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11000000011

第11章 崆峒文化价值的多维性与研究的多层次性(7)

一、寻根觅源探崆峒

(一)崆峒曾是氏族地域名

“崆峒”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多写作“空同”或“空桐”并无山字偏旁。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说:“北戴斗极为空桐。”司马彪注《庄子》中解曰:“空同当北斗下是也。”就是说北斗星下方是空同。然而北斗下方具体又是什么呢?汲冢周书王会解曰:“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纤胡、其龙东胡(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悉统于空同)。”上古时,统称东方部族为夷,西方部族为戎,南方部族为蛮,北方部族为狄。从上文看,原来上古所谓北狄由十二部族组成,而空同族是其中之一。由于该族强大也或许位置居中,所以统领着其他十一部族,故空同是北狄的别称。随着历史的发展部族融合消亡是常有的事,北狄十二部族到秦汉时仅见匈奴、月氏(支),且匈奴发展壮大曾给汉构成巨大威胁。而空同族在周时偶而见于史册,如史书记某帝王娶女空同氏。周之后侧几乎不再见于史书。

部族的消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迁徙,一是融合,说迁徙不见史书记载,那么融合的可能则是必然的。东夷南蛮地隔太远,而西戎与北狄在西部地域相接,那么空同族融入西戎则是唯一的可能,况空同十二部族中本来就有戎翟一族,古代翟字通狄,则可能是狄族中最早融入戎族中的一部,其后十部族则相继融入。只有匈奴一部地处漠北,且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徙流动性大,未与地处陇山周围的西戎融合而独立发展这也在情理之中。

甘肃自古为羌戎之地,羌、戎、氐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居民。直到秦汉之际月氏(支)、乌孙、匈奴还据有河西之地,而陇西、陇东、陇南仍有羌戎各部分布。既然空同各部相继融入羌戎,而河西之地直到秦汉仍为空同部族中的月氏(支)、匈奴所据有,那么从陇山到河西古时被称作空同就不足为怪了。

甘肃称河陇或陇右是后来的事,此先则把东起陇山西到酒泉称为空同。这一地域概念,古人非常熟悉,直至清代晚期仍被爱用典故的文人所沿用。《尔雅》中说:“空同之人武”,李白诗中写到“世传空同勇”。意思都是说空同地处华夏西陲,自古战事频繁,居民勇敢强悍具有尚武精神。这里显然不是指山,而是指一特定地域。诗圣杜甫安史之乱时曾被叛军羁押长安,逃脱后奔甘肃追随唐肃宗,后又客居秦州(天水)多年,应当说对甘肃相当熟悉,他在诗中多次提到崆峒。如在《洗兵马(收京后作)》写“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这里“崆峒”、“关山”互见,当是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后,欣喜之余追忆当年追随肃宗在甘肃东部及宁夏一带聚集军马勤王平叛之事。诗中崆峒可实指今之崆峒山,亦可泛指陇东一带。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中写“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哥舒翰是员勇将,安史之乱后朝廷依为柱石,杜甫在诗中把他比作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希望他能成为西北边陲的倚天长剑,永保朝廷安全。这里的崆峒显然泛指西北一带。另外在《送高三十五书记》中有“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还有一首《寄高三十五书记(适)》中有“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前首意为西北地区小麦都成熟了,希望战事早点结束;后一首为赞誉诗人高适之词,说将军收了高适这位才子,西北边疆足以捷报频传。还有《赠田九判官(梁丘)》首句就写到“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这里崆峒与河陇互用,是为了避免用词上重复,崆峒是西北古称,河陇指黄河陇山一带,是后来对甘肃的称呼,两种叫法实指一地。再如:“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崆峒西极过昆仑,驰马由来拥国门”;“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无一不是指西北甘肃一带。而且诗中常有河陇、关山、萧关、昆仑、青海、西戎、犬戎、北庭、陇山等词与崆峒同时出现,把崆峒作为地域概念使用是再明显不过了。唐诗中出现崆峒一词的尚有其他诗人,这里不再赘述。

到了明清,崆峒一词作为地域概念使用虽然淡化,但指山时常作泛指,并不专指平凉的崆峒山。如明代吕大器诗中“风卷旌旗五凉平,天外群峰玉削成……崆峒依剑自峥嵘”。这里是站在河西走廊的武威,远望像白玉削成的祁连雪山,如一把把倚天长剑一样高耸入云。清代林则徐禁烟失败后被流放伊犁,曾途经甘肃东部泾川、平凉入河西到新疆,应当说他对崆峒山的位置非常清楚,但在过酒泉时有一首《登嘉峪关城楼感赋》,诗中有“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这里显然还是指祁连山。在古人眼里空同故地之山皆可称崆峒山,其中也还是隐含着地域概念。

(二)部落化为七座山,天下崆峒孰为真

崆峒山的得名从前文中已能看出。上古时北方部族北狄有一支叫空同族,该族是北狄十二部族之首,因而北狄也称为空同,空同族的兴起存在应在轩辕黄帝之前,它的最后消亡当在周代。在其发展鼎盛时期,把空同族聚集地标志性的名山以“空同”命名当是很自然的事。后世为了和族名区别,给“空同”二字加上了山字偏旁。从古汉语字源上讲,“空同”是其本字,加上山字偏旁的“崆峒”特指山是由本字中变化来的。从文字演化不难看出先有部族,然后有其居地与方位,再后才有崆峒山。那么崆峒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因族得名,那么这个词显然是空同族的语言,或者至少是北狄族其他部族的语言,而绝非汉语。因为空同族在先而汉族形成在后,而且时间相隔很远。如今崆峒一词我们只能看作是上古部族语言的汉字注音,犹如今天地名中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或庄浪、朝那一样。对崆峒一词有学者解释说:“山之高渺者为崆峒”。此说似乎勉强,因山名族名同音,高渺指山尚可,指部族很难说通。空同族是上古氏族,其语言伴随着部族早在周代消亡,如今我们很难知道其确切含义,因此大可不必妄加猜测。

崆峒山之名既得之于空同族,而空同族又代指北狄十二部族,其地必然广阔。既然空同之地的山可称崆峒山,那么崆峒山应不止一座。翻阅《崆峒山志》文中有:“按《舆图》:‘宇内之山,名崆峒者七,曰平凉,曰汝州,曰蓟州,曰岷州,曰肃州,曰狄道,曰西和,皆有崆峒山。’”前文曾引《尔雅》文:“北戴斗极为空同”,意为北斗星正下方是空同。天上北斗星有七颗,地上崆峒山有七座,何其巧也!细考七座崆峒坐落地:蓟州在今北京西南,汝州在今河南汝阳,岷州是甘肃岷县,狄道是甘肃临洮,肃州是甘肃酒泉,于是就有三个发现:

其一,如果在地图上按蓟州、汝阳、西和、平凉、岷县、临洮、酒泉的顺序用线相连,则其形大致相似北斗七星。真是天上星象下合地域,方知《尔雅》不是谬说。那么有七座崆峒又说明什么呢?最大可能就是北狄十二部中靠南七部族的标志物。因为上古部族还没有城市,那么以山作为标志是很有可能的。这样,七座崆峒就勾画出了北狄的南部大致疆界。说大致是因为有可能标志在部族中心。平凉崆峒在排列上恰处在天权星的位置上,天权星一面是斗魁,一面是斗柄,它连接斗魁与斗柄,是斗魁第四星,又是斗柄第一星,这一位置正好居中。那么这一中心位置正应该是统领北狄十二部族的空同族的位置。只有中心才可东携西联,只有中心才可南襟北带,也只有中心才便于统领其他各部,换言之,只有势力强大、文明程度相对较高才能居中不被四方蚕食。因此平凉崆峒山应是北狄占统帅地位空同族的标志,而其他六崆峒则是北狄占从属地位的其他部族的标志。这也是平凉崆峒从古声名显赫而其他六崆峒只偶见典籍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再自七座崆峒山所处地域看,一在河北,一在河南,而其余五座皆处甘肃。再从甘肃五座崆峒来看,平凉在陇山之北,西和、岷县在陇山之南,临洮在祁连东端,酒泉在祁连西头,几乎占据了今甘肃全境,因此古人以空同代指甘肃或西部是很有道理的。

就甘肃的五座崆峒而言,其中四座又分布在陇山左右,这又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有专家论证,上古时,甘肃东部陇山周围是西戎部的氐、羌居住之地,而且伏羲、炎帝、黄帝又分别是这两部族的首领(详见陇文化丛书《旷古逸史》),那么又如何解释空同族也在这里居住生活呢?一种是杂处居之,而后互相融合。上古时地广人稀,一个部落的人数当不会很多,在陇山周围同时居住西戎各部落和北狄的一些部落。随着部族的发展,人口增加,交往增多,或兼并或联合,最后完全融入氐、羌完全是可能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先后居住,而后来者兼并了原住居民。《礼记·王制》中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北方曰译,西方曰狄。”孔颖达疏:“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上古由于为了沟通交往,于是产生了翻译,为了区别四方翻译的不同,东、南、北三方的翻译分别叫作寄、象、译。有趣的是只有西方的翻译叫作狄,从孔颖达的注释中看,是知的意思,那么西方的翻译叫作,是完全可以的,为什么还要在前加一“狄”字呢?看来只能是在特别强调是翻译狄族语言。从前文看北狄的别称是空同,那也就是特指西方翻译是翻译的空同族语言。这正是北狄与西戎融合的有力佐证。

其三,从上文中崆峒山在甘肃分布看,几乎占据省域全境,而其密集区则在陇山左右。而甘肃东部陇山左右的平凉、天水、庆阳、定西、临夏正是中华古文化发祥之地。无论是从远古传说,还是历史考证或地下发掘都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上文也引述这一带曾是上古西戎的氐、戎、羌部族居住之地,而北狄以空同族为代表的一些部族,或曾在这一带与西戎杂处居住,或先后居住而最后融于以伏羲、炎帝、黄帝为代表的西戎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国远古文明是西戎部族和北狄空同部族共同创造的。而平凉崆峒山是这一文明的中心或标志。据专家考证,伏羲诞生地古成纪在平凉西南的静宁,炎帝、黄帝发祥于姜水、姬水。这二水均在平凉之南的天水。这三帝的发祥地均属河谷,因而算不得标志,只有这三部族的中心,原空同族聚居地平凉崆峒山,山势高峻,古木参天,集雄伟秀丽于一身,是最鲜明的标志。所以,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并炎帝,败蚩尤功成名就之后,才荣归故里西登平凉崆峒山。

平凉流传着一句话,“平凉崆峒山是海内真崆峒”。其实崆峒山无所谓真假,只是平凉崆峒山的人文历史内涵远大于其他崆峒山。故而才能历五千年沧桑而胜名不衰,从这个意义上说叫作海内真崆峒也未尝不可。

由前所述:空同由部族而引申为地域概念。崆峒山则是由部族居住地的标志物得以用部族名命名。地域概念和山都含有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所以两个概念在古时曾并行流传,由于古文字中的通假现象,往往指地域或指山在用字上不加严格区别。随着炎黄部落的东移,作为华夏文化主流的西戎、羌、氐文化和北狄的空同文化,在吸纳了东夷和南蛮文化之后逐步发展为中原汉文化,而作为文化起源的西部文化则融入中原大文化之中。那么作为代表西部文化的地域概念也就逐步淡化,加之历代建制不断更替,以至空同作为地域概念最后完全消失。但作为部族标志物的山则不同,它千古不移地屹立于西部陇山群峰之中,它浓缩了上古西部文化,历经朝代更替风雨沧桑,永远向后世子孙昭示着她是中华上古文化起源的象征。

二、道源圣地崆峒山

(一)道是上古文化的总成

台湾学者南怀瑾说:“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先由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这一系统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伏羲画卦做开始,以轩辕黄帝为中心,终以文王演绎八卦的《易经》哲学。奠定自伏羲,经黄帝,至于文王一系的学术思想,发源于西北高原。”(引自南怀瑾著《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把这一体系文化思想称作“《易经》体系或中国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这一体系包括“黄帝时代发明的天文上的天干、地支符号和唐虞以后夏、商、周的五行术数”共同构成了上古人们的哲学及原始科学思想。《易经》体系思想应当是上古西部高原各部族历经数千年生活实践,而产生出来的文化思想结晶和总成。这就是影响后世几千年,并渗透到中华文化血液中的道。

这一文化思想对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继承并发展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是老子和庄子,被后世称为道家。生活在鲁国的孔子研究尧、虞、舜、夏、商、周历史,融合而集其大成自成一派,后世称为儒家。南怀瑾将其称为“(书经)体系或中国上古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易经》体系思想文化早于《书经》,体系文化思想。《易经》体系文化思想是上古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总成,重在哲学和原始自然科学。书经,体系文化思想重在人文、历史,属社会科学范畴。传说孔子曾拜老子为师,晚年专心学《易经》,很有心得。应当说孔子从《易经》体系文化思想中吸收了不少营养。儒家思想后世也称为“道”。简单区分,《易经》体系之“道”应为“天道”,儒家之“道”应为“人道”,天道在先,人道在后,人道之形成有天道作为基础,两者合起来就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大道。

(二)平凉崆峒山是道源标志。

《庄子》中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故往见之……”如果说《庄子》多寓言不足为凭的话,那么治史严谨而闻名后世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山”。应当是司马迁在广选上古史料的基础上最后字斟句酌的记述。司马迁曾“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史记》)。他到过崆峒山,为了不与其他崆峒山发生混淆,特把前一空桐作为甘肃的地域概念,后面用了平凉崆峒山的别称鸡头,以具体区别轩辕黄帝登临的是位于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后来《汉书》中记汉武帝慕黄帝事,也西登崆峒,文中有“幸甘泉,过回中,北出萧关”的记述。萧关在平凉北,回中在平凉东面泾川。以此为佐证,黄帝登临平凉崆峒山当是不争的事实。

轩辕黄帝是《易经》体系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战炎帝于阪泉,继炎帝神农而治天下,又败蚩尤于涿鹿之野,进一步拓宽了疆域,“他发现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建立了中国天文、数学的规律……他创造了占星术,天文仪规,作盖天仪,测定风向以候气象;创建历法,以定时间与日月在天体的运行标准;同时命大挠作甲子与奇门遁甲之术,建立天文与宇宙物理理论的学术;他研究医药,作《内经》;做交通工具的舟车,制定衣服的制度,以及确立建筑、货币与划分土地,确定地方政治制度等”(引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可谓功绩卓著。然而这成果的基础都是来源于西部高原的文化思想。

同类推荐
  •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精选梁实秋谈读书和谈做人的散文七十余篇,希望能反映一代大师才、情、趣之一端。“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梁实秋谈读书:深入浅出,以文学家、翻译家谈读书经历、阅读感悟,从中可见出一代大师的成长及东西方文化之精髓,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学习外国语言、阅读外国文学的心得。梁实秋谈做人:信手拈来,对生死,幸福,金钱,友谊等,梁实秋都有自身的独到见解,谦和之下暗藏幽默,见出大师的修养与睿智。
  • 王汶石文集(第四卷)

    王汶石文集(第四卷)

    本书收有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黑凤》;剧本《边境上》、《复仇》和诗词《毕业歌》、《太阳一出满山红》、《黄河恋》、《有我后来人》等。
  • 弯弯的沙河

    弯弯的沙河

    你来自那名不见经传的七十二条沟八十一个山头,你斗折蛇行,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寨,也串起了沙河场,然后你不顾儿“拖”女“拉”,你不惧屎污尿染,纵身跳进“坑”中,来不及整理行囊,又匆匆地裂开河谷平坝钻出重围汇入渠江涌进长江投身大海……
  • 解放衡阳

    解放衡阳

    为了真实再现衡阳解放前后这段历史,让读者更加了解衡阳解放的历程,我们充分挖掘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从大量馆藏档案史料中精心筛选,同时多次分赴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广州军区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地查找、征集大量珍贵档案史料,杨安同志(进步人士、民国衡阳市政府最后一任市长杨晓麓之子)提供5件,这些档案史料大多系首次向社会公布,时间断限为1949年衡阳解放前后到1950年,个别重要主题追叙到1951年。
  • 常用成语纠错480例

    常用成语纠错480例

    成语作为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约定俗成、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用对了,彰显文采;用错了,贻笑大方。本书按拼音字母排序,汇集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中常用的、容易用错的成语,并对其出处、本意、错例以及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解释,以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热门推荐
  • 武欲开天之纵腾五天乾坤

    武欲开天之纵腾五天乾坤

    人有三丹田,上丹田藏神,中丹田藏气,下丹田藏精!将武技刻画在丹田之上,是这个世界的战斗之法!实力为尊的世界!且观废材杨志逆袭之路。。。。。。
  • 甜宠:总裁太缠人

    甜宠:总裁太缠人

    新婚之夜,遭到老公和小一起玩到大的闺蜜双重背叛。她火烧酒店,还抢了酒店总裁的车逃跑……
  • 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

    了解我国国防的概括和历史以及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我国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指出,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 真龙志

    真龙志

    一个草根如何修炼成盖世帝王?人类历史上最理智的成功学规律,楚汉时期最强的战神其实不是项羽。他究竟是谁?人们都以为楚汉争霸最终汉高祖刘邦获得了胜利,可真正的过程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而且,刘邦胜利了,可是谁说项羽是失败了那?
  • 突变世战

    突变世战

    曾经丑陋的他,被人嘲笑,侮辱,受到不公平对待。知道他得到了某种能力,开始变异。他的命运会在怎样呢?觉得世界不包容你,别担心总有人在你身后一夜变强去乱世战斗
  • 超品道师

    超品道师

    我有双眼,左为天眼,右为灵眼。睁眼时,千般阴煞、万般邪祟,世间万物皆能洞察;闭眼间,红尘纷扰、诸多琐事,一切种种归于黑暗。阴煞挡路,天眼看破虚妄;风水布局,灵眼逆转阴阳……总之,这就是一个从深山老林走出来的小道士纵横都市的故事。
  • 璇矶图

    璇矶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聚魂记

    聚魂记

    他本是鬼差中的王者,收集魂魄的月冠军,居然收到阎王老爹的下岗投胎通知……费尽心力留入地府时的记忆,却斗不过八字又弱,阳气不足的老妈……刚入学班主任就看他不顺眼尽找他麻烦,难道他要就这样过完悲催的一生?人说久走夜路总要遇鬼,可他八字太重,阳气太旺,始终碰不到曾经的手下。谛听——一切就从这里开始……是转机,是命运,还是噩梦……
  • 上古大荒

    上古大荒

    一缕真魂逃到一处混沌灵宝的孕育地,得盘龙饕餮相助,侥幸修成混沌灵体,天地所育的宠儿!拜得两位奇葩师尊,得传混沌第一法门,丹药?炼器?阵法?符篆?我都会!修出古今绝有的法相!生死之间修出混沌灵目,看破一切虚妄!机缘巧合之下炼化一方小世界,融于己身!娇娆魅惑妖皇九尾狐:“上世你负了我,今世我要你加倍奉还!”、菩提心的可爱小妹:“木阳哥哥你干嘛,碧儿就干嘛!”、精灵古怪的小魔女:“姓木的!看老娘不榨干了你!”、帝宗强门的天骄女:“木阳,你非要让我在你和宗门间选一个嘛!”、万年寒冰雪神族:“冤家,这辈子怎么还要被你纠缠。”统统洗白白,全都是我的!每争霸一界我就要让他们知道“吾名天荒!”
  • 黄金穗

    黄金穗

    穿越娘亲含恨死,迂腐老爹殉情亡。幸有灵魂来互换,小小金穗得重生。爷爷当爹又当娘,祖孙努力奔小康。渣男想要来求亲,哼哼……想娶我金穗可以,予君黄金穗,君冠我之姓!订阅超过30%的亲请投一下完本满意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