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07600000032

第32章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1)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除积累了大量的嘉言懿行,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德目之外,还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理论。应该说,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依据。要深入了解中国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继承、弘扬传统美德,就必须要了解这些传统道德理论。

传统道德理论概述

一、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极为丰富,涉及人类道德理论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是德刑论、天人论、人性论、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人生论、知行论等几个方面。

德刑论阐述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反映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道德的社会功能、特点及其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的探索和认识。它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并成为我们民族道德传统的重要起点和归宿。

天人论是阐述天人关系的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道德对人生的意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问题。这些思想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思想理论基础。

人性论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围绕着人性善恶的问题,古代哲人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善恶的根源和如何去恶成善的问题;从道德理论角度看,这里就涉及到道德根源的问题。从今天的道德建设需要来讲,古人关于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纵情外诱,恶之所生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性论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围绕着人性善恶的问题,古代哲人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善恶的根源和如何去恶成善的问题;从道德理论角度看,这里就涉及道德根源的问题。从今天的道德建设需要来讲。古人关于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纵情外诱,恶之所生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是中国古代论理学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实质上是论述道德与利益、人的精神追求与物质欲望、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等问题,这是社会和人生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首先是劳动实践中,结合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产生了特有的思维、语言和精神生活,又产生了道德。每个人不单是以个人的方式存在,而且时刻离不开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人类不但有感性的物质生活,而且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具有深刻的理性思维;人不但有着自身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还有不同的道义需要。义利论、理欲论和公私论,这三者虽有内容的区别,却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着,它是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论主要论述生死、苦乐、荣辱、义命四个问题。对待生死、苦乐、荣辱的态度,反映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道德精神,也是前三个问题即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在个人生命中的具体体现。义命是论述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命运的关系,它涉及人生基本态度问题。

知行论主要从道德角度着眼,具体论述道德理性与道德践履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直接关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和修养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两重性

与一切事物一样,传统道德理论也有其两重性。古人立足于当时的社会,为回答、解决当时的道德问题而提出他们的认识,其思想自然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然而,传统道德理论所探讨的问题,许多又是任何社会都会面对和需要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古人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供我们借鉴、吸取。时代性、阶级性同普遍性、恒常性同时存在、密不可分;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正是存在于有时代性、阶级性的认识和主张中,通过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的具体理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分析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这种两重性,从具有封建性的具体形态中找出其普遍性的因素,在新的形势下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由浅入深,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对道德理论的认识也不例外。古代的许许多多思想家提出的种种关于道德的学说、思想,尽管在今天看来还有许多不足,或有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有的在总体结论上也是错误的,但在这些学说中往往也包含着某些宝贵的真理颗粒。他们认识到了事物和问题的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某一点。这都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思维成果,可以为后人所借鉴、吸取。这也是古代道德理论两重性的一个表现。

应当指出,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古代道德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又往往采用抽象的和神秘的思想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重道德、重德教的思想一方面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同时也带来了忽视科学知识、忽视法治等消极影响。我们应该从古代思想理论的错误思想形式下发现其实际的合理内容,使传统道德理论的合理成分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是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道德理论是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其意义并不局限于道德领域,而且涉及政治、哲学等广阔领域,如德刑论同时也是政治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天人论、人性论、知行论等,同时又是甚至首先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道德理论作为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也有它自己的发展史。因此,无论从其涉及领域的广度还是从其历史发展的时间长度来说,它都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道德理论既是古代哲学、古代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当然也不可能把它完全从古代哲学、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孤立地进行研究。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道德理论。这种新理论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同时它又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是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借鉴吸收传统道德理论的优秀成分,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新理论的重要条件和途径之一。

德刑论

中国古代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针对以刑政治国的现实,提出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主张,把道德教化看做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认为刑政不足以使社会安定,只有进行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尽管当时的诸子百家对此看法不尽相同,以致德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之争,成为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而是在社会变革、动荡、冲突尖锐激烈的条件下,法家的法治主张一度为统治者所接受,儒家的德治主张暂时受到冷落,但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统治者就接受了儒家的主张,在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些思想一直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原则。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讨、阐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和理论,形成了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在古代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封建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无疑是为巩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后来,道德教化演变成封建礼教,愈来愈成为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今天,对于封建礼教的残余影响,也还要发扬“五四”精神继续予以批判和肃清。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在解决封建社会道德建设问题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道德的社会功能、特点,道德与刑、法的关系,以及道德建设中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风气养成之间的关系等等,进行探讨并作出回答。我国古代人在这些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凡经实践证明曾对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都有着可借鉴的意义。在德刑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传统,是以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有其可借鉴的意义。

一、德教乃为政之本

道德教化是为政治国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思想。先秦时期,在治国问题上,有依靠刑政还是依靠德教两种主张的争论。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管子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他们的主张为后代政治家、思想家们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根本的传统。汉初贾谊说“教者,政之本”;唐代名相魏征说“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都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正是从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众多思想家,都重视对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的探索,形成了关于道德教化的一整套理论。这个理论体系涉及许多重要问题,诸如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道德教化与刑、法及经济生活的关系,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性,社会风气与个人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为什么道德教化是治国之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对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其特点的认识。

第一,孔子说依靠刑政只能使百姓“免而无耻”,不敢做坏事却没有羞耻之心;依靠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而自觉走上正道。这一认识基本上正确反映了道德不同于法律的特点,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贾谊说教化是“禁于将然之前”,刑罚是“禁于己然之后”,教化的目的和功能是“使民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这都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董仲舒把“圣人”和“天”的作用过分夸大,但他把教化喻作“堤防”,也有一定合理因素。王符提出心与行的关系,认为心是本,行是末,“行起于心”,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由此说明治国要“务治民心”,是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论证。贯穿于这些思想中问的一个基本精神是重视道德的教育作用,认为刑罚只能治标,教化才能治本.不应停留在消极的惩罚犯罪、禁人不得为非上,而应当积极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从善。应该说,这个思想或原则很重要,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孟子、荀子等人单纯从人性来说明道德教化问题,固不足取,但其思想中也含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孟子说人类无教则近于禽兽,把有无道德提高到人与禽兽的区别上来认识,是很有意义的。苟子、董仲舒说人待教而成善,强调了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董仲舒还说“王”是以“成民之性为任”的,把国家的职责归结为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片面的,但把教化看做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责,却是正确的,可以说是灼见。

三、德主而刑辅

在强调道德教化的同时,怎样处理教化与刑政的关系?孔子虽说过“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并不完全否定刑杀的作用,但他追求一种“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思想。苟子他既指出单靠赏庆刑罚势诈不能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也指出了尧舜不能改造奸险诡诈之人,教化不是万能的;提出了要把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的思想。但其基本的立足点还是道德教化,强调以教为本。徜子·议兵》中的一段话充分说明了他的这个基本立场:“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孰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孰诈除陀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奔,霍焉离耳,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孰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仪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董仲舒进一步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未也”,由此确立了德主刑辅的传统模式。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一般认为他的思想有非道德主义的倾向。但他提出的“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实际上提出了道德与刑、法的关系问题,与苟子的论述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他的立足点是法,而不是教。他提出了关于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与旧道德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是很深刻的。但在看到了这种矛盾之后,他不是主张以新道德来代替旧道德,而是得出了道德无用甚至有害的结论;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企图用法来代替道德,陷入了非道德主义的错误。今天我们也处在改革时期,韩非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同类推荐
  • 做整个的校长

    做整个的校长

    《做整个的校长》是作者从事校长工作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总结和人生体悟,包括励志演讲、学习思考、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共建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孩子的培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具体到一所学校,初中三年的学校教育虽然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却马虎不得。需要注意的是,过程里面虽然有主有次,但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如果说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你仅仅选择了重要的,可能在你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回头弥补丢掉的东西,就像柏拉图走过整个麦田也没有摘到象征爱情的最大、最饱满的麦穗一样。
  •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本书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公安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了公安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人民警察意识的培养和人民警察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本书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素质教育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中国的素质教育要做什么,我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做人与成才。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这一方面都有共识。北宋的张载和现代的陈鹤琴都论及过做人。陈鹤琴认为在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的基础上,不仅要做中国人,而且还要做世界人,要以宇宙为学校。要做世界人必须具备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让他们成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现在西方社会中提出的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大致相同。
  • 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巴里翁医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孩于可爱,可他家的女仆奥尔茄不明不白地死了。他为了搀除自身的嫌疑,凭着高明的医术,很快弄清了奥尔茄的死因:她的肠子里有一种像针一样的细芒刺,是肠穿孔而死的。巴里翁向前来破案的梅格雷警长说明了这个问题。梅格雷见多识广,他想到这种细芒刺是产在马来西亚的赫布里底群岛的,当地的土人,常常用它来报复那些奴役他们的殖民者的。他问:“你参加过殖民军吗?”“没有,我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到过殖民地。”“那你们家中可曾食用外来的食品?”“我妻子是个烹任能手,一切饮食都可自己制作,从不购买现成食品。”
热门推荐
  • 相女归来:毒妃太倾城

    相女归来:毒妃太倾城

    重活一世,她以为可以平静的过她的农家小日子。可复苏的记忆,前世的恨怨,重重阴谋纷至沓来。逃避,挣扎,求存,她只是希望她所在乎的人都能好好的活着。只是,她再也不争,不意味着别人就会放过她。既然有人要苦苦相逼,她自然也不会再逃避。游戏才刚刚开始,而这一次,游戏规则由我定。
  • 浮世三生劫

    浮世三生劫

    九重天上有一仙,名唤於桐,最是无情。芸芸尘世有一女,最善抚筝,倾国倾城。莽莽青丘有一凤,涅槃浴火,百日悲鸣。太上忘情,只因有情。三生三世,谁忘情,谁有情。
  • 花落凋零红寥落

    花落凋零红寥落

    紫烟看着地面暗黄的虚影,拉长了又伸缩,如皮影戏般滑稽。她笑了,她的笑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不可比喻。
  • 封印之链

    封印之链

    八百年前,整个大陆一片纷争,生灵涂炭,此时忽然出现了一位超级强者,他就是灵能力开创者甘多夫·道格拉斯,凭借着五件威力强大的神器,甘多夫率领众人平定了纷乱,并将整片大陆划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五国统治,然而此时的甘多夫却毅然抛弃了唾手可得的霸业,投身于灵能力者的研究,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学院---风之学院!!从此历史开始走入学院时代。八百年后,风之国玛尔城,一名名叫周恒的普通少年偶然发现了一条破旧项链的奥秘,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玛尔学院中他遇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同学,他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 护国功贼

    护国功贼

    郑者窃玉好儿郎,尾生抱柱等娇娘。韩寿偷香终得手,唐寅三笑点秋香。别人重生在古代,不是王侯便是将相,最不济也弄个世家公子。可陆晨却重生在一个贼身上。贼虽令人不齿,但却可以偷小姐……架空历史,安国定邦。逗鸟赏花,窃玉偷香。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The Path of the Law

    The Path of the La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战之奇幻世界

    逆战之奇幻世界

    根据青衫落作品《逆战之崩环世界》中的灵感所写出来的《逆战之奇幻世界》,绝不会有大量抄袭现象,还请各位的支持。
  • 晏子安时

    晏子安时

    晏安的生活一直充满着戏剧化。莫名的失忆,哥哥的委托,被绑上船,和良辰兄弟的关系……一切是那么陌生和熟悉,入地到意外,匪夷所思的地形,这个地下宫殿废墟里到底隐藏着什么?这是一个局,黑子白子,执棋者又是谁?似乎只有晏安黑白不清,敌我不分,一无所知。到最后,自己终于要明白事情的真相,但似乎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牵扯到的人很多,晏安的家族似乎都有参与。晏子安时,晏安子时。最后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842163063/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_rnd1418467851575
  • 转型成长中的甘肃经济问题研究

    转型成长中的甘肃经济问题研究

    甘肃是研究转型经济中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好样本。首先,计划经济时代的甘肃经济其现代部门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体制变迁中,这些部门都经历了内部的产权制度和外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它们的成长与起伏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其次,市场化进程中的甘肃传统部门已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成长模式,急待总结;最后,甘肃在西北经济中的区域地位、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内部的结构和地区差异等等,对于研究落后地区的经济转型问题具有代表性。
  •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