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68500000021

第21章 梦里明月是他乡(3)

看完滚动新闻之后,我们按原定计划同新闻学院的师生进行交流。交流座谈会在一个大约有二百平方米的电化教育室里举行。没有会标也没有特殊布置,就像上一堂课那么简单朴素。参加交流的除了新闻学院几位教授之外,大部分是来自远东地区的留学生,他们当中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留美学生,还有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留学生。

交流是在一种无拘无束、活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的。在威特克教授致辞之后,我们的团长袁志发先生简单致答辞。然后是自由发言。主要是美国方面学者和进修生提问。美国教授和各国留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中国的新闻自由问题”、“中国对台湾政策问题”,还有不少人提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今后是否会变”的问题。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也敢于提出各种问题。交流进行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他们提问,我们回答,成了一个“答记者问”式的新闻发布会了。这次交流是有益的。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到西方世界,特别是西方知识分子当时在想些什么。

主客双方,有问有答,交流进行两个小时之后,就是“午餐会”。不过,为这个“午餐会”还闹了点小误会。桑娅女士通知我们,到伯克莱大学参加“午餐会”,请自备午饭。我们当时不理解且不以为然。按中国的习惯,既然伯克莱大学请我们作客,怎么要“自备午饭”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的。翻译再三向我们解释,美国没有公费请客这一项,凡是吃饭都是要自理的。我们当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答应我们出钱由主人经办,才算把事情讲妥。尽管有着这样一点小误会,但我们总算领教了一次美国“AA制”的生活方式。午餐很简单,香肠、面包、咖啡、矿泉水。哪有中国人的“自助餐”那么丰富那么气派呢!不过,这顿饭确实吃得不愉快。

我们在伯克莱大学吃中饭时,威特克教授还征求我们意见。他说:“美国副总统戈尔今天中午在伯克莱大学礼堂演讲,你们是否愿意去听一听戈尔的演讲?”本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远道而来,适逢机遇,去见一见这位美国副总统的风采也无不可。但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团长婉言谢绝这个邀请。在那里吃过午饭之后,就“打道回府”了。在我们路过戈尔演讲的礼堂时,见那时已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地在听副总统演讲。当然门口也布满了戈尔的保安人员。我们半开玩笑地向车外挥手说:“戈尔,拜拜!”悄然离去,与戈尔失之交臂。我们既没有去听戈尔的讲演,也没有会到我的老朋友陈若曦女士和王文生先生。这次作客伯克莱大学,似乎给我留下些许难以弥补的遗憾。

五、访问《星岛日报》美西版总部

在参观了旧金山的美丽风景之后,在这里进行媒体交流的第一站是访问《星岛日报》美西版经济编辑部。

《星岛日报》是一份在西方世界深有影响的华文报纸,本部设在香港。我国官方和大陆读者对《星岛日报》的倾向并不那么欣赏,还经常对它有些微词。因此国内很少有人看到这张报纸。《星岛日报》美西版,是指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出版的一张报纸,是作为国际性报系的一张“子报”。但是美西版是什么样的报纸?以前我没有看过,更没有很好地研究过。这次到旧金山,特别是亲临报社访问并同他们进行交流之后,才算首次“识荆”。

《星岛日报》美西版总部设在旧金山市南部一个小镇上。离闹市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我们驱车到达总部大楼时已是下午。作为一张华人办的华文报纸,报社同仁对于祖国新闻界同行的到来,表现出特别的热情。我们的车队在报社大楼前停下,社长刘世添先生、总编辑程怀澄先生和副总经理曹念秀女士,率报社员工已在门前列队迎接,并热情地把我们领进总部办公室。办公室非常简朴,就是一些普通的沙发和软椅子。服务生给我们每人倒上一杯咖啡。在一番礼节性的寒喧之后,三位老总介绍该报情况并解答了代表团提出的若干问题。

刘世添社长首先致欢迎辞。他是位五十岁左右的报人。看上去,他有几分书生意气,但又显得十分精明。他向我们介绍了《星岛日报》的概况时说:《星岛日报》美西版,每天有一百多个版面,其中包括北美6个版、香港9个版。旧金山有编辑部和印刷厂,在美国有9个办事处。每天销量5万多份。湾区有45万华人,平均10个人占有一份报纸。每天版面中百分之六十是广告,每天的版面数量是不同的,多的时候一天118个版,平时大约在70个版左右。新闻部分,湾区和香港各一半,每天分三次印刷。湾区编辑部有22个编辑,平均每人每天做一个版。这种出报方式,同固定版面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多的版面看来,采编人员的工作量都很大,没有地外编辑可以偷懒悠闲。

刘社长还对我们说:在美国湾区共有6份华文报纸,竞争相当激烈。《星岛日报》的员工兢兢业业,做出了自己成绩。报纸的记者采访力求做到“真实第一”。报道的新闻信息要做到符合事实,没有法律纠纷发生。他们的报纸新闻和广告是严格分开的。记者不拉广告。拉广告的是另一部分人,叫做“工商记者”。报纸在刊登广告时,要特别注明:“本版文章内容由客户提供,不代表本报立场。”拉广告的“工商记者”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一般是提成百分之十五。报纸的广告收费不高,头版3500美元,一般版面是2000美元。

刘社长还说:一张报纸能否站得住脚,完全取决于读者的信任程度。《星岛日报》美西版在激烈的竞争中之所以能站住脚,并有所发展,主要是它积极为纳税人说话代言。作为国际性报系的《星岛日报》美西版,在海湾地区生活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在维护华人的应有权益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在推动华人参政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三蕃市参事会中有三名亚裔参事;在华盛顿州有华裔州长骆家辉。我们的报纸在推动华人参加投票选举,在呼吁华裔选民踊跃投票发挥公民权利等方面,都起了明显的作用。美国是民主社会,只有投票,才能表现自己的力量。去年出现对华人不利的新移民法提案时,我们的报纸和其他传媒,推动华人积极去参加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起了很大的作用。《星岛日报》美西版还赞助许多社会公益活动。为老百姓做了好事,老百姓就会亲近你。报社做的这些公益活动,缩短了报纸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刘社长的一番话讲的虽然是西方社会的“办报之道”,但对我们仍然有一些启发。他的话音刚落,程怀澄总编辑接着讲话。程总编也是一介书生,但看得出他是一个敬业精神很强的人。社长讲完之后,他补充谈到报纸编辑方面的情况。他说:《星岛日报》美西版的社评,也就是相当于中国报纸的社论,对本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过很大影响。前几年本地曾发生过某电台主持人在节目中污辱华人的事件,《星岛日报》从评论入手,刊出一系列文章,对他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直至逼迫对方道歉。还有,去年奥运会期间,全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鲍勃·考斯塔在节目中对中国不友好,华文媒体起而抗议,本报也发表文章和报道表达华人的愤慨,在当时起了很好的作用。《星岛日报》美西版在美国湾区成为有威信的一张报纸,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不是偶然的。

刘社长和程总编的谈话,引起我们很大兴趣,大家提了许多问题,他们都作了回答。在他们介绍情况之后,由副总经理曹念秀女士领我们去参观编辑部和印刷厂。编辑部也是平台操作,非常简朴。印刷比较先进,彩色印刷质量精良,经验很值得借鉴。

在这次访问《星岛日报》编辑部之时,我非常意外地见到了一位朋友,曾经在《人民日报》工作过的李力。李力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管文艺报道,同我很熟悉。我们一到,他就上前握手寒喧,对我很热情。刘社长问:“你们为什么那么熟悉?”李力半开玩笑地说:“缪先生以前是我的长官!”刘社长和程总编都会意一笑。李力先生在美国用的笔名叫里迪,现在成了湾区华文报纸的名记者,很受社长信任。当天,我们到访的新闻就是里迪写的。因为他对我比较熟悉,所以该报刊出代表团来访的消息和照片时,除团长标明身份外,特别标出我是“著名文艺评论家”的美称。

我们访问《星岛日报》美西版编辑部,虽然都是中国人,但作为两种制度下的媒体交流,只能说是彼此之间加深了解,在某些方面可以相通,但却很难达到意识形态的契合。

六、旧金山百年老报的启示

美国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却有不少“百年老报”。《旧金山纪事报》和堪萨斯《星报》,就是历史悠久、很有特色的两张“百年老报”。我们在访问《星岛日报》美西版总部之后,紧接着就是同美国百年老报《旧金山纪事报》进行交流。

我以前对《旧金山纪事报》几乎毫无所知。直到这次到旧金山访问,才知道《旧金山纪事报》是一张资格很老却又充满活力的英文报纸。它是美国十大报之一,每天发行五十万份。通过这次面对面的访谈,才对该报有初步的了解。

《旧金山纪事报》的报馆座落在旧金山市一条老街上。我们从下榻的宾馆出发,驱车20分钟进入一条不太宽阔的横街,司机即在街面停车,并说前面的大楼便是《旧金山纪事报》。这座楼房不算高大,但它面对大街,位置十分显要。下车以后翻译领我们向大楼走去。走近大楼即看见有人在门前迎接。一位四十岁左右的职业女性,可能是报馆的接待员,把我们领上了第四层的编辑部。我们穿过编辑部平台进入会客室。一路过来我发现,这家百年老报楼面和陈设都比较陈旧。但同世界上许多现代大报一样,编辑部也是现代化的平台作业。全部编辑人员都在一间大房间里办公,每个编辑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脑,一部或两部电话。每个工作面都用隔板隔着。编辑部一片繁忙景象。我们到达时已是下午2时,但看见有的编辑还正在边吃面包边接电话,边记录什么。接待员对我们说,有些记者采访刚回来,还没有吃中饭呢!他们忙碌的情景,使我们看到这百年老报呈现出勃勃生机。

不过,也使我们有点意外。在我们看来,走访《旧金山纪事报》是访美期间媒体交流的一项重要日程,但对方却没有把它当成什么事,对于中国新闻代表团的到访似乎显得有点冷淡。我们被领进编辑部旁边一间接待室。这里似乎没有一点“接待外宾”的迹象。没有人在等候,只看见里面有一张长桌子,还是乒乓球桌子,十几把椅子,没有一张沙发。我们坐定,接待员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咖啡。我们正在寻思,今天会有什么人来会见我们?这时一位穿着夹克衫,中等个子,略有一点小胡子的中年人进来。他同团长握手并自我介绍说:“我叫多伦斯基,报社国际新闻部副主任,受报社社长委托向各位介绍情况。报社社长和总编辑今天特别忙,这几天世界发生了许多在美国和世界都震动很大的事件,社长和总编辑正在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准备撰写社论和调整版面。”由此看来,他们并非对中国新闻同行的到访怠慢,而是“工作为重”。社长、总编辑都忙他们的事,首先要抓好报纸,不重繁文缛节,认为有个国际部负责人介绍情况就可以了。

多伦斯基先生在作了自我介绍之后,便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整个报社都很忙,压力很大。这几天,世界上的大事特别多。秘鲁出了大事,恐怖分子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压人质;国务卿到比利时访问北约等等。这些都是国际上的大事。我们作为一家大报,对这些国际上的大事都要作出及时的反应。所以总编辑和各部门负责人都很忙。”在他作了上述说明之后,我们对报社的这种安排表示理解。

我们代表团长先说话。他请多伦斯基先生介绍一下《旧金山纪事报》的基本情况。袁团长的这一问话,使多伦斯基感到有点突然。看来他并没有准备什么长篇大论的情况介绍,也没有发给我们介绍情况的相应资料。他想了一想,简单地说了该报的历史和现状。他说:“《旧金山纪事报》成立于1865年,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全美十大报纸之一。现在每天卖出(我注意到他说的是‘卖出’,同我们说的‘发行’不太一样)50万份。”他接着说:“美国报纸同其他行业一样,竞争很激烈,我们旁边有一张《旧金山晚报》,发行量也很大。我们必须同他们竞争,否则也有生存问题。”接着他还简单介绍了报社工作人员状况,他说:“我们全报社有140多位记者,但只有少数在国外跑。驻外记者很少,可是聘了许多‘特约记者’,他们帮助我们提供消息。这样也很方便,使我们有可能及时掌握世界各地的新闻。”他说,聘请“特约记者”是个好办法,可以“少养人,多办事”,这是节约办报纸的一条重要经验。

这次交流也有些交锋。多伦斯基先生问了我们一些敏感问题。他问:“你们大陆将采取什么方法同台湾统一?”又问:“中国的对外政策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代表团早有准备,团长按照既定的“文本”一一作答。这种回答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所以没有争论,也没有继续往下交谈。多伦斯基在交谈时不时看手表,看来他不怎么耐烦。一个小时交流时间到,他便说:“如果先生们没有别的问题,我请一位小姐陪你们参观编辑部,我要马上赶写一篇评论。”

告别时,我们按照惯例,把准备好的一份礼品送给多伦斯基先生。殊不知,美国没有交换礼品的习惯,他一时显得尴尬,不知该不该收。迟疑了片刻,他还是收下了。多伦斯基先生觉得没有什么回赠也不好,只好叫接待员拿出十几盒铅笔,回赠给我们每人一份。铅笔上印有《旧金山纪事报》字样,我们收下带回来也是一个纪念。我们又一次体验了美国式生活方式和交谊方式。

七、寻访斯诺的踪迹

埃德加·斯诺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对于这位外国新闻界前辈仰慕久矣。不期有幸,在他逝世25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有机会去踏访他的故乡,在那里寻访他青少年时代的踪迹。

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西海岸的旧金山,离堪萨斯很遥远。我们在结束了旧金山及湾区的访问之后,便乘飞机前往美国中部城市、斯诺的故乡堪萨斯。据说斯诺的青年时代,同三个小伙伴,从堪萨斯出发,花了三个月时间,乘坐一辆福特牌T型敞蓬车,经过热浪滚滚的沙漠,沿着尘埃飞扬的土路,爬过落基山脉,才到达西海岸旧金山。现在我沿着这条路的相反的方向,在飞机上俯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和一条条大峡谷,然后到得克萨斯斯首府达拉斯转机,只花了三个小时的航程,就到了风景如画的堪萨斯。三个月和三小时,真是两个时代之差别啊!

同类推荐
  • 我们在路上热泪盈眶

    我们在路上热泪盈眶

    旅行是个好东西。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经历过的那段情,看得最清楚。更重要的是,在路途中,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
  • 走在神秘河

    走在神秘河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只身徒步行走于赤水河流域,对沿线的社会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生活现实作出了真实细致的描述。有关赤水的历史和人的故事栩栩如生。
  • 我从印度活着回来了

    我从印度活着回来了

    想做一件事前问问自己,会不会死?会,那不能搞。不会,那就去他的! 气场强大的22岁女汉子Sukey,花了4871元,用59天时间,独闯10座印度城市,经历了一场疯狂、放肆、温暖而又充满心跳的印度大冒险。在这里,她遇见了没完没了的求婚和性骚扰,也遇见了上流社会的王子和痞子,曾在又脏又乱的火车地板上倒头就睡,也曾在琥珀宫城堡的月夜温柔漫步,喝过一杯差点儿让人病死他乡的酸奶,也吃过充满咖喱气息的盛大婚宴……新奇、有趣甚至充满惊险的故事背后,更有独立的勇气与行走的温暖。最热门旅行分享网站蚂蜂窝爆笑怒推,猫力有爱作序,献给每个想要独自上路的年轻人。青春这么好,无论怎么过都是浪掷,旅行这么好,无论何时出走都不晚。
  •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 在全世界迷路

    在全世界迷路

    本书是位列日本文坛三大女作家之一,角田光代的个人散文集。她以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细节,道出了旅行的意义与精髓,并刻画出最有温度的生活风景。全书分为“思旅”与“思物”两大部分。“思旅”篇,我们可以跟随她的脚步,一同体验与感受世界各个角落的鲜活魅力;“思物”篇,则是同她一起,细数身边那些与生活相关的实用小物,由物延及儿时的回忆与理想,感悟生活的真谛与乐趣。角田光代在书中分享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的所思所感,同时处处可见令人无限眷恋的平凡日常光景,读来轻松愉悦,倍感亲切。
热门推荐
  • 无敌侠

    无敌侠

    他那么平凡,那么普通。殊不知这个看起来毫无存在感的家伙。竟是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无敌英雄。他无意间得到这份王者的力量。却毫不犹豫地深藏功与名。拥有双重身份的他,将如何度过他的充满乐趣的校园生涯、又将如何进行这场只属于他的战争?
  • 奇迹之重生

    奇迹之重生

    意外一切都是意外。主角杨承在遭遇战友的背叛导致他所在的孤狼小组全军覆没。却因为一个菱形水晶让他回到了十九岁。突然重新开始的人生让他开始了不平凡的一生,看他是怎么玩转黑道,勇斗贪官恶霸,游离于众美之间。也让他最终手刃仇人。
  • 幸福满晴天

    幸福满晴天

    六年前,为了保住宋氏,晴天以“贪财”为由和宋俊祥分手,在母亲的反对下生下儿子小志。六年后,已是研三学生的晴天再遇宋俊祥,他已是宋氏地产的总裁,身边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进入宋氏工作的夏晴天,结识了宋俊祥的好友精英男贺家易,并被贺家易追求。这场豪门爱情游戏,有了儿子,有了宋氏,有了豪门恩怨还会不会单纯?身份悬殊的爱恋,豪门恩怨的参与,她对爱的执著能否感动上天,赐予她幸福的美满?
  • tfboys唯我等你

    tfboys唯我等你

    tfboys在他们的爱情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坎坷,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对爱情更加坚定,
  • 最牛校花保镖

    最牛校花保镖

    看上我家小姐?过了我这关再说。想泡我家小姐?过了我这关再说。
  • 暗夜之怒

    暗夜之怒

    我的血很冷,但是,可以沸腾。我是暗夜,人类,叫我吸血鬼。(更新时间,中午1点,下午7点。存稿充足,更新稳定,欢迎收藏!)
  • 小爱无疆

    小爱无疆

    程风行说要在七夕给江夏一个浪漫的惊喜,让她一直期待了好些天。到了最后,程风行洗完澡,裸露着健硕的胸膛,几滴水珠挂在发梢,性感而迷人,他轻轻把她带倒在床上。“这是礼物。小夏,我把我自己送给你。”他低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使得室内的温度骤然升高。可惜砰的一声,门被推开了,两个人顿时从热情中清醒。借着月光看去,一个小小的人影站在门口,软软地问:“爸爸、妈咪,你们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我都睡着了。”程风行身子一僵,江夏偷偷地亲了他一下,咯咯地笑了起来
  • 自在仙

    自在仙

    苦中乐逍遥,自在乐似仙。若问世间事,我自红尘眠。笑骂凡尘间,世人说我癫。怒目三清天,神仙笑我痫。莫问凡间事,莫管天外天。有我得自在,逍遥已成仙。------------------------------------------------------书友群号10256587----------------------------------------------------作者为调整时差,更是件改为早晚各一更,望广大书友见谅!
  • 校草男神抱一抱

    校草男神抱一抱

    “我只想和你走在同一个世界”“朴歆柠,你说我们门不当户不对,但是据我所知现在这社会好像不需要门当户对吧?”“别随便找个理由就搪塞过去”朴歆柠翻看着这些信息,两行清泪滑了下来:廖宸,你是真的傻么……
  • 顺顺利利分娩

    顺顺利利分娩

    本书是一本孕产妇保健全书,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准妈妈在即将迎接小宝宝及小宝宝刚刚出世时的种种生理及心理保健策略。比如,如何在临产前补充营养,如何应对临产前的紧张心理,如何了解分娩过程,如何照顾新生的小宝宝,等等,全方位细心呵护准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的每一天,伴随准妈妈和宝宝在妊娠中的每一分钟。本书将告诉准妈妈在孕晚期和产褥期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一切,打消准妈妈在孕育宝宝过程中的顾虑,使准妈妈能轻松愉快地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相信从宝宝即将出生到初为人母的这段经历,将成为您一生中最美妙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