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各国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所用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要求各国以后一律不用GNP,而改用国内生产总值(GDP)。GDP与GNP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把GNP改为GDP呢?在这两个词的改变中包含了极为深刻的含义。
从字面上说,GDP和GNP都是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关键在于对“一国”的解释不同。GDP的“一国”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只要在某一国的领土上,无论是本国人生产的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是该国的GDP。GNP的“一国”是指一国的公民。这就是说,只要是一国的公民,无论在国内生产的,还是在国外生产的,都是该国的GNP。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这两者之间有固定的关系。这就是说在GNP中加上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产值(外企在本国的产值)减去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产值(本国企业在外国的产值)就是GDP。或者说GDP中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产值加上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产值就是GNP。一般国家GDP与GNP在数值上的差额也就1%~2%。
既然这两者之间有数量上确定的关系,从一个可以推算出另一个,而且差别又不大,为什么联合国统计司要求各国把过去用的GNP改为GDP(实际上已经放弃了GNP这个概念),而且,各国也都这么做了呢?
从GNP变为GDP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变化,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这个重要的趋势。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产品很难分清是哪一国生产的。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福特牌伊斯柯特型汽车,零部件来自15个国家,你说它是美国公民的产品呢,还是外国公民的产品?看看当今世界,很少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由一国公民生产的。别说飞机、电脑这种复杂的产品了,就连巨无霸汉堡包这种东西也很可能牛肉是欧洲的、面粉是加拿大的、番茄酱来自墨西哥、生菜来自美国。你说这个小小汉堡包是哪国公民的产品?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无法分清某种产品是哪个人或企业生产的。今天的全球一体化使人们无法分清某种产品是哪国人生产的,也许将来我们都无法分清某一种产品是哪个星球的人生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也无必要分清哪一国人生产了什么,因此,用GDP代替GNP不仅在统计上简便,而且也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反映。
其次,更重要的是这种名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过去人们强调的是民族工业,即由本国人所办的工业。保护民族工业往往被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口号,颇有号召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民族工业应该用境内工业的概念来代替。境内工业是在一国领土上所兴办的工业,无论是由国人办的,外国人办的,还是合资的。一些人担心,外资企业太多岂不要由外国人控制本国经济命脉?所以,总有人呼吁要限制外国人控制本国工业,甚至把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灾难。其实外资在一个国家里要遵守该国法律,并向该国政府纳税。这哪里有主权的丧失?外国企业雇用本国工人,繁荣本国经济,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解决了国内资本不足,何乐而不为?把外资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形式,已经是过时的观念。说得严重一点,也是一种“冷战思维”的表现。当然,对外开放要有一个过程,引进外资要有一定的规章,在开放中也会与他国产生各种矛盾,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无法阻挡的。经济一体化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放弃冷战思维,还固守陈旧的民族工业概念,在今天能有前途吗?
最后,还要看到,GNP变为GDP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的是一个封闭经济,80年代以前的宏观经济学即使考虑到开放经济,也是把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分开,先研究封闭经济,然后再分析开放经济。这样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许多经济学家都探讨从全球的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即从一开始起就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宏观经济。这就为宏观经济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之下,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美国经济学家芒德尔早在60年代就注意到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实行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大于财政政策。在实行固定汇率和限制资本流动的封闭经济中,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大于货币政策。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大贡献之一正是这种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分析。根据这种理论,克林顿政府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合策略。在开放经济下,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抑制作用不大,但又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大,有助于繁荣。这样,克林顿政府既减少了财政赤字,实现了财政平衡略有节余,又保持了长期繁荣。可见GNP变为GDP还有更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