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09400000051

第51章 民族观:平等团结共繁荣(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民族的基本概念、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的消亡问题。二是关于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党和国家一直把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加以认真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民族特色成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从而使中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一、民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民族,如何阐释这一概念,国内国外的理论界虽都有一定的共识,但目前尚无完整科学的理论表述,所以需要我们对民族这一概念做进一步深化认识。

在中国,关于民族的概念,长期以来沿用的是斯大林的论述,即“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建国到“文革”期间,我们一直以斯大林关于民族概念的这一论断为准则,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讨论和解决有关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对建立中国的民族学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很多专家学者对斯大林的论述提出不同看法,在理解上也存着一定的分歧。比如,有人认为斯大林的论述仅仅揭示了民族的外在特点,而不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在论述中涉及的四个方面和四个共同点,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具备;还有人认为这四个“共同”缺乏内在逻辑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前苏联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上的缺陷、失误和教训,促使我们必须对国内的民族问题做进一步思考,以便处理好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民族问题。实践充分证明,斯大林对于民族概念的论述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完整性和片面性。特别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绝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僵化,拘泥于这一论述而缠足不前,而应当联系实际做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民族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紧密相连。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民族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理解存在根本的差异。具体地说,他们对民族的理解主要是从氏族、部族的角度来认识的,特点在于将部族、民族之间没有划分清晰的界限。这种认识的出发点主要是血缘关系,然后才考虑到地缘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但当今世界上对民族的看法主要强调民族自我意识(即自我归属感),并认为这是区分民族最主要的标准。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民族的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界定:

第一,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稳定的共同体(即群体)。

第二,这种共同体的实质,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归属感、认同感,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是民族根深蒂固的本质特点。

第三,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文化,甚至和祖先的共同血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应是共同的心理活动及特征,而这种体现又是刻骨铭心的。由此可知,民族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属性,亦带有一定的自然属性。

二、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一)民族的形成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即民族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民族具体的形成过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已经发展为部族和部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就纵向以私有财产占有的多少为基础而形成阶级和国家。与此同时,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由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文化、共同的语言,甚至于还有先辈们共同的血缘以及其他种种共同之处的作用,就逐渐以共同的地域作为最主要的纽带,形成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非常广泛的稳定的共同体,或称为社会群体,这就是民族。

中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民族,当时称为华夏族。这是现在汉族的祖先。同时在华夏族的周围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形成,如戎、狄、夷、蛮等。此后,这些民族以及由他们发展而来的匈奴、羌、羯、鲜卑、吐蕃、回鹘、女真、蒙古等民族长期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民族比人民的范围大得多、深刻得多。目前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民族的根本问题,民族平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归根结底,其本质还是经济问题。

(二)民族的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1.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且它还要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民族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民族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民族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任何社会的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民族成员都是社会成员,反之任何社会成员都是民族成员。

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我国的国情,中国各民族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大类。古代民族既包括奴隶社会的民族也包括封建社会的民族。古代民族在斯大林的论述中称为落后民族。但这些不同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可见,民族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族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正因如此,所以并不是任何民族都要走过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也不是每一个民族都要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于是,在古代民族发展过程中就出现有的民族产生,有的民族消失,有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新的民族等复杂的民族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另外中国的古代民族一般又分为元明以前的民族和元明以后的民族这样两大部分。元明以后的民族主要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这些民族自产生后,基本上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中。

5.现代民族主要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所形成的民族,又称为资本主义民族。在中国近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所以也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的民族。1949年,随新中国建立,中国民族很快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应该是现代民族中最先进的民族。但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具体讲,即民族平等的权力上。由于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在经济文化上并没有达到先进民族的水平。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民族只有在中国才存在,而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如何使我国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现当代最先进的民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一项长期、艰巨、光荣的任务。

(三)民族的消亡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范畴,最终是要消亡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消亡的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具体标准如何认定,就目前来讲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理解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带来民族的消亡是一种终极目标,是一种信念理想。

根据以上的理解,首先在理论上讲,所谓民族的消亡,主要指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的差别隔阂逐渐消亡,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而不是指民族本身的消亡。换言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的社会属性逐渐消亡,但它的自然属性从理论上讲则依然存在,是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消亡的。这一未来的社会现象与国家消亡的社会现象的关系是:国家消亡指的是国家职能的消亡,国家消亡了民族不会消亡,民族的社会性消失了,但其非社会性,即自然属性永远不能消亡。

从实践上讲,鉴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的经济文化很落后,民族属性“根深蒂固,刻骨铭心”,所以讲民族消亡或过多地讲民族消亡,不仅没有积极作用,反而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我们对民族消亡的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有关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宣传应慎之又慎。

三、民族问题及其实质

什么是民族问题,简要说有民族就有民族问题。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凡是与民族有联系的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称民族问题。狭义的民族问题指民族和民族之间的问题,以及民族内部的重大问题。而这里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民族矛盾。民族问题或民族矛盾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民族问题,任何一个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研究和认识民族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民族问题的由来

自从有了民族就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民族要素的差别是形成民族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民族问题的产生在于民族差别的存在,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民族基本要素的差别上,不同的民族在同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却往往存在发展程度差异,这可以归结为历史造成的差别。第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由于阶级剥削和压迫形成的民族问题,一般表现为外部的对抗,甚至是战争。如岳飞抗金是一种社会历史问题,但实质上也是一种民族问题。第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之所以还存在民族问题,除了民族的差别依然存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也称作事实上的不平等。

(二)民族问题的特征

民族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它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相通性,而且两者往往纠缠在一起。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长期性,即民族问题只能不断解决,而不可能完全解决。第二,复杂性。第三,普遍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社会性,民族问题都是社会问题。在中国除了民族内部问题之外,民族之间的问题也都是社会问题。第五,国际性,许多民族本身是国际民族,而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联系更增加了这一特点。

同类推荐
  •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本书以周恩来在1967年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危机中的应对、苦楚及其心路历程,全方位地展现“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周恩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党、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不朽贡献,揭示出周恩来这位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 远离职业病

    远离职业病

    各种职业病特点在于,健康不仅决定于遗传、营养、生活方式,也决定于工作的环境、性质、心理状况。保健不仅仅是针对工作环境中有毒物的污染,而且包括了因紧张、劳累等导致的心理、躯动各方面疾病的防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知识与保健技能。所以,保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范围。保健因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时间、场所、性质,因而与非职业人群的保健是有明显区别的。
  • “三农论”

    “三农论”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中国的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 依据中国特有的国情, 把农村问题分解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分别进行研究, 既分析这三者的关系, 也研究这三者各自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了“ 三农” 问题的理论, 作为认识实践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框架。经过10 多年的实践, 现在已成为中国政界、学界的共识。
  • 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对外战略表现出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主线,即90年代初的维护到90年代中期的发挥再到新世纪的争取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体现了一种逐渐成熟的趋势,这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与俄罗斯国内基本发展道路选择是同步而行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清醒地估价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所在,不慕大国虚荣,稳健、务实、灵活地追求俄罗斯国家的最大利益。
  •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热门推荐
  • 西游之逆佛

    西游之逆佛

    一口缸能装尽三千世界!一次意外开辟出一个不同的人生!一个小和尚,横空出世,改法则,扭乾坤,推翻这无情大道!“佛,我不信;道,我不信。我要走我自己的路,我要逆天,逆道,更要逆这没有人性的佛!”——济生
  • 为魔无错

    为魔无错

    混血余孽十六独,持屠刀,佛莲开。华夏独孤认为她一直没有变。“……你还是华夏独孤吗……”“是。”“你还是……以前的华夏独孤吗……”“……”“以前的他去哪了……”“你会离开我吗。”“不会……”“那就不要再问了,因为我也不知道。”我满手鲜血,杀人无数,伤人无数,结仇无数,欲杀我者亦无数,是不是天性如此!不惧鬼魂索命来,只怕你离开我。喂,会陪在我身边吧。——如果我是魔,那绝不成神。——如果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魔,我只想将魔性挥发到底。因为我是魔,不是神。——她们没有错。看书之前,请坚定的相信——她们无错。
  • 好孕天降:总裁的绝色替身小娇妻

    好孕天降:总裁的绝色替身小娇妻

    深爱四年的男友背叛,她愤怒不已,分手后去酒吧买醉,并且把自己献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醒来后故作淡定丢下钱离开,却不知道肚子里已经揣了一个小东西,五年转瞬即逝,她守着儿子过的心满意足,谁知又遇上了当初‘借种’的男人,她慌张逃离,他穷追不舍,还想用一纸婚约把她捆在自己身边。但是后来她发现男人心中却还藏着另外一个女人,她毅然离开,丢弃这份不纯粹的感情!张小娴怒气冲冲:“言先生,请离我和我儿子远一些!”言仲洺挑眉轻笑:“儿子?你一个人可是不会生出儿子的。”
  • 狼烟

    狼烟

    《狼烟》以冻土狼烟中,四兄弟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一段充满诡异的独特故事,离奇的土匪绑架;罕见的胡子传奇,赌徒的隐秘世界;演绎了形形色色中下层人物的百态人生……刺刀下,更多的生命穿越滚滚狼烟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 大俗

    大俗

    当我们第一次脚踏星河,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变革。在一次次的偶然中没有覆灭,我们终于找到了在这个维度中存身的根本。黑森林的法则辉耀着人族,我们操控着傀儡,带好了面具,拿起了长矛,在这场本应无声息的入侵中,毁灭一切,完成自我的变革。入侵,征服,这宇中的万千,只能有我一族尚存!
  • 婚后掠爱

    婚后掠爱

    青春岁月里,他们有过一段不清不楚的,有点暧昧却又有点苦涩的关系,最终这场关系伴随着青春只留下了许多的叹息,26岁的剩女岁月里,她爱着另一个男人,她认为他们会走到一起,他却凭空出现了,将她拖进了婚姻的殿堂。
  • 随乱

    随乱

    我们这里!抽烟的孩子是混混,喝酒的孩子是叛逆,打架的孩子是痞子,上网早恋的孩子是流氓,于是我们就不明白了,那我们究竟算什么?那些无悔的岁月,我们爱;我们恨;我们笑;我们哭,我们一起大喊: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 墓师录

    墓师录

    通过小说的渲染,每个人都知道摸金校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墓师的存在。民国12年,陕,秦岭。黑夜……无尽的黑夜……仿佛将人要窒息,恐惧与黑暗……胆怯是本能。“吱!吱……吱吱……”阴暗潮湿的的地道,周围偶尔隐隐约约可以听到老鼠吱叫与窜动的细微声响。对于喜欢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家伙,这个鬼地方是天堂。这里到处弥漫着呛鼻的灰尘,空气中不时地传来沉重无比的喘气声,让人无比压抑。没有光人们天生的那种恐惧感就会出现,黑暗里几个人佝偻着身子,摸拿着几个鼓鼓的包袱慢慢向里面爬着。随着一只火烛的忽然燃起,一张沟壑丛生的苍……
  • 文王山海传

    文王山海传

    失恋青年,生无可求,欲遁入空门,寻求解脱。然三跪于佛前,却穿越三千年。“终结亦是开始,从此之后,吾名姬昌,当为文王!”九州天下,莫非轩辕。在这异兽纵横的蛮荒大地,有王朝掌控神器镇天下,有巫者守护诸侯部落抵异兽,有魔神卧于四夷窥九州。“这天下,不是神的天下。这大地,应是民的大地!”本书将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商王朝时代的,三千年前的九州世界。
  • 后妃录之玉碎昆仑

    后妃录之玉碎昆仑

    出生之时,父死母亡,背负罪人后代之名,却是惊才绝艳。王爷赞,天子夸,奈何天道无常,为复仇,为家国,毅然抛下爱人,走上漫漫黄沙不归路。是焉?非焉?昆仑之麓,可是她安家之所?可锥心之痛,刻骨相思,如何得解?天下也罢,家国也罢,她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