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7[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上).647[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兰州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李一文范蓉一、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及难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启动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兰州实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要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难点。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现
1、城市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市环境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有些污染型企业便向郊区或农村转移,一些县区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而不惜牺牲环境引进这些企业。目前,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工业废弃物的堆放等都造成农村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2、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
3、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大气和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绝大部分村镇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卫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积,污染水体。此外,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沟渠或道路两侧,以及蔬菜上市季节时大量的废弃菜叶随意堆放、腐烂,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污染了大气和水体。
4、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各类污染。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而农药、化肥、地膜等的大量采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二)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使得我市农村的道路交通、水利、给排水、环卫、供电、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落后,信息网络体系也不健全。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市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不仅严重滞后于城市,而且也成为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是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设施设备条件差;二是农村卫生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公共卫生体系缺失,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不够。由于经费紧张,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科学、系统、规范、统一的农村社保制度相差甚远,存在着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保障资金不足等问题。
3、农民增收困难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50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7683元,两者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为5133元。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20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1300元,两者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为7980元。也就是说,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61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770元。与经济发达省会城市比较,差距更大。从2004年—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53元,而西安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256元,武汉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416元,沈阳和郑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值均超过了2000元。
4、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突出表现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策法制观念、思想道德,其中也包括农民的眼界、思维、意识、胆量和气魄等方面。而目前兰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老龄化严重,且劳动力资源文化水平偏低,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文化知识。
(三)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短缺
1、耕地资源快速减少,质量不断下降首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目前农村人口集中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城市规模急剧扩张,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扩张。同时,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和大型广场等形象工程,这些在客观上都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其次,耕地资源质量下降。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化肥、农药等现代投入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衡,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受到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另外,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问题,也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和总体质量下降。
2、土地粗放利用严重
首先,村庄建设用地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改善或增加住房的需求高涨,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扩大。但农村建房缺乏整体规划,建房随意性大。另外,农村分散的村庄布局导致了村内道路用地多、房前屋后占地多、闲置宅基地多,导致农用地分散零碎、难以成片,新技术难以推广、机械化难以推进,粗放使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次,土地存量资产盘活不够。一方面,我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实际用地需求大大超过计划下达量,造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有些用地单位超占、多占土地,“开而不发,征而不用”,有些工业园区因招商不利导致土地圈而不用,再加上因经营不善或污染超标而关停的企业,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上述突出问题已成为我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与障碍。
三、加快兰州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一)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兰州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1、产业反哺
首先,城市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心要下移,鼓励和支持企业反哺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也较低,而农村有富裕的劳动力。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农村相关的基础设施也会得到改变,这对于公共产品匮乏的农村来说尤为重要。其次,以县域经济作为城市产业转移的突破口,向农村延伸产业链。城市大企业可把零部件的生产放到农村,污染企业可在处理和解决好污染问题的前提下把一些项目的投资和生产放到农村。县区要积极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配套产业,加速城乡二、三产业的对接。
2、社会事业反哺
(1)教育对接
首先,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一是引导鼓励城市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二是继续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其次,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特别是要兴办各种类型及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2)医疗帮扶
在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设备帮扶的同时,每年抽调一定的城市医疗骨干开展对农村医务人员的培训及设备的检测、维修和保养。市财政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
(3)科技反哺
首先,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体系。一方面,要提高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的比例,保证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要培养农业科技队伍。通过进修和学术交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和科研能力。其次,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
3、体制创新反哺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兰州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劳动力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户籍管理一体化等这些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求突破。
(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要从“三农”问题本身寻找出路,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找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着力解决农村土地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问题1、加大移山造地项目的实施力度,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在拓宽兰州新城区建设发展空间的同时,加快榆中大青山削山造地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建设西北一流、全国领先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创造条件。此外,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土地。对企业、园区用地,结合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用地指标,本着特殊问题特殊对待的原则处理土地遗留问题,抓好土地利用。
2、保护现有耕地,守住兰州耕地红线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减少和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遏止耕地减少的势头,增加农田投入,不断改善耕地质量,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体系。
3、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产权问题首先,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有形市场体系,实行土地储备收购制度。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处置。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业主集中,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第三,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4、城市要科学用地,减少农村土地压力城市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大力发展土地评估,确保土地价格的合理有效;对存量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淘汰落后项目,引进新项目;同时,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发展空中用地和地下用地。
(四)增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避免“垒大户”倾向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都需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但必须警惕过分集中资源、单纯垒“大户”的做法。新农村建设绝不是少数富村的建设和发展。如果依靠行政力量垒“大户”,并用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可能引发“长官意志”下的形式主义,从而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村上,堆砌出诸多“盆景”式的“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