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到了太原才知道,偌大一个太原城,守军居然只有五千人,加上他带来的五千人马,也就是一万多人马。而史思明有十万大军,一比十,这仗还是不好打。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谁让咱揽了这笔活儿呢?
史思明很有情调。他居然让两个会唱戏的士兵分别扮演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在城下调情。叛军士兵看得是哈哈大笑,城中的唐军将士却是气得嗷嗷叫唤,纷纷要求李光弼出城与史思明决一死战。
是什么让他痛并快乐着呢?我想应该是“责任”吧,是身为男人的责任,是身为官吏的责任,是身为臣子的责任,让他虽然痛苦却仍然在快乐地坚持着。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但更是可敬的。
8世纪缺什么?缺的就是像李泌这样的人才啊!但8世纪最缺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能够采纳人才意见的领导。很可惜,肃宗并不是这样的领导,确切地说,并非一直都是。
(一)
元宵节刚过,肃宗就收到了两份警报。第一份是伪汴州刺史尹子奇率兵十三万进攻睢阳。第二份是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高秀同四路人马十万之众,从东南北三面围攻太原。
肃宗既懊恼又不解,满以为安禄山已死,叛乱很快就可以平定了,怎么敌人反倒是越发地猖狂了呢?
关键时刻,还是得看李泌。李泌说,睢阳暂时并无大碍,以张巡和许远之力,还可以固守一段时间,等到郭子仪收复河东之后,再令他南下驰援也不迟;至于太原方面嘛,就派李光弼前去。
李光弼接到命令的时候,有点儿哭笑不得。叛军四路人马,至少也有十万之众,而他呢,现在手下只有五千多人马。有人问了,李光弼的人呢?回答是,基本上都让郭子仪带到灵武了。以五千人马对阵十万大军,这仗不好打啊。但是,李光弼毕竟是李光弼,接到命令之后,他马不停蹄,立刻赶赴太原。肃宗的手头虽然不宽裕,但他还是下诏让太原守将崔众将兵权交给李光弼。
李光弼到了太原才知道,偌大一个太原城,守军居然只有五千人,加上他带来的五千人马,也就是一万多人马,而史思明有十万大军,一比十,这仗还是不好打。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谁让咱揽了这笔活儿呢?
李光弼带着肃宗的诏书来找崔众,准备接管军队。他怎么都没料到,自己会碰了个硬钉子。崔众居然拒不交出兵权,态度十分傲慢,气焰十分嚣张。很明显,崔众对李光弼十分缺乏了解。如果他去考察一下这位李大将军的为人,他就绝对不敢有今天这样的举动了。不了解李光弼的结果,就是李光弼砍了脑袋。李光弼不仅砍了崔众的脑袋,还把他的脑袋示众三天,以儆效尤。于是,全军都被“治得卑服的”。
李光弼刚刚接管了太原,史思明后脚就来了,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
史思明很自信,因为两军的实力太悬殊了,基本上就是十个叛军打一个唐军,李光弼就是有通天的本领,恐怕也逆转不了乾坤吧。史思明相信,太原很快就可以被攻下,李光弼很快就会跪倒在他的脚下。
叛军方面,史思明负责攻打东门,蔡希德攻南门,牛廷玠攻西门,高秀同攻北门。唐军方面,李光弼守东门,对阵史思明;李抱玉守南门,对阵蔡希德;郝廷玉守西门,对阵牛廷玠;白孝德守北门,对阵高秀同。
史思明从东门发动攻击,李光弼坚守有方,毫无进展。史思明又去打南门,未果,转而又去攻打西门,依旧未果,攻打北门,还是未果,最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南门。一圈下来,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叛军折了上万人马,居然毫无进展。
李光弼不一般啊,果然是守御得当,布置有方啊,史思明由衷地赞叹。
既然强攻不行,那就改变策略,诱使唐军出城决战。
史思明很有情调。他居然让两个会唱戏的士兵分别扮演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在城下调情。叛军士兵看得是哈哈大笑,城中的唐军将士却是气得嗷嗷叫唤,纷纷要求李光弼出城与史思明决一死战。他们可以冲动,但李光弼不会冲动,很明显嘛,这是史思明精心布置的一个局,目的就是诱使唐军出战。唐军一旦出城,就要在平原上接受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冲击,必败无疑。
李光弼不出城,并不代表他毫无反制措施。事实上,在叛军叫骂挑衅的日子里,李光弼也没有闲着,他忙着搞发明创造呢。历经多次试验,李光弼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投石机终于下线生产。叛军“有幸”成为了李光弼新产品的试用者。这种巨型投石机由两百人操作,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每抛射一次,叛军最少也要死伤二十多人。胆战心惊的叛军士兵给李光弼的新发明,取了一个比较形象的名字,叫做石炮。小玉估摸,李光弼发明的这个东东,和《指环王》里魔军使用的那种抛石机差不多。
史思明铁了心要跟李光弼一较高下,他居然也去搞发明创造,而且居然还搞成了。他搞成的这个东西,叫做飞楼。所谓飞楼,就是一座高度与城墙相当的木楼,外部包有木板,下面安装有巨轮,中间则藏着大批的士兵。只要将木楼推到城墙下,叛军士兵就可以很轻松地爬上城头了。
请注意,前提是木楼可以推到城墙下。那木楼推到城墙下了吗?没有!这也怪史思明欠考虑,他这个木楼造得那么大,李光弼很早就在城头上远远地就看见了,他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李光弼想到的办法就是在木楼前进的道路下挖地道。果然,薄薄的土层承受不住木楼的重量,史思明的独家发明稀里哗啦倒了一大片,叛军士卒摔得哭爹喊娘。这个时候,城头上火箭齐发,木楼遇火便迅速地燃烧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史思明的专利便化成了一堆灰烬。
正当史思明气得抓狂的时候,李光弼却主动找上了门。他派人告诉史思明,我们要投降。
史思明听了,狂喜。他手下的人也都十分开心。只有蔡希德委婉地提醒他,这里面会不会有诈。史思明想了半会儿,果断地说道,不会。
翌日,史思明大军在城外列队,专等李光弼率众出降。果然,太原城门打开,李光弼出来了,紧跟着在他身后是五千名唐军精锐士卒。史思明正要受降,突然只听轰隆几声巨响,地面塌了好几个大坑,猝不及防的叛军士兵纷纷摔入深坑。一时间,叛军乱成了一团。原来,李光弼早就命人将地道偷偷地挖到了叛军的下面,就等着今天这个时候黑史思明一把。李光弼趁势发动攻击,唐军从四门蜂拥而出,叛军迅速溃败。一仗下来,叛军又损失了上万人马,丢失的粮草辎重更是不计其数。
史思明恨得牙根儿都痒痒了,正当他摩拳擦掌,准备同李光弼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接到了大燕帝国新君安庆绪的圣旨。史思明这才知道,他的好哥们儿安禄山死了。安庆绪赐史思明姓安氏,改名荣国,封妫川王。他要求史思明尽快返回范阳,牛廷玠回镇安阳,高秀同回镇大同,只留蔡希德继续攻打太原。
事发突然,史思明虽然感觉不对劲儿,但也不好说些什么,只得悻悻然地回军范阳。
蔡希德是一个保守的人,史思明走了之后,他变得更加保守了。敌对双方又相持了一段时间,转眼之间,已到了二月。这一天,李光弼命人将两百多头黄牛牵出来溜达,并特意叮嘱牧牛人要好生喂养。大家以为主帅只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所以也就不以为意。
黄昏时分,李光弼突然传令,犒赏三军,并且升帐开会。李光弼说,破敌解围,就在今晚,你们一定要依令行事,否则军法论处。众将齐声答应。
二更时分,唐军分四路出城,每路精兵一千,带黄牛五十头。依照李光弼的吩咐,唐军将浸过油的破布绑在了牛尾巴上,牛角上都绑好了尖刀。三更时,城头上火起为号,四路唐军一起点燃牛尾。那些黄牛被烧得哞哞叫,如发疯般向敌营冲去。唐军随后发动攻击。
睡眼惺忪的叛军士兵只看见一团团火快速地冲来,其中还夹杂着野兽的叫声,情急之下,也分不清是什么东西,四处乱窜。那些跑得慢的,不是被火牛头上的尖刀刺死,就是被牛蹄子踩死,要不就是被活活烧死。蔡希德虽然骁勇,但此时也是无力回天。这一仗下来,叛军死伤达六万之中,元气大伤,蔡希德只得带残军千余人,逃窜井陉。
搞完了地道战,又来搞火牛阵,李光弼,你真行,I服了You。
五十多天的太原之围,至此终于解除。
太原保卫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当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这这场保卫战当中,李光弼采用顽强坚守与寻机出击相结合的战法,灵活运用地道、石炮、黄牛等守城器具和物体,出奇制胜。此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叛军对灵武的威胁。
消息传到灵武,肃宗大悦,当即下诏,以李光弼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封魏国公。
(二)
肃宗的好运在延续着。太原大捷的战报还没看完呢,又来了一份捷报,张巡与许远哥俩儿合力镇守睢阳,成绩十分显著,效果十分明显,贼将尹子奇被打得抱头鼠窜,睢阳的围也解了。
在前文当中,小玉曾经讲过,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其实是严庄)命令尹子奇率十三万人马南下进攻睢阳,誓要打破江淮防线,好断李唐的财路。张巡接受许远的邀请,两人合兵一处,人马约有万余,共同防守睢阳。他们前脚刚进入睢阳,尹子奇后脚就赶到了,还是老样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有的时候,小玉在想,困守,这或许就是张巡的命吧。在雍丘,他被令狐潮围了三通,被围得是缺衣少粮、灰头土脸。但最终,他还是挺过来了。好容易出了雍丘,走向了自由的新天地,他碰到了宿命中的那个人——许远。许远邀请他一起防守睢阳。张巡也知道,睢阳这种战略要地,肯定会成为敌人重点“关照”的对象,去了那里,恐怕还是免不了要被围困。但是,他还是答应了,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被围是痛苦,但也是快乐的。痛快,这或许就是张巡此时的心情写照吧。是什么让他痛并快乐着呢?我想应该是“责任”吧,是身为男人的责任,是身为官吏的责任,是身为臣子的责任,让他虽然痛苦却仍然在快乐地坚持着。
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但更是可敬的。
张巡如此,许远也不差。论行政级别,张巡是许远的下级,理应受许远的节制。换言之,睢阳城中的老大应该是许远。但是,许远却把老大的位置主动地让给了张巡。因为,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深知,论守城能力,他远远不及张巡。于是,许远便请张巡全权主持军事,自己则甘心退居二线,专门管理钱粮和战具等杂务。张巡也不客气,接过这头把交椅,便有声有色地干了起来。
在守城这一领域,张巡绝对是当时中国的NO.1.他守雍丘,令狐潮拿他没办法;现在,他守睢阳,尹子奇还是拿他没办法。
尹子奇没办法,但是李滔有办法。李滔是谁?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衰人。这个小子原本是许远的部将。东平有难,许远派他带兵前去援救。李滔见叛军实力强悍、声势浩大,贪生怕死之下,居然就地投降了尹子奇。此次随军攻打睢阳,李滔想好好地立上一功,在新主子的面前讨一个头彩儿。他见尹子奇束手无策,便屁颠屁颠儿跑了过来,告诉尹子奇四个字儿:我有办法。
是的,他确实有办法。李滔这厮与许远麾下另一名部将田秀荣关系不错。这个田秀荣现在就在睢阳城中。讲到这里,聪明的大家肯定已经猜到李滔的办法了。没错,李滔的办法就是联络田秀荣,里应外合,攻破睢阳。
李滔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尹子奇,尹子奇听了眉开眼笑。
趁着两军混战的机会,李滔的亲信偷偷地混入睢阳,找到了田秀荣。一切都进行地很顺利,田秀荣答应与李滔合作。双方约定,明日两军交战的时候,田秀荣的人马统一戴绿帽(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届时,田秀荣的绿帽军将会临阵倒戈,引领着叛军杀入城中。
要不是小玉在开头早早地把结果告诉了大家,想必你们听到这里早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个故事当然还有下文。有道是,天不藏奸。他们的密谋被田秀荣的一名亲兵给听到了。这名亲兵思想觉悟比较高,一听说老田要卖城求荣,便跑来将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张巡和许远。
许远听了,气得嗷嗷叫,吵着嚷着要将田秀荣等人正法,与尹子奇决一死战。这也难怪,出事儿的李滔和田秀荣都是他的人,在张巡的面前,许远的脸有些挂不住了。张巡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叛徒当然是要惩罚的,但是如果能利用他们即将逝去的生命来做一点儿好事儿,那就更好了……
次日,两军对垒,尹子奇果然在唐军阵营中发现了一队带着绿帽子的人马,人数大约有四五百人,与线人所说的情况完全相符。尹子奇很高兴,看来,攻破睢阳,就在今日了。他特意传令下去,戴绿帽子的唐军是自己人儿,碰到这些人要虚与周旋,不要真打。
随后,鼓角争鸣,两军厮杀在了一起。叛军士兵见到戴绿帽子的唐军,感情上觉得特别亲近,恨不得搂住亲两口,压根就不曾提防。岂料,他以他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些戴绿帽子的家伙对他们却是真刀真枪地下死手。片刻的工夫,叛军就死伤一大片。
原来啊,张巡在斩杀了田秀荣等人后,将计就计,命自己新招的小弟南霁云率亲兵扮作了田秀荣的人马。尹子奇这才知道阴谋败露,反中了张巡的诡计,但为时已晚。叛军猝不及防之下,纷纷溃败。城中的唐军也趁势杀出,尹子奇纵使有三头六臂也无力回天了,叛军遭到了惨败。
这一仗下来,光是唐军斩获的首级就有上万颗,至于缴获的车马和辎重那更是不计其数。尹子奇元气大伤,只得率领残军败退陈留。第一次睢阳保卫战至此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睢阳大捷的消息传到彭原,肃宗高兴万分,当即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
睢阳大捷和稍早的太原大捷充分验证了李泌高超的战略眼光。他让李光弼去守太原,太原那边果然大捷;他说有张巡和许远在,睢阳肯定没事儿,结果,睢阳真得就没事儿。
8世纪缺什么?缺的就是像李泌这样的人才啊!
但8世纪最缺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能够采纳人才意见的领导。
很可惜,肃宗并不是这样的领导,确切地说,并非一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