然应该借这个东风,不仅把介绍奥运会,更要把介绍中国的图书整体推出去,我们会侧重在这方面多做工作。

中国网:我们刚刚一直在聊中国图书怎样走出世界,怎样吸取经验。在您看来,您最理想的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状态是什么?

吴伟:我曾经说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有一个LOGO,并且要求凡是接受我们资助的图书都要把这个标志打到书的封面或者封底上。从小的方面讲,我们希望将来有这个LOGO的书遍布世界,越来越多。从大的方面讲,我希望将来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和实物进出口可以实现平衡。

我们不期望有太大的顺差,但是希望能够实现平衡,进出能够没有太大的差异。外国的读者读中国书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书店、网上可以买到。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一个不算太近的目标。

中国网:这个目标如果实现,就会让中国出版界的人骄傲,中国在世界上开始有自己的地位了。

吴伟:说实话,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也只是在中国。我们如何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的文化,知道中国的文明,喜欢中国的文化,这是我们中国出版人的责任,义不容辞。

中国网:马上要举行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会有自己专门的计划和展区,有什么具体的活动吗?

吴伟:“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从2005年开始专门设展区,参观访问的人不断,今后会一直设下去。展区有两个功能,分两块,一个是展览部分,有我们资助的已经出版的图书,还有我们准备向国外推荐的图书。还有一块就是活动区。我在各种会议上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在博览会设展台,免费提供给出版社来使用,可以在这个活动区举行各种活动,比如推介会、签约仪式、发布会,等等。

这个消息一发布,到目前为止,从30日明天开幕开始,到1、2日全部排满了,有十几二十场活动。有些出版社说,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我们知道的话也会报名。我说今年只能这样了,再想加进去也不容易了。我想,这个展区明年会更热闹。

中国网:您今年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有些什么样的希望?

吴伟:我希望今年的图博会能够积极推动版权贸易,也希望再次实现版权贸易顺差。

中国网:我们看一下网友的提问。这位网友说,现在有很多外国通俗畅销小说在中国非常火暴,中国畅销小说可以在国外获得成功吗?

吴伟:这个已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重庆出版集团的“重述神话”系列,同时在30多个国家出版。去年他们出了一本《碧奴》,是苏童的作品,翻译在进行中,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狼图腾》,等等。国外的出版商也很看好中国的市场,你在中国畅销,他才有可能引入国外的市场。这个与中国一样,中国的出版商也会优先引进外国的畅销书。

中国网:墙里开花墙外香?

吴伟:墙里开花不一定墙外香,但是墙里一定要先开花,才有可能墙外香。

中国网:在推广中国图书过程中,对于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书籍,翻译会不会考虑作一些调整,还是坚持要原汁原味?

吴伟:这个翻译有不同的版本。据我的了解,原汁原味的比较多。

中国网:是指那些比较好理解的书籍吗?

吴伟:现在中国文库有这么一个项目,已经翻译了将近100本,不仅是原汁原味,有古文、诗译,古文不能改,诗译也不能改,全部是按这个翻译的,就像中文也一样。比如说,你说一句话时,你用哪个词翻译是很有关系的,也很见翻译的功底,所以这个一定是对外文有研究的人才能提出的问题。

中国网:这时我们外国专家顾问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吴伟:比如这个时候,用哪个译本更加适合国外的读者。

中国网:我们看下一个提问。现在中国图书的版权贸易逆差很大,国外读者对中国的哪些图书比较感兴趣呢?

吴伟:这些话我想刚刚我们已经说了,现在他们可能对古典文学、文化有兴趣的多一点。实际上,对当代的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文学更有兴趣,我们现在做得弱一点,原创的东西不够。将来,我们要在当代上面多多下工夫。

每个国家喜欢的中国的图书类型不一样,我看过一个对外推广的计划,有的德国人喜欢姚明的《我的世界我的梦》,越南朋友可能喜欢《三国演义》。

我们作过一个调研,是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中国图书在国外翻译出版的情况。抽样是两个来源:一个是我们国家图书馆藏书,一个是亚马逊网站。选取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等七个国家,看他们过去已经翻译出版的中国主题的图书的情况,其中,历史、地理几乎占在第一位。除了法国,法国是文学排在第一位。其次可能就是哲学、宗教、文化,包括医药、饮食、菜谱等等这一类,他们很有兴趣。

中国网:还有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我国进口的外国图书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吴伟:科技类是很大一块。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科技有一种饥渴。其次文学、文化都多,比如像《哈利·波特》,原版书在中国卖得非常好。

中国网:谢谢您,估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非常忙。

吴伟:是这样的。已经从二十几号就开始忙了,现在正好是北京图书博览会的筹备期。我也乐意参加各种活动,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牵线搭桥,也为我们的出版机构助威。

非常高兴能来到中国网做这个访谈,也希望能够看见访谈的读者为我们中国图书“走出去”提出意见。

中国网:在这里,我们希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能够越走越好,希望世界各国的朋友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中国的图书,了解中国的图书,感受中国的魅力。

谢谢各位收看,谢谢吴局长做客今天的访谈。谢谢!

同类推荐
  • 冰心文选·佚文卷

    冰心文选·佚文卷

    本书分三辑收录了冰心的文章,包括《甲午战争》、《我所见到的蒋夫人》、《我眼中的宋美龄女士》、《日本的风景》、《纯白的婚礼》、《我自己走过的路》等。
  • 你是我梦里的得到与失去

    你是我梦里的得到与失去

    12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错过的故事,却也有新的相遇。千万网友力荐,在寂寞时必读的愈疗文字!当你觉得不能再相信时,生活总会给你小惊喜。包括人气网络名篇《离别时别回头》《热恋时我们都是段子手》《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关于“暖读”:希望它是可以让你按自己的心情随拾随读的书;希望它是在你等车、排队、疲惫时陪伴你的朋友;希望它是在你开心或悲伤时想起的文字。“暖读”——献给所有时光中的私语者,献给有故事的人。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把你放在心上

    把你放在心上

    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平平常常的故事,清清浅浅的文字,散发出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香,不经意间翻阅,甚至会在刹那间激活你沉睡的心灵,影响你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情感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情感

    本书选辑了3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包括《初恋》、《恋歌》、《假如你想结婚的话》、《一切有命,莫勉强》、《拾玉镯》、《角落》、《情是根》、《爱的履历》等文章。
热门推荐
  • 玉箓生神资度转经仪

    玉箓生神资度转经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位面直播平台

    位面直播平台

    ps:推荐新书《位面的士》,无限流小说,欢迎各大家围观。路远风可以看直播,咦?能看直播有什么奇怪的?这可不一样,这个直播平台,可以阅尽万千位面...“精灵女神”艾薇妮,跳个舞都有十万人看,尼玛,你们这些非人型生物来凑什么热闹,难道也喜欢这一款?“元婴修士”段浩天,斗法、秘境探险、进阶,挖槽,你和别人妖女斗法能不能认真点,你这可是百年一次的正邪大比啊!那个暴发户胖子,对,说的就是你,直播不好好开,来显摆自己的古董,还要不要脸?什么???主播还能赠送礼物?Tmd不早说,我抢~~!(书友群:537019207,欢迎前来闲聊。)
  • tfBoyS

    tfBoyS

    这本小说很扯淡很扯淡很扯淡,虽然已经完结,但是作者我还在修改)三位小姐,来到了重庆,一次意外,撞倒了王俊凯。不想自己的两个姐妹,居然爱上了王源和千玺……这三个逗比和另外三个逗比,会发生什么???
  • YY人生

    YY人生

    新书《都市玄兵》书号:90458已经上传,恳请各位朋友多多支持!我们不应该废弃中医,我们应该对天价的医药费喊不,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可以称的上是医药研发的机构,中国也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药厂,一个贝尔实验室可以抵的上十个中科院,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中国人笨吗?不,在我们民族拥有华佗,张仲景的时候,那些外国蛮子还不知道在那个疙瘩窝里呢,古人可以办到,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办到?起点写医学类的小说很多,但是我保证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写医药类小说!让中药,中医再次控制在中国人的手中,萧羽可以做到!
  • 遇见心安:下一步深吻

    遇见心安:下一步深吻

    他是安家二公子,安城首领,几乎是所有男人之中的翘楚。她是白氏继承人,柒盟盟主,是特务也是长相完美的混血。他和她开始于她的一句“伯母,他是我男朋友”和他的强势霸道,从此命运交错,旧爱回归,刀枪火海……他们能否继续……(注:本文比较慢热,前几章回忆与现实交错,所以不喜欢可自行跳过……)
  • 被雪葬下的情

    被雪葬下的情

    六岁,夏雪要袁庭陪她玩雪,袁庭说:“好呀”十六岁,袁庭向夏雪表白,夏雪答应了。二十六岁,夏雪终于找到他,向他表白,他却温柔的将衣服披在另一名女子的身上,此时,大雪纷飞,葬下了两人的情。-----------------------------------------------------------------------------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 亿万天后心尖宠

    亿万天后心尖宠

    一夜之间,她从高高在上的大小姐变为遭人排挤暗算的落魄千金。然而等她的还有更大的陷阱,陷入水火不能自拔。他救她于危难,却也对她嗤之以鼻。当她摇身一变,成为万众瞩目的性感天后他才惊觉,原来他厌恶的她,有着那么多令人生怜生爱的美好……她感念他在娱乐圈对她的护庇,可当那个艳绝天下的女人回来之时,她才惊悟,原来他的娱乐帝国,是为她人而建。
  • 重生无良小姐

    重生无良小姐

    为全国有名的“黄金右手”,她骄傲,将一切都不放在眼里。手术刀带来的只是金钱,是什么让她?被嫉妒和仇恨包围,是什么让她放下手术刀,踏入另一商业战场?是复仇?家仇还是爱恨情仇?(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货币

    货币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对于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我们究竟真正知道些什么?翻开钱包,为什么卡越来越多,而钱越来越少?本想在股市里大赚一把,岂料开着“宝马”进去,却骑着“毛驴”出来?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当下,为什么穷人忙存钱,而富人忙贷款?有了钱,我们真的就会幸福吗?马骁、李秀婷、陈文魁编著的《货币》将用金融学知识为您讲述货币的“细节”和“道理”,解答您日常生活中热切关注或非常困扰的关于“货币”的疑惑。
  • 政道

    政道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3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仁政、德政、法政、善政、廉政、简政、宽政、信政、勤政、和政等10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为政之道,对领导干部确立“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借鉴古人的治政模式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