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本文介紹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關於与「麒麟」名称相近的条目,詳見「麒麟(消歧义)」。
麒麟
《三才图会》中的麒麟画像
《三才图会》中的麒麟画像
中文名稱
繁體麒麟
简体麒麟
注音符號ㄑ|ˊㄌ|ㄣˊ
漢語拼音Qílín
威妥瑪拼音Ch‘i2-lin2
日文名稱
日文汉字麒麟
平假名きりん
羅馬字kirin
韓文名稱
谚文??
韩文汉字麒麟
文观部式girin
馬賴式kirin
越南文名稱(?)
國語字k?l?n
漢喃文麒麟
琉球語名稱
琉球漢字麒麟
琉球國字頭チリン[1]
拉丁化chirin
其他名稱
泉漳片白话字k?-l?n
頤和園之麒麟像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獸,常與龍馬混淆。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2]
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麒有角,其中一角生肉,麟无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歷史
甲骨刻辞的“小臣墙刻辞”[3]内容为战争“获白麟”的记录。[4]麒麟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晋书·武帝纪》说:“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二月甲午,白麟见于平原。”
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5],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6],並表示“吾道穷矣”[7]。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8],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參見《春秋》,《聖跡圖》。
文化[编辑]
因為孔子出生時,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認為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麒麟兒」、「麟兒」。此后,民間慢慢出現“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子,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麒麟一稱為龍之子,屬龍族,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9],因此麒麟圖案常作為吉祥,仁愛之符號,被中国古代各朝朝政常采用。史载汉宣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清朝时,武職官員一品的补子徽饰为麒麟。
「麟止」是指絕筆,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漢武帝至雍(今陝西鳳翔)獲白麟,一角而五趾[10],作《白麟之歌》[11],司馬遷作《史記》於此處止筆。《史記·太史公自序》:“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12]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