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辅导员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备受我国各级政府以及高等学校的重视。 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规律和实际情况,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努力,而且国家领导多次论述。
1978年,邓小平同志听取清华大学情况汇报后指出:“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做法好。事实证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为学校的管理岗位和学术队伍输送了许多骨干,在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传承学校传统,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5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对我们今后积极开展和做好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2.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各种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我国在世纪之交为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自1999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扩大了招生规模, 使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1990年高校在校生仅为215.57万人,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一路攀升:从1230万人,增长到1300万人、1500万人、1900万人和2000万人,至2005年增长到2300万人。到2010年,中国大学生人数预计将稳步达到3000万。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开,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大众化教育的全面展开,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呈现不同特点,大学生思想日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表现为个性较强,但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责任心较差等,部分学生甚至在基础文明的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双向选择使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加上高校就业制度、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大学生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学习上有困难、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难的“三困”学生数量增加,客观上导致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度日益增加。
二是辅导员人员配备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辅导员的编制却相对在不断缩减。按照教育部规定,辅导员数与学生数的比例关系是1∶200,但很多高校的比例远远超过这一比例。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不同时期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而出现工作上的疏漏。同时,由于过多地应对事务性工作,辅导员不能很好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对当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学生提出的政治思想问题以及思想深处存在的疑虑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使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凝聚力、说服力受到削弱。
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高校校园的普及,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在我国,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根据一些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在90%以上。 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网络促进了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载体;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变,增强了高校德育的针对性,但是也带来了挑战。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 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如价值冲突、政治分化、文化渗透、网络污染、心理异常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辅导员工作体制缺陷日益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环境、 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生态文化来看,高教生态环境存在浓厚的功利性倾向:重授业,轻传道;重育业,轻育人;重功课,轻思想;重做事,轻做人。其结果必然是重专业教师,轻非专业教师。从客观实践来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急速的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事无巨细的全能式管理,导致过去的兼职教师兼职已没有办法做,专职辅导员队伍必须不断扩大, 老的辅导员队伍体制已没有办法消化专职队伍,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焦点问题。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要求日益凸现出其体制的缺陷:
①政策规定分散而非系统。应当说,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越来越重视,但从长远和更高标准来讲,现行政策体系中,在辅导员权利与义务之间、提要求与讲保障之间、在中观思路与微观操作之间还不对称、不平衡。最为关键的是,缺少明确的专业化要求和操作性措施,缺乏统一的长效保障制度,也缺乏系统的整体配套政策。
②学校认识近期大于长远。在认识上,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不够,往往将辅导员角色简单定位为管理者,而忽视教育者的角色;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事务工作,且事无巨细。在客观实践中,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宽泛不明确,选拔任用非专业化,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缺少中长期培养、管理规划和措施,职业发展空间小,实际岗位待遇低。
在多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眼中,只有学历较低、专业不适用、教学研究能力较差的人才会去做辅导员,不像教师受人尊敬。
③个体工作被动多于主动。由于责任大而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低,缺乏激励机制,事业发展受限制。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对于本职工作没有归属感,往往都是权宜之计,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驿站,歇歇脚便奔赴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导致实践中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轻、阅历浅、工作期限短、专业知识薄弱、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3)辅导员工作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缺乏稳定性。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学校工作最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学校的各项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这批辅导员。 在相当一部分高校里,对辅导员的职责没有明确,只要有与学生相关的事情,许多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有些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跟不上要求,作为直接面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员,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高校的安全和稳定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许多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就是千万不能出现不安定和不稳定的情况,更不能出现学生伤亡事故。虽然辅导员平时工作很努力,很细致,但只要所负责的年级或班级出现学生伤亡事故,即使不是辅导员的责任,但也会导致对辅导员前期工作的全盘否定。 辅导员的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待遇与其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付出相差甚远。另一方面,辅导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这导致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没有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没办法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 专职辅导员由于科研成果不多,在职称晋升上很不利。 从行政管理发展方面看,由于现在很多领导岗位都要求高职称人员,加上很多原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又来竞争,广大辅导员要想竞争领导岗位的机会也很渺茫。 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相对年轻,职称也低,工资和岗位津贴相对较低,投入时间也很多,但绩效难以评估。
以上几方面的主要原因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对从事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职业观念和敬业精神。 同时,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影响,一些辅导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甚至一些辅导员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价值取向扭曲,不安心工作。
二、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综前所述,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许多新课题和新内容。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载体,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只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步伐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要求相一致,不断注入新观念、新知识、新技巧,辅导员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校稳定,保证办学方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作风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的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而且也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抓好队伍的建设,是学校贯彻工作意图,维护校园稳定,保障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3.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所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其实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但学生素质的培养仅靠坐在课堂里是不行的,第二课堂的开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辅导员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如今的辅导员不仅是管理者,还应是学生成才、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者和咨询师,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这客观上对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建设。
4.建立开放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心,如今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强化,高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高校已由过去的封闭式办学转变为开放式的办学,以顺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 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必须与高校办学理念相适应,以加快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而传统的校—系—班级学生工作模式,在学分制教学制度环境下,其影响力和基础正在逐步受到削弱。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与时代发展和办学理念相适应的开放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开放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要求高校的学生工作必须向全方位和开放型的模式发展,确定全方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建立全校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以学生教育职能部门和各院(系)专职辅导员为主体,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员推进”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力量。 另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社区乃至社会其他方面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力量越来越大,社区也成为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 因此,重新认识学生教育管理,确立新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建立一个内外协调一致,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工作新机制会使我们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更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明显。
三、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必须要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这里我们所谈的角色是指社会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这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其角色的确立取决于教师职业自身的特性和社会公众的期待与要求,同时,他又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辅导员角色呈现多元性。
1.从辅导员工作的宏观和微观角度定位
(1)辅导员工作的宏观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