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7700000006

第6章 大清国的变与不变

在大清国,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开启了自强运动的一个新阶段。在欧洲却是德意志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普法战争爆发,掀起一场冲击全球的军事变革大潮。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李中堂呼吁教改

同治十三年的台海危机给大清国敲响了警钟。

日本,一个同样是东亚国家的蕞尔岛邦,仅仅只是进行了十年不到的维新,现在居然就敢于挑衅大清王朝,甚至图谋占领台湾。这件事情对清廷刺激很大。其直接结果就是促生了海防大筹议的展开。

根据最直观的理解,这次危机被定义为一次“海防”危机。所以相关讨论也是在“海防”的题目下发起的。

虽然已有上谕决定在高层内部来一次海防大讨论。但在李鸿章看来,“窃料奏议即多,仍是空话。农部及外省一毛不拔,必亦一事无成也。”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正如李鸿章写给其兄李瀚章的信中所言,“若弟不畅所欲言,各督抚未必尽知,未必敢说。”于是也才有了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的《筹议海防折》。

在这份奏折里,李鸿章不仅说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更本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用数千年未有之大转变应对的态度,提出了深度改革的建议。

李鸿章指出,洋枪洋炮的引进,铁甲舰的购买,新式海防要塞的构筑,都只是应急之举,而非根本之图。关键的桎梏还是在于:“人才之难得(教育有问题——笔者注),经费之难筹(经济有问题——笔者注),畛域之难化(政治体系有问题——笔者注),故习之难除(文化导向有问题——笔者注)。循是不改,虽日事设防犹画饼也。”所以“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其中,人才养成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在。

在这份奏折的“附单”中,李鸿章郑重提出:“臣更有陈者,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回顾历史,“洋人入中国已三十余年,驻京已十余年,以兵胁我,殆无虚岁”。可是国家依然严重缺乏“练达兵略,精通洋法”的人才,原因就在于普遍性的“不学”,而“下不学”又起源于“上不教”。核心障碍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都已经高度不合时宜。关于这一点,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的春天,在和恭亲王的通信中,李鸿章就感慨大清国里文则时文小楷,武则弓马刀箭,前者“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后者“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长期以往,“人才何由而出”?如此下去,“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故而要进行教育改革,科举的形式不必断然废除,但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以及隐藏在内应与方法背后的对“人才”的界定,一定要改。改的方法就是在科举中增设洋务专科,再与遣派留学生,地方上设立西学机构相结合,“凡格致(物理)、测算(数学、几何学)、舆图(地理)、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有切于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原”的学科,都应列入。如此积以时日,20年后当可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似乎是为了加强说服力度,激起同僚们的奋发之心,在同一天上呈的《筹议铁甲兼请遣使片》中,李鸿章又以日本为参照系,指出该国:“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更堪忧虑的是:“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幸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闲隙,恐仍狡焉思逞。”

李鸿章的发言在大清国官僚体系内迅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只不过争论的焦点既不在海防也不在教改,而在于李鸿章是不是汉奸。

在那些夜郎自大又甘做井底之蛙的官员们看来,李鸿章主张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西洋内容,这就是要“以夷变夏”,是比物质层面的卖国贼更可怕的文化汉奸。结果就是群起而攻之。虽然这种围攻不能影响李鸿章个人的地位,但却已经足以打消掉中央政权进行教育改革的勇气与底气。

教育改革走不动,李鸿章只好退而求其次。

1874年的台海危机不仅在地缘战略上揭示了日本的威胁,还在技术层面暴露了大清国的反应迟钝,既然如此,从技术革新入手,也是一条改革之路。正如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的附单中指出的那样,“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如果能像西洋列强那样,“有电线通报,经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无事”。可是,大清国全部没有,以这次台海危机而言,“臣与沈葆桢协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假设日后再有类似事件发生,恐怕大清国的反应还是“缓不及事”。

故而,仅从国防安全的寻求,就有大建电报、铁路的必要。而电报、铁路不仅有军事价值,还有益于经济发展。铁路的一个直接功效就在于可以更便捷地将山西的煤炭资源外运。而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风潮大起,煤铁复合体型经济大力发展的时候,故而煤炭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同时,火车的动力来自于煤,建铁路本身需要钢铁业的大力支持,而钢铁业又对军事力量影响深远。故而修建电报、铁路线,开采煤铁矿,刺激经济发展,加强海防,改善国防环境就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点突破,全盘皆活。

就这样,李鸿章又与大清国的电报与铁路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初的转机发生在同治十三年的十二月。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二(1875年1月9日),53岁的李鸿章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也即首席大学士。在明清两朝,大学士在政治权力架构中的法理地位并不高。说白了,就是皇上的一群高等秘书。但放在明清两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框架下,皇帝的鸡毛尚能当令箭,何况秘书与秘书长?所以大学士在现实政治中的地位又是绝对的位尊权重,往往在军国大计上发挥重要的影响。李鸿章出任首席大学士,无疑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从此之后,李中堂不仅仍将是地方督抚的龙头,同时他将更接近大清国的权力运作核心。

就在李鸿章官运亨通的三天之后,刚刚亲政不到两年的同治皇帝暴崩于养心殿,年仅十九岁。

葬礼期间,李鸿章三次陛见皇太后,大谈他的煤矿、铁厂、电报、铁路、海防筹备、教育改革来。

今天的读者一定会觉得,李鸿章选择的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机会。西太后刚死了儿子,哪有心思听他唠叨这些事情。

可是,不要忘了,西太后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相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她首先是一个女政治家,一个权利欲极强的女政治家。

不错,同治是他的亲儿子。但却是一个非常不听话,个性极强的亲儿子。当这个儿子已经长大,并且亲政时,太后再想垂帘听政,那就不可能了。可现在不同了。同治的死,等于给了慈禧一个权力复活的机会。在她的努力坚持下,她妹子与醇亲王仅四岁的幼子载湉,被立为新帝(即光绪帝),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在这权力交替的重大关头,朝中重臣与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至关重要。李鸿章坐镇直隶,身兼北洋通商大臣、协办大学士,无疑是西太后笼络的重点对象。李鸿章此时与之商讨新政推行,正是一个大好时机。

果然,在向李鸿章展示了作为一个母亲的悲伤后,慈禧同时又向李鸿章展现了一个女政治家出色的判断。她决定,大力支持李鸿章的自强大业。

小皇帝死了。李鸿章的事业与官运反而都有了转机,历史就是这样奇妙。

马嘉理事件

晚清历史不仅奇妙,更充满着凶险。事实证明,李鸿章的官运确实有了转机。但他的事业却遭遇了暗礁。

就在光绪元年(1875年)的正月十六,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官马嘉理(时年29岁)及4名中国随从在云南腾越厅境内“探险”被杀。仅比光绪帝登基早三四天。

杀人者一说是当地土匪,一说是山区野人,一说是当地仇外官员雇佣的杀手,至今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案发后地方官先是隐瞒不报,继而又坚称杀人者是当地野人,未及时进行调查取证工作。这就使大清国在外交上处于一个极被动的状态。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借机大肆恐吓,扬言若中方不能作出令英方满意的答复,英方就将采取“自由行动”。

到此地步,清廷也只有门牙打掉往肚里咽,一口咬定系野人所为,地方官主要负失职的责任。并希望以赔款和增开温州、北海两处通商口岸为代价,息事宁人。英方却不甘心就此了局,坚绝驳回中方的开价,并直斥中方审案“如儿戏”。

威妥玛道:“总署诸人如同小孩子,说来说去,总是空谈,一味说从容商办,定是一件不办。一到总署,必定吃饭,总署大臣陪坐,好象饮食就是外交上的头等大事。大臣一个看一个,新大臣看老大臣,老大臣看恭亲王,恭亲王一发言,大臣便轰然响应。”

可问题无法解决。如此你来我往,争论一拖就是一年有半。其间英国公使甚至一度扬言要下旗离京,让兵舰来解决问题。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的六月八日,才又有了转机。

这一天,清廷下谕旨,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往烟台与英使会商。薛福成写就《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上呈李鸿章,提出“以拒为迎”的谈判方针,主张对英国的无理要求不应迁就,应一面备战,一面将滇案本末遍告各国使臣,力争外交解决。

本着这个方针,李鸿章在烟台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匈)八国公使召集到一起开会,巧妙地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制衡英国,在让英国产生受挫的同时,再作出适当的让步,终于让英国知难而退,转而寻求与中方协商解决问题。

七月二十六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英国签署了《中英烟台条约》,清廷除向滇案中死难的英国人付抚恤金20万两,增开三个通商口岸外,还要另派道歉使臣于十月十八日由上海启行往英国正式致歉。

对大清国而言,这是又一个惨痛的教训。正如曾纪泽对西太后所说的那样:“中国臣民当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有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现在中国人多不明此理,所以有云南马嘉理一事。”

难题在于由谁作代表去英国道歉。

在当时的大清国有一个顽固的群体,他们通过科举进入官僚系统,死抱着老一套不放,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外不参与洋务,内不参与新政,反而专门攻击搞洋务、办新政的人与事,他们自命为清流,而将洋务—新政派称为“浊流”。他们高唱“尊王攘夷”的高调,“反稍谈外交、识敌情者,咸斥之为汉奸大佞,痛诋之不遗余力。”

正是这个激进而又幼稚的清流派,在晚清重大外交决策上起到了严重的干扰作用。

在这个主流风潮下,大多数人是避“洋务”尤恐不及,何况这次是去给洋鬼子道歉?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这次的“道歉特使”道完歉后并不完事,而是就此做大清国的第一位常驻外国使节。后人说: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当时人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住在可怕的蛮夷之国,那就是去父母之邦,就是“二鬼子”。

但必须有人去。

谁去?郭嵩焘去。

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曾国藩的金兰之交,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可是,他要去,他的湖南老乡们却不让他去。在后者看来,郭嵩焘不顾舆论的反对,“坚持”去当道歉特使,只能用一句话解释:想当官想疯了。一夜之间,郭嵩焘成了“官迷”与“二鬼子”的代名词。而骂他最狠的,正是他的老家——湖南。

认识他的人,争相与之划清界限。不认识他的人。更是不遗地余力攻击。以至出现了湖南人“耻与为伍”的局面。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也就诞生在这时。上联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下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里的“鬼”,特指洋鬼子。

当年在湖南省会长沙参加乡试的考生们,也是爱国不甘人后。自发组织了声讨大会。群情激奋中,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说在郭嵩焘出资重修的唐代古刹上林禅寺中,藏有洋人!

这还了得!

于是乎,众愤青振臂直前,浩浩荡荡,直杀上林禅寺。一番大搜之后,自然不可能找到什么洋人。找不到的结果就是一把大火,千年古刹,化为墟丘。

但他们还是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有人提出建议:开除郭嵩焘的湖南省籍!而且要继续火烧郭家楼。

如果不是当地官府奉命对郭家楼进行了紧急戒严,郭家楼也难逃付诸一炬的结果。

无畏的无知者们造成的风狂雨横中,西太后发话了:“国家艰难,须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昔公忠体国,此事亦无人任得,汝须为国家任此艰苦。”“汝心事,朝廷自能体谅。不可轻听外人言语,他们原不知什么。”

李鸿章等洋务精英同样想方设法地替郭嵩焘排除障碍。于是也才有了后面一段“七万里之行,似尚慷慨”的往事。

七万里之行

光绪二年(1876)十月十七日(12月2日)晚,郭嵩焘一行15人乘英国邮轮Travancore号出洋。

关于这次航行,英国人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大清国不是最爱说什么“天朝上国”,说什么“地大物产博”吗?现在大英帝国要让这位“天朝上国”的大使亲眼看到日不落帝国的风采,让他在十万里之内,处处可见到大英国的国旗与军舰,处处可听到大英国的语言与国歌。

英国人的目的是炫耀国力,但客观上却让郭嵩焘大开眼界,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华夷世界观。

抵达英国后,郭嵩焘依靠其智慧与优雅,为“滇案”划上了一个和平解决的圆满句号,同时也为日后中国对外常驻使节的工作,开启了一个成功的先例。然后,郭大使就开始如饥似渴地了解并尝试着理解西洋文明。

这一尝试不打紧,郭大使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西洋文明与中国以往遭遇的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西洋世界同样有着上千年的文明史,需要中华去理解,去学习。所以郭嵩焘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洋”。

他看到,其教化“规条整齐严肃,而所见宏远,犹得古人陶养人才之遗意”,其城市“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殆无复加矣。”“其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与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

他经过对西方议会的深入了解,看到“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自始设立议政院,即分同、异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于是两党相持之局,一成而不可易,问难酬答,直输其情,无有隐讳,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西洋一隅为天地精英所聚,良有由然也。”

何以会如此?

为了解开这个谜,他列席旁听了英国下议院的辩论,认真研究了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终于认识到:

“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教也。”“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Parliament,议院——笔者注)有绍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Mayor,市长——笔者注)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败。人才学问相继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

“朝党、野党,使各以所见相持争胜,因而剂之以平。”国家大事“皆百姓任之,而取裁于议政院,其国家与人民,交相维系,并心一力。……要之,国家大计,必先立其本,其见为富强之效者,末也。”“西洋立国有本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耳。”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科普讲座,并参观访问洋人的学校、工厂、博物馆甚至监狱。他慨叹西方的国民教育“皆中国士大夫所未闻见也。”他震惊于西洋“知识就是力量”的雄奇,他还在反思何以洋人能在监狱中也讲人权。

“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笔者注)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笔者注)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总之,“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相反,中国官僚闭目塞听,“高谈阔论,而虚骄以自大。”“一闻西洋好处则大怒,一闻诟诃则喜”。开明者也多只知引进军事技术,却未看清“兵者末也”,“各种创制”才是“立国之本”,如果没有制度的转变,没有采矿、制造、医学、教育、司法等方面的发展,只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结果就是“殚千金以学屠龙,技成无所用之。”

郭嵩焘甚至认为,中国智识人奉为理想盛世的“三代”,从政治层面讲,也不如当今的西洋。因为“圣人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德者,专于己者也,故其责天下宽。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更何论自秦汉以降,“竭天下以奉一人”,“恣睢之欲逞,而三代所以治天下之道于是乎穷”。你连德治也没了,人家却法治日修,此消彼长,“中国之受患亦日棘,殆将有穷于自立之势矣。”

为了补课,年近花甲的郭嵩焘开始学习外语。他甚至还托人弄来英国小学生与中学生的课本,细加研究。在他的大力建议下,经李鸿章推动,大清国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郭嵩焘的公使馆也就成了这些年轻人学习之余的天堂。

但是郭大人却丝毫没有觉察到,黑手已向他伸来。

灾祸就在身边。

驻英副使刘锡鸿向万里之外的北京打了郭嵩焘的小报告。

原来,传统中国并无国旗、国歌之说,大清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国旗、国歌。但海通之后,和外国人打交道多了,不能没有。总理衙门遂以三角黄龙旗为代国旗。可按当时的国际惯例:各国国旗多为长方形,且树黄旗是有危重病人希望别船医生救助的信号,因此郭嵩焘早在出洋途中就指出,中国国旗用尖角、黄色“太为失考”,希望“存此以备他日考定旗式之一助”。

他不会料到,自己在光绪二年的一番议论,会成为刘锡鸿光绪四年打小报告的资本。在刘看来,这就是“欲擅改大清国黄龙旗,有违逆之心”。盖“查一朝旗式定自开创之天子,郭嵩焘何人,乃敢以考定为言?所谓他日系指何日?”这话说得够狠,潜台词就是郭嵩焘有改朝换代之心!但刘锡鸿不满的事情还远不止于此呢。

巴西国主访英,郭大使遇于外交场合,起身行礼,可谓正常至极。可刘副使偏又看不惯:“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对洋人不论尊卑之道,大失国体。”

甚至郭大使出席音乐会,“学洋人听歌剧手捧节目单;不谙外语,亦学洋人以指击案以表赞赏”;参观外国炮台,“披洋人衣”,“顾盼自得,不以为耻”。统统成了大罪状。连郭大使教老婆学外语也成了大罪过。因为此举“败坏闺教,不成体统”。

而郭嵩焘“败坏闺教”的“劣迹”尚不止于此。1878年5月19日,郭嵩焘为了提高大清国的知名度,兼改善中国形象,特以其如夫人梁氏(原配已去世)的名义,举办了一个茶会。当天,德、俄、奥、意、丹、荷、土、葡、日、海地等国驻英使节及其夫人、随员,并英国名流、富商、公爵、学者,共计790余人到会,盛况空前,《泰晤士报》也于次日作了热烈的报导。此事同样令刘副使大为窝火,认为有失中华礼教。

最让刘副使义愤填膺的还在于,明明是大清国将郭某人养大,花钱送出国,可你郭某人却整天夸洋人这好那好,说咱大清国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你是何居心?分明就是:不分内外,诋毁时政。不知国恩,反怀怨妄。搞不好:有私通洋人之嫌!

刘副使的小报告打得的确厉害。但再厉害的人也有漏算的时候。光绪四年的刘锡鸿就没想到,他的小报告要是让李鸿章看了,会引发什么后果。

后果来得很快。

5月初,刘锡鸿打了小报告。6月初,刘就收到了北京方面的最新指示,将他由英国调往德国。

毫无疑问,这是李鸿章的手段。

可是,李中堂能换刘副使的工作岗位,却堵不住天下无知之辈的大嘴。

事情越闹越大,终有摊牌的一天。李鸿章无疑是坚决支持郭大使的,不仅支持,话还说得特巧妙。他说,郭嵩焘虽有很多缺点,但毕竟“品学兼优”。刘锡鸿虽说政治思想可靠,但毕竟“性情暴戾,义气用事,历练太浅”。两相较之,大清国要想长治久安,还是要靠郭嵩焘这样的人物。

同时,李鸿章又规劝郭嵩焘。不就是小报告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大清国里什么最好当?官最好当!问题是当好官难。国家都成这个样子了,咱们再袖手旁观,奈天下苍生何?所以骂就骂了吧。所谓“耐烦忍辱,镇静处之”,“以后此等文字,可以不作”,但事情不能不干。大家忍辱负重,把事情干成了,国家大局自然转出一个新的局面。

可郭大使看来,事情要干,但话也要说,这不是争个人的荣辱,而是求国家与民族的启蒙!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大众不启蒙,智识阶层也不启蒙,单靠几个天才舍却名声拼老命,以数人敌列国,实在是可暂不可久。普通大众就不要说了,假设一个国家的知识阶层都普遍搞不清楚当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需求,却又愚昧无知、虚骄自大,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少数先知先觉者再忍辱负重,最后事情还是办不成。

既然中堂精于实务,那就让郭某人去发自强的新声好了。

于是,郭选择了主动上书,要求撤差回国。

郭大使已经受够了大清国的官场。他要无官一身轻的去走他的启蒙之路。

光绪四年七月二十七日(1878年8月25日),曾纪泽被任命为新的驻英法两国钦差大臣。九月初四,曾纪泽离京。十月初,曾纪泽由上海出洋,踏上了郭大使的旧途。

1879年1月4日,曾纪泽抵达巴黎。1月24日,郭嵩焘向各界人士辞行。

1月31日,郭嵩焘离开伦敦,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欧洲大陆。然后横穿法兰西,经马赛港告别欧洲。3月26日,在国人的一片骂声中,郭大使回到了吴淞口。

最后还是李鸿章理解他,说了一句:“七万里之行,似尚慷慨。”还派出火轮船迎接,并一路送他回乡。

可谁又料到,这一番好意,会给郭大人带来更大的麻烦呢?

当火轮船驶入湖南省境的时候,竟引发沿途民众的群其戒严,封锁水道。说:湖南地界,断不容洋物践踏。就这样,郭嵩焘只好弃船上岸,陆路回家。而沿途早已贴满了声讨他“勾结洋人”的公告。长沙、尊化的官民更团结一致,拒绝他入城。原因很简单:我湖南但有英雄豪杰,没你这种不要脸的汉奸老乡。

郭大人再次付之一笑。城,可以不进,家,你们总不能再不让我回了吧?

就这样,当年在一片骂声中离家的郭嵩焘,又在骂声一片中回了家。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蛰居生活。

郭大人的晚年是凄凉的。可凄凉中仍不时发出一声声超越时代的狮子吼。虽然到头来听众还是那么几个人,可他还是要吼,哪怕一声声的警世钟,最后只留下荒原上一声声的空荡回声,他也要吼。因为夫子早已有行在先:知其不可而为之。

然奈天下苍生何?

从郭嵩焘的故乡、号称英雄倍出的湖南,到公认经济发达、“得西洋风气之先”的江浙,前任大使举目四望,又看到了什么呢?

窃谓中国人心有万不可解者。西洋为害之烈,莫甚于鸦片烟,英国士绅亦自耻其以害人者,为构衅中国之具也,力谋所以禁绝之。中国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为悔,数十年国家之耻,耗劫财力,毒害生民,无一人引为疚心。

相反: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事实上,早在1859年,就有来华英国人发现,广州姑娘的穿戴衣着欧化入时:“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的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但这些人终究还是排外的,而且排得近乎疯狂,那么排的又是些什么“外”呢?原来: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劼刚(曾纪泽——笔者注)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是甘心承人之害以使朘吾之脂膏,而挟全力自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而以挟持朝廷曰公论。呜呼,天下之民气郁塞雍遏,无能上达久矣,而用其鸱张无识之气,鼓动游民,以求以逞,官吏又从而导引之。宋之弱,明之亡,皆此嚣张无识者为之也。

所以《伦敦竹枝词》(1888年)才嘲笑他们: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对立如此尖锐,他笔下那些人怎么能不恨他入骨?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了。可他们能毁郭某人的书版,却终究砍不下“二鬼子”的脑袋,原因何在?因为有李鸿章的庇护。

纵然到了垂暮之年,国事日艰,郭嵩焘还能在自己小像的背后,孤寂可又充满自信地写下: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历史讲到这里,郭嵩焘与李鸿章两人的异同,也就跃然纸上了。

论见识,李鸿章逊郭嵩焘一筹。所以他要反复研读郭嵩焘的信函、奏稿、文章。可若论在大清国里办事的能力,郭嵩焘又何尝不逊李合肥一筹?所以,郭嵩焘的很多构想,最终又注定要由李鸿章来实现。

两个人都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也都尝过“一虎难敌群狼”的尴尬。但最终两人却分别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

作为一个觉醒了的士大夫,郭嵩焘何尝不想“学而时习之”,既“立言”、“立德”又“立功”。可他的思维实在走得太远,以致同侪豪杰也被他远远甩在了后面,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面对十字街头的滚滚浊流,他又总忍不住发出超越时代的狮子吼。这就注定了他最终要以一个“孤独的启蒙者”的身份载入史册。

李鸿章不同。他也会发惊人之言,可总不忘了限定在一个尚能让同侪保持基本冷静的范畴内。最明显的一点,他最喜欢讲“变法”,尤其爱谈教育改革、经济转型与军事现代化,但却绝不会像后来的郭嵩焘那样,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清国,就倡议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他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形势的变化,权利的转移。施展手段,将怀有各种不同动机的人皆为己所用,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去办成一件又一件具体的实事。

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知道,二人都是英雄,纵然有时也互相点一下对方的失策与短处,那也不失英雄之间的交流。到头来,相互之间终究还是相惜的。所以郭才说李“于西学求之至勒,行之至力,诚有见于立国之深谋至计,而其处置洋务亦即能深中窃要。”反之,李也说郭“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的号)为最。”

伊犁危机

在左宗棠的领导下,清军经三年血战,终于在光绪四年初平定了新疆叛军。最后的麻烦在于伊犁地区。该地农业发达,矿藏丰富,控制着进入南疆与中亚的要津,可谓兵家必争之地,不幸却仍为俄军盘踞。

欲战,西征军已成强弩之末,军饷也无从筹措。欲和,偏偏派去圣彼得堡谈判的外交特使崇厚不甚了解现代外交,甚至连伊犁的地图都没看,就急于签约。结果在谈判中损失惨重。

群情激愤中,崇厚被抓进了监狱,清流党齐声主战。左宗棠为自己打了口棺材,表示不成功就成仁。清廷则紧急召见朝野重臣、宿将入京,齐议和战大计。

对于中方的举措,俄国人自然不会保持缄默。光绪五年冬,两艘俄国铁甲舰肆无忌惮的冲到了中国沿海,做武装示威,更扬言要大举海陆军,攻入渤海湾。结果引发大清国从北洋到南洋相继戒严告警。

当然,危机中也有镇静的人,也有不怕铁甲舰的人,那就是清廷倚为重臣的湘军老将彭玉麟。此公长江水师出身,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屡立奇功,可谓大清国的传奇将军。可事实证明,彭大将军虽然很懂长江水师,但却完全不懂现代海军。他竟然提议:火攻铁甲舰。

结果,不等李鸿章反对,和老彭同属湘系的刘坤一先开了口:时非三国,帅非孔明,地非赤壁。火攻之策,怕是难行吧?

话又说回来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时英国的军舰可是地道的木质风帆战舰,当时清军的火攻都从未有一次奏效,何况现在对方已经升级到铁甲舰的级别?

这倒应了一句话:无知者无畏。可是日本人同样无畏但却有知,于是大清国麻烦。至于现实中的危机则仍要李鸿章来化解。

李鸿章深知,有些话,外国人说一句,胜中国人自己说一万句。为什么呢?这倒不是说在当年就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崇洋媚外情绪,而是因为在当年的大清国,政治忌禁多,很多话,中国人自己根本就没法子说,而外国人不仅能说,而且说了还更有震撼力。

光绪六年(1880年)夏,伊犁危机渐至高潮。在李鸿章的建议下,当年的常胜军指挥,李鸿章的老朋友,英国军官戈登应邀来华参赞军机。在与李鸿章老友重逢的快叙后,戈登进京。他坦言:中国不应为所谓的“体面”而以国运作赌注,陷入与俄国的无望战争中。他指出,中国欲取胜,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迁都西安;二、准备长期抗战至少十年;三、放弃满人的统治权。

总之,中国的首都应远离海岸线;陆军的发展应优于海军;中国应大力发展游击战,以规避西方人擅长的阵地战、闪击战、扫荡战与战略包围。“今天中国人出现在它前面,明天出现在后面,后天在左面……直至敌人疲于奔命,直至敌方战士与长官发生矛盾,直至三军为疾病所累。”

最后,他还没忘记表示:如果中俄不幸真发生战争,面对俄国的攻击,他将毫不犹豫地为大清而战。为了减少母国外交上的麻烦,他甚至已作好辞去英国国籍的准备。

如果以上的言论已够刺耳,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了,在一次与李鸿章的私下会谈中,戈登竟劝李“取(清廷)而代之。”对此,李只有一笑置之。

但至少李鸿章的目的已经达到。

清廷虽然没有对戈登的意见作出书面反应,但行动胜于一切。就在这个躁热的夏天,中俄和谈重新启动。谈判地点还是圣彼得堡,只不过中方代表换成了曾纪泽。

英国人说:曾袭候此行实无异于虎口抢食。

但曾袭侯创造了外交奇迹。谈判从光绪六年的夏天一直谈到光绪七年的夏天。最终中方以和平手段收回了伊犁以南特克斯(Tekes)河一带之地。当然,也付出了代价:900万卢布(约500万两)的补偿款再加准许愿入俄籍的伊犁人迁入俄境。

在理想主义者眼中,如此“收复”可谓丢人。但从现实主义的视角,考之当日中俄实力对比,再想一想俄国的扩张传统,想一想当时“中、日琉球一案未了,中、法越南之争已起。美国又有排斥华工之事,清廷苦于招架”,则又无异一大外交胜利。

吞并琉球:日本的第三次落井下石

西洋列强忙,东洋的准列强也没闲着。趁前述机会,日本乘机彻底“解决”了琉球“悬案”。

明治八年(1875年)7月,日本政府强迫琉球正式断绝与清政府的传统关系,内容包括:

一、停止对清国的朝贡;

二、禁止接受清国册封;

三、撤销福州的琉球馆;

四、移琉球国王入东京;

五、琉球从是年起用明治年号,施行日本刑法,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明治十年(1877年),日本公然阻止琉球入贡中国。

明治十二年(1879年),天皇废琉球王室,改琉球国为冲绳县。

李鸿章本希望他能利用西洋世界的内部张力,互相制衡,为大清国的“自强运动”争得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现在看来、西洋世界确实未让他失望。但东洋的挑战却着实令他大感头痛。

李鸿章请周游世界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调停琉球争端,结果却是引出日本人空前苛刻的条约。他们坚持由日本永久占据琉球中北部的73个岛屿,而将南部的两个荒岛割给中国。为此中国应:一、给予日本贸易特权与特许权,尤其是最惠国条款;二、永不再提琉球宗室的复国问题。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条约,总署却准备接受!不仅总署准备答应,左宗棠与张之洞也准备答应。前者主张将日本归还的两岛还给琉球,使之复国,既实现了中方兴灭国继绝世的理想,又为台湾找到了屏障,可谓一举两得。后者则强调了伊犁危机,主张“和日制俄”,故力主与日妥协。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在清流健将陈宝琛看来,以“最惠国”待遇换来两个孤岛,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折本买卖。同时,从天朝的视角讲,为两个小岛而放弃对“琉球宗室立国”的承诺,无异于自毁国际形象。

对此李鸿章表示支持。

事实上,直到最后一刻,李鸿章从不把琉球75岛当回事。因为他不会料到30多年后一个新兵种——空军的产生将从根本上改变该岛链的战略价值。他更不会料到70年后会出现联合国,以及更后来的“专有海洋经济区”,还有石油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这些都是任何战略家所难以预先知道的。所以他才说:“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且亦无谓。”但他还是不惜冒中日关系破裂的危险坚决反对这个条约,原因无他。只因他已从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落井下石,与得势不让人的霸道中,看到了一个中国的严重外患源。如果说在过往,李中堂还只是泛泛地谈日本的近与西洋的远,那么现在李鸿章已可以负责任地说,日本就是中国后300年内的头号地缘战略大敌!李鸿章说,“琉球既为所废,朝鲜有厝火积薪之势,西洋各国又将环视而起,自不能不借箸代筹。”

所以他反对分割琉球的提案。可总署的疑问也随之产生:既不同意又无力干预,难道中国就这样一无所得地失去琉球吗?

对此,李鸿章的策略是:既不签约也不承认。即采取“搁置”方案。一直“搁置”到中国在软权力与硬权力均再次强盛之日,再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李鸿章与清流派的一致反对下,总署也改变了态度,坚决反对该分岛条约,转而采取搁置立场。

当年的李鸿章已率先认清了一个事实:“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可惜大清国始终未能制订出一套缜密的国家战略,更不要说有步骤地加以推行、落实了。而日本相反。大清国的达官贵胄们也只有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糊里糊涂中手忙脚乱地去草草应付日本人的连环套。

同类推荐
  • 盛世洞房

    盛世洞房

    计生办小职员因为政治觉悟不高,得罪悍妇,被推下山摔死,意外重生到了古代,成为一个二十出头的举人老爷,有一个彪悍的娘,一个娇媚熟透的煞星妻子,更是直接从科员变成巡检司的公安局局长,崭新的完美开始,方昊为了洞房花烛的宏图霸业,不断努力着。---------------架空古代,非任何朝代,本书轻松欢快,希望能让看官们会心一笑。
  • 光着屁股回隋末

    光着屁股回隋末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男儿自当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真英雄以天下为己任,岂容宵小猖獗铁与血的征伐中谁能笑到最后?光着屁股回到隋末的高云龙遇上了一代天骄李世民,他又该如何作为?是战,是降、是和?敬请期待本书的展开书友会:29728900
  • 真历史在民间

    真历史在民间

    此书是作家梁晓声第一本以民间视角解读国家历史的著作!讲述历史的同时针砭当下。书中更是首次曝光梁晓声若干“颇经坎坷”、“不易见到”的名篇!再改革又成热门词,哪些改革的“硬骨头”要碰?2014新时局如何?两会后,政协委员梁晓声有话要说。忘记历史,容易重犯错误。到底有没有一个成功的中国模式?新中国成立这些年,我们为何过的如此沉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动力与空间在哪里?古城与小镇能拯救中国吗?对颇受国人关注的梁晓声来说,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是融为一体的。
  • 治国书生

    治国书生

    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以来江南多有醉死客,北边枯骨无人收。且看一小小书生如何力挽狂澜,匡扶将倾大厦,一袭青衫,谈笑朝堂,指点沙场。文中一些小诗多为本人自作,如有荒唐,望君一笑。
  • 铁海血战妖娆魂

    铁海血战妖娆魂

    一个海军陆战队员穿越时空来到鸦片战争前的年代,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时间跨越百年。迎接主角的不只是燃烧的战火、飞洒的热血,还有大海的女儿送给主角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壮士执剑,美人依偎情浓;青春激扬残阳如血,浪沫殷红。-战舰飞驰,炮火雷声轰隆;硝烟尽染海天一色,妖娆英魂!-“当外侮入侵,我将流尽最后一滴血,鲜血滋润我的祖先、我的子孙、世世代代栖息的广阔平原,肥沃草地,苍茫山野,蔚蓝大海……”-民族英雄的热血千世万代永流传!
热门推荐
  • 一绝英世

    一绝英世

    奇怪的人出现在奇怪的客栈,金黄的衣衫,赤红色的头发又多又乱。走起路来如同僵尸。手上的武器——金圈竟可碎石破金……
  • 皇冠豪门继承者:千亿女王

    皇冠豪门继承者:千亿女王

    【已完结!名门Bossvs商界女王!男强女强!】季恩琳职场不顺,又遭男友劈腿,偷喝了‘穷’Boss吕熙琅的酒,借酒消愁。酒醒,发现她的手指上,居然戴着一枚戒指。活见鬼!明明是‘穷’Boss吕熙琅,占了她的便宜,却还要她负责,真是没天理!吕熙琅伸手轻抚着季恩琳的脸:“为夫希望你工作时是精英,和我在一起时是妖精。”“好......累。”季恩琳等吕熙琅熟睡时,扶着酸痛的小腰,躲到国外去。吕熙琅发誓,无论天涯海角,都要把季恩琳追回家!----【故事虚构,不喜勿喷!】----新书《高冷影帝来袭:宠婚晚成》已发。
  • 沫暖流光

    沫暖流光

    在光阴总是匆匆而过的大学里,草坪上总是能看到影子和人,影子贴着人,人贴着影子,人总是对影子忽冷忽热,但是影子却是深深爱着人的。而我的影子,是我一生中不论风吹雨打都一直陪伴在身边,不离不弃。时光,谢谢你,从我身边筛选出了最真的人。影子虽然会被黑暗吞噬,但我们之间,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是美好的。
  • 穿越之时尚女友

    穿越之时尚女友

    我想问,我究竟交了个怎样的朋友?不就是陪他下了盘棋,为毛就这样狗血的穿越了?!算了,穿越就穿越,居然还被朝庭的十四阿哥给捡到!!!可这十四阿哥也太霸道了吧!亲嘴、拉手,差点还上了床!!!大哥你还有什么没做的吗?算了,霸道就霸道吧,白吃白喝的,不要白不要。在宫里,仗着十四阿哥,开了个服装店,什么T台秀,服装展,通通给我办好;开了个酒店哦不,是可辣部,请几个美女来,给大爷们谈谈琴;你以为你十四阿哥很有钱吗?看我拼命赚啊赚,总会比你多的。不过,怎么这家伙越看越顺眼了呢?可这我这死朋友又要叫我回去?!月圆之夜,九星连珠,我又该如何选择…………
  • 素质教育在日本

    素质教育在日本

    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日本人认为,一个孩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应包括以下四个含义:身体的独立;知能的独立;经济的独立;精神的独立。
  • 捕灵

    捕灵

    七百年修途,终尝大道果,羽化而登天。破碎虚空,楚天意本以为进入了修道的至高境界,哪想他不过才是茫茫太古星辰亿万星系中太皇星系的一介星主...天高,高不过吾之执念!道深,深不过吾之心境!且看楚天意如何破灭星空,脚踏星辰长烟遨游太古!
  • 青梅竹马:你是我的专属导游

    青梅竹马:你是我的专属导游

    本文无虐,不上架,不弃文,请放心入坑^_^~~~~~[本文类似(花儿与少年)中的旅行]~~~~一次学校活动,让曾经的好友再度齐聚一堂,导游重担看苏亦雪如何应对。在青梅竹马和温柔男神中又该何去何从,究竟谁才是自己的真名天子?看中国好闺蜜如何“带领”苏亦雪走出难关。看在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一场长达三十天的旅行又该如何度过呢
  • 无限为魔

    无限为魔

    一个凡人,有一天接到了一个神奇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他获得无穷的力量,可是这个系统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能量,每穿越一个世界,他的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系统获得能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毁灭这个世界。
  • 孤星剑圣

    孤星剑圣

    以剑为引,证天地之大道!登其顶峰,故而为圣!天煞命格,俗称天煞孤星,与其亲近者,必遭劫难,轻者至残,重者毙命,遭世人唾弃仇视!少年叶孤尘,天生天煞之命,在世人的唾弃仇视,亲人的恐惧厌恶之下,他,将何去何从?是在世人的唾弃之下苟且,还是握紧手中的剑,逆命而上,将其临驾,成就一个不朽传说!“吾以剑圣孤星之名,蔑视这片天地!”
  • 我的萌主女友

    我的萌主女友

    屌丝青年夏侯纯被莫名其妙召唤到平行都市,成了大小姐的宠物。随身携带“萌主守卫者系统”,随着女主人的心情值提升,就能兑换一切来自动漫空间的能力和道具。为了成为大神,重返地球回家路,夏侯纯开始了他的最强召唤兽传奇!宣言:“虽然我家大小姐很傲娇,但是你们谁也不能欺负她!不准让她不高兴!必须每天萌萌哒!”“否则,纯哥会开启轮回眼,身着圣斗衣,变身撒亚人,左手震震果实,右手斩魄刀,教你如何做人!”“我的目标是:终有一天,扑倒大小姐,PAPAPA”。群号:3119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