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政治家的高度来做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考虑的。
今天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想谈的主题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用政治家的高度来做管理。
提到政治家,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政治手腕,政治运作,里面充满了手段、阴谋、陷害、权谋等。首先我想说,对于政治家的这些定义都是非常狭窄的,是中国一些政治斗争带来的后遗症和偏见。
在我心里,政治家绝不是权谋家,更不是阴谋家,而是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人物;为一个社会的运营建立良好的、透明的、共同遵守的规则的人物;为一个时代建立政通人和的社会基础的人物,在家破国亡之时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并推动一个时代发展的人物;用大心胸、大气度、大布局建立千秋伟业的人物。
这些人物中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周文王、汉高祖、唐太宗、赵匡胤(当然,中国的领袖或多或少带有权谋性质),在我心中更加符合标准的是美国的林肯等人,他们从很多角度来说都符合我上面和下面对于政治家的定义。
当然,我们到不了这个高度,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来做他们做过的事情。但是,从一个政治家的高度来做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考虑的。
——摘自《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用政治家的高度来做管理》
背景分析
谈到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俞敏洪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像优秀的政治家一样,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
1.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理想,并赋予行动的能力;
2.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
3.对于规则的尊重能力;
4.创造和谐共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5.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恰当的事情,说最恰当的话;
6.任人唯贤,使用优秀的人,而不是使用自己觉得好用的人;
7.抓住主要矛盾,关注次要矛盾,同时关注细节。
首先要说的是价值观及行动的能力,“一个政治家一定会有自己坚持的价值体系和理想,这一体系不仅仅被自己认可,同时也被周围的人和自己的部下认可。”俞敏洪认为,正确价值观是引导人们前行的指路明灯,作为管理者,其所表达的价值观既要说到也要做到,否则将很难使人信服,树立领导权威。
高瞻远瞩的能力,考验的是管理者对业务长久思考的能力和全面布局能力。“我们不能只站在业务本身的高度做业务,就像一场战争,绝不是为了打一场战争而打战争,更不是为了打一场战役图一时之快。”比如,刘邦的目的是为了建国,局部的输赢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项羽则沉浸于每一场战争的输赢中,缺乏整体的布局能力,所以必输无疑。
对于规则的尊重能力,使管理者必须具备制定规则的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定善于制定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能够同时管住自己。”俞敏洪认为,中国的王朝一次次失败,是规则的制定问题,更是制定规则的人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超越于规则之上导致的。
创造和谐共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则是要求管理要在外部环境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内部环境上让大家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形成意见和建议公开交流的渠道,从而使整个团队氛围和谐友爱。
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恰当的事情,说最恰当的话,是要求管理者像优秀的政治家一样,不鲁莽地做出决定和随便行动,任何一个决定和行动,都是领导组织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比如一场战斗,早一分钟或者晚一分钟吹响冲锋号,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而且,作为一个管理者,遇到棘手的事情不是不停地抱怨,而应该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
能够任人唯贤,使用优秀的人,而不是使用自己觉得好用的人,是需要管理者善于用人,知道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而不是专门挑选能够服从自己的人。比如,优秀的政治家一般会从能力和德行出发来挑选人,甚至挑选能够坦率批判自己的人,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俞敏洪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关注次要矛盾,同时关注细节。在公司众多业务中,如果善用“抓主要矛盾、不忽略次要矛盾”这一策略,很多事情就能够有效地梳理和快速地解决。除此之外,细节也同样不能忽视,在俞敏洪看来,“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对于细节的关注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而这正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如果一位管理者,能够具备优秀政治家的特质,那么他一定是出色的管理者。尽管俞敏洪如此阐述,但是他认为自己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希望能够以此自勉,不断向“一个成为有理想、有高度的人”迈进,从而把事业做得更好。
拓展透析
在俞敏洪看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具备政治家的品质。像政治家一样的管理,是俞敏洪理想中的管理方式。实际上,这种想法在中国企业家中并不罕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管理学上一直企图寻求的管理模仿代表之一。客观地说,这种理想,也许只是理想而已,在实际企业的管理中,可能永远不可能实现,如果刻板地追求,很可能得不偿失。
管理,说到底,无非是人与人协作执行,完成预期目标的一种中介活动。必须讲求实效,最大的效果,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垂拱而治,无疑是一种至高的理想状态。但实际过程中,这几乎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中大量的人、物、资金、时间和地点差异,对于理想管理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政治家完全可以不考虑生产的后果,不需要利润考核,可是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把利润作为目标。政治家只有价值观的压力,企业面对的却是价值观和价值的双重压力。
在手机领域,诺基亚曾经创造了奇迹。全世界销量过亿的11款超级畅销手机产品中,诺基亚就占了8款。但其最终因各种原因走向衰败。大部分人将诺基亚的失败,归结为创新上的失败,其实不然。单论创新的速度和研发费用的投入,对创新的热度,诺基亚的指标一直遥遥领先,即便被微软收购手机业务时,仍然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诺基亚曾秘密研发出一款平板电脑,无线连接功能和触摸屏已经全部配备。
2003年以来,10年时间诺基亚共投资400亿美元,这一数额接近苹果同一时期研发投入的4倍。但是,诺基亚的奇迹和失败,却都是政治家类型的管理角色冲突宿命的见证。奇迹无法改变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结局。
1992年,约玛·奥利拉接任CEO一职,他是一个有着超前思维,最求尽善尽美的管理者,相信技术和概念可以让诺基亚一往无前。他对外部经营环境的政治十分敏感,抢先一步,砍掉了光缆电脑业务,放弃画地为牢的技术模式,利用芬兰冷战中中立技术国的身份,第一个把手机业务扩展到苏东国家和第三世界。
在具体的管理中,非科班出身的奥利拉更是一个团队政治的高手。在诺基亚7年半时间里,他与员工在一起的时间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奥利拉以此了解公司内情,如员工和其他领导成员的想法和表现,或者新员工的背景、目标、困难和期望等。
奥利拉诙谐地说:“与员工在一起的时间占我工作时间的40%,对我们公司来说,CEO同时还是第一人事经理。”他强调北欧的集体主义概念,从未辞退过任何员工,公司内部的创新文化,几乎是奥利拉超前创新思维的产物。
但是,奥利拉只是个政治高手,却不太关心市场或者财务细节。他斥资数十亿美元研发手机电子邮件、触控屏和更快速的无线网络,并于2004年设立智能手机多媒体服务的集团。虽然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单方面追求理想的奥利拉,拒绝关注市场细节,消费者和无线网络还没有做好接纳智能手机的准备。诺基亚遭到投资者的批评,最终竞争对手侵蚀了其市场。
这直接导致2006年,诺基亚前CFO康培凯接替奥利拉。康培凯是个财务至上主义者,关注的是利润和效率。为了压低成本,他将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业务合二为一。奥利拉的团队被一分无二,这削弱了诺基亚技术和管理整合的传统优势。一个研发团队试图改造塞班系统,而另一个团队则从头打造MeeGo的全新操作系统。
这样两支矛盾的团队在争取公司内部支持上相互竞争。诺基亚内部也开始出现研发裂痕。用柯蒂斯(2006~2009年担任诺基亚首席设计师)说:“花在政治斗争上的时间比花在设计上的时间多。诺基亚的组织结构错综复杂,想要完成一个连贯、一致且美妙的研发过程对研发团队来说很难。”
由于缺乏一个能够调和内外关系,有足够纵横捭阖能力的管理者,诺基亚经常在关键的时刻花很长时间(可能要6~9个月)来评估前景,等到评估好了,机会已从手中溜走。
因为条件所限,企业家和管理者,只能退而求其次,把追求理想的目标的状态,改成效率改进的执行过程。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所以,不管市场上有多少种管理学的教科书,有多少培训师和管理大师现身说法,他们总是干着同样的事情。
一个优秀的公司,必定是一个能够在效率改进上,同时收获价值和价值观的公司。在这方面,虽然不能跟进政治家的手段,但可以用改进,改良的方式接近。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我们能够始终保持对理想的管理的追求,就可以取得某种平衡。只不过,严格地说,过度追求某一种理想,都是不可取的。诺基亚的失败,就是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