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下片写女主人公睡起后的梳洗及其思想活动。“雪胸”句为实写,写女主人公对镜梳妆,镜中映出雪白的肌肤,自不免顾影自怜。对句“琪树凤楼前”为虚写,与上一句的联系在似有似无之间。从字面上说,似乎与上句并不相属(或解作:女主人公梳洗罢倚楼闲望),但玉树临风于凤楼之前,正与雪胸映现于鸾镜之中交相辉映,此正所以发人遐思、令人神往者。所以末两句就很自然地引出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青娥伴”是指女主人公的同性伴侣。她希望自己的女伴们,早早觅得各自的“仙侣”即如意郎君,莫辜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如花似玉的容颜,这同时也就告白了她自己的心态:她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满意,没有怨言,没有愁苦。她觉得自己生活得很美满,也由此希望自己的同伴们和她一样美满。
这首词描写逼真,辞藻清丽,属对工稳,格调虽然并不太高,但能给人以美感。它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年轻女子的仪容、服饰之美以及心绪的安宁和愉快,其间并未涉及世态人情、悲欢离合,其社会意义的狭隘,是显而易见的。但从中可以见出当时包括“女冠”、歌妓等在内的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之情,自有一定的价值,不必以艳词视之。
玉蝴蝶
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温庭筠善于描摹妇女的姿容体态,这类词大抵浓墨重彩,文词典雅,虽然形象丰满,而较少余味,其下者不免俗艳之讥。温庭筠也擅长抒写妇女的闺怨离情,这类词在他的全部词作中所占比重很大,倒往往写得含蓄隽永,清词丽句,更耐人寻味。《梦江南》(“梳洗罢”)、《更漏子》(“玉炉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篇章,这首《玉蝴蝶》也写得不俗。
这是一首思远之作。全篇以秋景的萧索、秋色的惨淡衬托思妇心中的伤感,全词着力处在自然景色的点染,却处处扣紧“伤离”二字落笔,言在此而意在彼,情景交会,极有气氛。
上片首句即点明主题。“伤离”二字直贯篇末,为全词之眼。秋风本是自然现象,但是由于人的处境,心绪不同,对它的感受也就各各有别。“凄切”之感正是“伤离”所致,主观色彩很浓。“行客未归”上承“伤离”二字,是加倍的写法。三、四句属对,上句写塞外荒疏的秋色,下句喻江南落寞的景象。这种荒疏与落寞,同时也就成了抒情女主人公心灵的告白:“客未归”与“雁到迟”其实是合二而一的。所以三、四句表面看纯属写景,实则与前面两句伤离、念远之意似断实续,意脉一贯。这些地方诚如周济所谓“缄缕之密……不变可以迹象求关。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介存斋论词杂著》)
下片开首两句仍是对句,上承风凄、草衰、雁迟等意象,进一层以物拟人,因物及人,称得上是一语双关,意在言外。芙蓉花残,杨柳叶落是自然景。白居易《长恨歌》有“芙蓉如面柳如眉”之句,温词取意或与此有关。但白居易写玄宗因见花树之美而联想到贵妃生前的姿容,睹物伤情,不能自已。“如面”“如眉”是建立在联想基础上的生动的比喻。温词此处以花残柳落指代思妇伤离之苦。所谓“思君令人老”,所谓“为君憔悴尽”,差几近之。在情感的深度上进了一层;在抒情手段的运用上,自有创新、独到之处。下片末两句中,“摇落”二字不仅直承前二句“凋”字“堕”字,且回应上片风凄、草衰、雁迟等意。“缄缕之细”又见一端。秋风凄切,众芳摇落,此景令人堪伤。然而,自然界的生机被摧残,是有形的,是容易牵惹人的情思的;而思妇内心的痛苦、悲伤又有谁知道、谁理会呢?“断肠谁得知”,语浅而情深,含不尽的幽怨于言外,为“伤离”之意结穴,与“肠断白蘋洲”(《梦江南》结句)、“此情谁得知”(《菩萨蛮》结句)异曲而同工。
用《玉蝴蝶》词调倚声填词,据说始于温庭筠。此调句式整饬,除首句外,均为五字句,其对句及叶韵的位置,颇近于五律。温庭筠的这首词用自然界的凋零景象烘托女主人公的离愁与闺怨,写景正所以写情。末两句由烘托而突作反跌,更加重了这愁怨的浓度和深度,这种写法在作者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似乎并不多见。而造语的质朴,色调的清冷,也显示了这首词的特色。
清平乐
温庭筠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流水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温庭筠本来善于用绮丽细腻的笔墨抒写离愁别恨,这首《清平乐》词却风格迥异,不同寻常。词一开头,即渲染出一派悲壮动人的离别气氛:“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正当柳絮似雪片飘飞的暮春时节,洛阳笼罩在一种愁苦欲绝的氛围之中。这两句除了交待离别的地点、时节之外,更主要的是入手擒题,为全篇定下一个悲壮的基调。不说离人愁绝,而道“洛阳愁绝”,犹如李白不说巴陵酒醉煞人,而道“醉煞洞庭秋”一样,气概非凡,豪情感人。把柳絮渲染为纷纷雪花,加重了萧肃之气。好端端的一个洛阳城,为何“愁绝”?“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流水呜咽”两句,诠解了这个疑问。折柳赠别的风俗自汉至唐一直很盛行。程大昌《雍录》云:“汉世凡东出函谷,必自霸陵(在长安东)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李白《忆秦娥》词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这种折柳赠别的习俗,亦流传洛阳,风行其他各地。洛阳道上,终日行人不断,送行者恣意攀柳折枝,赠别亲朋好友。“恣攀折”,鄂州本、汲古阁本《花间集》,王国维辑本《金荃词》均作“争攀折”,于义较胜,形象地写出争相攀折的情景,从中可见送行者之众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亲人还是挚友,别离都是令人伤心落泪的事。作者却没有去写伤别沾巾的场景,而是以移情于物、侧面烘托的手法,拈出一句“桥下流水呜咽”,就把凄凉的气氛和盘托出。陈廷焯说“‘桥下’句从离人眼中看得,耳中听得”(《放歌集》卷一),是颇有道理的。
词的上片着力于背景气氛的渲染,下片则具体描写离别的情景。前两句先写送行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离人已上马欲行,送别者还争相举觞劝酒,这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场景,作者以南浦莺啼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加以烘托。后两句写远行人“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词的结尾才点出远行者是一位平原年少,先用“愁杀”二字形容他此刻的情怀,接着以“回首挥泪千行”的特写镜头,把他内心的感情波澜加以形象化,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动态形象,令人久久难忘。此时,前面的层层衬托与这个主体形象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鲜明的离别图。
丁寿田等云:“此词悲壮而有风骨,不类儿女惜别之作。其作于被贬之时乎?”(《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这个推断是不无道理的。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温庭筠虽然富有才华,“长于诗赋”,但屡举进士不第;走上仕途之后又因其生性傲岸,讥嘲权贵,常常遭到排斥。徐商罢相以后,曾贬为方城尉,再迁隋县尉。这首《清平乐》一反温词常态,写得悲壮而有风骨,恐与作者仕途的坎坷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写于被贬之时是很有可能的。
向来论词者大多以为打破“诗庄词媚”的规戒,自苏东坡始。读了这首《清平乐》,我们不难看到,被誉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在大量写作艳词的同时。亦已有了悲壮而有风骨的严肃之作。这也许就是这首词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遐方怨
温庭筠
凭绣槛,解罗帏。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
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温庭筠词多以绮靡浓丽著称,但也有一些清新自然之作,这首《遐方怨》词即属于这一类作品。
这首小令抒写一个思妇的情怀。思妇盼望征人早日归来团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材。温庭筠这首《遐方怨》虽不及他的《梦江南》(“梳洗罢”)著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词的开头两句:“凭绣槛,解罗帏”,首先描写这个少妇的行动:解开丝织的围帐,下床来到彩纹如绣的雕栏旁,凭栏远眺。这情景和《梦江南》所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有些相像,不同的是这个思妇在罗帏中寤寐思念、辗转反侧之后,解帏而起,来不及梳洗,就急切地来到栏杆边,期待着喜讯。“未得君书”一句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转折。她凭栏眺望,别说亲人,连个信儿也没有盼到,只见潇湘上春雁行行飞翔,怎么不令人肝肠寸断?“断肠”句,雪艳亭本《花间集》作“肠断潇湘春雁飞”,于文意较顺。这一句与《梦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句法是相同的。这首词没有到此收结,“不知征马几时归”一句继续展示思妇内心的活动。她时刻期待征人归来,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未见有人归来,连个信儿也得不到,“不知征马几时归”就成为她期待落空时一支无休无止的心曲。更何况此刻眼前之景是:“海棠花谢也,雨霏霏。”海棠花谢,意味着一年的春天又要过去了。空中雨水飘撒,点点滴滴,仿佛都打在心头。末两句融情入景,景中有情,颇有几分余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评》说这首词“神致宛然”是切要之论。全词思路十分清楚,它循着一个思妇的思想行为轨迹,由表及里,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展示她的内心世界。词一开始先描写她的外在表现,“未得君书”以后,写她对景伤怀,接着以抒情独白的形式道出她念念不忘的心曲,最后再用一个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示她叹惜年华易逝、团圆无望的一腔哀愁。词写得情真意切、委婉细腻,神致宛然如在目前。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梦江南》是单调共二十七字,此调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口》、《春去也》、《望江梅》。盛唐时期已有此调。宋以前为平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宋以后用双调,中间两个七字句,有用对偶的,如本首中“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对仗极工;也有用散句的,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可见中间两个七字句,可不拘一格。温庭筠作词平仄不苟,守律谨严,不像唐五代的词一般只分平仄,不问四声。
这是一首以深山月夜为背景,思妇怀远为内容,幽凉清丽,低回宛转的闺怨小令。此小令一洗珠光宝气,又除粉脂香泽,别有一番清美情趣。全篇以一“恨”字贯穿始终。
开首“千万恨”三字,劈头盖脑而来,字字凝重,声声哀怨。以此三字,将幽山野谷空闺独守的思妇之千般悲,万般苦,千重愁,万重恨,从深心处一字一顿地道出。何悲何苦,甚愁甚恨?兀地引起悬念,逗人卒读。紧接着以“恨极在天涯”豁然亮出缘由——却原来恨到极处,恨到极点之人,并不近在咫尺,竟是远在天涯!恨之极至,即为爱之极点:无爱何有恨相随,无恨何有爱相加?少妇对所思之人,经岁经年铭心思恋的爱,化作了经年经岁刻骨积怨之恨。这种恨揉合着爱,这种爱夹杂着恨的情怀,令人倍感无望,更觉辛酸。“山月不知心里事”一语,委婉道出此情无法达天涯的实况,悲苦愁恨竟一齐兜上心头。空山幽谷,静静的,冷冷的;素月寒辉空照玉貌花颜,倍添离愁别恨。山与月之美人尽晓,人有情而山与月都不知。然而空山勾起的层层相思,皎月照出的点点隐秘,却怎能排遣,怎生了结?在这永恒的夜的背景里,所思所恨之人,谁知他身在何方。万籁肃穆的空山静夜不能、恬静幽凉的寒月银辉不能作答,更何况抬眼能见的山,举头能见的月,尚且“不知心里事”,又如何能凭青山的逶迤延伸、冷月的环照遍洒来达意传情?眼前绽开的鲜花煞是妖艳,又怎敌它山风突来,山雨骤至呢?花儿悄悄飘零,花瓣空空飘落,任山风挟卷,随涧水漂泊。“水风空落眼前花”,这种可叹可悲至极之情,所思之人不能与共,甚而至于所恨之人不愿与共。远在天涯不能与共,这情有可原。而不愿与共,那才会恨极。否则天涯之路未断,何不白日兼程,趁叶正茂,花正红,星夜归家“水风”句写出思妇万念俱灰,心儿滴血的痛苦心情。“摇曳碧云斜”句,承两句而来,以景写情,意为风儿吹皱水面,摇曳的花梢树枝倒映其间,显出的形象千奇百怪。如洗的夜空、碧云伴斜月,在水面上歪歪斜斜地晃动,月儿西坠,暗点在无尽的含恨思念中,韶光的暗移偷换。水中倒影摇曳不定,喻思妇心旌摇动无主。所以她除以“恨极”来一吐肺腑,一表衷肠外,又能如何啊?
又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思妇怀人之作。说梳洗罢倚楼,可见是从早晨望起。“斜晖脉脉”,表面看是写景,实际是暗示:倚楼人直到黄昏时分还在望,望了整整一天,也许每天如此。足见思夫之深切。说“斜晖脉脉”似乎在描写夕阳的脉脉含情,实际上是写倚楼人脉脉含情地望着斜晖以及斜晖下的船、流水、白蘋洲。说水悠悠,实际也是说倚楼人的思悠悠,也是说丈夫一去不返,像流水悠悠的逝去。
这是诗、词中惯用的手法,把人的感情寄托给当时当地的景物,或者说让景物反映人的感情(修辞学上称之为“移情”)。例如,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实际上当然是人感时而溅泪,人恨别而惊心,可是感时溅泪的人看花,就觉得花也在溅泪;恨别惊心的人听到鸟叫,就觉得鸟也在惊心,诗人就把这种“觉得”化成现实,这样就造成一种气氛,使读者觉得不单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在感时溅泪,恨别惊心,连他周围的花、鸟也都在感时、恨别、溅泪、惊心。这首词里作者这样写,也使人觉得:不单是那个倚楼而望的女人在脉脉含情地望着江上的一切,连当时的夕阳也在脉脉含情地望着;江水也像那个女人的思念一样,在悠悠地流逝,无休止地闪过。
“肠断白蘋洲”:望着白蘋洲而肠断。千千万万的船过去了,那些船都不是她心爱的人儿的归船,太阳终于落山了,江水不断地向前流逝,最后剩下在望眼里的就只有生长着开着白花的浮蘋的沙洲,望着这片沙洲好不伤心!白蘋既可以点明时令,又可以暗示作品中女主人的命运正和这沙洲上的白蘋相似:每天过尽千帆,只有它们永远在这片沙洲上,谁去欣赏它们呢?
蕃女怨
温庭筠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温庭筠的《蕃女怨》共两首,此为第一首。此词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蕃”,通“番”,指我国古代西部及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战争总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有的人出征经年,长久不归,甚至付出了生命,一去不返。因此,在民歌和文人的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反映征夫思妇之苦的作品。《蕃女怨》调为温庭筠首创,亦可视为题名,写蕃女之怨旷。温庭筠《定西番》词“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蕃女所怨者即指此。
春天,大自然万像更新,万物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对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撩人春思的季节。尤其是对一个丈夫出征经年的女子来说,她对行人的命运的关切,渴望他早日归来过共同生活的愿望,就更为强烈和迫切了。
此词的开头两句,就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杏花盛放,芳香扑鼻,大地一片盎然春意,绵绵细雨中,双燕在飞来飞去。这景象,对形单影只的思妇来说,是够触目伤心的,“细雨双燕”,那么欢乐,那么亲密;而自己呢,却独守着空房,丈夫出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