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曲是保安族说唱艺术中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以说唱舞蹈的形式进行,演唱的内容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有保安族举行婚礼时演唱的《恭喜曲》、《十劝人心》、《没奈何》、《出嫁歌》等。《恭喜曲》是保安族群众在喜庆场合演唱的宴席曲,内容诙谐、风趣、欢乐。《十劝人心》是农村常听的劝善歌,内容是奉劝一家人和和气气,勤劳致富。《没奈何》表现的是保安族妇女思念当兵丈夫的歌曲,音调婉转动听,唱词在苍凉中带着诙谐。《出嫁歌》是用保安话演唱的歌谣,表达保安族妇女的哀怨之情。过去保安族姑娘出嫁时有唱出嫁歌的习俗。出嫁之女在离开娘家门之前哭别亲人,顺便也叙说自己内心的不平。本书收录的《出嫁歌》歌词不长,但婉转地叙说了出嫁女自己在娘家如何辛苦劳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娘老子今天把她糊里糊涂嫁出去,不知到婆家以后,过怎样的苦日子哩。表达了少女对逝去自由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困惑,同时反映了过去保安族存在的包办婚姻对妇女们留下的伤痕。宴席曲的形式是边说唱边舞蹈。载歌载舞的宴席曲越唱越红火。演唱者从原来的一人增加为数人或几十人,形成对唱问答式、或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或众人唱一人舞蹈。大家边说唱、边舞蹈,直至嬉闹尽兴而散。通过这种表演,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赞赏和向往,体现着保安族特有的情感和审美价值。所有这些宴席曲的内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印痕。
叙事曲也是保安族的重要说唱艺术。叙事曲以单纯的说唱形式进行,内容多为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比较著名的有《高大人领兵》、《方四娘》、《满拉哥》等。《高大人领兵》的叙事曲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派兵西征讨伐霍集占等在天山南路集结兵力割据活动的历史事实,反映高天喜领命从河州率军到新疆参加平叛的军事行动中,下级士兵的苦难生活。它是参加这次军事行动的保安族士兵自编自唱的叙事曲,在保安族民间中流传至今。叙事曲对统治者克扣军队粮饷、不顾士兵死活、滥杀无辜的凶残腐败作了无情揭露。“吐鲁番的城里打一仗,尽折了兵来没折个将”;“官逼哥哥们把城爬,滚木垒石的往下砸”;“反头哈杀的了没多少,没跑的百姓哈都没饶”。甚至战争结束了,对遗散的士兵连衣服都不让穿回去:“号衣战裙的剥下了,破衣烂串自己找”,士兵既没有军衣,又没有便衣,也不发“盘缠”,当官的对为大清江山卖命的士兵真是残忍到极点,从而对清朝统治者揭露入木三分。《方四娘》的说唱,叙说河州西乡穷人家的姑娘方四娘,被逼迫过早地嫁出去以后,受到尕女婿和恶婆婆的欺压,虐待,受尽折磨的故事,反映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表现着保安族人民对封建社会不平等婚姻的反抗和对受苦妇女的深切同情。收录本书的叙事曲《满拉哥》,通过保安族妇女麦丽燕对自己年轻丈夫满拉哥不幸病逝的哭诉,细腻而深刻地表达了保安族妇女对幸福婚姻的挚爱和怀念。故事据说采自真人真事。保安族姑娘麦丽燕嫁给莫尼沟一回族青年,她亲切地叫他满拉哥,小两口感情很好。后来,丈夫上寺念经时得了猛病,很快去世了。麦丽燕极度悲伤,如泣如诉地叙说着对丈夫的怀念,催人泪下。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保安族妇女心底善良、重情感的民族性格。
打调又名“打搅”、“拉干淡”等,是保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形式,它和宴席曲不同,它以说闲话、惹笑话、插科打诨、滑稽逗趣的艺术方式,反映保安族的生活经历和情趣。曲目有《奴家院子里说麻来》、《杨家将》、《打财主》、《狠汉子上口外》等。
保安族花儿是保安族人民非常喜欢的民歌。保安族花儿是河州花儿的一个分支。河州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广大农业区的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歌谣。随着这些地区的人口流动和迁徙,花儿也广泛地流行到甘、青、宁、新等广大西北地区。生活在这里的汉、回、东乡、撒拉、保安、土、藏等各族群众,喜欢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河州花儿主要以河州方言演唱,其格式奇特,句型、旋律简短固定,主要表达爱情内容。人们称其为大西北民族情歌。其音调高昂、辽阔、苍凉、婉转,十分动听。保安族花儿同河州花儿的格式大体一样,演唱时衬词中多使用保安语,因而形成独特的音调。保安族花儿深刻地反映着保安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着保安族历史发展中的种种经历,体现了保安民族的特性。保安族花儿是保安族口碑古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安族花儿中绝大多数是表现保安族人民爱情生活的内容。花儿是人民群众的心声,花儿唱词是他们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最能反映他们的生活情形。所以,保安族花儿在表达爱情中,连带地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保安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反映着保安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包括保安族服饰、饮食、居住、节日、禁忌等各种民俗特征,以及婚姻、家庭等,同时也反映保安族的文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保安族花儿也反映他们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新时代的幸福和对共产党的歌颂。可以说,保安族花儿是保安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保安族花儿中,反映保安族历史的,如“天上的星宿星对星,脚户看的是三星;保安城扎下的营武人,连麸面吃哈的难辛”;反映保安族生活环境的,如“中间的黄河两边的崖,峡口里有两朵云彩;云彩搭桥你过来,心上的花儿哈漫来”;反映保安族生产劳动的,如“庄稼哈三犁三糖哩,买卖哈照本者做了;阳世上三说三笑哩,穷光阴推的者过哩”;反映保安族风俗习惯的,如“绿绒的盖头谁织了,阿一个染坊里染了;这一法见了者脸变了,阿一个坏良心挑了”和“什样锦把子的尕刀子,青铜拉镶哈的鞘子;我俩人说哈的一辈子,半路上要打个推辞”等;有反映保安族过去商旅生活中的,如“西宁的大路上下来了,碾伯的金鸡娃叫了;阿哥哈摇的者醒来了,上路的时节们到了”;“甘肃凉州是十八站,扁都口打了个过站;日子多了心嫑变,阿哥们走哈的路远”;“大力架垭豁的烟瘴大,积石峡里的水大;出门的阿哥孽障大,家里的尕妹们苦大”等。反映阶级压迫和苦难生活的有:“马没有鞍子四条腿,马瘦者脊梁骨显了;东家是个催命的鬼,人穷是精神们短了”;“衣裳破了破穿者,鞋破了麻绳拉连者;日子穷了穷推者,好来的光阴哈盼者”。反映建国后幸福生活和歌颂共产党的,如“扁石头翻身者见太阳,保安人盼来了解放;放开嗓子花儿哈唱,心宽者好比个教场”;“细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是棉毡;保安人日子如蜜甜,共产党恩大者无边”。在这些花儿唱词中,无一不闪现着保安族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无一不闪现着保安族人民居住地的地貌风物和种种民俗现象。从而,保安族花儿具有印证民族发展的历史的史诗性质。
二、文物遗存
保安族的文物遗存,主要有保安族在青海同仁形成、发展时期的民居遗址,有他们宗教生活的清真寺遗址,还有带有职业性质的保安堡的遗址、火炮、碑刻,有反映他们古代生活的用具、生活工具,以及服饰、刺绣、纺织品等文物遗存。
遗址方面,主要有铁城山堡和保安城。保安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修在保安营的旧址之上。明万历二年(1574年),又易址重修。现存遗物有“重建保安,万历二年”八个字的匾额。从重建算起,这座古城距今已有410年的历史。据《循化志》记载,保安城周长684丈,东西两面各长224丈,南北两面各长118丈,高两2.5丈,根厚2丈,收顶1丈。土城坚实牢固,至今存有部分城垣。保安城坐落在隆务河中游东侧,距隆务镇东北约15公里。这里北濒隆务峡,东临尕楞口,自古以来是通往西宁及甘肃河州(今临夏)的关隘,早在元朝初期就有驻军守备。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明代前期在这里设立保安站,隶属贵德厅,万历年间设保安堡,有守军驻防;清代改保安堡为保安营,置保安都司衙门,隶属循化厅,这一建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保安族的先民元朝色目人最早在这里驻守屯牧,保安城是保安族的发祥之地。
另外,在青海同仁县尕撒尔、撒尔塔地方,发现保安人的民居旧址。在地势稍高的西部,是早年的清真寺遗址,遗物有一石墩,这是原来清真寺大殿的四个石墩中的一个,另外三个石墩据说移到别处。在这座清真寺的遗址上还有很多砖瓦残砾,在砖瓦残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清真寺遗址的西北地势较高的山根下,有许多穆斯林居民的祖坟,面积很大,从古坟的数目和规模看,穆斯林在这里居住的年代已很久远,他们与保安族形成有直接关系。此外,1958年10月,尕撒尔村群众马成奎在此地翻地时,挖出一块用黑墨写成的阿拉伯经文的椭圆形石头。这些遗址遗物充分证实了尕撒尔、撒尔塔是保安族先民居住生存年代很长的地方,反映着保安族的形成历史。
碑刻方面,在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庄有一座明代石碑,碑高122厘米,宽90厘米,厚20厘米。石碑是为明代地方官王廷仪驻防保安堡有功而建立的。碑文虽然主要记载王廷仪驻防保安堡期间“抚番”等方面的事迹,但从碑文落款的粮房、防军、木工、石工、画匠的姓名中有许多是保安族惯用的姓名,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驻守保安堡中的防军、工匠中有很多是保安族人。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保安族的形成发展状况。
明代火炮,明显地反映保安族人早期驻军屯牧的职业特点。青海同仁保安城保存着明代的大小两门火炮。大炮长约10米,炮口外径10厘米,口径5厘米,炮身正面铸有“万历乙未年,陕西省造,天字人号神炮,重二百八十斤,军匠朱彦”的造炮题记。小炮的炮身约为大炮的一半,据说,大炮是防守城堡的武器,小炮是迎送宾客的鸣放礼炮。这里的火炮原有10门,现仅存其二。
积石关禁伐林木告示碑,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所立。此碑圆顶无座,长140.5厘米,宽76.5厘米,下边有榫,长14厘米,用于崖石是凿卯纳立石碑。高石碑附近为保安族居住区域,立此碑禁伐积石关附近林木,这项规定直接针对保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积石关禁伐林木告示碑”对研究保安族迁徙大河家时期的经济生活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积石关革除关弊告示碑,立于光绪十九年,它同样反映了保安族人民在积石关的生产、生活,以及民族关系等情况。
三、文献
保安族现存最早的文献,是建国初期,由国家有关部门干部、学者组成调查组,实地访问保安族人民而进行整理的《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它以第一手资料反映了保安族的形成发展历史、迁徙情况和建国前后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其史料价值很高。其中《关于保安族语言的调查》、《保安族历史概述》、《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等地区的历史调查材料》、《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地区的历史调查材料》等四篇资料,从保安族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生活状况等各方面,全面分析了保安族的形成历史、民族成分和迁徙原因。《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高赵李家村社会经济调查》、《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甘河滩村冶铁生产的调查》、《甘肃临夏大河家地区高赵李家村冶铁手工业的调查》、《保安族的商业活动情况调查》等四篇资料,全面反映了保安族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情况和保安族内部阶级关系。《保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友谊》的调查,反映了保安族同其他兄弟民族的民族关系状况。《保安族的生活习俗》调查,虽然篇幅不多,但对保安族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婚嫁、丧葬、服饰、民居、习俗作了较全面的反映,《保安族的解放》、《保安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情况调查》、《保安族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情况调查》、《解放后大河家地区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等,则全面反映了建国后保安族在历次社会变革中的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