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开头突破了一般的“换意”谱式,将上阕“沙场秋点兵”之后的磅礴大气直贯下来,叙述将军率领训练有素的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望风而逃,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战斗很快结束,将军的队伍旌旗招展、凯歌入云、欢声动地。三四两句写这是一场反击战。将军是爱国的,也是好名的。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投降派当朝的时代,并没有产生这种“壮词”的土壤。上述一战而胜的场景,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罢了。他心驰神往地想象化为将军的形象,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又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结尾句作者发出沉痛的感叹:可怜我等待的这一仗,等到白发都长出来了也没有等到,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一时;再对镜看看自己的满头白发,这处境确实“可怜”。然而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壮词”,寄给了即使在军中处境也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先如斜箭升空,然后陡然下落,同时又戛然而止。这种写法往往因其出人意料而扣人心弦,遂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1],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2],锦襜突骑渡江初[3]。燕兵夜娖银胡録[4],汉箭朝飞金仆姑[5]。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6]。却将万字平戎策[7],换得东家种树书[8]。
【注释】[1]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2]旌:旗帜的一种,竿头缀牦牛尾,下饰彩色羽毛。[3]锦襜(chān)突骑:即穿着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短衣。[4]燕兵:指金兵。夜娖(chuò)银胡録(lù):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胡録,箭袋。又一解为枕着镶银的胡録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録,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远的人马声响。两解皆可通,今多用前解。[5]汉箭:汉人用的箭簇。这里指山东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一种箭名。[6]“叹今吾”二句:叹息今天的我已经衰老了,即使春风吹来也染不黑我已经变白了的胡须。[7]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南宋朝廷提出的抗金策略。[8]东家:东道主,主人。
【鉴赏】这是作者描述自己抗金而获悲剧遭遇的感怀词。
上阕描写年轻时在敌占区的抗金斗争。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金兵南侵江南,后方空虚,北方敌占区人民乘机起义抗金。山东农民耿京即领导了一支二十余万人的起义队伍,声势浩大。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建议耿与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派辛等十余人到建康(今南京市)谒见高宗。高宗授耿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为“承务郎”。辛等在返回途中听到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人以及义军主力溃散的消息,立即在海州组织了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赴济州活捉了张安国,再向张部宣传民族大义,然后带领这支上万人的队伍,押着张安国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得到休息。到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把张安国献给了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英雄行为,在当时的文臣武将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上阕的背景故事。
前两句描写自己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在万方多难中率万余人擒获叛徒张安国,并用骑兵将其押送过淮河、长江。后两句叙述南奔时突破金兵的防线,和金兵战斗,紧急时刻用箭射退金兵的悲壮场面。“拥”字和“飞”字表示动作之果敢、迅速,并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衬托,将战斗场面写得如火如荼,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
下阕描述眼下不受重用而虚度岁月的感叹。
宋高宗并没有抗金的决心,只图苟安,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后,义军被解散,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仅为一个地方助理小官。这使辛弃疾等大为失望。后来他在南宋地盘上先后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等北伐准备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上饶、铅山的时间也接近二十年。由于时时、处处受到投降派的制肘和打击,他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本词就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功立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而今的经历。
下阕首三句,灵活地从上阕的忆旧引出下阕的叙今。先是今昔对照,一“追”一“叹”,饱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多少委曲。然后申明“叹”的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由枯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春风不染白髭须”,感叹的是年老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实在可惜。“白髭须”和上阕的“壮岁”对照,不甘心年老须白,言外溢出壮志未能抛却之意,感慨深沉至极。最后两句以鲜明、生动、典型的形象,突出自己的理想与现今的事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突出自己一生不受重视、不受重用的政治悲剧。从而将上三句抚今追昔的感叹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自己多次上书,每次都是写上一万多字的“平戎策”,却丝毫不能打动投降派,也就丝毫不起作用。倒不如拿来向出书的东家换一本种树的书,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还有一些实用价值!两句意境既沉痛又悲壮,联系辛弃疾的文才武略、英雄事迹来看,实在令人扼腕不已。
全词上阕雄壮,气盖一世;下阕悲凉,伤心透骨。是作者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永遇乐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想当年,金戈铁马[5],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1]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又名北顾亭。[2]千古江山:历史悠久的大好河山。觅:寻找。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3]舞榭歌台:歌舞的台榭。榭:台上的屋子。风流:杰出、有影响的意思。此指英雄业绩及其遗风影响。[4]寻常巷陌:普通街道。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其先祖由彭城移居京口。刘裕在京口起兵,平定桓玄叛乱,北伐灭南燕后秦,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5]金戈铁马:形容队伍雄壮。金戈:金属长枪。铁马:披铁甲的战马。[6]“元嘉”三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据《宋书·王玄谟》载,刘义隆听了王玄谟陈述北伐之策,便“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于是元嘉年间命王玄谟草率北伐,失败,北魏军队追至长江边,声言渡江,使刘宋都城震恐。刘义隆曾写诗云:“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见《宋书·索虏传》)元嘉: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草草:草率马虎。封狼居胥:北伐立功的意思。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封山,筑十为坛,祭山神以纪念胜利。赢得:落得。仓皇北顾: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惊惶失色。[7]“四十三年”三句:从1162年辛弃疾归南宋到1205年,正好43年。1162年辛弃疾投归南宋,途经扬州,曾眼见金兵在扬州一带烧杀的战火。烽火,本指边防有外敌入侵时点燃的报警之火,此指金兵烧杀的战火。[8]可堪:何堪,哪堪,不堪。回首:回顾,回想。佛狸祠:佛狸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拓跋焘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兵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神鸦:吃庙里祭品的乌鸦。社鼓: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称为社日。社鼓,即社日祭神时的鼓声。[9]“凭谁问”二句:廉颇为赵国名将。赵悼襄王时夺了廉颇的兵权。后来,赵数困于秦,想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为赵国效力。赵王派使者探看廉颇尚可用饭否。廉颇为之饭一斗米、肉一斤,披甲上马,以示可用。赵使者接受了廉颇之仇郭开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凭,靠。这两句是以廉颇自比,表示愿意为国效力,但不被重视,处境连廉颇都不如。
【鉴赏】这首词写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词人时年六十六岁,任镇江知府。
词的上阙,登楼眺望,触景生情,词人不从空间着眼写江山胜境,却从时间角度起笔,写江山的历史。感慨江山千古依旧,而人事却面目全非。现在国事多艰,正值用人之际,但是哪里去找像孙权一样大有作为的英雄啊!用一“觅”字,颇具深意。对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能坐等,而应主动求索,流露出无限向往与崇敬的感情;然而普天之下竟无觅处,又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深刻讽刺与愤慨。不仅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就连他们所创造的英雄业绩,他们那种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又何尝能够存留到如今呢——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风雨”暗指社会的风雨。一个“总”字说明,英雄业绩的葬送不是个别的历史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规律。这个掩映在夕阳残照里的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就是刘裕曾住过的地方,“人道”二字说明,荒凉到了需要别人指点才能依稀辨认的程度。勋业卓著、气吞万里的刘裕身后却如此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慕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
词的下阕引典抒情。元嘉年间,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草率出兵北伐,落得个仓皇而逃。进而,又用四十三年前亲见的事实,向南宋统治者指出草率出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四十三年”“犹记”得的往事,可见其状之惨烈,其情之浓厚。“可堪回首”把思路转向现实。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为南宋所辖,是宋金对峙的前沿地区。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的气氛。前沿地区如此,大后方更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事实,不做充分准备,不做细致的工作,怎么能与金兵对敌呢?表现了词人对草率北伐的担忧。廉颇还被赵王想到他、派人探望他,而自己四十多年来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致使壮志难酬。“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
这首词熔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得苍凉悲壮。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白雨斋词话》)。词里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蕴含丰富,贴切巧妙,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更重要的是,辛弃疾巧妙地借京口这个军事要地引用历史典故来申述自己抗金的军事策略,表现出深谋远虑的宏伟大略。时势造英雄,时势又作弄人!辛弃疾处于乱世,身负管(仲)、乐(毅)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慷慨悲歌,沉郁顿挫。全词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这是辛词感人弥深、光彩熠耀的重要原因。
此词是辛词的代表作之一,在一首词中能够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如此完美,难怪杨慎将其列为辛词中的“第一”。陈廷焯盛赞此词“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白雨斋词话》)。李佳说“此阙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左庵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