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知识教育法则5
只要方法得当,孩子的大脑完全可以承受多语种的学习。同时,语言可以决定思维能力本身,让孩子尝试以语言为切入点,逐步了解他国的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和经济等,将会使他们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里,成为备受青睐的人才。
美国得州大学休斯敦医疗中心具有全世界最有影响的语言研究专家和设施,该中心的西蒙斯等科学家使用探测大脑神经活动的脑磁图,研究两种语言在人的大脑中的活动情况,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人都有多语言天赋”。他们在美国《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双语脑神经活动的论文,实验对象包括各年龄层的人。在实验过程中,让实验对象交替地听、说英语和西班牙语。他们的测试表明:在听、说不同语言时,实验对象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分别被激活,也就是说,英语和西班牙语分别使用人脑的不同区域。
这个研究结论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双语和多语种可以同时学习,并且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大脑而不至于造成混乱——因为他们使用大脑的不同部位。卡尔·威特对于儿子外语能力的培养证明了这一研究的正确性,为我们培养孩子的外语能力带来了一线曙光。
卡尔·威特认为教给孩子多种语言,有利于孩子正确地理解词义和进行思考。
从先易后难的原则出发,他决定让儿子在掌握本国语读法的基础上,学习相近的外国语。在小卡尔·威特能用德语自由地阅读后,卡尔·威特又马上开始教他学法语,那时他才6岁。由于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小卡尔就能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了。当然,他之所以学得这样快,首先还是因为他的德语知识非常丰富。
小卡尔学完法语后,又马上开始学意大利语,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这时卡尔·威特认为,可以教他拉丁语了。
学校里一般都规定学习外国语必须首先从拉丁语学起。但卡尔·威特觉得这样做过于勉强,只有从与德语最相近的法语开始学起才是合乎逻辑的,所以就采取了先易后难的顺序。学拉丁语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也是相当难的,被视为所谓头痛的语言。因此,卡尔·威特经过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以后才开始教他。为了提高儿子的兴趣,在教拉丁语之前,卡尔·威特先把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的故事情节、高超的思想、漂亮的文体等讲给他听,《埃涅阿斯纪》是小卡尔从小就很熟悉的诗篇,现在详细深入的讲解对小卡尔不仅没有难度,反而让他觉得亲切和更加透彻。后来,小卡尔只用9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拉丁语。然后小卡尔开始学英语,学完英语又学希腊语,前者用了3个月,后者用了6个月。
小卡尔学希腊语是从背诵常见的单词开始的。卡尔·威特为他做了希腊单词和德译卡片,他首先从这些卡片中学会了常见的单词。
掌握了一些单词后,他立即转入译读。最初,他读的是《伊索寓言》,接着又读了色诺芬著的《远征记》。同教授其他几种语言一样,卡尔·威特并不系统地讲授语法,只是随时教他必要的东西。
学完所有这些语言时小卡尔刚8岁,他已经能够读荷马、维吉尔、西塞罗、席勒等人的作品了。
一般人都畏惧学习外国语,会6国语言,对他们来说是需要花上一辈子的精力才能完成的事。小卡尔在这么小的年纪,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做到了,这里面有什么秘诀吗?卡尔·威特在教授儿子外国语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首先,用“耳”学外语。卡尔·威特在儿子的摇篮时期,就开始教他拉丁语。很简单,就是让他听。由于婴儿善于用耳而不善于用眼,所以卡尔就利用听的办法教儿子拉丁语。每当儿子睡醒以后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卡尔就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对他朗诵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这是一部出色的叙事诗,同时也是一首极好的摇篮曲,小卡尔非常喜欢,每每听着听着就入睡了。因为有这样好的基础,所以小卡尔学习拉丁语时感到很轻松,并且很快就能背诵拉丁文的《埃涅阿斯纪》。
其次,与其背不如练。和中国的英语教育从语法开始不一样,卡尔·威特从不系统地教授语法,因为即使教给孩子语法,孩子也不会懂的。诚然,对大人来说以语法为纲来学习外语是有效的。但是对孩子则必须采用“与其背莫如练”的方法。教语言时,通俗易懂的诗最易于记忆,所以卡尔总是先教些诗歌,使儿子熟悉这种语言的感觉。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后,卡尔就要求儿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此外,卡尔还鼓励儿子与外国孩子通信,起初是和一些外国朋友的孩子,后来范围渐渐扩大到学习希腊语时,小卡尔开始给一个希腊孩子写信,不久,就从希腊来了回信,他高兴极了。从此,他对希腊很感兴趣,便读了许多有关希腊的书。接着他又和意大利、英国的孩子通信了。他对这些国家也很感兴趣,还兴致勃勃地研究起他们的地理和风俗习惯。就在通信的一来一往中,小卡尔的外国语长进了不少。
再次,用不同的语言去读同一个故事。读过一遍小说,一般人就不想再看了,而小卡尔却乐意反复多次地听相同的一个故事。卡尔·威特抓住这一秘诀,在教外国语时,让儿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去读同一个故事。比如在读安徒生的童话时,既让他用德语读,又让他用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读。小卡尔将各种语言融会贯通,学习起来又轻松又快捷。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各种游戏。在小卡尔刚学会说英语时,卡尔·威特就把“您早”这句话用13国语言教他,他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学习方法也很有趣,每天早起,卡尔让儿子对着代表13个国家的13个玩具娃娃,用各国的语言说“您早”。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的特点,卡尔和孩子利用语言做各种游戏,比如讲故事、说歌谣、猜谜语、比赛组词造句、编动作说谚语、编故事等等。如此生动的学习,小卡尔怎么会学不好呢?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大量外企和涉外工作机会涌进中国,海外对中国人才的渴求以及企业、国家对外派人员的大量需求,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成为参与竞争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人们收入提高以后日益普及的留学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必将水涨船高。是否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注定成为求学求职中的高楼、平地之分,是争夺教育机会和优越工作机会的先决条件。
著名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提出了语言决定论的假想,就是著名的沃尔夫假说——“语言本身决定人的基本思维”,他认为个人的语言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认识。那种认为外语或语言只是工具的看法是陈腐过时的。在中国,如果对老一代人来说,外语曾经只是工具,对新一代人来说,外语还应该过渡到文化的层面,是面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不仅仅是工具而已。
不仅如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还学习了一种文化和一种思维。在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语言教育本身。在美国的大学,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关注语言本身如词汇、语法和文章结构、翻译等,而是把语言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该国的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和经济等。比如说,美国的孩子在高中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时,每学期老师都要求他们阅读法国和西班牙文学原著,上课讨论、课外写论文,就是为了达到广泛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的目的。
在这个逐步国际化的社会里,具备多语言能力的人被认为具有多元化的视野和思维,是国际化社会所青睐的人才。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将受到极大的欢迎。
既然外语在人生发展中非常重要,我们又知道了每个孩子本来都具有多语种“天赋”,就应当帮助他们及早开发,不要把这一宝贵资源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