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不协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服务业提出了较高要求。各种农村服务与中介组织应成为分散的农户与庞大的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但这一点在甘肃服务业当中显得尤其薄弱。199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仅为4.37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这与相对来说较高的农业总产值和庞大的农村就业人口形成明显的对比。就第二产业来看,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大部分初级原材料产品生产的相对过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十分紧迫,否则原有的市场份额将会不断萎缩,新的市场份额也难以获得。无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都需要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与不断创新,需要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产业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支持,而这恰好是甘肃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信息的提供、储存、分类、加工、管理、预测等所吸收的资源在整个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已由原来的第三产业完全渗透到第一、二、三产业中而难以分割,信息工作对技术进步有了决定性作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已成为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挑战,甘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差距,致使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地位。总之,第三产业的发展远不能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信息和各种必要的服务,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甘肃自然资源开发的回顾与评价
从甘肃的产业结构发展看,通过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外延扩大来推动经济增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特色的重型产业体系。这里对五十年来甘肃自然资源的开发历史作一简单回顾,以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甘肃产业形成和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
(一)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国家重点能源、原材料基地,甘肃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资源数量的扩张到开发质量的提高,从小规模、简单生产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构筑了甘肃产业基本格局。其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二是资源开发利用品种的扩展;三是各类资源开发产业从基本原料型的开发向原料加工深化;四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形成了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的产业。
这一时期,从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工、生产、市场流通,到农业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土地开垦、种植面积、种植品种等,均受国家计划安排、调配。生产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资源供给由国家计划统一调拨。在不可再生资源方面,重点突出了对有色金属、铁矿、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其产成品靠计划调拨,既不存在竞争,也不存在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因而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开发与加工利用深度不够,经营上简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在可再生资源方面,重点突出了对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规模开发利用,相继建立了黄河上游梯级电站、景电一期等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大力开荒造田、过度砍伐森林等,生态环境逐渐出现问题,持续利用出现危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重视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忽视管理与技术要素的投入;重视资源的简单开发利用,忽视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开发产业的技术升级与转换。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则以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重要标志,突出了沿黄河地区的荒地资源和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水利工程有三角城电灌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靖会电灌工程和皋兰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等。为追求粮食生产的供需平衡,在大规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生产水平。以减少森林面积为代价的林业生产,在国家计划的调控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基本格局是年采伐量大于年生长量。草场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也经历了载畜量的快速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出现草场超载和退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了新阶段。在资源开发方式上,突出了经济利益诱导。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为开端,逐步推行资源开发的许可证制度,把资源的开发、经营、保护逐步统一于同一个开发主体上。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金川铜镍矿、镜铁山铁矿及华亭煤矿为重点的矿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在投入方式上,实现了国家单一投入向国家、地方、个人及合作合资经营多元化投入的方向转变。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集体经济,积极开发利用中小型矿产资源;允许个人承包经营土地、荒山荒坡等;重要资源开始国家与地方联营,如金川“二期”铜镍资源的开发等。同时,开始重视了科学技术对资源开发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推动了资源的节约利用,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如金川公司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贵金属及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等。
目前,多种方式、多个主体开发甘肃区域自然资源,以及鼓励对资源的深度开发,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链的延长(兰州石油化工基地深加工产品的增加,水、火电资源的相互协调,电铝、电铁合金的联合发展,铜、铝材加工等),强化了甘肃能源、原材料的地位;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河西、沿黄地区水利设施的修建,保灌耕地面积的增加,提高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由此自然资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确立。
从总体看,甘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是:矿产资源的储备总体不高,特别是能够带动大规模产业发展的资源明显十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作物优质化和品种类型多样化的发展,区域经济特色日趋明显,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为低下;景观资源的利用程度受基础设施水平、资金、人才等限制,开发不足;困扰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资源资产化,资产市场化,市场国际化”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趋势越来越明显。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从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展开,有市场需求才能开发利用,而不是有资源就开发。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再不能搞低水平的粗放型生产经营,必须真正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三是要注意对市场竞争力的培育。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转变不考虑生产成本的问题,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意成本分析,注意规模化、集约化、高新技术化、加工深度化,实现低成本的扩张。四是要坚持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既注意开源,又注意节流;既注意开发,又注意保护。五是要扩大开放。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怕吃亏,怕“肥水外流”,积极引进包括国内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努力挖掘和利用省内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六是要强化创新。要加快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企业体制、机制以及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尽快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我省资源开发利用虽然也在向市场化迈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自然资源粗放开发利用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为脱贫致富,发展当地经济,各地县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有水快流”等思想的影响下,采富弃贫、大矿小开、越界开采等现象严重,资源开发管理混乱,浪费严重。一些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只关心自己的当前利益,不关心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缺乏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意识,致使大矿小开、二种资源的开采以另一种资源的破坏为代价、掠夺式开采的现象并非鲜见,虽然在经济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资源受到破坏,浪费十分惊人,如陇南成县铅锌矿的开发。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危及到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一些黄金、石棉矿的开发以牺牲草场为代价等。全省乡镇煤矿的回采率仅为30%。另一方面,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部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技术改造欠账较多,造成资源开发所采用的设备、技术工艺落后,使资源开发利用处于简单、粗放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较低,资本积累缓慢。
2.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粗放经营,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在管理上,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约束机制,造成不可再生资源储备降低,可再生资源的生产环境恶化,再生能力降低。工业生产中“三废”超标排放,重点工业城市污染严重,废旧物品利用程度较低;综合利用程度与实施清洁生产都有不小的差距;资源替代产品的研制滞后。在森林资源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开发和人为破坏等因素,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逆向演化,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地方对资源开发利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疏于管理,即使制定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也缺乏实施规划的自觉性和严肃性。
一是缺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合理,重用轻养,忽视土地保护,是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耕地质量下降、农村受灾面积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注重近期经济效益的提高,缺乏对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考虑,忽视抚育与保护。如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使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呈增长趋势,如草地的过牧,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和土地的沙化。
二是资源开发的管理不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管理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统筹规划不足,限制了可持续发展。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银露天矿的开发。由于统筹规划不足,一方面,缺乏后备资源准备,在露天矿资源枯竭之后,缺乏新的接替矿山;另一方面,在矿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矿产资源开发,忽视产业拓展,使得产业主体一直停留在铜的冶炼和粗铜的加工上,产业链条短,发展路子窄,迫使白银厂二次创业,新建西北铅锌冶炼厂和白银铝厂等。
四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不协调。应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治理与保护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当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降低消耗和寻找替代产品则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我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往往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环境效益的发挥,造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工业“三废”污染持续增加,污染治理滞后。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点”上是进步的,总体趋势却是恶化的。土地沙化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森林面积锐减,林地退化,雪线上升,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剧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对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抑制资源的再生,造成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五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管理体系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政策法规需要充实和完善,同时,现有资源管理部门,机构设置重叠,政出多门,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系,对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管理,而管理者的素质和部门的管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耕地、森林、草地面积,地下水资源量等资源统计数字,就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差别。所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必将对资源的配置发挥越来越大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导向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市场化、市场国际化必将成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总趋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是:在依法有序管理条件下,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产业的联动发展。以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链式化与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效能的提高。
三、实施双赢战略,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双赢战略的提出
伴随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变,知识、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趋突出,由依靠资源、资金、劳动力为主转向依靠市场、科技、人才为主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开始通过市场进行。这种局面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依靠资源优势,而更多地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区域资源开发目标、规模等等。而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已不仅仅依靠区域资源优势,更重要的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依靠开发技术水平及产品技术含量等。市场需求对资源开发的制约,市场竞争对技术的新要求,使市场需求、人才、开发技术及其成本成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也不再是某一区域(省)内的平衡,而是打破区域界限的国际大市场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