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雷阵雨还没下完,我来到了五一班,开始讲“弟”之旅。“祢衡是东汉时期的大才子,很有学问,连当时的孔融都服他。那个孔融,大家还记得吗?‘融四岁,能让梨。’小时候,别人给孔家送来了一筐梨,小孔融选了小个头的。爸爸问,别人都选大个儿,你为什么选小个头的?孔融说,我个儿小,就选小的。哥哥个儿大,就选大的。从此,小孔融懂事理的美名开始流传开来。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这一格言在孔融这儿得到佐证。这个孔融长大后,变成了文学家,很有才的。那个祢衡,孔融都要服三分,可见其才高八斗啦。但这个祢衡有个毛病,就是才大后看不起别人,对人没礼貌,走路头直往天上看,往往目中无人。后来,孔融将其举荐给曹操,曹操见他才大气盛,也没有重用他,而是将他打发给了刘表,最后被刘表的部下黄祖给杀掉了。你看看,这么个大才子,要是谦虚一点,说不定会前途无量,足以盖世的。所以啊,同学们,等我们将来长大了,不管是有多少知识,或者做了多大的官,都要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不然会带来很多麻烦的。”
讲到这里,孩子们都陶醉了。其中那个叫藩的,不停地与我感应交流。当我讲到东汉时,他提到了刘秀。当我讲到曹操时,他又提到了刘表。看样子,这段故事他是很熟悉的。
讲课的空儿,我没忘记表扬他:“看,藩懂得真多!有这么多历史知识呢。”
同学们看看我,又看看藩,似乎不可理解。
对于同学们不屑的眼神,我是熟透了的。其实,在这个班上,藩并不出色,也不是亮眼的星星,而属于问题生。但我的感觉是,藩很有个性,有自己的主见,往往在关键的时刻,他能够做出正确的事。过去有一段时间,藩犯了一点小错误,我提醒后,藩将好事做了一大筐。今天午诵时间,藩又出人头地,与校长的思维不谋而合。趁此机会,让藩有些作为,难道不是一次教育的契机吗?
“好,”我说,“藩,对历史懂得真多。到前面来,将我刚才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藩嗫嚅着走上来,似乎没有自信。
我说:“没事。男子汉,就要有男子汉的样,站到我旁边,挺起头来讲。”藩试着贴过来,开始讲解。
断断续续,藩往下讲。讲到祢衡被曹操打发到刘表处时,他还讲了更多的细节,只是有些结巴。我说:“藩比我讲得还精彩呢。说说看,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呢?”
藩指了指讲台北面的图书角,说:“是那本书里的。”
同学们都向图书角望去。
我说:“真不错的,藩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藩得到鼓励,快步离开了讲台。
这样的处理,目的是将藩爱读书的事,进一步认可、放大和夸赞,让他变得更加自信起来。
室外,雨已停,天开始放晴,阳光一片明媚,我迈着坚实而又快乐的脚步向楼上走去,身后飘来一串悠扬而清脆的读“弟”之声。