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甘肃省的四大支柱产业为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电力工业,有三个是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且均处在高耗能的初级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会加大。因此大力开发为工业污染防治提供先进技术装备,为清洁生产提供技术基础的环保产业,是保证甘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甘肃环保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设备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先进、实用、经济、节能、洁净的环保产品和设备。重点发展化工、冶炼、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及新产品开发,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二是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各类产业废水处理建设设备,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成套设备,废水、废气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监控计量仪器等系列产品,污染环境物质的替代产品以及废旧物的资源化技术、生态工程建设和清洁生产技术。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及无公害产品,加速开发绿化草地培育及防沙固沙技术,为我省的自然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服务和支持。为此,应加强环保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以加快环保部门环境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步伐,提升产业水平。建立甘肃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迅速将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力量,在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建立环保科技开发园区,增加环保科技辐射和带动的力度。通过实施环保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实施运营、咨询服务和产品认证等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统一、公平、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应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和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和投入总量。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环保资金投入的有关政策,不断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投入。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争取国外贷款和赠款,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4.培育特色产业,实行产业替代。要使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持久,并取得双赢效果,应把产业发展融入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之中,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西部地区巨大的生态资源优势,依靠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这包括应用自己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市场提供具有自己优势的、无污染无公害的小杂粮及附加值高的农牧产品;培植出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极端条件下生物资源的医药产业,用更少的能源、更小的污染、更多的加工层次,提高其附加值;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其培育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其目的在于争取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或者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二)以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战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引起环境污染和破坏,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线性关系。经济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与经济结构、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才能以较低的环境代价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甘肃省的四大支柱产业基本都属污染负荷较大的重污染行业。仅从生态环境角度看这些应是限制发展的产业。但甘肃省在工业化进程中和经济起飞中,并没有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具有的政策、资源以及外来资金的优势,其发展只能依靠本地区固有的资源优势以及发达地区经济和产业及技术扩散来振兴自己的经济。但资源的丰度优势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省情,不可能在短期有较大的跃进,还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行业,使其成为甘肃省工业化进程中的“加速器”。出路只能在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使这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产业结构之中,最终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一是立足于现有基础,科学制定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着眼于组织协调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经营布局和工艺流程,优化生产经营诸环节,由单纯的末端污染控制转变为生产过程的全控制,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达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防治污染的目的。二是立足环境领域对技术的要求,高度重视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如节能技术、三废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大力降低能源的消耗,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并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大支柱产业的装备更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坚决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一些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尽快改变甘肃传统工业以中低档加工为主的现状,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四是通过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进传统产品的质量,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当前应努力在运用新材料,改进和加强产品设计上下功夫,同时推动传统产品核心部件的数字化,提高产品的性能;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传统产品的质量、技术比较优势,提高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
同时,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力争在种子改良、节水农业、绿色食品、林木育苗和作物栽培、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通信、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努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
2.发展高新技术,构筑产业结构的制高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甘肃省原有的优势产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和电力工业等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尽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占领战略制高点,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就必然在未来国际经济发展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市场需求以及环境要求着力培育新的优势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可持续产业是我国工业化进人中期阶段后对资源产品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甘肃应在重化工业转型的过程中,根据本省实际,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在这方面甘肃省已具备有利条件:首先拥有比较雄厚的科技力量,在某些方面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甘肃作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发展了一批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规模实力的企业,相应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具有较完备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其次,甘肃经过50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国防军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轻纺食品、建筑建材为骨干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甘肃应利用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在兰州、酒泉、金昌等地区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使其成为带动甘肃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在实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首先,审慎确定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甘肃省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的,因此必须走高新技术创造财富,实施“创造财富型”科技发展道路。为此甘肃省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是应定位于科技一体化程度高、市场需求强烈的高新技术领域;二是选择与省内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的技术。甘肃是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地区之一,与这一特征相适应,资源产业在省内占有较高比重,高技术产业应尽量提高与资源产业的关联度,尽量用本地区资源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或为资源产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形成互为供给与需求的格局,这既可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又可从整体上发挥本地区优势互补的互补与放大效应。从以上要求看,甘肃省应将电子工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农业高技术产业、国防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高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交通通信、移动电讯、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元件及专用设备、军用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其次,实行“开放式”科技发展战略。甘肃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除了利用自身某些优势,进行部分产品的独立研制外,还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吸收先进技术,适当引进样机和关键部件,着力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以达到节省投资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目的。最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科技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我们注意到甘肃技术发展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由此形成科技发展程度是不同的,这要求甘肃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根据实际突出重点,在条件具备地区如兰州、酒泉、金昌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作为高度密集的产业,其内部仍可划分出不同的技术档次,甘肃在选择高新技术主要发展领域时,应尽量紧跟最新技术发展动向,从较高起点起步,但同时也要权衡自身的发展实力,寻求比较优势,发掘与全国尤其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性优势,塑造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在战略上应实行“差别化战略”、“错位经营”、“分层竞争战略”等同中求异的策略,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最终塑造成将来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优势。
3.建立地区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及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应着眼于解除甘肃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技术上存在的瓶颈制约,形成新的技术创新体制,为此,甘肃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甘肃省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及时修订和公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明确鼓励发展和使用的先进技术。政府集中力量在关系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组织重点专项规划和计划,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工程进行系统安排,实现重点突破。建设好科技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关平台,做好组织协调和资源配置工作。对一般的竞争性科技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政府重点营造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成为市场运作主体。在此项改革中,建议对经济和各工业部门进行合并,建立经济与技术委员会。按照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下设产业与技术促进机构及由政府官员、企业家、技术专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产业与技术咨询委员会,共同负责制定本领域的产业与技术创新的具体计划,政府配套支持与措施,直接负责协调与其他综合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的关系,监督和检查计划和政策的执行。
(2)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主体。要通过深化改革,企业建立起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创新机制,进而成为科技投入、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应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企业有所区别: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并以完善、健全技术创新机构职能为突破口;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应以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为重点;中小企业无力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政府要组织大学、科研所的力量,组建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业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大多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环境,政府要为他们持续创新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就必须对现有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经营制度和分配制度,如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
(3)加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表明,集中建设一批学科交叉的重点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形成崇尚创新、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有利于资源和人才共享,有利于科技成果的涌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技术创新的源泉作用。集中力量扶持若干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机构;有选择地加强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
(4)充分利用本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依靠力量,必须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历史所有制,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科技实体与企业创新机制的融合。着重构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机制,积极探索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5)加强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以兰州为中心,以河西和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陇南地区为区域中心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